《驢得水》打著喜劇名頭的悲劇

我們或許都曾有過改變世界的夢想。如果無法堅守自己的初心,無論付出怎樣的努力,都會南轅北轍。在自己夢想面前患得患失,然後委曲求全,最終丟掉了自己,被這個世界所改變,一步步走向無法挽回的深淵。

看完《驢得水》這部電影,我如鯁在喉,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這明明是一部喜劇片,除了開頭讓我笑了幾聲,電影的後半段幾乎全都是沉默的看完。隨著劇情的深入我也不斷的在拷問自己的內心。這看似荒誕的劇情,卻進行的如此自然。電影的故事情節很簡單。1942年民國時期,一群懷揣著夢想的老師,想要改變中國農村落後和愚昧的環境,來到這個缺水的鄉村。因為缺水,他們需要養一隻挑水的驢。可是教育部並沒有給予補貼,最後把這頭驢虛報成了名叫“驢得水”的英語老師。最後教育部的特派員來視察的時候,只能拉一位銅匠湊數。為了圓這個謊言,卻不得不編造更多的謊言,最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驢得水》打著喜劇名頭的悲劇

不能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去做錯誤的事。在他們所謂的大局和利益面前,他們不停的圓謊,不斷的妥協,一次一次的捨棄自己內心的底線和良知。孫校長,裴魁山,張一曼,周鐵男。我相信這些人,最初一定是抱著滿腔的熱血,為了改變農村落後的教育環境,給孩子們帶來良好的教育。當時民國南京政府曾統計有600多個團體,一共有1000多個實驗教育點。他們就是其中的一員。美好的理想,美好的憧憬,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驢得水》打著喜劇名頭的悲劇

校長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有自己的理想,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當地的教育環境,改造他們認為愚昧落後的農村。但是為了保住學校,他卻漸行漸遠。校長是一切的始作俑者,夢想是好的,方法卻錯了。是他指揮著這場鬧劇,一次次的編出謊言,阻止其他老師攤牌,用夢想綁架他人,一錯再錯,最終造成後果越來越嚴重。裴魁山就像一個封建書生。在電影的開頭就提出“我們要改造農民的貪、愚、弱、私”這四個字在他這個知識分子身上完美的體現出來。在向張一曼時,應該是張一曼被他的真誠感動的涕不成聲,依偎在他的懷裡,再也不去放蕩。可是他根本不懂她所向往的自由。但此時我還是相信他對張一曼的愛一定是單純無私的,願意與她白頭偕老不離不棄。但劇情卻打了我的臉。最終他對愛情絕望,因愛生恨,兩個月裡蛻變成了殘忍的自私自利者。夏天穿著貂皮,披上這層獸衣,誰都將泯滅人性。他對張一曼肆意的辱罵,他的“無能”和“壓抑”在那一刻得到了痛快的釋放。他渴望天真爛漫的愛情,但是他卻喜歡錯了人。周鐵男一個有原則,有熱血的青年,但是不經世事容易衝動。看到他拿著一把剪刀和帶槍警衛抗衡時,我的心中流出一股暖流。

但劇情再一次打了我的臉,這個讓我感覺有一腔正義有原則的青年,匍匐在持槍者下,賣力的磕頭乞求饒命,看到有人強姦一曼卻龜縮在角落裡不敢出聲。真正的周鐵男應該在第一槍就已經身死,他活下來竟然讓我覺得比死了還難受。

《驢得水》打著喜劇名頭的悲劇

張一曼,是整部電影的悲劇角色。她嚮往自由,不希望被他人束縛。可是她還是為了可以圓謊,和銅匠上了床,她的悲情也就從這一刻開始。特派員為了哄銅匠配合,親子主持大局,用專制的名義對張一曼進行了道德審問。荒唐的是銅匠和校長並沒有說張一曼到底做了什麼,她就被裴魁山辱罵,被要求扇耳光,被剪了頭髮。剪頭髮那一段更是赤裸裸的告訴我們,這一切的審判都是基於銅匠的愛好。這個女人承受了謊言帶來的所有苦楚。就像最後那捧被眾人踩踏的花,張一曼被強權肆意的凌辱,瘋掉的一曼選擇了自殺。整部電影看的起來最無理取鬧的孫佳,卻是看的最明白的人。她是個乾淨單純但脾氣火爆的姑娘,她從頭至尾不停的抗爭,看到其他人身陷囹圄,想要寫舉報信舉報所有的一切。最終拗不過自己的父親,落敗於父權之下嫁給了銅匠。劇尾她去了延安,去了那個時代象徵光明和希望的地方,她沒有變。

《驢得水》打著喜劇名頭的悲劇

最後這個人物銅匠。他是可以說是一個沒有知識文化的愚民。他一開始單純善良好學,可也是全片沒有自己底線的人。或者說他的邏輯很簡單,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誰欺負我,我就報復誰。可能我們很多人也都是這麼做。他明白已經沒有知識,在張一曼對他性啟蒙以後,開始燃起了學習的熱情。當享受到上層社會的優越感,還有張一曼對他帶來的傷害。他學會了自己爭取去利用自己的權利,極力想要拜託自己愚民的身份。

他的黑化恰恰是當時源於知識分子對於底層人民的輕視,把農民當成牲口。人的尊嚴不應該被踐踏。可是當這個愚民真正綁上大腿得到了權利,卻變的和牲口一樣,紮根於心中的愚沒有改變。他不要錢,只要自己的尊嚴,一上位掌權就對知識分子進行報復,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在他的眼裡一切都是活該,是你們傷害了我,我只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卻無視了自己的愚笨過錯,被勾引出軌,逼死張一曼。

《驢得水》打著喜劇名頭的悲劇

最終影片的結局就像開局驢篷著火映射的那樣。鐵男有勇無謀,衝在前面卻點著了掃帚;張一曼看火勢變大就跳進了火坑想要撲火;裴魁山往裡剷土卻扔到了張一曼的身上;大家聽校長指揮最後火勢無法控制;孫佳打來的水對於救火已經杯水車薪,最終被校長奪去。

往往越是美好正當的願望和目的,越容易讓世俗的道德底線模糊。而已一個人習慣於喪失原則就必然墮落。信仰不能拯救每一個人,但起碼可以給一個人不變的道路和底線,沒有信仰的人只會著眼於眼前的利益,只會死亡。更不可能有高尚的情懷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為了一個美好的夢想而做錯誤的事。不能為了美好的目的突破自己的底線。電影中的人都是因為沒有守住自己的底線,將喜劇變成了鬧劇,將鬧劇變成了悲劇。

電影外的我們還是應該守住自己的信仰,守住自己的底線,走出自己美好人生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