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下了流傳千年的《憫農》詩句,為何卻不憫農?

小時候讀唐詩,記憶比較深刻的有很多,《憫農》就是其中的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年幼的我,一直以為,該詩的作者李紳是一位悲天憫人,心繫百姓的人。結果長大了,看的史書多了,才發現,原來我錯了,真實的李紳卻與想象截然相反,簡直是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他寫下了流傳千年的《憫農》詩句,為何卻不憫農?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因在牛李黨爭中站對了隊,被一步一步提拔,從河南尹、便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淮南節度使一直到進京拜相,一路順風順水,後被封為趙國公。

他寫下了流傳千年的《憫農》詩句,為何卻不憫農?

也許做官前的李紳的確是憫農的,只可惜,隨著官位的一步步上升,生活逐漸開始奢侈起來。據說他吃一頓飯有時要耗費數百貫錢,特別是他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要耗費活雞三百多隻,致使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由此可見奢侈到了什麼地步。

李紳做官之後,根本不會體恤百姓的粒粒皆辛苦,而且為官暴力,讓百姓經常擔心受怕。很多人甚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卻說:“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他寫下了流傳千年的《憫農》詩句,為何卻不憫農?

除此之外,李紳做官期間,為了黨派之爭迫害同僚,強迫族叔降輩分為“孫輩”,流放同科同學,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樣。簡直與寫《憫農》時判若兩人。

他寫下了流傳千年的《憫農》詩句,為何卻不憫農?

也難怪後世有人懷疑《憫農》不是他寫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