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接触到的南京人是怎样的?

桑太太

你接触到的南京人是怎样的?现实中,在南京人眼里只有安徽人,根本没有皖南皖北之分,南京人既不歧视苏南也不歧视苏北,对安徽人也还友好。只要不涉及婚姻,比如嫁女儿之类,但做父母也不会坚决反对,最后妥协的结果是要么是男方来南京买房,要么做上门女婿。

按国家层面来讲,南京是属于苏南。但民间苏南就是指的苏锡常。南京人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直接说来自南京,不会刻意在前面加江苏或者苏南。南京人的优越感更多的是放在心里但不会放在脸上。

因为南京有太多的大学生和机关单位。南京的工厂又都在远郊。所以在南京的外地人素质相对苏锡常好很多。这个也间接造成了南京人包容和不排外。因为地理和历史原因。安徽很多人才流向南京。所以在南京有很多优秀的安徽人落户。对于优秀的人才,我想南京人没理由去排彻。我不知道这么说是否客观。

苏锡常一带民营经济发达。小老板很多。富豪肯定是要多于南京的。但是南京的中产阶级数量要胜出这三个地方。支撑一个城市的消费其实主要就是靠的中产阶级,这也是支撑南京房价和世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由此可见,南京人在经济层面并不逊于苏南。

你接触到的南京人是怎样的?总的来说,南京人友好,大气,低调有实力!对此观点你有异议吗?


沙漏遗爱

南京这个地方的人是个大杂烩,天南海北,全国各地群英荟萃,品种齐全。南京有“三大”都是与人有关,一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多,市区原来二百多万人口,有近百所大学,各地的精英汇聚在此,在全国总排名第三位。二是大企业多,央企国企还有军企省内大多集中在南京,各地合并迁入接纳的专家职工大批量。三是大军区,加上南空机关(付大区级单位)。每年南京市接收的军转干部仅次于北京,排全国第二位。驻军的数量也有北昌平,南江宁之说法,“北京昌平,南京江宁”分别在全国县级驻军排一,二位。因此可见,南京是一个大小知识分子多,专家教授多,国企的职工多,军人和军转干部多的城市。民间南京人有一个雅号叫“大箩卜”,有人认为是褒义,有人认为贬义,我认为既然是雅号必然毁誉参半,好坏都有,好的方面大箩卜比较实在,厚重,好种植,产量高,能生吃,能凉拌,能烧能煮能做汤。比喻到人就是人憨厚,实在,人高马大,比较随和,好相处,能容人容事,不会斤斤计较,不会排外。暗喻的问题呢就是不够精明,没心眼,比较粗线条,不计较小事,细节,有时吃了亏还不知道。南京人与其它任何地方人相比老乡观念确实淡泊,无论省内省外很难看到听南京成帮成伙的。大箩卜的雅号从当今社会来看究竟是好的方面多一些还是问题方面多一些呢?请各抒已见!


手机用户坭瓦匠

南京人“甩”。

有时侯“甩的一米”。但是,“甩”中不缺乏睿智幽默。相反,在“甩”中悄然传承华夏文化,记录现代发展。
“喝馄饨”。“挤公交”。等嘻嘻哈哈绕舌歌曲就是最好的证评。


云中赏雲

很荣幸的在念书期间接触过几个南京人。且具都是颜值不低的美女。

按正常思维逻辑,本身作为颇有颜值的女生而言,估计大多会有一些“不经意”的小脾气的情况。有这样“偏颇”印象的可能不局限与笔者一人吧?

插一句:为人在世,谁还没个脾气性格?只是大多时候,人们愿意把脾气性格和样貌混作一谈(尤其是美和不美的两个极端),于是就成了久而久之的“有色眼镜”。

但是,从个人接触的几个南京女生来讲,却没太多这些表现。虽然体态娇小,但是多具自立性格。

这可能和从都会城市走出的原因有关。毕竟见识、眼界皆都是个人的“能力”储备。

一句话,那就是既可以温婉楚楚,又能谈笑自若。

积极、乐观、阳光。

当然,这里是指自己接触过的人为例,至于其他,便无参照范本了。

和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