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漢人嘉慶皇帝?

錢用草袋裝89時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月初六凌晨丑時,清王室的又一位皇子誕生於御園之天地一家春,他被取名為愛新覺羅·顒琰,也就是後來受禪嗣位的嘉慶皇帝。

顒琰的出世,對於乾隆皇帝弘曆的家庭生活來說,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喜慶事,說它不大,主要是顒琰既非乾隆的長子、獨子、也不是嫡子,所以算不上是什麼頭等的大喜事,顒琰在乾隆諸子中,排行第十五,是位非常不顯眼的皇子。

嘉慶皇帝朝服圖。

有的皇子子憑母貴,而嘉慶的生母魏佳氏沒有任何背景,她父親清泰只是個普通的漢人擔任內管領,而後清泰他們家抬旗入了八旗,所以嘉慶的生母魏佳氏是八旗,只是有漢人的血統,(抬旗指改籍譜,提高出身的一種制度)。而嘉慶是另一個叫慶妃的陸氏撫養長大的,這位養母在後宮裡地位也很一般,也只是普通的妃。另外,嘉慶在長達36年的皇子生活中,也沒有徵戰四方,自然談不上戰功,也沒有擔任職務去治理地方政務,更談不上政績,就連隨乾隆去四處遊玩的次數也屈指可數,這位15阿哥太不顯眼了。

圖為嘉慶御筆書法。

但是乾隆的皇子好像不太受上天的眷顧,大部分都天命不濟而夭折了,大的二三十歲,小的幾個月,比如乾隆皇長子永璜活了22歲,嫡長子永璉只活了9歲、皇七子永琮只活了1年8個月;乾隆立的第二個皇后烏拉那拉氏生兩個皇子,一個活25歲,一個3歲就夭折;此外還有皇三子永璋活25歲、皇九子、皇十子都是兩三歲連名字都沒有;還有嘉慶的哥哥皇十四子永璐也只活了4歲。所以在嘉慶出生後,已經順利晉升到了第7位,前面還有隻有6個哥哥,皇4子、皇5子、皇6子,皇8子、皇11子、皇12子。

圖為嘉慶的老師朱珪,去世後獲得文官最高封號“文正”。

能夠繼承乾隆的帝位,必須要能活,因為乾隆活的太久了,兒孫都死掉了他還活著,後來皇5子永琪26歲時死掉了、皇6子永瑢過繼給了康熙21子允禧為嗣、皇4子永珹過繼給了康熙12子允祹為嗣、皇12子後來因乾隆廢后受牽連被冷藏、皇8子一直都是郡王封號,並未獲得親王所以乾隆對他不喜愛、皇11子永瑆雖然有才氣前期也備受乾隆寵愛,但此人性格刻薄吝嗇,多次受乾隆訓斥,後來發生了“兄龍泉扇子”一事後,乾隆怒火,永瑆離大位越來越遠後來專心搞文學去了,所以就剩下一個嘉慶了。

而嘉慶當皇子36年,靠的是漫長的書齋生活,而乾隆又是個文學非常重視的人,並親自抓皇子們的學習,而嘉慶剛好腦子相當聰敏,就拿讀經來說,嘉慶6歲入學,13歲就可以通五經,這很不簡單了,難怪乾隆在他通經後的第2年,就把嘉慶定為皇儲,所以嘉慶定為皇儲就是因為克勤力學、涵濡德義的結果。

圖為嘉慶的清昌陵。

嘉慶的奮鬥不靠權謀,不靠爭奪,當然如果靠這些肯定玩不過乾隆,他靠自己的品行,德性和學識,在漫長的歲月中,慢慢贏得了父皇的乾隆的賞識。那時候的清朝也趨於平靜,國家掌舵者不需要善武、專權的人,只要品行端正,恪守祖宗基業即可,所以就選中了讀書聰慧,治國中庸的嘉慶。


圖文繪歷史

嘉慶皇帝是正統皇帝。坊間也沒有流傳過嘉慶是漢人的野史,所以答題就去掉這兩個字了。

至於為什麼皇位會落到最小的嘉慶頭上,有句話叫:其實也不是做得多好,全靠同行襯托

運氣很好

乾隆有15個兒子。

  1. 最開始想把皇位繼承給嫡長子永璉,但永璉在9歲的時候就生病死了,沒那皇帝命。

  2. 乾隆之後就選擇了自己的皇長子永瑛。但永瑛在皇后富察氏去世時沒能盡到孝道,乾隆很生氣,氣話說他不能繼承大統。這個心理脆弱的皇長子聽後很受打擊,抑鬱而死。

  3. 之後乾隆準備立個小太子,也就是永璉的弟弟永琮,但永琮不到兩歲就夭折了。

七個擇一

乾隆心儀的三個皇子都沒有能活到當皇帝,而最小的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嘉慶出生的時候,實際上他上面只有6個哥哥了。這6個裡面,也有個別乾隆看好的,但是也死的早。

等到傳位的時候,諸多比較,嘉慶比他的哥哥們更忠厚懂得孝道,所以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圖為嘉慶皇帝】



你不知道的歷史趣事

“漢人”嘉慶的說法應該是因為他的生母孝儀純皇后的緣故。那麼就來說說孝儀純皇后。

孝儀純皇后(1727-1775),魏佳氏,乾隆帝妃嬪,嘉慶帝生母,內管領、追封一等承恩公清泰之女。

乾隆十年,封為魏貴人;同年,晉封為令嬪;乾隆十三年,晉封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晉封為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慶帝);乾隆三十年晉封為皇貴妃;乾隆三十八年冬,皇貴妃之子皇十五子永琰被乾隆帝秘密立儲;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貴妃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九歲,二月十一日冊諡令懿皇貴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為皇太子同時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皇后。經嘉慶、道光兩朝加諡,全諡為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原姓魏,是內管領魏清泰的女兒,原屬內務府滿洲正黃旗第一參領第三管領之漢軍包衣,後抬入滿洲鑲黃旗,即“抬旗”。

孝儀純皇后從血統上講屬漢族人,但是由於其為內務府滿洲三旗的漢軍包衣,屬於高度滿化的漢族人。同樣的情況亦存在於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生母)的身上。如嘉慶皇帝是漢人,那其曾祖父康熙皇帝是不是更可以稱之為漢人?


10月雨季

為了保證清朝統治集團血統的純正,清朝規定宮中不得“蓄漢女”,但漢軍八旗除外,選秀女的資格,漢軍筆帖式、驍騎校官職以上家的女子都在入選之內。這就不難理解在滿漢不通婚的情況下,為何有漢族女子進入宮廷了。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載:“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內管領清泰女。……後家魏佳氏,本漢軍,抬入滿洲旗。”嘉慶母親是漢人,推理出嘉慶也是漢人。這個推理貌似有理,實則是嘉慶還是一個滿族人,最多隻能是有漢族的血統,而不能簡單地理解就是漢族人,因為為了保證清朝統治集團血統的純正,清廷不會把嘉慶當漢族看待。

嘉慶劇照

之所以還有這樣的提問,還是在扯滿族和漢族的問題,以引起滿族的不滿,這是很浮淺的做法。結合網上一些牽扯到金朝、元朝和清朝的文章,有必要回顧一下我國多民族融合的簡要過程。

我國曆史上經歷了四次民族大融合,先秦時期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這是漢民族形成的準備階段。魏晉時期,出現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漢民族的形成,中國文化進入了龍風呈祥的時代。宋元時期,出現第三次民族大融合,邊疆地區各民族的交流發展。清代是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我國多民族國家基本形成。

嘉慶劇照

滿族進入關內,在漢人血統中又加入了滿族的成分,滿族在關外時期,漢化程度已經很高,入關後與漢族的融合進程更為迅速。清朝時奠定了中國疆域和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基礎。清朝時,中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已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等56個民族。各民族本身均有著悠久的歷史,對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成為一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嘉慶劇照

自秦漢以後,眾多民族各自存在,異彩紛呈,但始終依附於中國這個統一的整體,共同構成中華民族。這其中的凝聚力就是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因素,特別是包含著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和傳統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巨大的凝聚力。

其中,漢民族歷史悠久,經濟文化較先進,又起到了主導作用。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居主導地位、起決定性作用的基本精神,這就是

中國精神,它是中華民族延續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內在動力,是維繫中華民族統一、自立、自強和進取的精神支柱,也是中華民族得以立國的內在依據。這一點,是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所不可比擬的。

要驕傲,就為中國驕傲!

1、《清史稿》

2、光緒《清會典》

3、郭松義、李新達、李尚英《清朝典制》


趣話歷史那些事

臉這個東西還是高低得要一點。都不知道題主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屁股燙不燙?如果不是因為看到已經有很多人回答了,也不想給你機會。

從古至今如果要以血統確認民族,絕大部分都是以父系為標準的。這不是你跟我說,基因遺傳至少有一半或者甚至說母親遺傳更多就能改變固有認識。中國古代早期的姓都是母姓,然而那僅僅只是用來標註而已,族群無論黃白都是按照父系進行分類集中生活的。所以才造成Y染色體單倍群在全世界都呈現規律分佈,而以母系遺傳的線粒體則非常混亂,很難做研究。目前甚至搞不清楚那個基因原本屬於那個群體。Y染色體甚至變成了語言,什麼叫外公、外戚、老外,漢服等黃種民族衣服領口上的Y型都充分說明古人不僅知道X和Y染色體,而且還以Y作為族群區分標誌。英語男孩讀波Y。很明顯。

不要說嘉慶只是母親與漢人有關,就是上溯十代母系統統是漢人也沒有用。因為第一其本人都不會認同你。第二這種母系上溯沒有用,因為滿族本來黃種人,尤其皇室本身就是O1,要說整體基因,娶不娶漢人女子基因都是接近的。所以漢族女子生了嘉慶並沒有什麼意義。除非一個漢族女子嫁給歐洲王室生了一個王子當國王,那才有一點點意義。但你不能說他是中國人,是漢族。費翔如何,靠著混華人圈成名了。然而他真的更認同你嗎?

無論說乾隆是漢人,還是說嘉慶氏漢人,甚至說慈禧是漢人。如果你沒有鐵的證據,我覺得是不是應該重新認識下臉,每天默寫一百遍,加強自尊意識。


國病

謝朋友邀約:祝您開心。

乾隆帝是清朝最出名的皇帝之一,也是中國封建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和年壽最高的皇帝,他的爺爺平定了大小叛亂,他的父親則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力推行新政,使得國庫充盈,國富民豐,這大好的基業使得他在帝位六十年執政六十四年,也被後人稱之為一代盛世。

乾隆有一十七個兒子,永琰是他的第十五子,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帝,如果按照立長、立嫡的皇位傳承原則是根本輪不到他的,而且他的母親還是漢旗人,所以說永琰幾乎沒有繼承大統的可能,而當時的乾隆也確實沒有將這個皇子列入考慮範圍,但在其後接下來皇子們大多英年早逝,使得儲君的範圍變小了,於是永琰也就有了機會了,也可能是天意吧。

作為一代帝王的嘉慶,看他的一生也沒有什麼建樹,只是處理了一個和坤算是大手筆,通過清朝的正史中瞭解到,嘉慶是品格端方,生活儉樸,為政勤勉,待人寬厚的人,正史中也沒有關於他闢如:荒淫、貪婪、昏庸、陰險行為的記載,可算的上是一個沒有特色又沒有個性的皇帝,那為什麼偏偏乾隆將皇位傳給他了呢?這不得不從乾隆晚年個人的慾望來剖析,雖然他已到了年老昏聵的年紀,但他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看的比命還重,那為什麼還要禪位呢?因乾隆曾有言“朕八旬有六歸政”之說,不會超過他爺爺的在位年限(六十一),那怕當時他有一萬個不願意也難以更改的,“君無戲言”,他也不想留人話柄以損帝王之顏面十全老人之形象,那怎樣做到“退而不退”,在有生之年繼續把持朝政,於是便選擇了恪守仁考,老實巴交,唯父命是從,既平庸又忠誠的永琰作了下一代帝王,事實也證明了乾隆的目的也十分圓滿的達到了,能閉上眼了。


方一夫1


飛翔老大大

根據暢讀文研院分析,乾隆選擇嘉慶繼承皇位,很大原因是嘉慶規矩仁孝,雖然乾隆退位,但嘉慶依舊會無條件服從乾隆的意志,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換湯不換藥”,仍舊是乾隆。

嘉慶忠厚老實、規矩守孝,甚得乾隆喜愛。就連朝鮮使者也多次向朝鮮國王彙報:

“永琰為人持重、度量豁達,最為乾隆皇帝喜愛。”

但反觀乾隆退位後,仍舊迷戀皇權,把持朝政,雖然乾隆有過“朕八旬有六歸政”“不敢與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數等同”的誓言,但他在傳位的同時也明確宣佈:

“凡遇軍國大事和用人事宜,決不會置之不問,仍要親自處理。”

退位後仍自稱“朕”,諭旨稱為“敕旨”,對朝鮮使者說到,“我雖然歸政,但大事還是我辦!”乾隆還上演“傳位不傳璽”的鬧劇,嘉慶即位後,宮廷外是嘉慶年號,宮廷內卻是乾隆年號。

嘉慶對此毫無作為,愣是做了幾年“二皇帝”。正所謂“知子莫如父”,也許正是嘉慶這樣的性格,乾隆才傳位給他。


五味社

歷史很多傳聞,不可盡信也不可全不信,嘉慶是乾隆的兒子,這個一般爭議不大,所以,人家還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即使你說嘉慶是漢人,也應該是建立在乾隆也是漢人的基礎之上的吧。其實,乾隆的身份還是存疑的。你這樣問雍正為什麼傳位給漢人乾隆,也許就好一點了。


幣幣樂

乾隆其實姓陳,是個漢人,他還有一個哥哥叫陳家洛,是個武林高手,他們間發生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後來金庸還寫了本書劍恩仇錄來記錄他們間狗血的故事。

乾隆傳位給嘉慶是因為嘉慶的母親也是漢人,他是純正的漢人血統。嘉慶繼位後為什麼馬上殺掉和珅,是因為和珅和乾隆一起去找過乾隆的漢人母親,知道這個秘密,就被殺人滅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