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別被電視騙了,在位41年,投降是對的,大家認為呢?

疑今察古幾復


投降對與不對要看站在哪個角度來說,若是為了減少百姓戰亂之苦,投降無錯;若只是眼見勝利無望,只為自保,則失之骨氣血性。

依照史料對劉禪的記載,投降的原因多半為後者。

那麼劉禪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人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有人說他才是最聰明的人,可謂褒貶不一,兩極分化。


下面就剖析一下蜀國後主劉禪:

首先,劉備稱帝三年後經歷夷陵之戰的大敗,病死在永安,也就是白帝城。當時劉禪十七歲,劉備將其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二人,在成都稱帝,改元建興。

在劉備病故之前曾經對諸葛亮說過這樣一段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非常的有意思,很多人都猜測劉備是在試探諸葛亮,我也比較認同。不過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劉備對這個兒子實在是沒有什麼信心。俗話說三歲看老,劉禪都十七歲了,以劉備的識人之能,不會不清楚自己兒子是龍還是蟲,那他的這番話足可以說明劉禪並沒有過人的才能!


其次,如果劉禪真的扶不起來,那他在位41年如何解釋?

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死後,雖然劉禪繼承帝位,但蜀國軍政大權盡在諸葛亮之手,建興十二年秋,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之後,蔣琬接替諸葛亮,被封為尚書令,總理國政,第二年被封為大將軍,劉禪還是沒有親政。過了十年,蔣琬死了之後劉禪才算把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也就是說,劉禪雖然做了41年的皇帝,但是前24年並沒有掌控權力。

那麼劉禪親政後的十七年裡,他都做了些什麼?

開始劉禪任用費禕為大將軍,並派姜維輔佐他,雖然有叛亂,但都被他們擺平了。另外,魏國內部也發生著權利的更迭,司馬懿殺了曹爽,很多人不服開始起兵造反,司馬氏忙著平叛鞏固自己的地位,無暇全面向蜀國進兵,更多的姜維主動北伐,雖沒有取得多大的戰果,但也為蜀漢的延續爭取了時間。後來費禕被刺殺身亡,劉禪開始任用宦官黃皓,姜維為了避禍去了沓中屯田。朝政敗壞,民生凋敝,蜀國被滅的命運已經註定!

最後,與劉禪舉國投降相對應的是: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也就是劉禪的兒子劉諶聽到蜀漢的滅亡的消息,悲傷之餘先殺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再自殺以身殉國。這是何等的剛烈,與劉禪的樂不思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國志上評價:劉禪任用賢相是循理之君,但是後來聽信宦官成了昏庸之徒,左傳上說“絲沒有顏色,染上什麼顏色就表現出什麼顏色。”說的太對了!

綜上可以得知劉禪只是中人之資,過多的褒貶都不合適,他只是一個沒有骨氣的普通人!


雪滿刀弓


歷史上的劉禪不是演義、評書裡的那個劉禪,不是文人集團為了標榜自己,而吹噓諸葛亮,而刻意忽視、醜化的劉禪。

諸葛亮自己評價劉禪是: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翻譯過來就是: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

當劉備死時,劉禪還是個剛剛成年十七歲青年。劉備將政事交託於諸葛亮,軍事交託於李嚴,但短短几年,諸葛亮就運用政治手段,將李嚴架空,集軍政大權為一身,而劉禪名為君主,實無一點權力,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中的後主傳和諸葛亮傳中都沒有劉禪主動將國家都託付給諸葛亮的記錄,也沒有劉禪荒淫縱慾、貪圖享樂的記錄。陳壽唯一詬病劉禪的,只因為他任用了閹人黃皓弄權。諸葛亮大權在握,支手遮天,劉禪二十二歲時,還把他當成小孩子管束,劉禪不把自己沒有的權力“交給”諸葛亮,諸葛亮能還給他嗎?!一個被諸葛亮黨羽禁錮在宮廷中,連出宮去看一眼都江堰都不被同意的劉禪,除了面子上需要的祭祀活動,才可以出宮的“皇帝”,和一個傀儡有什麼區別,他能做什麼,能有什麼可以讓人民知道他的能力呢?!

除了諸葛亮的黨羽和被荊州勢力壓制的服服貼貼、心懷怨憤不平的東、益二州本土勢力外,荊二代中也沒有一個可用之才,禁錮深宮的劉禪除了閹人黃皓,他還可以用誰來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呢?!黃皓是個閹人,他幫助劉禪奪回軍政大權,他弄權,劉禪再收拾他,不比收拾諸葛亮、費褘、蔣琬、姜維更容易嗎?!實際上,黃皓只是劉禪奪回權力的工具,雖然他在費褘、蔣琬死後,順利奪回了政權,卻在奪回軍權時失敗了,姜維及時逃回漢中,擁兵自重,延續了拖垮蜀漢政權的失敗戰爭,國家的軍隊常年在那屢敗屢戰,國家怎麼可能治理的好,一個只有政權,沒有軍權的跛腳丫皇帝,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用的,國家經不起常年戰爭的消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去為軍隊服務了,國家的財力也大多投入到軍事上了,國家經濟靠什麼來發展,靠誰來繁衍生息呢?!

後人常受演義、評書和無用文人們的鼓惑,對真正的歷史記錄一無所知,把姜維建議劉禪派兵防守陰平、陽關,黃皓問卜,告訴劉禪魏兵不來,他沒有把這件事告訴群臣,就不顧史書記錄的事實,把實際上還是採納了姜維建議,並及時派出了援軍的史實,說成劉禪只顧貪圖享樂,沒有采納姜維建議的謠言傳了近兩千年。姜維建議劉禪派兵防禦的陰平與鄧艾所偷渡的陰平山,根本不是一回事,雖然同叫陰平,但姜維所建議的陰平關是在今天的甘肅,而鄧艾偷渡的陰平卻是今天四川的陰平山,它位於陰平關、陽關、劍閣的深遠後方,如果不是姜維放棄祁山險道不守,放曹魏軍進漢中,偷渡陰平,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前,劉禪派出的援軍就己經到達陰平關,還與交戰失敗的姜維在陰平關會合了。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劉禪又派出了最後一支還忠於自己的軍隊,在才幹平庸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率領下,被不聽勸告的諸葛瞻白白浪費了,坐看鄧艾奪取涪關得以喘息、補給,錯失蜀漢最後的屏障,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骨氣、氣節從來不是成大事者的品質,成大事者,當審時度勢,能屈能伸,懂得委屈求全,待機而動,留得青山在,而不是慷慨赴死。諸葛瞻之敗,劉禪己無人、無兵可用,成都號稱還有幾萬兵,實則己非劉禪可用,群臣一片請降之聲,城是守不住的,明知失敗,何必拉百姓無謂犧牲呢?!

劉禪聰慧過人、能隱忍,懂得權謀之術,審時度勢,愛民不惜自損,其奈不得天時、人合,空有地利爾。欲成大事,孔明之流切不可大用,忠臣不等於良臣、成事之臣。勤奮不代表能做正確的事,好心辦壞事,是經常發生的事。


沉140769451


劉禪並不是一個愚不可及的人,只是他生在了三國最弱的一個國家,成為了三國第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才會揹負上扶不起的阿斗的罪名。劉禪統治蜀漢的時間長達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開始獨立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在劉禪統治時期,蜀漢沒有出現過一個權臣,沒有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叛亂,是三國時期最穩定的國家。

劉備去世的時候,劉禪只是一個17歲的少年,為了保障蜀漢的穩定,劉禪將蜀漢軍政大權都交給了諸葛亮,讓諸葛亮擁有了開府的權利。從諸葛亮開府一直到諸葛亮去世,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時間。

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雖然劉禪的舊部親信都已經去世,但是劉禪仍然輕而易舉的就接管過來了蜀漢的軍政大權。在正式掌權之後,劉禪將丞相的權利一分為二,分別交給了蔣琬和費禕,保證了蜀漢內部的權力平衡。在之後的30年裡面,蜀漢都沒有出現過權臣專權的情況。

夏侯霸投奔蜀漢的時候,因為父親夏侯淵被斬殺而心中不滿,劉禪特意召見夏侯霸,讓皇子們出來拜見舅舅,對夏侯霸說:“你的父親是在戰亂中而死,並不是我的父親手刃的。”然後劉禪指著皇子們說:“這都是夏侯家的子孫!”

劉禪的兩任妻子都是張飛的女兒,張飛的老婆是夏侯霸的堂姐,所以劉禪才會這樣說。從劉禪開導夏侯霸的事情來看,劉禪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並非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劉禪的缺點是比較貪玩,從劉禪繼位一直到蜀漢滅亡,劉禪一直都是坐鎮幕後,蜀漢的大小事務前期由諸葛亮負責,中期由蔣琬和費禕負責,後期由董允、黃皓、姜維負責。

由於劉禪長期不管理朝政,蜀漢後期的國力越來越弱,特別是董允去世之後,蜀漢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然而劉禪仍然只顧著玩耍,不願意管理朝政,只要蜀漢的大權牢牢掌握在劉禪的手中,劉禪絕不願意管理大臣之間的爭鬥。

劉禪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只是他沒有把聰明用到合適的地方。不過劉禪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昏君,劉禪統治時期蜀漢沒有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朝廷內部也沒有權臣專權,而且劉禪沒有大興土木,他的昏庸僅僅表現在不親自管理朝政方面。


史海泛舟擺渡人


史載,景耀六年(蜀漢年號,公元263年)夏,曹魏大將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大破蜀漢衛將軍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綿竹之戰,諸葛亮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尚書郎張遵(張飛孫)、黃崇(黃權之子)陣亡,蜀漢御林軍幾乎全軍覆沒。破綿竹後,鄧艾率部直逼成都 。蜀後主劉禪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勸說下不戰而降,立國42年的蜀漢王朝名實俱亡。“扶不起的劉阿斗”從此成為歷史笑柄,蜀後主劉禪也成為昏聵庸碌之君的代名詞。

劉禪在實力尚存的情況下為何放棄抵抗?

中國曆代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最崇尚氣節。打不打得過是一回事,敢不敢拼又是另一回事。從彼時蜀漢朝野的情況看,雖然被鄧艾直搗腹心,但實力尚存,完全可以與孤軍深入的魏軍較量一番甚至關門打狗的。

先看看蜀國的情況。據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司馬昭出兵滅蜀、鄧艾偷襲陰平時,蜀漢除失掉漢中外,國力並未遭受太大的損耗。當時蜀漢尚有“領戶(戶籍)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兩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兩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由此可見,蜀漢在綿竹被鄧艾全殲的只是部分守護成都的衛戍軍隊,主力精銳十萬兩千仍保存完好。蜀軍主力大都部署在漢中、劍閣一線,基本未遭重創,加上國庫錢糧充足,主將姜維足智多謀、能征善戰,大可與魏軍放手一搏,甚至將鄧艾孤軍一舉全殲也不是難事。可劉禪為何在實力尚存的情況下,不做任何抵抗,竟輕率的獻城投降了呢?

鄧艾雖兵臨成都城下,但孤軍深入,早已是強弩之末

彼時的鄧艾,雖已突破陰平,攻陷綿竹,但他麾下的軍隊人數有限,西晉史家袁準估計鄧艾率領的奇兵最多在一萬人左右。《三國志·魏書·鄧艾傳》記載:“四年秋,(司馬昭以魏帝曹奐的名義)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當時鄧艾、諸葛緒皆歸大將軍鍾會統轄,分別統領三萬人馬征討蜀國。鍾會與姜維在劍閣相持不下時,鄧艾自告奮勇率偏師冒險偷渡陰平,他為了涉險出奇,又把參戰人員進行精簡,挑選精銳,裁汰老弱,最後隨他從陰平入蜀的兵力大約在一萬人左右,這點是基本可信的。

鄧艾雖然出其不意來到成都平原,但將士長途奔襲、疲乏不堪 ,早已成強弩之末之勢。劉禪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為何放棄抵抗,不戰而降呢?

史書對劉禪的評價是“資質平庸之君”

袁準在《袁子》說:“(諸葛亮)事凡庸之君(指蜀後主劉禪),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由此可見,在西晉學者袁準的眼裡,劉禪資質平庸,若不是諸葛亮嘔心瀝血、竭盡全力的輔佐他,他哪能在位41年?蜀國早八百年就完蛋了。

從劉禪繼位後執政的情況看,不論從能力還是血性上比較,一點都看不出他是一代人傑劉備的兒子。從《三國志》、《漢晉春秋》等史籍中所記來看,劉禪對治國安邦相當外行,雖然他爹劉備煞費苦心給他留下了一個行政效率頗高且能相互制約的管理團隊,但他卻不能妥善加以利用,反而對這些智勇兼備之人深懷疑懼,卻憑直覺對那些與自己朝夕相處、對自己百依百順的宦官寵信異常,所以大太監黃皓就成了劉禪執政期間最炙手可熱的“柱石之臣”了。

劉禪智商似乎很一般,對治國理政更是無從下手、一臉茫然,他的問題讓輔政大臣諸葛亮感到很棘手。但忠心耿耿的諸葛亮為不負劉備重託,不得不耐心教化他 ,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地教導劉禪如何治國,如何知人善任,如何與民生息,不厭其煩的將一些基本治國方略灌輸給資質不高甚至略顯愚鈍的蜀後主。從《出師表》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可以讓後世解讀出一位託孤老臣感到肩上責任重大,更能品讀出一位治世能臣對一個庸庸碌碌的外行君主的萬般無奈。

假如劉禪拼死固守成都,歷史很可能被改寫

還是回到曹魏滅蜀之戰上來。鄧艾冒險深入到蜀漢腹心成都平原時,因為翻越陰平險道時需披荊斬棘、穿越七百里渺無人煙的崎嶇山路,最險峻之處甚至要“攀木緣崖”才能通過,可想戰馬和攻城所用的大型器械是無法攜帶的,即便他直搗成都,若想一舉攻下城池,必須有比守城兵力多數倍的力量才行。成都是蜀漢核心,劉備父子在此經營了四十多年,城池堅固,防守嚴密自不必說,僅憑鄧艾那支孤立無援的疲憊之師是無法攻克的。而且可以推斷鄧艾的部隊是一支丟棄了戰馬的步兵,善於騎戰的魏軍失去了戰馬,與長於山地戰的蜀軍相比也就失去了優勢。如果劉禪組織得當,不但能守住成都,甚至還可以甕中捉鱉,一舉團滅已成強弩之末的鄧艾孤軍。

此時的成都,魏軍雖然已經搗入平原地區,但周邊的要隘大都存在,姜維率主力仍在劍閣抵抗鍾會的魏軍大部隊。且西邊的郫縣、汶山、龍鶴、白馬、冉駹、匡用等戰略要地均未失,均由五圍牙門之兵固守。東面姜維率數萬主力大軍從劍閣撤至廣漢郪城。羅憲率軍駐守江州(今重慶)。南面的南中七郡 (在今天的雲南)由將軍霍戈鎮守,彼時他已經集結好軍隊準備進援成都。北部的重鎮雒城還沒有失守,姜維的軍隊踞此不過七十里。漢中雖失,但外圍靠近巴蜀之地尚有王含、蔣斌、柳隱率蜀軍堅守,鍾會雖出陽安關,但受其牽制,一時很難入蜀。

如此可見,蜀漢的十萬大軍基本完好無損,雖然成都守軍人數不多,但畢竟有高聳城池為依託,假如劉禪據城堅守,待援軍抵達後,完全可以將孤軍深入的鄧艾軍“包餃子”。當初劉璋不也在成都抵抗大舉圍攻的劉備長達一年多嗎?劉禪在有利的情況下為何不戰而降?他真的是爛泥扶不上牆的窩囊廢嗎?

劉禪獻城投降,原來也有不為人知的苦衷

《三國志·蜀書·譙周傳》記載:“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意思是鄧艾兵臨城下時,後主劉禪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大家面面相覷,均束手無策。

和小說描述不同的是,歷史事實不像人們一貫認知的那樣——大臣英勇無畏、主張誓死抵抗,皇帝貪生畏死,決定獻城投降。

《三國志·譙周傳》還記載過這樣一段話:“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大意是劉禪與群臣商討對策時,有人主張投奔盟友東吳,有人主張逃往南中(雲南)。可以明顯的看出,沒有一位大臣主張堅守成都,等待援軍的。

通過這些情況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蜀漢的最高統治集團內部沒有必勝信心,大家一致認為堅守待援毫無勝算。

首先,諸葛瞻慘敗綿竹,已經使蜀漢高層的心理受到嚴重打擊。而綿竹一失,成都無險可守,門戶洞開。

之前的蜀國,國力雖不強盛,但為拓展戰略生存空間,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十一伐中原,都是主動發起進攻打曹魏,這次變成曹魏主動進攻打自己,攻防角色互換得太過突然,被動防守的準備不足,導致君臣信心崩潰,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和抵抗。

其次,因古代通信條件所限,對方的兵力部署和前線的戰況成都並不知曉。因為情況不明,見鄧艾兵臨城下,劉禪等人還以為魏軍主力已經徹底攻破了蜀軍的邊防線。由於姜維率數萬精銳屯守劍閣,存亡不明,且遠水難解近渴,蜀都的人們自然喪失信心,無心戀戰。假如劉禪知道逼近成都的只是魏軍的一支人數有限的“敢死隊”, 他也一定會誓死抵抗,堅守待援的。

假如這樣,歷史或許就會是另一番模樣了。至少蜀國的國祚還會往後延續幾年,不至於那麼快就灰飛煙滅了。

劉禪放棄抵抗,繳械投降,鄧艾兵不血刃進入成都,有人說與諸葛亮有關

據《三國志》記載,當年諸葛亮準備北伐中原,在《出師表》中對劉禪說:我們自己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啥意思呢?原來三國中以蜀國實力最弱,蜀漢君臣長期以來信心不足,高估對手,低估自己。這次鄧艾長驅直入、直搗成都,這個長期存在的弱者心理終於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集中爆發了。一旦徹底喪失信心,局勢就難以收拾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專權,臣強主弱的局勢不可避免 。劉禪從自身安全考慮,將蜀軍主力全部外調:李嚴長期率軍駐紮白帝城永安關,諸葛亮則統大軍屯紮在漢中,導致成都防務異常空虛。

加上蜀國長期施行嚴刑峻法,諸葛亮、姜維屢屢用兵,百姓不堪徵調,早已力竭,民心已經盡失。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蜀本謂敵不便至,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蜀國認為魏軍不容易攻進來,就沒有進行必要的防禦準備,等聽到鄧艾已進入陰平,老百姓人心惶惶,都出城躲到山裡去了,官府無力禁止。

由此可見,蜀漢已失去民心,社稷存亡之際,已沒有百姓願意與成都共存亡了。

劉禪資質平庸,胸無大志,無謀無勇,妥妥的昏君一枚

國家遭遇外敵入侵,風雨飄搖之際,君臣百姓應該抱成一團,同仇敵愾,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但是長期以來,蜀漢刑罰嚴酷,稅賦、雜役沉重,加上連年征戰,且徒勞無功,未得中原尺寸之地不說,百姓還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因此已無人願意再為劉漢小朝廷出力了。


所以在蜀漢群臣看來,大兵壓境之際,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逃,要麼降。抵抗是不可能抵抗的。

光祿卿大夫譙周勸劉禪說,逃跑不可行,如果逃到孫吳,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並且魏國滅蜀後必攻吳,假如乘勢滅掉東吳,您最終還是得成為魏軍俘虜,或許會二次受辱。假如您逃往南中,魏軍必緊追不捨,而且南中諸夷(少數民族)或許還會乘亂造反。最好的辦法就是投降魏國,而且魏人為了誘降東吳,一定會厚待蜀國降君的。

劉禪採納了譙周建議,獻城投降,還下令姜維投降鍾會。劉禪舉國投降後,除殺妻自刎的北地王劉諶外,也算保住了身家性命,並且被魏王曹奐、權臣司馬昭封了個有名無實的“安樂公” ,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待。

有人說,劉禪並不傻,還頗有心機,比如他在魏國耽於享樂,沉溺於聲色狗馬中不可自拔,是為了迷惑司馬昭。在司馬昭詢問時他竟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的蠢話,其實是在韜晦自保,不僅消除了司馬昭的疑忌,還得以善終,這不是有大智慧嗎?可事實是,他僅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否則也不會重用奸宦黃皓,掣肘姜維,將蜀漢朝堂弄得烏煙瘴氣,若不是諸葛亮、蔣琬、費禕 、姜維等人的盡心輔佐,憑劉禪的個人能力,不要說能在位41年,就是在位一年都夠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講真,現在覺得拔高劉禪的人,其心可誅。表面上看,好像是在為劉禪平反,其實骨子裡就是在宣傳一個東西,那就是“利己主義”。

一句“智量甚大”就能為劉禪在位的昏聵表現平反?誠然,劉禪絕對不是演義中那個低能兒,但是他也沒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什麼大的業績,你說他大奸大惡確實不至於,但你說他高瞻遠矚那更是屁話。

諸葛亮辭世後,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能臣還在,諸葛留下的政治資本還沒有用完,加之曹魏內部一直在鬧矛盾(司馬氏政變、曹氏失勢等),孫吳又連年與曹魏開戰,蜀漢不過是夾縫中求生存,這樣的背景紅利在某些人眼裡就是傑出治世的水平了?

蜀漢內部矛盾確實多,蜀法嚴苛且負擔很重,當年若不是諸葛亮自身能夠以為標榜,益州士族恐怕早就滿心怨憤、揭竿而起了。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撤銷了丞相,你以為他是有什麼宏圖大志?不就是確保沒人妨礙和打攪自己了嗎?之後寵幸奸宦,搞得大將軍姜維都要退出成都去屯田。鄧艾偷渡陰平,劉禪居然讓奸宦起卦,最後兵臨城下,束手就擒,這是明君所為?居然還有人去粉飾“樂不思蜀”,說是自保之計?你說劉禪一輩子都在想辦法自保,我絕對相信,你說他有本事在司馬氏面前玩虛與委蛇那一套,我覺得是痴人說夢。司馬家起家就是玩政治鬥爭的,劉禪那點小手段,司馬家會看不出來?你是瞧不起司馬家是嗎?

現在為了瓦解蜀漢正義性,最多的說辭就是扯戰爭的合理性和戰績,不從這個點出發,你怎麼說諸葛亮窮兵黷武,怎麼說姜維毫無建樹呢?只要你一說戰爭是正確的,馬上就可以冠你一個無視疾苦、勞民傷財之罪,真是無比好使啊。歷史背景和國家旗幟,這些大家是不管的,反正打仗就不對。

劉禪是不是真無能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人一生就是求富貴、求平安,沒什麼宏圖大志,一生在一些高光人物的保護下,離開屏障靠著運氣撐了一段時間,最終亡國卻善終。這樣的人,從古自今被文人雅士看不起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除了運氣,實在不知道他有什麼好說好學的地方,以至於後來強加一個低能的帽子給他,雖然不是事實,但卻能看出長久以來古人們對劉禪的態度。

最後說一下,為啥這幾年挺劉禪的出來了?市場經濟下,每個人都想著不勞而獲,走捷徑,說到底,就是利己主義,這就跟劉禪的態度和人生哲學不謀而合了。所以,劉禪有了市場,恥辱投降可以說成是為保全成都之民、政治水平低下可以說是諸葛亮把持朝政不給機會、樂不思蜀可以說是為了自保而苦思冥想出的對策,什麼叫無恥?這就叫做無恥。


San途河


當年昭烈崩逝,留下孤兒寡母。憑藉一干老臣,在三國中疆域最為狹小的益州漢中之地,撐了40年,的確不容易。不過這也是依賴了蜀地的險要。至於投降對不對,我們可以說劉禪實在是一個連守成之君都算不上的小兒。在長達40年的光陰中,阿斗還是阿斗,沒有進步可言。鄧艾抄了姜維的後路,來到成都外圍,這位懦弱之君竟然不顧多數大臣反對,把祖宗(劉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送人,屈膝投降,沒有他自己的兒子北地王爭氣。271年死去到了地府,又有何面目去見他爸爸。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不傻,只是懦弱。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大家笑話了他兩千年。按照當時的形勢,姜維在劍閣堵住了南下的鐘會軍,而鄧艾則屬於長途奔襲的孤軍,如果能夠背城借一,憑藉成都完善守備,未嘗不能改變形勢,即使不能保有蜀地,也沒有當俘虜的道理。只不過,我們都高看劉禪了,他就一普通人,上岸思財,下水思命,只求安樂二字,哪有什麼羞恥心呢。非要說劉禪是對的,也只有促進全國的統一局面,早點結束亂世,劉禪投降的意義在此,至於民眾心願,什麼復興漢室什麼的,喊喊口號也就行了,不必認真,至少劉禪沒放在心上。


林鹿蘋


理科男答歷史。

客觀來講劉禪投降的確是對的。但是劉禪投降並不是本意,他也不想斷送江山,只是被逼無奈,只有投降才有活路。

劉禪出生於公元207年,在223年時繼位,那時候他才16歲。正是因為年齡幼小,所以劉備才把他託孤給諸葛亮,讓諸葛亮來輔佐他。公元263年,劉禪56歲,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勸告下他投降了。從此再無蜀漢。蜀漢滅亡後,劉禪憑藉自己的“愚笨”,成功苟且餘生,在271年時,64歲的劉禪去世。

歷史上評論劉禪褒貶不一,有說他心地善良,是個賢君,也有說他懦弱,是個庸才。關於劉禪,如果讓我來評價的話,可能他作為百姓是個很好的人,但是如果讓他來管理國家,那他確實沒有這個本事。

劉禪為何投降呢?

一開始的時候也說了,他本意是不主張投降的。當時司馬昭派遣大將討伐蜀漢,劉禪還派人去阻擊。可惜卻有魏軍偷偷來到了成都,雖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去抗敵,但仍是被殺,沒能阻擋來襲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大臣都主張投降於曹魏,也有大臣主張背城一戰,最後劉禪選擇了投降。

  • 原因一:在諸葛亮去世後,一直是費禕輔政。費禕呢,堅守諸葛亮的政策,不對曹魏用兵,同時與民休息。但是做的有些過火了,與他人利益有了衝突,沒多久後就被人刺殺。

費禕死後,劉禪讓姜維總督內外軍事。從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這24年中,姜維總共發動了11次北伐,雖說戰績極佳,但是勞民傷財,對國力損失很大。而且這期間蜀漢的內政幾乎無人問津,因為姜維並不擅長內政,他只會軍事方面的管理。

這時候就出現一個人,黃皓,蜀漢後期劉禪非常寵信他,導致讓黃皓能夠順利的干預朝政。黃皓反對北伐,姜維主張北伐,因此他們兩個是敵對。黃皓在朝中威信極高,姜維就不敢再回朝中,也就是成都。

公元263年時,姜維知道了曹魏要帶兵攻打蜀漢,便提前告知劉禪,讓劉禪派人駐守險要之地,可是劉禪聽信黃皓的讒言,相信曹魏不會出兵。就這樣,被曹魏打了個措手不及。

當時姜維不在成都,如果姜維在成都的話,劉禪也不至於被逼無奈投降。而姜維不在成都的原因,則是朝中大多數人反對姜維。姜維也有錯,因為他太堅持北伐了。北伐固然重要,可是也要考慮實際情況。多年的征伐對蜀漢的國力是有影響的。也許是姜維太心急了吧。

假如劉禪當時不投降,負隅頑抗,在成都被破後,劉禪肯定是要被俘虜的,也不會有之後那麼好的待遇。早點投降可以少些罪受。

  • 原因二:蜀漢滅亡的結局是必定的。因為當時司馬昭已經有所準備了,也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就等著出擊。

司馬昭在未出兵時,他就已經安排好了計劃。他想討伐東吳和蜀漢,可是如果要討伐吳國的話,那就要造船,開水道,耗費時間很長,再加上當時的環境天氣,導致滅吳的可能性降低,沒有十全的把握能夠一舉攻破吳國。所以只能先從蜀漢開始。將蜀漢滅亡後,就可以從陸地和水上同時進攻東吳。

那怎麼滅蜀漢呢?蜀漢上下也只有9萬士兵,而在成都的則有4萬,再加上他們各自分散,只要將姜維圍困在沓中,也就是姜維屯兵的地方,讓他不能夠支援成都,然後派兵進攻成都就可以了。再加上劉禪昏庸,不會治理國家,拿下蜀漢是指日可待。

綜合上面所述的兩個原因,可以看出,就算劉禪不投降,蜀漢也早晚會滅亡。劉禪投降客觀來說,完全正確,這樣可以避免戰爭,讓百姓繼續安居樂業。


理科男讀歷史


這幾天在看《大明王朝1566》,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突然想到劉禪跟這個嘉靖好像!有沒有?

一樣的年少突然繼位,劉禪17歲,嘉靖是15歲。





剛進廟堂之時,都有一位說一不二的權臣,而且擁立自己的也正是這位權臣!劉禪叫諸葛亮“相父”,嘉靖則是楊廷和擁立的。



等送走了這位權臣,自己親了政。發現這朝堂是山頭林立,於是都打起了太極拳,好的壞的一起用,愣是安撫住了各大派系。劉禪用費禕,用蔣琬,然後用了小人黃皓。嘉靖用夏言,用沈煉,最後用嚴嵩。




搞定了朝堂,還要照顧好外面打仗的將軍。劉禪供著姜維打了無數次仗,基本上沒斷過糧草。後援工作做的非常棒!嘉靖則是對胡宗憲是有求必應,軍需物資源源不斷。



等做好了這一切,哎,這二位爺發現還有點空閒的時間可以自己打發。於是乎劉禪嘛,可以說吃喝嫖賭抽,樣樣都來!嘉靖還好點,就喜歡修道!總結起來就是都不務正業!

回到正題,劉禪是不是真的一無是處呢?我覺得還是多少有點用的,畢竟拖著蜀漢四十多年,中間也沒政變過,自己的皇位也很鞏固,蜀漢一直也很太平 ,沒點腦子還真辦不到。至於為什麼會說“扶不起的阿斗”?個人感覺有點像長輩看到你在玩,覺得你不用功,會罵上一句“爛泥扶不上牆”!最早應該是這意思,說的應該是劉禪貪玩,不務正業。至於為啥後來跑偏了?畢竟劉禪的爹跟諸葛亮太出名了,白手起家到三分天下。諸葛亮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了無數讀書人的榜樣!劉禪自己卻丟了江山,亡了社稷,這個鍋,不背也得背了。。。

至於說劉禪投降對不對,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三國演義》裡的另外一次勸降。就是赤壁之戰前,曹操勸降孫權。當時整個江東都要求孫權投降,孫權直接拒絕了。魯肅給的理由也很透徹:你投降過去,最多也就給個侯爵,以後也沒機會封王拜相。而你手底下的這一群人卻都能封侯。一個想要當王的人,就該面對一切困難,絕不投降!回頭再看看劉禪,劉禪這一生都希望能安穩的過日子。早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時候劉禪就勸過諸葛亮,讓他休養生息,不要再起戰端。包括後來任用黃皓,最主要打擊的人是姜維。這些舉動是不是表明了劉禪其實並不想北伐,他只想安心的守著蜀漢,樂樂呵呵的過一輩子。他並沒有雄霸天下的野心!如果可以,我想劉禪寧願選擇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所以面對著敵人的大軍,城中無兵,姜維又遠在劍閣,遠水解不了近渴!抵抗下去很有可能被攻破,那自己連個下場都沒有。倒不如爽快點投降了,加上先前曹魏善待漢獻帝的先例,自己再裝傻充愣,封個候,安安穩穩的過完這一生也就行了!!反正到哪都是玩,吃穿不愁,皇帝跟侯爵沒有什麼區別的!!


沒事鬧著玩


劉禪的人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登基前,從207年出生到223年繼位這16年。

2.諸葛亮時代,從223年繼位到234年諸葛亮病逝這11年。

3.後諸葛時代,從234年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國滅亡這29年。

4.晚年,263年蜀國滅亡到271年劉禪去世這8年。

劉禪在人生頭16年裡有記載的就兩件事,208年趙雲在長坂坡之戰救阿斗,212年張飛、趙雲截江救阿斗,在兩件事在《三國演義》中都有詳細描寫,經過了藝術加工,但這兩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劉禪的少年平淡無奇,文沒有曹植、曹衝少年天才般的表現,武沒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見是趙雲懷中的襁褓嬰兒,再見就已是蜀漢的皇帝了。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遺詔敕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劉備在遺詔中囑咐劉禪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此時的劉禪17歲,這些“經世之學”劉禪之前有沒有學習過,學得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也沒有記載表明劉禪有過什麼內政,軍事方面的經驗,不管怎樣,他還是個17歲的孩子,想想我們17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擺在劉禪面前的是內憂外患中的蜀國,我們不能對他苛責什麼,於情於理放權給諸葛亮都是最好的選擇。

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去世,劉禪繼位稱帝,開啟了人生第二階段:武侯輔政。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在彌留之際,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欽點了諸葛亮來輔政,把蜀國和劉禪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還有一位託孤大臣,尚書令李嚴,這個李嚴本是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劉璋命李嚴率軍抵抗劉備,沒想到李嚴投降了劉備,所以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諸葛亮、李嚴二人呢,有人說是為了牽制諸葛亮,劉備也不放心諸葛亮大權獨攬,也有說李嚴是益州派(原劉璋部下)的代表,這樣安排是為了平衡蜀漢內部派系,後來諸葛亮與李嚴也確實有分歧,這是另一話題了。

回過頭來,劉禪從始至終都是被動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漢的皇帝,名義上的統治者,但在諸葛亮輔政的11年裡,我沒有看到任何劉禪自己做的決定,不知道娶了張飛兩個女兒算不算,“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彷彿是一位看客,看《三國志··後主傳》就像在看流水賬,也難怪《後主傳》只有三千字,而《諸葛亮傳》六千字。

怎樣評價劉禪的前半生呢?“平庸”二字,何為平庸,普通、尋常而不突出,碌碌無為。就像評價官員,無作為、有作為或胡作為,劉禪是無作為,既然不能比諸葛亮做得更好,劉禪的無作為看起來也是不是件壞事。問題是諸葛亮在的時候什麼事都能擔著,就像是後世的君主立憲制,劉禪是虛位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是首相大權獨攬,那要是諸葛亮不在了呢?劉禪做好掌權的準備了嗎?

234年八月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的去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劉備集團經歷了劉備時代,諸葛亮時代,來到了後諸葛時代,為什麼不是劉禪時代,因為劉禪還不配為這29年打上個人烙印,有人說劉禪也不是一無是處之人,你看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不還存在29年呢嗎,這就是典型的強加因果了,我還說要不是劉禪昏庸,蜀漢能延續更長時間呢,那到底劉禪在後諸葛時代表現如何呢?

諸葛亮剛一去世,蜀軍就內訌了,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這件事就不在此展開了。結論就是魏延沒想造反,但確實違抗諸葛亮留下的軍令了,也確實想奪取軍權了,這件事準確的說是魏延和楊儀內訌事件,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劉禪為此事諮詢了董允、蔣琬的意見,決定站在楊儀一邊。

結果是魏延兵敗被殺,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這是多深仇大恨啊,還要鞭屍,還滅族。

這件事暴露了一些問題,諸葛亮屍骨未寒,蜀國內部就有人爭權了,楊儀先斬後奏,還滅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實,這兩人都不把劉禪放在眼裡,楊儀這人也膨脹得很,自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235年),廢儀為民,徒漢嘉郡。儀至徒所,覆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

楊儀當初說魏延造反,殺了魏延,現在自己竟說出諸葛亮死後,要是率軍投降魏國就好了這種話,怕是失了智,該死。

據《資治通鑑》記載諸葛亮載臨死前留下遺囑:

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

亮曰:“文偉(費禕)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說的是諸葛亮欽點蔣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楊儀都想推翻這個遺囑,但均以失敗告終,劉禪的決定遵照了丞相的遺囑,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蜀國完成了權力交接,度過了諸葛亮死後的危機,劉禪在此事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三國志》裡陳壽把蔣琬、費禕、姜維放在一傳是有其道理的,事實上此三人是後諸葛時代Big Three,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人,蜀漢能再堅持30年是這三個人的功勞,跟劉禪關係不大。

之前說過劉禪的前半生用平庸來形容,為何平庸,因為無能,這個無能不是在罵劉禪,而是說劉禪沒有才能,沒有能力也不能有所作為。這樣的人是不適合做皇帝的,但無奈生在帝王家,劉禪也不得不接受這個身份,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你坐在了這個位置上,有句話叫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劉禪承擔起作為一國之君的責任了嗎?

顯然是沒有的,又有人說了,當時的情況,蜀國最弱,諸葛亮和姜維都不能更進一步,也不能怪劉禪無能啊,有道理,劉禪做不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不是他的錯,這誰都做不到,但蜀漢的滅亡,劉禪要負主要責任的。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教導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親”是親近的意思,劉禪久居宮中,不問政事,自然親近身邊的人,而賢臣們在哪?

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出屯漢中。

四年冬十月,尚書令費禕至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歲盡還。五年春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還漢中,住涪。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將軍費禕至漢中,行圍守。

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

十一年夏五月,大將軍費禕出屯漢中。

古代交通、通信不便,蔣琬、費禕、姜維大部分時間在漢中等地屯田練兵、防禦魏國,所以劉禪身邊出小人是必然的,賢臣們通過自己的能力和功績獲得權力、地位,而小人們只用憑著自己離皇帝近,極力阿諛奉承,討好皇帝就能飛黃騰達了。

劉禪也從平庸、無能變成昏庸了,糊塗而愚蠢:

先是宦官黃皓弄權,“初,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

劉禪的弟弟劉永因憎惡黃皓,被黃皓誣陷,劉禪竟然疏遠劉永,十多年不見劉永……

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

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姜維……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北地王劉諶,劉禪的第五子,誓死抵抗,劉禪不同意,遂自殺,劉禪出城投降。

還有什麼好說的,不說了,總結起來劉禪就是個平庸、無能、昏庸的亡國之君,至於用什麼“樂不思蜀”保全自己來證明劉禪聰明……





靜逸堂堂主


在影視劇當中劉禪就是一個貪圖享樂,懦弱無能,傻里傻氣的人,身為帝王沒有實權,是一個傀儡般的存在。關於劉禪的負面新聞也很多,像是“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都是劉禪一生的汙點。

歷史上真正的劉禪!

公元221年,劉備創建了蜀漢政權。不到三年,由於軍事上的失誤,劉備夷陵之戰大敗白帝城託孤。把當時17歲的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從此,劉禪成為蜀漢政權的第二任皇帝,然而劉禪登基後卻成為“傀儡”般的存在,當時的朝政由諸葛亮一人獨攬。



就這樣11年後,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的路上病死五丈原。劉禪終於掌控了實權,他掌控實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丞相制度,並命蔣琬,費禕二人分擔了原先諸葛亮的丞相工作,這樣既可以讓他們二人相互制衡相互約束,也便於將來自己的管理。事實證明劉禪不是一個“傻子”,在劉禪掌權治理蜀國的二十多年裡,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力得到了恢復,而蜀國內部也沒出現過大的變故!


關於劉禪主動投降!是對,是錯?

我認為劉禪主動投降是對的!公元263年,西晉軍隊向蜀國殺來,面對強敵劉禪選擇了主動投降。他的這一做法遭到了當時很朝臣的反對,他的兒子劉諶認為劉禪是貪生怕死,甚至用自殺殉國的方式來羞辱他。但是蜀漢政權終究還是滅亡了,司馬昭兵不血刃拿下蜀國,劉禪成為了司馬昭的俘虜!

劉禪選擇主動投降在我看來並不是貪生怕死,他這樣做避免了蜀國生靈塗炭,百姓遭受戰亂之苦。劉禪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樣“扶不起”,他在位41年,親理朝政27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被俘虜的8年裡,他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幾次殺身之禍。這樣的劉禪你還認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