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1944年飞机产量达20000多架,为什么还是会丧失制空权?

用户61843174229

飞机产量是上去了,可是飞行员和航空燃料都已经严重不足,空有那么多飞机却无法升空作战,只能等待着被盟军的大轰炸摧毁!



到1944年1月随着盟军的远程战斗机P-51“野马”为轰炸机群提供了全程护航,德军的战斗机飞行员损失开始急剧上升,新训练的飞行员根本无法跟上前线的损失。因为盟军的护航战斗机经常在上千架左右,而德国本土的战斗机即使是全部加起来也不超过一千架(貌似最多时为600架),而且还是分散在德国的各个地方,一般以100多架为批次在截击盟军的轰炸机群,这导致德军战斗机在数量上远远不如盟军的护航战斗机,导致了德军飞行员的大量损失。


随着东线苏军的快去推进和西线盟军的大规模轰炸,到6月份德国丢掉了罗马尼亚的油田,失去了最重要的原油来源,而本土的合成燃料加工厂也遭到了严重的轰炸,到9月份,能供给给空军的航空汽油只有其实际正常运转量的六分之一,大大限制了空军的作战能力。

1944年德国面对的敌人也过于强大,英、美、苏三国的空军在东线、意大利、德国本土的所有上空同德国空军展开激烈的空战,任凭德国空军再强大再精锐也可能同时对付三大强国的空军,制空权的丢失是必然的。


小小狼王

虽然德国战机数量足够多,但是仍然丧失了制空权,原因有以下几点:

Me-109,德国二战于主力战斗机。

一,德军的战机落后于美国的战机。德国的空军主力战机一直是Me109和Fw190,这些战机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虽然历经改进,但是在二战中后期已经开始落后,当时美国最新的P51、P47等能够很好的压制德国的Me109,以至于后期沦为美国战机的活靶子,Fw190也是一样,虽然到了1945年改进成了Ta-152战斗机,但是生产数量不足,已经无法挽回战局。

德国Me262,第一个投入实战的喷气战斗机。

二,二战后期德国飞行员数量素质跟不上。在战争的中后期,德国的飞行员损失数量极大,而飞行员不能像陆地作战一样立马补充在前线的消耗,以至于后期出现有飞机没飞行员的局面。而且德国的军事培养的制度,使德国只适合于中小规模的战争,因为德空军的注重战斗轰炸,而不注重战略轰炸,所以德国涌现很多对空作战优异的王牌飞行员,但是对地面战略轰炸,比如伦敦不能产生足够的破坏。

哈特曼,二战时德国王牌飞行员,共击落352架飞机。哈特曼小时候随家人在湖南长沙生活5年。

三,希特勒的干预。德国1943年正式投产的Me262战斗机绝对惊艳,如果更早的进行研发和投入使用,德国空军将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希特勒错误地将其改成轰炸机进行研发,甚至发了元首命令,于是断送了Me262在二战的命运。而且以美国为首的盟军空军力量实在过于强大,有足够数量的P51、P47这样先进的战机,飞行员的损失也能充分的补充上,德国空军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到了二战后期德国空军基本消失在了天空中。


图文绘历史

纳粹德国1944年飞机产量达20000多架这个数据还仅仅只是战时生产总数,各国战前的生产量还没有计算在内,而且可以击落飞机的不仅仅是战斗机,地面火力甚至轰炸机的自卫机枪机炮形成的密集弹幕也可以对截击战斗机造成严重威胁(在对抗英美战略轰炸中的常态)。仅仅是消耗战德军就已经处在入不敷出的境地了,因此擅长闪击战的德军,一旦变成消耗战,那么就打不起了。

除此以外,德国在石油上很大程度依赖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和炼油厂的产出,然而自从1943年8月起盟军空军就开始对油田和炼油厂进行反复的轰炸,油田的产出急剧萎缩,仅仅在43年8月1日的第一次轰炸中就摧毁了油田和炼油厂40%的产能。而且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红军歼灭德军第六集团军,一路摧枯拉朽攻入罗马尼亚境内,1944年8月29日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的坦克兵就已经开进了油田,直接摧毁了德国一个重要的石油来源。而德国本土的合成燃料工厂也反复遭到盟军的轰炸。在整个1944年德国都面临着燃料短缺的麻烦,这也造成了不少飞机无法升空。

其实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在1944年的白俄罗斯战役中,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在战役的前期能获得的空中掩护仅仅只有几十架战斗机,红军的伊尔-2甚至敢在没有任何护航的情况下深入德军后方狂轰滥炸。从根本上来说,1944年飞机产量量和可用量是两个概念。


军情瞭望台

首先,纳粹德国总的飞机产量是两万多架,可是飞机要起飞的话,她必须得满足死三样东西第一,飞机本身必须得造出来。第二,必须要有飞行员,第三,必须要有燃油有这三样东西之后,战斗机才能够起飞,飞机才能够升空迎敌。

好,我们一个一个分析,首先飞机这东西说有两万架,可实际上这两万架并不是代表他的战斗机在1944年所生产的数量,而是在开战之初一直到战争期间,所有飞机生产的总数量之和。事实上,这个时候德国人因为经历过美国和英国的战略轰炸他总体的生产能力已经全部转移到地下地下狭长的生存空间,生产能力急剧下降,那时候钢铁,像肖同框,这一系列战争紧俏物资也变得极其的紧缺,生产飞机,得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这个时候生产战机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与其在这个时候生产飞机,还不如多一点的钢铁,投入到士兵手里的步枪还有士兵手里的反坦克武器,也致使当时德国人整个战斗机的损失数量一直都比生产数量要多,所以德国人的战斗机数量一直是处于一种入不敷出的状态。要知道这个时候德国人的航空母舰齐柏林号,正是因为国内各种生产物资的紧缺而停止了建造。

事实上,前苏联的军队进驻到白俄罗斯的时候,当时德国人能够支援的战机也只有几十架。

还有一条就是德国人的石油资源,这一点并不是体现在德国人的空军上面包括德国人的坦克部队此时也面临着缺油的尴尬。德国人很多坦克,到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开到战壕里面当堡垒用,原因,比赛与德国人所依赖的石油资源是来自于罗马尼亚的,但是在这之前前苏联已经把罗马尼亚给占领了。这里一下子,德国人国内的石油资源就不够用了。此时英美的舰队集结在了大西洋上阻拦着德国人从海外运输石油,再加上英美的战略轰炸对德国人的炼油工厂进行毁灭性的轰炸之后,德国人的石油资源愈发短缺。更尴尬的是,德国人国内不产石油。德国人是有一个鲁尔工业区,但是那生产的是煤矿。

再者就是优秀的飞行员的损失了这一点的话,德国人在二战的时候击落100架飞机的飞行员有200多人,可以说培养了很多超人飞行院,但是战场上只要一颗子弹就能要了你的命,所以。飞行员的损失在所难免,但是德国人必须要一国的力量,同时对付前苏联人和美国人,美国人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替他培育,培养飞行员前苏联人更加简单粗暴,直接就是以战代练在战场上训练自己的飞行员,但是德国人的土地却一直在受到压迫,在这个时候,德国人已经没有多大的精力再去培养自己的飞行员了,加上前线大量有经验的飞行员的损失,致使德国人此时的飞行员也不够用了。天空之中,都是敌人的飞机。与其花费大量资金去培养一个飞行员到,还不如让这个飞行员直接去当一个步兵来的更加简单粗暴有效。

对于德国人而言,此时面临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二战开始前德国人的陆军和海军不占优势,但唯独空军是一个优势的菌种在对付法国的马其诺防线的时候,正是因为空军先行一步,对敌人实行的狂轰滥炸,才致使闪击波兰,闪击法国的成功,这一点要归功于一战到二战期间,德国人对于航空科技的大力发展,但是随着美国,英国,对于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德国人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技术上的优势越来越小,战争后期的时候,美国人成群的野马一度压制了称霸的德国空军,被逼无奈之下的德国人,只能剑走偏锋,选择一些技术比较高的飞机,但是这些飞机失所站的生产资源实在是过于庞大,不利于大批量生产,比如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投入使用的喷气式战斗机梅塞施密特262。德国人在后期大量资源都应用于陆军力量的装备的生产和研究,空军方面显得有些轻视。这一点跟德国元帅戈林对于德国空军的把持是有关系的。


漩涡鸣人yy


妖哥46

两万多架飞机看起来很多,但和其对手们比起来,就很少。

不谈飞机类型、性能等差别,仅仅只说数量。美国1942年生产47675架飞机,1943年生产85433架飞机,1944年生产95272架飞机。美国的产量包括复杂昂贵的B-29、B-24等远程重型轰炸机,含金量比德国更高得多。

(B-29重型轰炸机,曾经投放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

1944年,仅仅美国生产飞机数量就超过德国4倍,计算型号和性能等因素,高的更多。

整个1941-1945年,美国共生产飞机297199架,英国共生产飞机125254架,苏联共生产飞机112000架。而德国共生产飞机113514架,只比苏联稍高,甚至比英国都低点,远远低于美国。

而美国、苏联、英国的主要空军力量,都投放在对德作战。

看到这么巨大的飞机生产能力差距,应该能够理解德国为何丧失制空权了吧。

德国本来掌握的工业力量比美国差很远,比起美国、苏联、日本加一起,差距就更大了。而德国的动员效率又比对手更差很多,总动员的时间又晚,实在没有不失败的理由。即使连续很多次重要战役侥幸获胜,但幸运女神不可能伴随德国一辈子。


仁勇校尉

主要是国力的体现,二战后期德国的战略物资紧张、兵员素质问题开始显现,听上去数量好像很庞大,但是在战场上体现出的作战力呢?又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与苏战争中一往无前,迅速取得胜利,在于德国士兵严明的纪律和勇敢及较好的战斗素养、装甲战术的先进运用。苏联虽有所防备,但是没想到德军的进攻如此威力巨大,真是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当然,德国的第一个失误就是将自己的主力装甲军团用于北高加索争夺粮食和油田去了,而不是用于对苏联大城市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攻击。虽然北高加索战役德军全胜,俘虏了苏联近60万官兵,但是时机已经失去,德军主力耽误了三个月的时间。苏联方面在这段时间已经将防御做好,兵力集结完毕,运输通道也已重兵守护,因此战争后期美国资助的物资能源源源不断调往前线。德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而不是战略上的。如果当时乘苏联守备空虚,一律突破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将斯大林打成流亡西伯利亚的流亡政府,那苏军的士气恢复将大打折扣,苏军的反攻也不会那么快的到来。在相持战中,德军虽然扑灭了苏军的大反攻,例如莫德尔击败朱可夫,但那都是战术上的胜利了,成了消耗国力的漫长战斗。

德军最大的损失来自于精锐军团第六集团军的覆灭。这个军团是入苏最早、取得战果最大的部队,可以说是一半的德陆军精锐士兵都在于此。老兵很多,如果随便拉个人出来,在后期的德军新兵队里做个班排长绝对可以胜任,优秀的连长也可以。希特勒的固执及保罗斯的愚蠢,葬送了这支德军王牌部队。如果有这支部队的存在,经过修整补充,完全可以和苏联对峙最后溝和,因为他的战斗力不是一般德国部队所能比拟的。

结论就是,德军因为国力方面的差距,速战速决打败苏军,控制住苏联北方重要城市,将苏联政府赶往西伯利亚,使苏军陷入混乱无指挥,从而达到战略上的胜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为了蝇头小利,却放弃了,给了苏联充足的时间,给了其比拼国力的机会。当然,美国对苏军的支援,使的其在严寒中能立即对疲惫不堪的德军发动反攻,也是大出德军意料之外的(第六集团军就是在反攻中丢失的)。德军完全可以不给苏联这样的机会,最后造成了自己的失败。


春风7023121

这结局,应该说,在开战打波兰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德国进攻波兰,损失不少空勤人员都是飞行学校的教官。而反之美国,有个有特别的发明就是林克飞行模拟器,可以帮助培训飞行员。战争后期,优秀的飞行员损失后,是很难补充的。没有老手,空战就会进入恶性循环的消耗战。对比如日本,太平洋开战前,很多飞行员老手,但是几仗下来,自身的培训体制导致人员无法及时补充,出现空有飞机,而没有人开局面。回过头来说,就是培训体系的问题,而一个合格的教官是很宝贵的。


防水墙

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这三点:

1、德军前期在英伦三岛和苏联上空拼消耗,损失过多的熟练飞行员,而本国因为人口基数不大和训练体系的缺陷,无法有效持续的补充熟练飞行员,导致后期人才队伍跟不上。

2、缺乏油料资源,德军攻击苏联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抢占高加索产油地区,为德军战争机器补充动力,因为受限于美英等国的封锁,德国一直存在着油料缺乏的窘境。而这也直接反作用于飞行员的人才培养上。

3、美英苏三国在飞机研发上的快速进步。后期随着英国喷火XIV战机、美军p51野马,苏军拉-7战机纷纷出现,初中期一度有所领先的BF109 bf110 等型战机,已经在性能等方面有所落后。


千字军事

20000多架的生产量这个数字是有疑问的,至少笔者认为没有这么夸张。如果说德军有2万多架,那么盟军肯定生产得更多,其次原因是缺乏燃料导致大量飞机无法升空。

这里仅仅列出各国的总产量,因为随着战争的进行各国的动员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产量的相对增幅是可以拉平的。这里仅讨论作战飞机的数量。我们看看其他国家的生产量,德军肯定不是最多的,美军是最多的是可以肯定的,因为美国的工业潜力最大。美国在战争期间总共生产了64572架轰炸机,105378架战斗机,23096架攻击机。

6.4万架各种轰炸机几乎是德军的两倍以上,这个仗从美军参战之后就已经确定胜负了。苏联生产了29183架轰炸机,78377架战斗机,36629架攻击机。英国生产了45953架轰炸机,52871架战斗机,9202架攻击机。相比之下,德国生产了34402架轰炸机,64596架战斗机,1724架攻击机,以及上万架辅助飞机。

总得来看,德国生产的飞机数量绝对总量很可观,但是面对美英苏三国的总产量显然就差得远了。在轰炸机数量上是三国总产量的不到四分之一,战斗机总数不到四分之一,攻击机总数甚至不在一个数量级。考虑到双方飞行员素质差距并不明显,就算美国要拿出1/3的份额来对抗日本,即使按1:2的交换比德军也会被活活耗死。因此德军要跟盟军打消耗战,那就是自找的,除了闪击战,德军根本没有后勤和工业来支撑整个战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