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上的“鐵娘子”:紮根荒島7年,白手起家建實驗室

從廣州駕車前往珠海,再轉乘渡輪到伶仃洋深處的荒島牛頭島。這段三個小時的路,中交四航局第一位女教授及高級工程師張寶蘭,一走就是7年。

去年底,隨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峻工,張寶蘭才得以安心地離開了紮根7年的孤島。但提起這位“鐵娘子”,大橋島隧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稱樹著大拇指說,她是當之無愧的“建設功臣”。

港珠澳大桥上的“铁娘子”:扎根荒岛7年,白手起家建实验室

張寶蘭和到訪施工現場的日本專家。

■白手起家荒島上建試驗室

7年來,站在牛頭島山頂觀禮臺眺望港珠澳大橋島隧沉管預製廠廠區,幾乎每天都能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頭戴安全帽,手持對講機,一邊匆匆往外走一邊說:“走,我們去現場看看”。這就是港珠澳大橋沉管預製廠的試驗主任張寶蘭,肩負海底隧道沉管預製的試驗檢測重任。

港珠澳大橋能否成功建成,關鍵就在海底沉管隧道;而沉管隧道要保證120年在海底不漏水,混凝土是重中之重。現年53歲的張寶蘭,已研究了混凝土20多年,2011年5月被委以重任派往牛頭島管起大橋沉管預製廠混凝土試驗室工作。

“試驗室籌建工作是塊硬骨頭”,接到命令,一些熟人勸她不要去冒這個險。在家中,80多歲的老母聽說她要住進珠海的一個島上,急了,“你走了,我怎麼辦”?

“寶蘭啊,沉管預製廠試驗室需要你,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選了。”但領導的話一直在她耳邊迴響,為了大橋,她義無反顧地辭別了母親、丈夫和即將中考的兒子。

在趕赴現場的路上,張寶蘭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海中荒島,白手起家”。

她到時,遠離陸地的牛頭島,試驗室還處在規劃中,房屋還沒有,儀器設備沒有,人員也不齊,全部事情要等她自己去搞定。而她必須在4個月內建成與世界最大的沉管預製廠相匹配的試驗室。此時這個小島還一片荒蕪,四面環海。

一上島,張寶蘭就開始奔波於各個項目部門,組建籌建試驗室小組,完善試驗室前期籌建規劃,更帶頭住進了幾公里外桂山島簡陋的民居,和2個年輕姑娘擠在一間不到6平方米的房子裡,進房後必須先關上門,人才能轉身;上下床位,公共衛生間。有一次領導來慰問,她開玩笑說:“別人的日子是越過越舒服,我是倒過來過的。”抱怨歸抱怨,幹起活來卻不含糊。

為了保證海上運輸時儀器設備的安全,她親自押送。一次,她帶領幾個年輕人一起押送設備,裝船、航運,協調吊運,從早上7點一直忙到晚上9點,等返回到營地碼頭時已是凌晨1點。後來因為潮水高度不夠,船靠不了岸,結果在船艙的甲板上躺了幾小時,直到第二天8點才下船,整整24小時。整個籌建過程中的困難讓人難以想象的,但四個月後,荒蕪的牛頭島上建成了“整體形象良好、設備一流、人員一流、管理一流”的試驗室,被林鳴總經理譽為“桂山島上的一顆明珠”,它為大橋沉管預製施工質量管控保駕護航。

港珠澳大桥上的“铁娘子”:扎根荒岛7年,白手起家建实验室

張寶蘭在牛頭島。

■用壞5個攪拌機打出“配方”

教科書上說,“大體積的混凝土沒有不開裂的”,但要保證港珠澳大橋120年壽命,海底沉管隧道必須要經受住時間和海水的考驗;張寶蘭就得挑戰權威,配出不開裂的混凝土。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組成材料之間的比例關係,從表面上看,混凝土配合比計算只是水泥、砂子、石子、水這四種組成材料的用量。實質上是根據組成材料的情況,確定滿足上述四項基本要求的三大參數:水灰比、單位用水量和砂率。面對這樣的不開裂的世界級難題,她坦言,所承受的壓力前所未有。

港珠澳大桥上的“铁娘子”:扎根荒岛7年,白手起家建实验室

張寶蘭和同事在觀察混凝土。

張寶蘭常常說,“混凝土配合比不僅僅是計算出來,最終是要靠一次次試驗打出來的。”

她憑藉多年豐富的課題研究實踐經驗,在耗時近一年、用壞了5個攪拌機進行了海量的試驗後,基礎配方終於出爐。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副總經理羅冬說:“在混凝土的配比上,張寶蘭帶領團隊反覆配比了100多噸混凝土,終於研究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超級配方’。”

夜已深,試驗室一樓混凝土成型間的燈總是亮著,不是傳來混凝土攪拌機的轟隆聲,張寶蘭坐鎮一線,帶著團隊,時而進行拌制與檢測;時而聚在一起討論,不時地在小黑板上寫畫著各種數據和曲線。

“泌水率還是沒有降下來啊,增調劑的用量能不能增加一點?”

“不能加了,混凝土有點流不動了”!

“OK,不過引氣劑用量要稍微加一點,兄弟們最後再攪一鍋料我們看看效果”。

作為試驗室的一把手,資深專家張寶蘭在一些小年輕面前像個“大姐大”。

2013年國慶節,張寶蘭剛回家休息一天,正值沉管澆注的關鍵期,接到下屬電話,“張姐,不知哪裡出現了點問題,混凝土怎麼也打不出試驗中調配的理想狀態?”

張寶蘭二話不說,又丟下家人,買了船票趕往島上。“混凝土打起來,性能測起來,這是我們的國慶混凝土七天樂。”疲憊中,團隊不忘調侃。

“豈止七天樂,她是混凝土七年樂。”一個沉管管節光混凝土就重達8000噸,要在30多個小時內澆注在模板中,張寶蘭不能閤眼;光33節沉管澆注,耗時五年,每次澆注30多小時連軸轉,最長一次50多個小時沒閤眼。

所以在中央電視臺敬一丹與林鳴一次對話的節目裡,林鳴特別提到張寶蘭,感謝她多年的付出,稱她是響噹噹的“建設功臣”。

■七年唯一次休假是因為摔傷

張寶蘭雖說是工地上的老人了,但也有讓人不省心的時候。一次,她在到預製廠現場察看混凝土沉管拆除模板後的質量狀況,一不小心從臺子下方的墊腳桶上摔在下方的溝邊,周圍的人驚慌地想扶她起來,但那刺骨的痛,讓她以為骨頭摔斷了,生活和醫療的常識讓她不敢讓任何人扶,她先伸伸左腿能動,再伸伸右腿也能動,感到骨頭沒有太大問題,這才讓人慢慢的攙扶起來,慢慢走回辦公室。

張寶蘭,一位在建橋期間榮獲得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和“五一巾幗獎”的“鐵娘子”,卻也只有此時才能讓自己休息下來。

“2011年接到任務過來,到2017年大橋島隧完工,我錯過了兒子的中考和高考。”守著荒島這些年,張寶蘭第一時間想起來的不是自己創造的成功和奇蹟,而是錯過與家人團聚的一個個或緊張或感動的瞬間。

“有人問我的兒子,你想不想媽媽陪在你的身邊?”張寶蘭至今還能回憶起孩子第一次到島上看望她的情景,“我的兒子很輕鬆地說,小時候會希望媽媽多陪陪,但現在我已經習慣了。”複述著孩子的話時,這位牛頭島上著名的鐵娘子,竟不由自主地紅了眼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