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宝岛台湾两次险些脱离祖国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两次,宝岛台湾险些脱离祖国。

历史上宝岛台湾两次险些脱离祖国

第一次就是公元1621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17世纪的时候,荷兰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掌握海上霸权,并在各大洲建立殖民地。中国作为亚洲大国,当然是荷兰殖民者不能放过的一块“肥肉”。荷兰殖民者首先瞄上的是葡萄牙的占领的澳门,但此时葡萄牙尚还有一丝余力,荷兰殖民者不能击败葡萄牙,转而侵扰澎湖、厦门等地。在明朝军民的全力抗击之下,荷兰殖民者的阴谋一直没有得逞。天启四年(1624年)福建巡抚南居益收复澎湖,荷兰殖民者败退到台湾南部,但此时的明朝并未穷追,荷兰随即在台湾筑城,不时侵扰内地。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殖民者,独占台湾。此时的中原正处于明末清初,无力顾忌台湾。如果一直这么下去,台湾必定会被荷兰彻底征服。这时,有一个人看到了台湾,他就是—郑成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姓爷。郑成功在陆上抗清失败,想要谋求一个立足之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通事何廷斌的建议下,出兵收取台湾,以作为抗清的根据地。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在被殖民统治38年后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不管,郑成功的动机是什么,但他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从这一点来看郑成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历史上宝岛台湾两次险些脱离祖国

郑成功

第二次是在康熙帝收复台湾后,主张守台湾。康熙元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俘杀,郑成功在台湾得知此消息后一病不起,当年五月气噎而卒。其子郑经继位,继续割台湾以反清。而此时清朝已经平息了大陆的反抗斗争,但由于清朝海战较弱,还无法武力收复台湾,所以主要以和谈为主。但是郑经集团只想脱离大陆独立,促使康熙帝将武力征服摆上桌面。在平定三藩后,意气风发的康熙帝毅然选择了武力收复台湾。但是年轻的康熙帝并没有急功近利,而是仔细筹备。他深知八旗兵勇陆战无敌,但水战不足的缺点。任用汉人姚启圣总管台湾收复工作,并调任万正色任水师提督,督造战船,训练水手。同时,也加强招抚工作获得大批的投诚者,也使得郑氏内部互相猜忌,为收取台湾打下坚实的基础。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病死,台湾发生内乱,群臣都推脱海战变数太大,不可出战。康熙帝果断采用总督姚启圣的建议,武力攻台,并用内大臣施琅代万正色为水师提督。但康熙帝深知跨海作战准备工作异常繁杂。因此,攻台日期一再推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战舰300余艘,水师30000余人进攻澎湖,吹响收复台湾的号角。澎湖被攻占后,台湾人人自危。康熙帝随即派侍郎苏拜赶赴福建招抚。最终郑克塽奉表归降。台湾归后,朝廷中一部分主张弃台湾,认为台湾是“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最终康熙帝明确表示“台湾弃取,所关重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清圣祖实录》)。

历史上宝岛台湾两次险些脱离祖国

台湾两次险些割据,不禁让人唏嘘。幸好有郑成功和康熙帝的努力,才使得台湾一直归属于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