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元寶湖北本省造

湖北省造幣廠是繼廣東造幣廠之後,較早自鑄銀幣的省份之一。昔時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建設廣東造幣廠之後奉旨轉督兩湖,於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奏準在湖北武昌設立造幣廠,所制銀幣的圖案與廣東七錢二分銀幣相仿。

乾隆時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犒賞用的銀幣,但用機械自鑄新式銀元則始於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械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目甚少,後世有數,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兩廣總督張之洞於十三年(1887年)奏準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正面鑄有“光緒元寶”4字,上圈有“廣東省造”4字,下圈有“庫平七錢二分”6字,反面鐫有龍形及一串英文,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

窗體底端

窗體頂端

我國清代銀圓雖然製造時間不長,可是有許多珍品幣撒播,這些難得一見的藏品,在近年的拍賣市場中卻屢有泛起,如: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圓,2004年拍賣成交價為27.5萬元。湖北省造庫平銀一兩光緒元寶: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鑄,孤品,現藏臺灣鴻禧美術館,1991年6月在古玩文化藝術品交易拍賣會上以18.7萬美元落槌,現市場估價150-200萬元人民幣。陝西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鑄,市場估價為30-50萬元人民幣。窗體頂端

光緒元寶湖北本省造

光緒元寶湖北本省造

此湖北省造 本省 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 清代湖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一枚,加鑄“本省”二字,幣面有流通痕跡,包漿圓潤,色澤柔和,鑄造時間極短,為清代銀元大名珍

龍洋大珍—湖北“本省”七銀二分

湖北“本省”銀元 湖北“本省”銀元的製成日期與發行理由,在一般文獻上都找不到具體記載,因此目前各書譜的說法均缺乏確鑿依據。然2005年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周祥先生在上海《錢幣博覽》(總46期)發表考證,在一張湖北官錢局光緒廿三年六月發出之“九八制錢一千文”錢票的背面文字查出印有光緒廿二年四月初二日(1896年5月14日)湖廣總督告諭:“……既準完納本省公款,必須加鑄本省字樣,方免混淆滋弊。……茲議定每新鑄之本省銀元準作制錢一千文,該商民等照此價赴局購買,即照此價赴關卡州縣完納,無絲毫增減以昭大信。一面增購機器添鑄對開、五開、十開、二十開小銀元亦加鑄本省字樣,其價照一千文以次遞減,亦如制錢之可以零星使用。”至此,本省銀元來龍去脈完全揭曉。由錢票背文之告示日期及“新鑄之本省銀元……增購機器添鑄小銀元亦加鑄本省字樣”等句,可確定繫於該年初所制,而非在光緒廿一年湖北銀元局開鑄初期所造的。至少在其告諭日期前,已鑄成加本省字樣的壹元。其加上本省字樣原意是必須使用此湖北省造的銀元納稅,目的是推廣湖北銀元以間接抵制外地與外洋所造銀元,並抑制銀錢的兌價,而非只能在湖北省使用。再根據《張之洞全集》卷內之《推廣行用銀元及銀元票示》:“外府各屬州縣 ……必緣距省遙遠,商民人等來省兌取不易,致未通行。”等記載,顯然只有鄰近省城的州縣才見使用。另據1896年10月2日英文報紙《華洋通聞》(The Celestial Empire)報導:“雖然總督堅持每銀元兌換制錢一千文,但此時市價銀元只合制錢八百五十文,故無人收受,而充當軍餉發放的銀元也很快回籠……”云云。由此亦可佐證當時制錢缺乏,商民不願以一千文高價向銀元局購用本省銀元納稅,當局告諭形同具文。本省銀元在窒礙難行的狀態下很快便退出流通並被銷燬重鑄,留存至今者寥寥無幾。銀元加鑄本省字樣的應有五種,目前僅見壹元、二角及一角三種。

窗體底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