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蘇聯和美國比,哪個更強?

大美人小智慧

1979年是個特殊的日子,蘇聯人幹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那就是入侵阿富汗,史稱“蘇阿戰爭”,又因這場戰爭打了10年,所以又被看作“十年戰爭”。在1979年,蘇聯人是非常自信的,認為自己比美國人強很多倍,尤其是軍事方面,畢竟此前美國人在越南吃了大虧,弄得美國政府搖搖欲墜,國內也亂了套,所以蘇聯人認為美國元氣大傷了,沒有個幾年的時間恐怕恢復不了元氣,故而趁此機會向外擴張,兵鋒直指阿富汗。

在美國人看來,也認為蘇聯要比美國強,因為蘇聯的軍事實力在那擺著,分分鐘可以踏平歐洲,鋼鐵洪流可謂是當時非常吊炸天的力量,美國人和歐洲人都很害怕,但是卻找不到強有力的反制措施,因為美國人自己沒有資本在歐洲部署鋼鐵洪流,又不能放手德國人去發展裝甲軍團,所以是個很尷尬的處境,可謂是進退兩難。再就是越戰的影響,讓美國人更加不自信,美國人也被某種精神力量給嚇住了,心想美國實力比越南強數千倍,用了那麼多先進的武器,派了那麼多的大兵,最後竟然還沒打贏,這實在是非常的丟面子,也打擊了美軍的士氣。因此有部分美國人認為武器裝備是不重要的,否則為何美軍有先進的裝備卻打不贏戰爭呢?所以這件事給了美國社會很大的衝擊,不少人認為如果美國軍隊連北越軍隊都打不過,那麼又怎麼打得過蘇聯軍隊?

反觀蘇聯這一方,兵鋒正盛,在二戰後的某些軍事行動中,蘇聯人在面子上還是掛得住的,比如說1956年蘇聯入侵匈牙利,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都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再就是美國對蘇聯陣營的打擊,基本上沒有成功的例子,就算是古巴導彈危機這樣的逆天事件,美國也最終沒能入侵古巴,古巴作為蘇聯的小弟一直立於美國的後院而不倒。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當時美國在全球進入了戰略防禦的階段,沒有太多力氣和蘇聯搞軍事對抗,因為此前美國人花了太多的錢,出了太多的血,可卻沒有什麼收益,都是賠本賺吆喝了,所以說這個時候的美國人有心無力,而蘇聯人士氣高漲。

總的來看,1979年是個特殊的日子,蘇聯人抓緊時間搞擴張,美國人疲於應付,避開蘇聯的勢頭搞自保,而且還四處認慫,糾正了很多過去的錯誤,比如說尼克松在位的時候幹了一件大事,據說撬動了整個地球。事實上,在越戰結束後,美國的杜魯門主義就已經破產了,美國人自己認識到持續的搞對抗和遏制,只會讓局面更糟,還會引發世界大戰的風險,倒不如主動認慫,主動談一談,很多誤會也許就解除了,大家也就能專心搞經濟,過自己的太平日子。在這個階段,蘇聯人不一定這麼想,但是早晚得這麼做,因為1979年蘇聯進了帝國墳場這個大坑,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到了1980年代中期,蘇聯人也被迫向美國認慫,因為實在是沒得選擇了,所以美國人和蘇聯人又開始握手言歡,再次成為好兄弟。此時蘇聯人想著學學美國的先進經驗,在美國的幫助下改善自己的處境,然而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蘇聯人感覺上當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理想中的好日子也沒有到來。所以沒過多少年,俄國人和美國人又鬧翻了。


圖維坦

如果是看軍事實力,蘇聯已經超過了美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過,在80年代,蘇聯的綜合軍事實力,已經可以與北約齊平。注意,這裡說的是北約,不是說美國。美國和歐盟加起來,那才叫北約。既然蘇聯可以和整個北約齊平,那麼蘇聯肯定要強於美國,因為美國加上歐盟,才和蘇聯平手。這是說蘇聯的軍事實力。

基辛格說的符合事實嗎?他有沒有誇大其詞呢?實際上,基辛格說的是真的。在1980年,蘇聯住宿東歐集合了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裝甲集團軍,人數達到500萬人,擁有32000多輛坦克,而這些坦克的性能,要比歐盟要先進一個世代。當時歐洲人心惶惶,英國的國務大臣就說,我們沒有力量阻擋蘇聯人的坦克。

蘇聯除了擁有一支無敵的坦克大軍,還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潛艇部隊。由於美國的航空母艦佔據絕對優勢,為了制衡美國的航空母艦,蘇聯就特別重視潛艇力量的發展,通過幾十年的積累,已經讓蘇聯的潛艇力量龐大到秒殺美國潛艇的程度。俄羅斯的潛艇,噸位比美國大得多。蘇聯製造的颱風級潛艇,長度達到170米,排水量有48000噸,已經和一艘中型航空母艦的噸位相仿。泰國的小型航空母艦還不到2萬噸,噸位還比蘇聯的潛艇要小一半以上。2000年在事故之中沉沒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它的滿載排水量也達到了1.4萬噸。而美國建造的最大的潛艇,是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它的最大排水量僅僅為18750噸,不及蘇聯的一半。論數量,美國的潛艇總數量也只有蘇聯的1/8。

雖然蘇聯的軍事力量超越美國,但是代價很大。蘇聯把超過30%的GDP投入到軍事工業,影響了民生。而美國這個比例要小很多,不超過8%。論平均勞動生產力,美國是蘇聯的一倍。80年代初期,蘇聯的GDP達到最高峰,是美國的80%,之後開始下降,80年代末期已經只有美國的50%。


懷疑探索者

這個問題得分兩面來看,如果單論軍事實力來說的話,蘇聯是要比美國更強一點的;但是如果論整體國力來說的話,蘇聯和美國根本沒法比。

1979年的蘇聯正是勃列日涅夫當國,這個時候的蘇聯剛剛宣佈自己進入“發達”不久,正在積極“進取”,準備把自己的紅旗插遍全世界。他們在全世界各地派了不少的軍事觀察員,也修了很多的軍事基地。他們不僅和美國人擺出了生死看淡的姿態,那一年越南打的一場戰爭中,也分明有蘇聯人的影子在裡面。下一年,他們就入侵了著名的阿富汗。

而美國此時在卡特總統的帶領下,分明走的是鴿派路線。不僅僅和中國建交,還在全球各地撤軍,似乎是要像蘇聯人認慫妥協。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根本不是。

蘇聯是一個跛足的巨人,除了軍事實力什麼也沒有,而且為了保證其對美的軍事實力的所謂優勢,他們還在不斷地向軍工傾斜。而美國則有著充分的國民經濟基礎,他們有的是時間和財力和蘇聯人耗。

說句大白話,美國人打冷戰是刷副本,而蘇聯人打冷戰則是當成主線任務了。


青言論史

蘇聯是一個跛足巨人,這個不管在民間和學術界,都已經成為了共識。

輕重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不協調的矛盾,從蘇聯成立的那一刻起,一直伴隨著蘇聯走入衰敗,最終解體。

蘇聯在冷戰期間一直處於守勢,只有在1970年代處於攻勢,這是由幾個原因促成的。

其一,由來已久的計劃經濟的弊端被人為忽視。

美國和北約的經濟,一直比較平穩,從輕工業到重工業,逐漸積累,產業佈局合理,經濟抗打擊能力強。

蘇聯和華約國家不同,他們都是後發國家,緣於國家安全的需要,沒有按照經濟發展規律制定計劃,而是優先發展重工業。這樣的經濟佈局完成後,按理說蘇聯也可以在事後糾正。

然而蘇聯從成立開始,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使得蘇聯不得不持續在重工業上持續投入。緊趕慢趕,在1941年時,蘇聯實現了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的轉變。此時,德國的入侵,再次打斷了蘇聯糾正產業佈局的努力。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興的蘇聯,面對並不友好的美英兩國,又再次優先發展重工業。此後,蘇聯在冷戰中為了保持攻勢作戰和有效震懾,在重工業方向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

赫魯曉夫曾經致力於改進民生,被西方譏諷為“農夫的兒子”,蘇聯的農產品也一度有所增長,但計劃經濟的弊端,使得資源難以持續投入在輕工業。加之蘇聯由出口石油賺取了大量的外匯,開始急功近利。

在美國陷入越戰時,蘇聯國防壓力驟減,卻並沒有及時深化改革經濟模式,使得蘇聯計劃經濟的弊端在石油經濟的繁榮下被掩蓋了。

其二,美國的戰略欺騙。

隨著蘇聯核武器的裝備數量越來越多,與美國形成恐怖平衡,單純以軍事手段威逼一個超級大國俯首稱臣越來越不現實,尤其是經過了越戰洗禮後的美國,又遇到阿拉伯國家的石油危機,美國發現蘇聯已經將注意力集中在石油上。因此美國就採取示弱的手段,和平演變蘇聯。美國開始執行星球大戰的計劃,引誘蘇聯用石油美元投入軍事競賽(這是一場豪賭,美國賭蘇聯不會有太大的進展)。

其三,美國經濟一直都很強。

蘇聯依靠石油經濟,曾一度達到美國經濟實力的80%,但是由於蘇聯將30%的GDP都用於軍備競賽,因此國民財富積累很小。而美國從越戰撤身,加上阿波羅計劃的3000多項技術開始逐漸應用於商業,使得美國的經濟開始趨向繁榮。石油危機後,美國的也開始了調整產業結構的改革,減少企業和個人稅負,鼓勵居民投資和消費。美國還學習日本扶持出口的政策,從貿易立法和貿易規則制定等方面入手鼓勵出口,打開國外市場。

這一切,都為美國在80年代、9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奠定了基礎。美國在積極修煉內功的同時,蘇聯卻在腰包鼓鼓的刺激下,進軍阿富汗,陷入了戰爭泥潭,正中美國下懷。

其四,美國盟國體系的質量優勢。

美國為首的北約,囊括了西方國家的主要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都在美國的羽翼下,實現了經濟的恢復,能夠為美國的大戰略提供經濟、軍事、科技上的支持和幫助,尤其在軍費方面,歐洲國家在面對蘇聯的威脅時,願意負擔美國的一部分軍事費用,這使得美國在與蘇聯軍備競賽的過程中一直都能夠以較小的GDP佔比實現撬動更多資源的優勢。


蘇聯及其盟國,大多都是東歐國家,在經濟恢復階段,增長速度喜人,但是毫無例外逐漸都陷入了蘇聯模式下的經濟危機。經濟基礎還不錯的捷克和匈牙利,對蘇聯存有貳心。

所以,蘇聯在1979年時表現出來的氣勢洶洶,更多來自於石油經濟的畸形繁榮,美國則處於經濟和戰略的調整期,其整體實力並不弱於蘇聯,只是不願意如蘇聯一樣劍走偏鋒,而是適時地採取了戰略欺騙,並在全世界建立盟國體系,封堵蘇聯。

當蘇聯在1970年代沒有積累起足夠的國民財富,美國隨後發起的金融戰爭,導致石油價格回落,蘇聯缺少了石油美元的收入,經濟模式的弊端展現無遺,其所持續投入的軍事工業也陷入了停頓,難以為繼。至於國民經濟中其他產業,也因為缺少基礎,而萎頓不前。蘇聯不得不在1985年時,走上了“新思維改革”的道路。

所以,1979年時蘇聯比美國的實力,依然是美國更強。蘇聯的處境只是相對好一些,然而這種虛假的表象,卻讓蘇聯錯過了戰略調整,最終為分裂埋下了伏筆。彼其盛時,竟見其衰也!


而知而行

蘇聯和美國和平競賽己經取得決定性勝利,在經過二次大戰人口經濟損失極大,而美國不但沒損失而且還發了大財。經過全民奮鬥到80年代經濟相當老美百分之八十,軍事實力遠超北約全部。如果不是戈爾巴喬夫搞右傾復辟政策用不了十幾年就把美拖垮。社會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在發展速度上一直遙領先資本主義。

,


手機用戶94632508630

蘇聯從來就沒有達到美國的一樣水平,更別說比美國強了。

二戰時,在太平洋,日軍實力超過美國,但是經濟實力和美國相去甚遠。結果一打起來,日本就很快轉為劣勢。

蘇聯入侵阿富汗前,表面看軍事力量和美國差不多。但是在實際上,除了核彈頭數量外,洲際導彈、導彈核潛艇、水面作戰艦艇、轟炸機、攻擊機、戰鬥機、坦克和裝甲車,質量上都不如美國。坦克、裝甲車和火炮在數量上有優勢。美國在核潛艇、戰鬥機、轟炸機、導彈技術、直升機、攻擊機方面不僅數量上佔優,質量上也佔優。只是在坦克數量上少。但是美國反坦克手段多,技術先進。而不是用坦克去拼坦克。蘇聯坦克數量雖然多,但是大部分都是T-55,甚至T-34。

一旦常規戰爭開戰,除非短期內結束,否則轉入長期作戰,蘇聯就會頂不住了。

蘇聯唯一可以和美國相提並論的就是洲際導彈,核彈頭數量。雖然導彈技術落後,但是美國攔不住。即使能攔截一部分,其餘的依然可以摧毀美國。反導武器只對核彈頭數量少的國家有效。


天明遙遙山海關

如果我從七十年代直接穿越過來,會看不懂今天的國際格局,小時候我就生活在蘇聯陰影下。

大概在1970年,我還不記事的時候,就由母親抱著,跟著她們單位同事從天津疏散到河北農村,據說是為預防蘇聯入侵。稍有記憶的時候,回到天津,站在土堆上看大人們挖防空洞,各單位都挖,沒什麼機械,就是人工。不知道洞有多深,反正洞底的人看著很小。這些洞主要是防止蘇聯核轟炸。現在個別洞段開成了地下旅館。

上學時有軍訓課,教“三防”,其中之一就是“防核突襲”。老師告訴我們,象天津這樣的大城市,蘇修會有好幾顆核彈隨時瞄著,發射後一會就能在這裡炸。所以我小時候路過海河,就會想象這些水能不能在核爆中被蒸發起來。

當年中國有個電影片種叫“反特片”,反派都是蘇聯間諜(再早是美國特務和臺灣特務,我沒趕上看)。因為當時中國沒有外籍演員,就請維族演員演蘇聯間諜,所以銀幕上蘇聯間諜總是那麼兩三個人。那時候防不防美國?可能也防,但是宣傳的重點都是反修防修。

這些都是個人印象啦。至於客觀數據,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國家實施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基本都是蘇聯一派,只有阿爾巴尼亞等個別國家跟著中國。比如現在打仗的也門,當年其南部是獨立國家,叫“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由蘇聯支持的黨執政。埃及,敘利亞這些都是蘇聯直接出軍事顧問。埃塞俄比亞當時也是蘇聯衛星國,該國發生內戰,反政府軍想推翻政府。蘇聯直接派運輸機把政府軍運到敵人後方,一舉搞定。那個力度不是紅海行動可比的。

蘇聯不僅有自己的國土,還通過“經互會”控制著很多社會主義國家。在“經互會”裡面,各國直接按經濟計劃生產,不用換匯購買之類,不參與國際貿易。這些國家包括東歐,蒙古,越南等等。尤其是朝鮮,當年在經互會里算是工業國。為什麼八十年代蓋柳京大廈?因為當年他們還有這個錢。

鼎盛的時候,蘇聯一天製造一枚洲際導彈,號稱以造香腸的速度造導彈。蘇聯常規力量在紙面上是無敵的。蘇聯解體後,我們這些旁觀者很長時間都以為沒什麼,那麼雄厚的基礎,幾年還不就恢復。當然俄國人自己肯定也這麼想,不然不會亂折騰。結果眼睜睜看著蘇聯,不,是整個蘇聯集團就此垮掉。


科技文化鄭軍

蘇聯內憂外患的歷史造成偏重軍事重工業,以至於1989年解體時,俄羅斯連暖壺都造不了。俄國就是因為人民生活困苦,才爆發的列寧十月革命,經歷了1914年開始的四年一戰,之後1918年開始四年內戰,1942年開始三年反法西斯戰爭,蘇聯經濟沒有很好恢復時間,加上斯大林國內肅反運動的錯誤,國內政治始終處於高壓狀態,計劃經濟體制的僵化。1979年的蘇聯經濟依舊貧窮,從1969年中國邊境陳兵百萬到79年入侵阿富汗歷時10年,窮兵黷武直至經濟崩潰蘇聯解體。反觀美國,從華盛頓獨立戰爭和南邊戰爭後,1865年之後美國本土就沒有受到戰爭威脅,一直安心國內經濟建設,輕工業重工業發展平衡,多元化寬鬆的政治氛圍,吸引力全世界高端人才的彙集,科技實力成為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雖然1950年的朝鮮戰爭和1972年的越南戰爭,美國經濟並沒有受多大影響,日本韓國這些盟國分擔了多半經濟壓力,提供了大量物資援助,所以這些戰爭沒有拖垮美國,相反通過製造地區戰爭壓力售賣武器,得到不少政治經濟上的好處。美國經濟上的強大和國內生活富足,成功的進行了東歐社會主義的和平演變。所以論綜合國力,美國最強當之無愧,論軍力,美國毀滅蘇聯100次和蘇聯毀滅美國200沒有區別!冷戰形成就是以美國為首北約盟國和蘇聯領導的華沙組織雙方勢均力敵的產物,所以也可說美國軍力和蘇聯軍力對等。顏色革命的成功是從經濟文化侵略的成功,是美國綜合實力的成功,美國從國力上講,比蘇聯強大多了。


UFO101

1979年是美蘇爭霸的一個分水嶺,美國的國力明顯強於蘇聯,並開始了戰略攻勢,蘇聯入侵阿富汗不僅不是在美蘇對抗中處於攻勢的標誌,反而是其處於下風的一個轉折點。


1979年的美國國力全面強於蘇聯,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其國力下降的標誌

從經濟上來看,1979年美國的GDP規模2.6萬億美元,增長11.7%;蘇聯9016億美元,增長7.3%,美國的經濟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增長率上都進一步拉開了與蘇聯的差距,這就是美蘇爭霸的基礎。從外交上來看,通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美國同一個亞洲大國建立外交關係,極大地改善了其國際政治環境,而且通過北約進一步強化了和歐洲盟友的關係。從軍事上來看,無論是常規軍事力量還是核力量,與蘇聯相比,美國都毫不遜色。

經常有人渲染前蘇聯的“鋼鐵洪流”,前蘇聯是有5萬輛坦克,可有1萬輛對付亞洲國家,在中東方向有5000輛左右,用來對付北約的只有不到4萬輛,而在這不到4萬輛中,大部分是國內的乙類、丙類師,需要動員才能投入戰鬥。真正能夠突擊的只有1.2萬輛左右,北約在前線的坦克也有10000輛左右,如果再考慮到質量上的差異和空中、海上的劣勢的話,蘇聯即使打常規戰爭也不佔優。從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結局就可以看出來,和北約打成消耗戰(這是必然的),蘇聯必敗。從阿富汗戰爭來看,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阿富汗在內政外交上全面依賴蘇聯,1978年阿富汗政府內部發生政變,由黨總書記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但在1979年9月又被其副手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所取代,而蘇聯的失敗外交政策又和阿明鬧翻,他公開殺害蘇聯的大使,直接導致了蘇聯入侵,這是為了守住蘇聯的外交成果而不是去和美國人搶地盤對一個盟國局勢的失控,本身就說明了蘇聯控制力和影響力的下降,這正是蘇聯國力下降和處於守勢的標誌。
接著在80年代,美國通過“星球大戰”計劃搞軍備競賽、通過在中東和阿富汗繼續消耗蘇聯的國力,拖垮了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力量。


1979年是一個轉折點,不要以為蘇聯發動一場得不償失的戰爭就是其處於攻勢的標誌,恰恰相反,蘇聯在不得已開戰後不僅在國力上進一步落後於美國,而且在戰略對抗中處於守勢,並導致了整個80年代在美蘇對抗中的被動。


大笨蛋6703

看從那些方面來比較1.經濟實力,國民生產總值,經濟總量美國一直是全球老大,從未被人超越2.科技成果,科研投入,既關注軍事國防,航空航天,也關注國計民生,工業科技進步,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美國又是第一,要知道今天全世界都在使用的互聯網技術來自於里根總統力推的星球大戰軍事計劃,這一計劃沒打垮前蘇聯,可把前蘇聯拖死了,累死了!3.蘇聯唯一可與美國較量的只有軍事領域,坦克,裝甲機械化軍隊水平及規模全球第一,戰術導彈,中程導彈,洲際戰略導彈,洲際核轟炸機,兩國勢均力敵,各有千秋,為防止美蘇核競賽導致世界的毀滅,兩國簽訂了核裁軍協議,脆弱的世界和平才保持在臨界狀態。美國里根總統發起的星球大戰計劃,佈置一張防止蘇聯核導彈襲擊美國及盟國的天羅地網,可以提前預測偵察打擊為一體的防禦體系,愛國者導彈系統,薩德系統,陸基,海基,天基防禦糸統,美國及盟國可以準確摧毀,擊落蘇聯發射的所有中程,長程洲際導彈……這一龐大的軍備計劃,將耗資數百萬億美元,蘇聯的經濟體系哪有那麼多資金來投入研發,但又不得不搞對應體系,拖垮了蘇聯!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成為壓倒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蘇聯最後終被裡根慮假的星球大戰計劃玩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