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吃“从芯到云”全产业链,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如果说国内有一家风头正劲的企业,花了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其他企业几十年的积累和成长,这家企业一定是紫光。


紫光集团作为清华校企,多年前,它的标签并不鲜明,还曾一度淡出了业界的视线。而在赵伟国成为紫光集团董事长之后制定的战略,给了业界一个全新的紫光形象。从2013年先后收购展讯、锐迪科,强势进入芯片业之后,紫光在几年时间内迅速完成了在集成电路领域的生态布局,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芯”的标杆企业。

4月10 日在深圳第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展会和4月22日在福州举办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紫光集团都以“从芯到云 紫光芯•强国梦”为主题,完整对外展示了从"芯"到"云"系列关键产品与解决方案。

有两款芯片尤其引人注目:一款是由紫光旗下长江存储耗资10亿美元、历时2年研发成功的国内第一颗32层三维闪存芯片(3D NAND Flash);另一款是由紫光展锐研发的国内首家、全球第二家拥有自主嵌入式CPU关键技术的手机芯片平台SC9850KH。

通吃“从芯到云”全产业链,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紫光集团先后参加第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和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

透过展示的这些产品和方案,展现了紫光在“买买买”后的全产业链产品组合及战略布局。发展"从芯到云”全产业链,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建立存储产业生态

4月11日,紫光旗下的长江存储芯片生产机台正式进场安装。目前我国通用存储器全部依赖进口,而长江存储32层闪存产品研发成功,并进入量产准备阶段,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填补芯片领域空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NAND Flash大厂三星电子、美光、东芝、SK海力士主流的3D NAND技术是64层和72层,虽然今、明两年将跨入96层技术,但这个技术门槛十分高,要进入大量生产需要一些时间。如果紫光的64层3D NAND技术如期研发成功,那么国内自主存储技术的脚步将更为坚定。

通吃“从芯到云”全产业链,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观众对紫光展示的芯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排队观看

紫光为何要大力投资3D NAND存储芯片,赵伟国给出几点原因:首先存储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历史来看,日韩的集成电路产业都是从存储开始的;其次存储市场规模大,供应不足与需求增长导致存储芯片的价格持续上涨。与CPU不同,存储是标准产品,一旦技术实现突破便容易进入市场,而3D NAND增长又高于DRAM;最后,从时间差距上,不同于DRAM,3D NAND至今发展历史很短,实现追赶相对容易。

紫光从三星、东芝、美光、海力士这些公司的成长历史,寻求存储芯片的发展规律和关键因素——就是要让市场、资本、人才三要素聚集起来。

在赵伟国看来,过去,我国芯片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资本不足、人才断层、机制缺乏,而当前的中国完全有可能发展起来,因为如今已经具备市场、资本、人才三大纵深。

通吃“从芯到云”全产业链,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

就人才方面,长江存储不仅有台湾 DRAM 战将、前华亚科董事长高启全加盟,还有最近加入的来自美光的科学家汤强。技术方面,中科院微电子所和清华大学对紫光研发给予了大力支持,另外,武汉新芯的技术和海外人才团队积累带动了长江存储的发展。

赵伟国谈到,芯片产业六个环节分别是软件、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其中,我国芯片设计发展尚可,但是制造偏弱。就以芯片制造巨头英特尔、三星、台积电来看,每年都要投入上百亿美元。为此,紫光要按照每年投资100亿美元的标准,十年内,要在芯片制造领域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

赵伟国透露,通过在武汉、南京和成都筹划基地,三个基地投入资金约1800亿,另外与重庆市、国家大基金共同发起紫光国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亿,在此基础上有望再撬动900亿元,合计3700亿,足够五年的弹药。

按照长江存储的长期规划,全部达产后单月高达30万片的12寸晶圆产能,加上南京、成都两大基地,紫光的“芯”布局将是推升半导体产业往前冲的一大助力。同时,紫光还在存储器产业链上展开布局,初步建立了存储IDM的垂直整合运营模式。

2016年9月,紫光与西部数据成立合资公司紫光西数,布局存储器下游应用的大数据存储。2016年11月,紫光与我国台湾地区主要封测厂南茂合作,入股上海宏茂微电子公司,进入封测领域。

2017年8月,紫光存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产品包括移动存储器、企业级SSD、消费级SSD、存储控制器芯片等。

2017年底,紫光集团收购矽品科技(苏州)有限公司30%股权,进一步加强封测能力;同时,注资光宝科技苏州子公司,获得55%股权,发展包括固态硬盘在内的存储产品制造能力。

打造芯片“国家队”

在外界,紫光常被称为芯片的“国家队”。这不仅因为紫光是国有控股企业,还因为它的芯片战略布局得到了政府层面的认可。

在2013年7月紫光耗资17.8亿美元收购展讯、2014年1月又以9.1亿美元收购中概股锐迪科后不久,2014年6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中国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的节奏加快。

如果说上两笔收购是紫光自身的企业市场行为,而此后,在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大势下,紫光的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结合的是越来越紧密。

2014年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正式设立。此后,大基金和紫光集团交集日渐增多。

2015年2月,紫光集团与大基金、国家开发银行达成总额300 亿元的战略合作意向,以产融结合的方式共同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航母;

2016年7月,长江存储在湖北武汉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86亿元。由紫光集团联合大基金、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紫光集团持有其51.04%的股权,为其控股股东。

紫光还争取到各地方政府的支持。

2017年2月,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主持见证下,紫光集团宣布总投资300亿美元的紫光南京半导体产业基地正式开工。

2017年4月,紫光集团与成都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成都IC国际城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并于2018年初正式开工建设。

2017年11月,东莞市人民政府与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在东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紫光集团拟在东莞投资1000亿元,建设紫光集团芯云产业城项目暨“紫光集团华南区总部项目”。

近日,紫光与重庆市政府、国家大基金合作发起紫光国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亿元,注册地重庆。

在赵伟国的讲演中经常会提到一个指导紫光发展的“123”战略:一个定位,发展成为从芯到云的世界级高科技产业集团;两条路径,自主创新加国际合作,自主创新、国际合作双轮驱动;三个结合,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科技产业与商业现实相结合,本土雄心与跨国经营相结合。

紫光始终重视把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结合。在赵伟国看来,发展芯片产业必须要有国家战略推动、各级政府支持、然后进行企业市场化的运作。

赵伟国还在两三年前提出了“重科技”概念,在赵伟国看来,中国的科技企业基本遵循着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以华为为代表的“重科技”路线,通过技术研发驱动增长;另一条则是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路线,属于“轻科技”。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发展芯片这样的“重科技”都是必须的,如英特尔、三星这样的大公司,很难再创造一个。

中国缺乏的就是重科技企业,紫光就要做一家像英特尔、三星这样的“重科技”企业。

芯片设计力争“世界一流”

今年1月份,紫光完成了对之前收购的展讯和锐迪科的整合工作,紫光展锐以整体全新面貌亮相。在整合前,展讯是国内的AP龙头,锐迪科是国内领先的射频供应商;在整合的紫光展锐结合了双方的技术优势,成为在移动通信和物联网领域芯片设计核心企业。

根据ICinsights最新公布的数据,紫光展锐成为排名世界第九的芯片设计企业,这是国内除海思外,唯一入选的企业。

通吃“从芯到云”全产业链,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紫光展锐CEO曾学忠

据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紫光展锐CEO曾学忠介绍,紫光展锐目前是一家拥有4500员工、年营收超过100亿元、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仅次于高通和联发科)的芯片设计公司。

虽然紫光展锐正在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是紫光展锐和高通等领头羊仍具有差距。紫光展锐为了更好地追赶他们,成为世界一流,曾学忠给紫光展锐带来了三大策略布局。

一是夯实低端。紫光展锐在中低端芯片产品上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夯实中低端产品线,不但能够能帮助他们巩固现有的市场,还能增强技术积累。

二是稳步进入高端。按照曾学忠的规划,展锐如果想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芯片商,往高端走是必经之路,但是他也强调,这需要一个过程,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

三是5G领先,抓住5G机会改变格局。5G是现在通信产业的热点,曾学忠认为5G会是紫光展锐策略的重要一步,也是成为世界一流芯片设计企业的一个重要机遇。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紫光根据自身芯片的特点,采取了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两条腿走的策略:

一方面,紫光展锐会和英特尔在5G方面携手前行。2014年9月,紫光展锐获得英特尔90亿元注资,两家企业已结成紧密关系。在MWC 2018上,紫光展锐宣布与英特尔达成5G全球战略合作,两家企业将面向中国市场联合开发搭载英特尔5G调制解调器的全新5G智能手机平台,并计划于2019年实现与5G移动网络的部署同步推向市场;另一方面,紫光展锐也在同步进行5G的自主研发。紫光展锐自主研发的5G Modem也将在2020年正式推出。

曾学忠断言,2020年将是整个5G大爆发的一年。网络基本完善,很多合作伙伴对5G的芯片和运营商都寄予非常高的期望,紫光展锐5G产品的研发目前紧跟国际时间表。

不能否认,从技术层面看,目前华为的海思处在国际更前沿的位置,曾学忠表示海思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目前海思主要聚焦在高端,而且也不对外,而紫光展锐则是完全开放的市场体系,能够构建和合作伙伴共赢的体系,这是展锐的优势,以后要继续发挥这个优势。

曾学忠表示,紫光展锐的目标不只是做一个移动芯片供应商,其他如电视芯片、物联网、汽车电子、蓝牙和周边射频器件也包括在紫光展锐的业务范围内。紫光展锐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家世界一流的泛芯片设计巨头。

“芯”的载体

2015年5月,紫光股份耗资25亿美元接手惠普旗下公司H3C 51%股权。现在紫光旗下新华三成为紫光“云产业”的核心企业。那么。新华三在紫光的“芯云”战略布局中怎样的定位?

相信了解新华三发展历史的人,会认同赵伟国所说的“新华三绝对是一块优质资产”。

历史上华三的股权结构几经变动。最初华为与美国3COM合资成立华为3COM,华为控股51%。后来,3COM陆续从华为手里收购剩余股权,全资控股华三通信。期间,华为也试图通过高价收购3COM收回华三通信,但被美国政府否决。最终在2010年,被HPE(惠普企业服务集团)以27亿美元全资收购。

三年前,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HPE寻求与国内领先企业联姻的方式推动华三在中国内地业务的发展。最终,华三花落紫光。2015年5月21日,紫光集团下属子公司紫光股份宣布收购中国网络设备及存储器、服务器巨头H3C 51%的股权。紫光将与HPE共同打造一个新华三集团。2016年5月6日,紫光旗下新华三集团正式成立。

如果从1985年中国惠普成立开始企业级业务算起,新华三在国内已经有33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资历最深的IT企业之一。

通吃“从芯到云”全产业链,紫光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CEO于英涛

据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CEO于英涛介绍,“2017年新华三继续保持企业网在中国第一的市场份额,在路由、交换、无线三大板块,新华三仍然保持着37%以上的市场份额。云计算领域,新华三做了19个省级政务云,13个国家部委政务云,300多个地市和县的政务云,新华三还携手中国移动成功地承担了国家政务云的建设,彰显了我们在私有云领域、政务云领域的地位。”

新华三是上市公司紫光股份控股的企业,由于紫光股份还没有公布2017年财年,于英涛仅透露,新华三的收入和利润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

紫光“从芯到云”战略,云已经成为紫光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紫光近期还宣布了投资120亿元进军公有云,抢占具有前景的公有云市场,进一步扩展云产业的版图。在于英涛看来,紫光的公有云和新华三的私有云在底层的架构、技术的协同等方面是一体化的,未来一定是私有云+公有云形成的混合云,是一种多云的服务。

于英涛期望,凭着三十三年对行业的洞察,凭着对云计算、大数据、大互联、人工智能和安全领域产品的积累,新华三成为未来中国少数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从紫光业务布局上,如果说芯片制造是瞄准未来需要投入的“明星业务”,那么以新华三为主的业务当属于紫光现在的业务支柱之一。

据于英涛介绍,目前新华三大量的智能芯片、物联网芯片是采用紫光展锐的,未来不排除在企业级大型路由和交换层面选用紫光展锐。“新华三和紫光展锐是兄弟公司,一定会形成强有力的协同,共同应对市场。” 正像赵伟国在并购新华三所期望的那样:“新华三会和紫光的芯片、存储产业有协同效应,将会使用到芯片、存储产品。”

从当时并购新华三的这步棋,也可以看出赵伟国的战略眼光。

结语:

从规模来看,紫光已成为中国出货量最大的综合性芯片企业:紫光展锐已经实现手机芯片出货超过6亿颗,排在全球第三;紫光旗下其他芯片如智能卡、FPGA、物联网芯片等是国内第一,并初步形成了存储芯片产业生态。

但是,相比英特尔、三星等芯片巨头,紫光还有差距。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都缺失竞争力,紫光要实现芯片雄心,尚需艰苦奋斗。赵伟国对此也有清醒认识,他的眼光放得很长远:“板凳要坐十年冷”。

由于曾计划的收购美光科技、注资西部数据等海外并购受挫,紫光转而把目光转向内地。赵伟国在4月9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紫光的收购布局已基本完成,未来会着眼于自身的创新发展,也会通过国际合作推动自身的创新。

期待紫光能为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闯出一条自主创新、打破垄断的新路。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