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决战大运河(扬州江都)

赖文光(1827-1868),清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赖文光是洪秀全妻子赖氏的族弟,从金田起义起,就一直跟随洪秀全,后被派到英王陈玉成帐下。成丰十年(1860)参与破清江南大营,封杰天义(义爵,仅次于王爵),同治元年(1862)受封为遵王。

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决战大运河(扬州江都)

同治五年(1866),李鸿章取代曾国藩剿捻。他采用“画河圈地”、“扼地兜剿”的战略,把捻军挤压到狭窄区域,使其发挥不了流动奔袭的特长,处境更为艰难。同治六年(1867)十二月,捻军陷入三面环海、一面堵河的绝地,全军覆没。赖文光落水未死,集结残部不足千人从六塘河突围,方得脱身。

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决战大运河(扬州江都)

李鸿章

同治七年(1868)一月一日,赖文光率部从清河沿运河一路南下,连夜急行300里到达邵伯,准备从运河打开缺口,去皖北与西捻会合。

此时,赖文光所率士兵因长途行军,早已疲惫不堪。邵伯、仙女庙一带人烟稠密,清军防范也很严密。赖部稍事休整后,全部换成了清军兵卒的衣帽和旗帜,企图混过关卡。然而,在邵伯运河堤岸上,他们却与巡逻防守的练勇、民团短兵相接。

邵伯这支团练,是由许铭勋带领的。许铭勋,字竹芗,邵伯人。由附贡中同治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援例授候补内阁中书,以亲老乞养在籍。根据清廷要求,他组织了地方练勇、民团,协助官军在运堤上巡逻扼堵。

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决战大运河(扬州江都)

为了躲避清兵及民团的围追堵截,赖文光率部一路向南转移。他们不走大道走小路,不沿运河串村庄,晓宿夜行,辗转迂回,从邵伯经双沟到达仙女庙。一月三日,在仙女庙三闸桥口,他们突然遇到扬州钞关的汛把总孔昭熊带兵盘查。孔昭熊见势一面遣骑驰报驻扬州防军,一面亲自率兵拦截。赖文光的部下见势危急,便枪矢齐发,射向敌群,怕死的汛兵纷纷四散逃窜。这时,正好有一支箭射中孔昭熊的面部,赖兵就乘势将其刺死。赖文光率部不敢恋战,继续向西,伺机渡河突围。

连日阴雨,天寒地冻,赖文光率部一路走来,直到一月四日夜才到达泰安境内。他们“曳布为弱桥”,让人马渐次涉水过了运河。一月五日凌晨,刚刚到达茱萸湾一带的瓦窑铺,便又遭到了清军的伏击。

原来,老谋深算的李鸿章在赖文光强渡六塘河南下后,便料定他们会寻找运河口子西去安徽。李一面调集水、陆、马、步军衔尾追击,一面密令淮军华字营将领、镇守扬州的候补道台吴毓兰在沿河一线毁桥、扣船,以阻止赖文光西逃。此时,赖文光一队人马连闯邵伯、仙女庙两关,连杀两名团练、把总的消息已很快传到了运司李元华耳中。李元华立即报告给吴毓兰,清军便采取分路会剿的策略,加强了扬州外围、尤其是东线的戒备。所以,赖文光率部刚一渡河,便被伏兵发觉。

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决战大运河(扬州江都)

赖文光在变起仓卒、不及防备的情况下,忙命焚烧民宅、草堆,以图用烟雾来掩护队伍的行踪。正当赖文光骑马执旗指挥时,被及时赶到瓦窑铺、站在高处的吴毓兰发现,急命部下开火,一排炮弹打过去,赖文光的坐骑应声倒地。清兵一名参将立即冲上去,就势滚下马背,扑到赖文光身上,将其生俘。

赖文光被捕后,李鸿章派自己的弟弟李昭庆前去劝降。赖文光正气凛然,断言拒绝:“古之君子,国败家亡,君辱臣死,大义昭然,唯有一死,以报邦家,以全臣节”。同治七年(1868)一月十日,赖文光在扬州城外老虎山被凌迟而死,年仅41岁。

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决战大运河(扬州江都)

清军对不愿投降的太平天国将领一律凌迟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