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臨死之前,為何不殺司馬懿,反而殺了楊修?

用戶192553122

曹操殺楊修其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楊修出身極其顯赫,曹操是非常忌憚的。曹操雖然出身官宦,但是並不是什麼豪門世家,因此他對楊修世家子弟的出身背景是有防範的。

2.楊修雖然聰明,但是都是一些小聰明。喜歡在各種生活中的各種事情上揣摩主君,曹操內心應該是非常討厭這種行為的。因為當時正是天下爭雄,楊修如果能夠利用自己的才智在沙場立功,才是上策。

3.最為關鍵的一點,楊修介入到曹操中的世子之爭,他和曹植結成黨羽。最後曹操選擇了曹丕,曹操必定會清除曹植的勢力,作為曹植的心腹,加上自己顯赫的背景,楊修自然逃不過。


很多人看《三國演義》的時候,都覺得楊修是一個自作聰明的人,但是楊修顯赫的背景才是曹操深為忌憚的根本原因。


複製一下,我之前寫的楊修家族的文章: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袁紹常常自豪自己是四世三公,而楊修則給大家留下一個恃才傲物的的讀書人形象。然而,歷史上的楊修其是弘農楊氏之後,來自於一個真正傳奇的家族。

《軍師聯盟》中的楊修

弘農楊氏在現在的陝西華陰,祖上是西漢丞相楊敞,這個人還是司馬遷的女婿。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不光如此,楊震的兒子楊秉、孫子楊賜、重孫楊彪都官至太尉,是東漢的“四世三公”。這個楊彪不光做個太尉,而且還做過司空、司徒,一個人做過“三公”。三國裡其實有他的身影,當董卓脅迫漢獻帝東遷的時候,楊彪據理力爭,並儘量保護漢獻帝。

太尉楊彪用計離間郭汜李傕

楊修就是楊彪的兒子。所以,大家應該明白,三國中楊修恃才傲物的原因了吧。他們家厲害的人真的太多了,而且楊修真的不單單是一個普通的謀士。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楊修是袁術的外孫,楊彪、楊修本人影響力是相當大。在政治理念上,楊彪和楊修又都與孔融、禰衡等復古派是相同的,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是有一定衝突的。最重要的,他參與到了奪嫡之爭,而且還是失敗了。

《軍師聯盟》中楊修臨刑前凝視蝴蝶

楊修雖然死了,但是家族的傳奇仍然在繼續。家族的後代楊超的三個兒子,楊駿與弟楊珧、楊濟共同輔佐司馬炎,權勢熏天。不光如此,家族中的楊炳和武元皇后楊豔及武悼皇后楊芷也是積極幫助他們。三楊專政期間,西晉統一大江南北後,國內一片繁榮。後因和司馬家發生衝突,為人所滅,震驚全國。

西晉版圖

雖然遭受重大的打擊,弘農楊氏是在北魏之時有一次顯赫起來。等到隋朝統一之後,隋朝宰相楊素便是弘農楊氏的後人。當然,隋朝皇帝也姓楊比如楊堅,楊廣,也自稱是弘農楊氏的後人,不過真假就很難判斷了。據陳寅恪考據,楊堅是並不是弘農楊氏。

隋煬帝楊廣

唐朝之後,楊姓一共出了"十一宰相"世家;不光如此,還有唐太宗楊妃、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他們都自稱是弘農楊氏。宋朝的大名鼎鼎的楊家將也是出自這個家族。這些真偽已經很難考察了,不過從側面也可以驗證出這個家族當初的無限輝煌。


歷史是什麼

確實,曹操在世的時候,就已經看出司馬懿“有雄豪志”,性格上有“狼顧之相”,但是卻並沒有殺他。

(曹操)

“有雄豪志”,就是說有大志向,不是一個甘居人下的人。“狼顧之相”是指狼在往前走的時候,總會左右看看,往後看看。意思是說它相當謹慎,做事滴水不漏。一個有遠大志向,做事又滴水不漏的人,其實是相當危險的。既然這麼危險,曹操為什麼沒有殺掉司馬懿,為他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無遮無礙的天空呢?

第一,曹操雖然看出司馬懿是個危險人物,但是還沒有想到司馬懿會威脅到自己子孫後代的江山。那時候,曹操雖然早已是北方軍事集團實際的領導者,但是,實際上他還沒有做皇帝。他的一門心思,就是讓自己的兒子能夠順利當上皇帝。也就是說,他這時候關注的重點,是那些能夠給兒子當皇帝帶來威脅的人。是誰會對兒子當皇帝說三道四,甚至是軍事威脅。而不是兒子當了皇帝,乃至孫子當了皇帝,誰會從他曹家奪走江山。司馬懿雖然有大志,但是那時候他不過是他兒子曹丕的一個幕僚而已,不屬於阻礙他兒子登位的人。因此,曹操還不覺得司馬懿會有多大的威脅。

(司馬懿)

第二,司馬懿對他的兒子曹丕看起來很忠心。曹操當時正在考慮是讓曹丕奪取皇位,還是讓曹植奪取皇位。本來他是最喜歡曹植的,也在極力培養曹植。但是曹植這個人,實在是華而不實,不堪大用。因此,最後他改變了主意,轉去培養曹丕。當他著力培養曹丕的時候,他考慮的問題就是,誰會對曹丕當皇帝帶來威脅。顯然楊修是一個威脅。因為楊修是曹植的人,同時又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他要是一直存在,肯定會攛掇曹植對抗曹丕。這樣,他的兩個兒子就會內亂。所以,他肯定是不會容忍楊修的。而司馬懿是一心幫助曹丕的人,他也沒有像楊修那樣,攛掇曹丕搞內亂,所以,曹操沒有理由要殺他。

第三,曹操是個愛才的人,對於人才他一般不會隨便殺。在曹操的時代,雖然事實的是“孝廉制度”,但其實門閥非常嚴格,一般只有士族才能當官,下層知識分子當官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曹操極為重視天下有才能的人,提出了一個“唯才是舉”的口號,不管門閥,獲得了一大批人才。實際上,司馬懿最早就是不願意跟著曹操幹,曹操召見他,他卻裝病不去。而曹操是以丞相的名義下了死命令,他怕死,才不得不去的。所以,曹操沒來由召一個人來殺死。當然了,曹操確實也殺了不少知識分子,包括孔融、禰衡等。但他其實也是多次容忍他們,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才殺掉他們。包括他殺楊修,也是有多次容忍的。還需要說明的是,曹操去世後,他“唯才是舉”也沒被他兒子繼承,他兒子曹丕重新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差不多就是之間門閥制度的翻版。

(曹丕)

第四.曹操實際上已經多次在抑制司馬懿,不讓他做大。比如215年,司馬懿隨軍討伐張魯時,他向曹操建議直接把獲得益州的劉備給幹掉,避免劉備做大。這其實是個好建議,但曹操沒有聽他的。後來再打仗時,就沒有帶上司馬懿了。不過曹丕卻很重視司馬懿,多次在曹操面前為司馬懿請功,採用司馬懿的計策,屢獲大功。曹操也曾對曹丕說過,讓他提防司馬懿,但是曹丕卻總是護著司馬懿。這種情況下,曹操想讓曹丕做大,也只能由了他。

總之,司馬懿最終發展起來,只能說是曹操的後代實在是太弱,才讓司馬懿抓住機會。如果曹操的後代也和曹操一樣強大,司馬懿再有心機,他也只能是曇花一現。這實在是怪不得曹操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曹操說:“我是真沒想到司馬懿能活這麼久,要知道我還會留著他?”

不殺司馬懿,很大原因是曹操覺得自己的兒子曹丕還能降的住司馬懿,再者司馬懿才智過人,用來輔佐曹丕再好不過了,事實證明曹操的想法是對的,曹丕對司馬懿的把控也是簽到好處,奈何曹丕短命,司馬懿簡直妖孽!

而為什麼要殺楊修,第一楊修立場不適合了,他是輔佐曹植的,既然有意讓曹丕繼位,那還有必要留著楊修嗎?替兒子清掃障礙很正常啊!第二楊修是聰明,但是過於張揚,用現在的意思就是喜歡裝逼,還經常揣測曹操的意圖,最主要還都猜出來了,曹操是誰?楊修能猜我更別說我兒子曹丕了,面對這樣一個愛裝逼的,立場又不對的殺了還省事了,再說有司馬懿足夠了,與其讓曹丕殺還不如自己做個壞人,讓兒子留個好名聲。

但曹操不殺司馬懿我個人覺得曹操想了很多,現在在曹操的角度看:首先我一定要幫兒子清理障礙,曹植不捨得殺,加之曹植並無心爭奪太子,只能斷其羽翼楊修了;其次司馬懿當時並沒有表現出來過多的才能以及自己的雄心壯志,再加上曹丕也很強勢,我不能讓兒子繼位後沒有人輔佐,所以倖免了,最後就是我一開始說的,你能知道司馬懿熬過了三代人嗎?曹操在地下都泣不成聲了。





羽評歷史

楊修之死是必然性的,司馬懿能夠好好的活著,主要因為他是曹丕的支持者。

以曹操的秉性,他是非常喜歡曹植的,因為曹植的文采可以說是當世無人能出其右。曹操在曹衝早逝以後,就一直想讓曹植成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把一些有名望和有才華的人,安排到了臨淄侯曹植身邊來,為的就是要培植曹植的個人勢力。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操發現曹植真的不適合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因為現在的接班人,必須要有鐵腕和開拓的精神才行,曹植雖然才華橫溢,但是政治上遠不及其大哥曹丕。在晚年的曹操覺得還是曹丕更適合作為接班人,因為這個接班人是肩負著曹氏和夏侯氏兩大家族的命運,稍有不慎,極有可能遭到滅門之禍。

曹操既然覺得讓曹丕來即位,那麼他就要大力的鞏固曹丕的地位,首先就是要打壓曹植一黨了,否則曹丕的即位不可能會順利的。楊修作為曹植的首席心腹肱骨之人,曹操肯定會先拿其開刀,所以楊修的死,就在所難免了。

司馬懿的能力,曹操是非常清楚的,有他來輔佐曹丕,也是深得曹操之心的,最主要的是,曹丕是完全能夠駕馭司馬懿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文史坊

曹操臨死前已經確定了繼任的人是曹丕,司馬懿是輔佐曹丕的,所以司馬懿不會被殺。而楊修被殺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陣營問題:

楊修是輔佐曹植的,以曹操為了將來繼承人順利接位,也為了後世的政局穩定,親兒子曹植是不能殺的了。那麼就需要清理一下曹植的左膀右臂。楊修是曹植的謀主,那麼自然就會落到楊修的頭上。



第二:能力問題

曹植陣營中有丁氏兄弟個楊修,為什麼丁氏兄弟什麼事都沒有,而楊修就會被殺呢?我認為是楊修能力問題,楊修能力遠高於丁氏兄弟,而且楊修也是大族子弟,其能力和人脈都成了不確定因素,如果曹操死後,楊修很可能助曹植叛變,很可能引起政局動盪,所以曹操為了死後政局的穩定,必須殺死楊修。



第三:性格問題:

楊修這個人,好賣弄,恃才傲物,賣弄才華,事事爭先,有時候還爭到曹操頭上了。不懂隱忍。還急功近利,心量狹小,有一次,曹操透露想立曹植為世子,曹丕心急的請了吳質過府議事,結果楊修得知消息後,迅速的跑去曹操那告狀。如此為人,曹操定然不能放過楊修。



最後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殺了。(簡單來說就是:洩露過多核心的秘密,與個別皇子走的太近)這個也可以看出是一個欲加之罪。說有就有,說無也無。

而《三國志》中說:“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列了三條被殺原因:一是終始之變(參與了奪嫡之爭),二是有才策,三是因為楊修是袁術外甥。


越關換視界

曹操為什麼要殺楊修,《三國演義》以及大眾的看法都認為,這一則是因為曹操忌他太聰明,二則是因為他幫助曹植爭儲位。不過我認為,這些看法都很表面,膚淺的很。特別是《三國演義》中摘引改編的幾個楊修小故事,一則鄙淺兒戲,不足信;二則也都是一些小聰明,曹公雄才大略,又豈會忌恨此等輇才小慧?

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殺楊修不可,其深層次的原因,仍然在於楊修的身份。

楊修的身份可不簡單,絕對不比孔融差,他可是太尉楊彪的兒子,袁紹袁術的外甥。楊彪是四世三公,袁紹袁術也是四世三公,雙重四世三公,那可真是不得了了。特別是袁紹袁術慘敗之後,其子孫雖亡滅殆盡,但袁氏百年來培養恩待之門生故吏又豈能盡被曹操屠盡?史書記載,袁紹兵敗憂死,河北士女,揮淚痛哭,其政治遺產仍然雄厚,而袁氏子孫雖被曹操滅光,但袁紹還是有幾個外甥的,其中一個外甥叫高幹的,已因反叛曹操被殺,楊修的身份如此敏感,又豈能不為曹操所忌?

其實,當年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派人整理從袁紹處收繳的書信,發現自己這邊果然有很多人與袁紹有通謀,拉關係拍馬屁,搖尾巴洩軍情,不一而足。依我看來這些人恐怕大多是建安以後投附來的士族,諸曹夏侯與兗州寒族(這些人已經歷過張邈之叛考驗)絕不會這麼幹。

然而曹操當時並不準備得罪士族,現在天下未定,維穩第一,而且法不責眾嘛,如今之計,只有好好學習光武帝,將書信全部焚燬,表示既往不咎,並當眾宣佈:“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當然,光武焚書以安反側,是恕之於人心既定之後;曹操焚書以靖眾疑,是忍之於人心未定之時。一則有度量,一則有權謀也。

不過,自以為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燒燬這些信件之前,未必就沒有掃一眼這些信的落款(後自言未見李通書疏),換做任何人,得到自己內部異己分子的名單,都會壓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吧!何況曹操一生都承受著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痛苦(看錯了張邈、陳宮、劉備),他又怎麼可能忍住不看那些信?只是因為大局未定,人心未安,所以暫且忍一忍,等到日後權位穩固,必回再來秋後算賬。估計孔融、楊彪、楊修、婁圭等人就在這張名單上,而曹操把這份秘密的名單深深的隱藏在心底,暗自觀察,苦心積慮找機會再下手,真是可怕的奸雄風範啊。

另外,除了袁紹這門姻親,楊彪楊修自己所在的弘農楊氏也非常不得了,絕對不比汝南袁氏差。弘農楊氏的祖先為西漢開國功臣、弘農人楊喜,楊喜本是一名舊秦騎將,他因垓下之戰後隨灌嬰追擊項羽,而在烏江岸邊成功搶到了項羽一塊屍體,由此被劉邦封為赤泉侯,開始發跡,到了楊喜的曾孫楊敞,官運愈發亨通,得到了大將軍霍光的賞識而升任宰相,後更因協助霍光廢劉賀立宣帝而被加封為安平侯,新增封邑三千五百戶,楊家從此更加興盛發達,每代都是高官厚祿,到了東漢時期,楊敞的玄孫楊震成為一代大儒,號稱“關西孔子”,官至司徒、太尉,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亦皆繼承楊震遺風,均官至太尉,被稱為“四世太尉”,比之袁紹家族有過之而無不及。董卓連袁氏都敢滅族,卻獨獨不敢動楊彪;郭汜、李傕也殺了很多大臣,亦獨獨不敢動楊彪。

圖:楊震墓前的牌坊“四知坊“,語出楊震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所以,當曹操將漢獻帝迎來許都後,大權獨攬,卻獨懼太尉楊彪。有一次,漢獻帝大宴公卿百官,曹操見楊彪神情不悅,恐楊彪有圖己之意,竟推說自己肚子痛上廁所,趁機飛也似的逃回大營;等到權勢穩固了以後,又苦心積慮,誣陷楊彪勾結袁術,劾以大逆的罪名將其下獄,最後還是賴孔融以辭職相逼才讓曹操放了他。

孔融之所以要極力營救楊彪,是因為當初孔融入仕,乃楊彪之父楊賜所提攜徵辟。沒想到吧,孔融竟是弘農楊氏的門生故吏。這些名門世家,正是以這種互相提攜、互相推薦的方式,編織起一個密密麻麻的親戚婚媾、官員提攜關係網的。曹操一生最討厭的也就是這個。他提倡的是唯才是舉,他打天下最開始依靠的也正是寒門庶族中的俊賢,如滿寵、程昱、毛玠、樂進、于禁、典韋等人,以及李典、許褚、任峻、諸曹夏侯等地方土豪。

當然,彼此彼此,這些名門世家,也最討厭諸曹夏侯這些“贅閹遺醜“土豪暴發戶。

事實上,近百年來,弘農楊氏作為士族的領袖,也一直都在跟宦官及宦官的追隨者們黨爭,“關西孔子”楊震更因受宦官迫害而飲鴆自殺。再加上楊彪這次被迫害事件,以及楊彪的恩人孔融又被曹操所殺,我很懷疑楊修對曹操、曹植這些“贅閹遺醜”能有多少好感。

由此可見,楊修委身於曹操幕府擔任主簿、又極力較好曹植,恐怕並沒有安得什麼好心思,其介入爭儲,更是加劇了曹魏集團內部的內耗,曹操有理由相信,自己百年之後,弘農楊氏必會引領士族,攪動滔天巨浪,曹丕曹植倆小子根本玩兒不過他們。

另外,請大家看看楊修寫給曹植的信:“與君離別才數日,就好像已經過了很多年,難道僅僅出於您對我的愛顧,使我對您產生了深情的敬仰嗎?”(不待數日,若彌年載,豈由愛顧之隆,使係仰之情深耶?)肉麻竟至於此,宛若情信,正所謂“大偽似真”,我堅決懷疑楊修勾搭上曹植有其極深的政治目的,就像陳群司馬懿勾搭曹丕一樣,搞不了曹一代,就搞曹二代,偷樑換柱,和平演變,大抵就是如此了。

另據史書記載,楊修被殺後,曹操曾有書致楊彪:

“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由此可見,曹操明殺楊修,實則向弘農楊氏示威也!弘農楊氏根基深厚,引領士族,不殺他一個主心骨,不壞他一個領頭羊,曹操死都死的不放心哪!

所以說,曹操為何要殺孔融殺楊修,因為這兩人才是士族真正的領袖,而非我們通常以為的荀彧司馬懿。事實上,就算是心高氣傲、目空一切的大噴子、大狂徒禰衡,也獨獨對孔融和楊修,是尊重有加、不得不服的。在禰衡眼裡,像曹操劉表這樣的世俗掌權者,不過糞土罷了,想侮慢就侮慢,踩了都嫌髒;而在士族中名氣極大的司馬朗和陳群好些,算是人了,但頂多就是些殺豬賣酒的市井賤徒罷了(“屠沽兒”);禰衡甚至連荀彧荀令君都看不上,認為他只是長得還行,“尚可借面弔喪”;只有孔融和楊修,禰衡一個誇成仲尼復生,一個誇成少年天才,並多次當眾表示:“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可見天下士族名門之中,孔融和楊修才是神一般的存在。而那個在電視劇裡看起來很屌的司馬懿,其實在建安時期只是個小人物,位望輕微,在天下士人眼裡連給孔融楊修提鞋都不配。就算是《晉書》裡寫的司馬懿“不欲屈節曹氏”而屢次拒絕曹操徵辟的事蹟,都很有可能是司馬氏為了抬高司馬懿而編造出來的,本質上和《漢書》裡編劉邦是他媽跟龍啪啪啪生下來的這種奇聞差不多,都起著美化、神化開國之君的作用。反正我很難相信一個權力慾如此重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就算真有做,那也是故作清高在演戲,更為可笑。

事實上,《晉書》的編纂者房玄齡修史是出了名的不認真,經常野史正史一鍋燴,反而是魏朝郎中魚豢所撰之《魏略》更有可信之處。《魏略》上說的情形是:一開始徵召司馬懿並非曹操而是曹洪,檔次這麼低,司馬懿自然不肯自降身價,所以他杵著柺杖,託病不出;但後來由荀彧舉薦、曹操親自下令徵辟,他馬上“投杖而應命”。看來這司馬氏根本沒有什麼“不欲屈節曹氏”,只有“待價而沽”罷了。

甚至,就連史書上司馬懿很有名的“鷹視狼顧”與“三馬同槽”的典故都很有可能是街巷傳聞、加油添醋、牽強附會的產物。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晉書·宣帝紀》

其實,“鷹視狼顧”只是古人修習氣功的一種方法,早在西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中就曾記載:“真人之所遊,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鳧浴猿躩,熊經鳥伸,鴟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另據曹丕所著《典論》記載,當時曹操手下有一個名叫甘始的氣功大師,在鄴城廣授氣功,教大家“鴟視狼顧,呼吸吐納”之術。由此可見,當時鄴城達官貴人之中,很多人都在“鷹視狼顧”,司馬懿只不過因為練得比較多、練得比較好,後來又成了大事,結果就被世人牽強附會成了豪雄之相。

而正好,晉朝史官想回避本朝得國不正的事實,所以,就藉助此事大做文章,從而創作出了這樣一篇離奇的故事,你想,如果從一開始,曹操就想將司馬懿置之死地,無疑就給他日後的篡權增添了合理依據。

所以,事實上,曹操寧殺孔融殺楊修,乃至殺崔琰,也不會殺司馬懿的,因為司馬懿年輕時在士族中的地位其實並不高,又一向謹小慎微不露野心,如果不是因為他活的太長,熬死了曹魏兩任短命皇帝、數位曹魏名將宗親以及同輩所有的士族精英,否則,司馬氏是無論如何都沒有機會篡魏的。

但誰能想到,曹操如此機關算盡,也沒算到他子孫短命軟弱至此,士族亦前仆後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至此,曹操就算再殺多少人也是沒用的,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終曹公還是枉作了小人,豈不悲哉!

其實,以蔣濟、陳泰等為首的士族們並不發自內心的欣賞官油子司馬懿,但在與曹魏宗親的博弈中,手握兵權和人望的四朝老臣司馬懿成為了他們唯一可以倚仗的對象。但他們也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無奈選擇的這位士族代言人,卻做出一系列背信棄義、盜名欺世、屠殺無辜、誅鋤異己的惡行,一次次的破壞著儒家士族的政治與道德底線,而由他的子孫創立的王朝,更是驕奢淫逸、自相殘殺,引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將整個中華帶入地獄。

太史公嘗言:“且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歷史已多次證明,那些執政時間太久、壓抑時間太長,又權力慾望太重的宦海老烏龜與門閥大世族,於國家無益,於天下有害!黃宗羲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於民之憂樂。”.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的常態,亡一家一姓之國,沒有關係,然而魏晉之替嬗,最終竟導致亡天下人之國,儒家士族身為當時天下的精英階層,對其是負有巨大責任的。事實上,士族們後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已追悔莫及。蔣濟在高平陵事變後沒多久便自責憂憤而死;陳泰則在魏帝曹髦遇弒後,也因悲慟過度,吐血而亡。


千古名將英雄夢

這問題真的很簡單啊,因為司馬懿是曹操指定繼承人曹丕的“四友”之一,而楊修是曹植黨羽,曹操考慮自己過世後,擔心楊修會慫恿曹植奪位,才對楊修痛下殺手的。

《晉書·宣帝紀》:魏國既建,(司馬懿)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
《三國志·曹植傳》:太祖(曹操)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典略》:至(建安)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楊)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臨死,謂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為坐曹植也。修死後百餘日而太祖(曹操)薨。

至於曹操夢到什麼“三馬同槽”,見到司馬懿“狼顧之相”認為司馬懿將是曹家掘墓人,這種段子,真的看看就好了,這跟“牛繼馬後”什麼的都是後人附會的段子。

《晉書·宣帝紀》:魏武(曹操)察帝(司馬懿)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這兩個段子是在《晉書·宣帝紀》末,顯然是史書上常見的“宣揚因果迷信”之類的段子,現代人具備了科學知識,唯物主義作思想武器,還去相信這種說法,那就太幼稚了吧?

楊修是被曹操在長安殺掉的,距離曹操逝世還有一百多天(曹操是次年正月逝世,反推三個多月,大約是九月事)。

曹操殺掉楊修後,再至雒陽(武帝紀為十月事),此時關羽圍攻襄陽甚急,曹操又調兵遣將對付關羽,徐晃擊敗關羽後,曹操又親自到摩陂慰勞諸軍。

在這個時間段裡,司馬懿是隨時跟在曹操身邊出謀劃策的,並隨同曹操於次年正月重返雒陽,曹操逝世後,司馬懿也是全程參與治喪活動。

如果曹操真的因為“狼顧之相”,“三馬同槽”這些事對司馬懿有嫌隙,怎麼可能把司馬懿留在身邊處理軍國大事?

曹操都考慮自己死後的會不會產生動亂的風險因素,將楊修誅殺,若曹操真要有心殺司馬懿,那還不是易如反掌的事。

曹操真要下令誅殺時,難道坐鎮鄴城的曹丕會發電報來替司馬懿求情嗎?


潯陽鹹魚

曹操在時,司馬懿官職很低,不過是太子中庶子、軍司馬。這樣無權無勢、無足輕重的人物,曹操是不會放在心上的。

至於楊修,那是表現的太聰明瞭,整天去猜曹操的心思。曹操心裡想什麼事,楊修都能知道,這能不讓曹操害怕?自己一個人知道曹操的心思就行了,他還要到處給別人說,這不是找死嗎?楊修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像司馬懿,他就一直表現的很低調、勤勉、謹慎。本來曹操還是對他有所懷疑的,但是看他後來那麼老實,就放鬆了警惕。司馬懿才是真正的聰明。

其實,司馬懿後來的奪權,也是偶然事件,沒人能預料的到的。如果不是曹丕、曹叡、曹真、曹休等人早死的話,哪有他司馬懿什麼事?


國史拾遺

曹操,一生戎馬天下,辛辛苦苦打下了的曹魏江山,在其死後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被司馬氏所竊取,其中緣由很多,但多數緣由則是來自於他的兒子曹丕。

曹操臨死前,就想除掉司馬懿,說他是個鷹視狼顧之徒,類似的還有蜀漢名將魏延。可能是因為司馬懿在幫助才智不如弟弟曹衝、武力軍事能力不如兄弟曹彰、文學才華不如兄弟曹植的曹丕,爭奪曹操繼承人的過程中立了大功,一直被曹丕所庇護。曹丕這件事做錯了,最終勢力越來越薄弱的曹氏皇族勢力,不能抵抗強大的司馬世族勢力,被司馬懿及其後代摘了桃子。

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的切齒之言。曹魏四十五年篡來的天下,被司馬晉奪去了,曹操父子對漢獻帝玩弄的把戲,在孫子曹奭曹奐身上被司馬昭父子反過來淋漓盡致地重演了一遍。

曹操的原定繼承人曹昂,是因為曹操很喜歡寡婦或別人的老婆,被張繡戰死了。有幾個男人能忍得了,張繡因為他的寡婦嬸嬸和自己的名聲,才拼命的,這是一樁因為好色引起的血案。


時過境遷08

政治博弈不是流氓打架,斷不會因為一句“你瞅啥”,就要攮死對方。殺一個人,通常是基於以下動機:

  1. 解決某個問題
  2. 得到某種收益
  3. 排除某個風險



關於楊修之死,坊間說法是這哥們仗著有點小聰明,見天在領導面前抖機靈,結果觸了領導的黴頭,誤了卿卿性命。

這個說法在我天朝很有市場,因為暗合儒家提倡的“中庸”追求。槍打出頭鳥,這是大部分國人都能理解的,也是所謂情商教育、職場培訓鍾情的案例。但這個說法太過兒戲,演義的成分也太大。

綜合來看,曹操殺楊修,主要原因是——排除潛在風險,確保權利平穩過渡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

太祖既慮始終有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陳壽的說法切中了要害——慮始終有變。曹操擔心“有變”,那麼變數從何來?這變數又會危及什麼?這才是殺楊修的核心考量。



楊修死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即219年。這一年前後發生了什麼大事?217年,曹丕最終擊敗曹植,成為世子。220年3月,曹操病逝。220年,曹丕受禪登基,曹魏正式代漢。

從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到一個關鍵詞——權利過渡。

  1. 權利從曹操向曹丕過渡。
  2. 權利從漢向魏過渡。

第一個過渡,很好理解。第二個過渡,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漢獻帝都已經是傀儡了,怎麼還有權力過渡一說呢?

政治遊戲,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名義,有天壤之別。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奉天子以令諸侯」和「是天子以令諸侯」,雖只一字之差,但權柄類型完全不同。



既然魏國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是權力過渡,那一切影響或有可能影響權力平穩過渡的不穩定因素都是首要清除目標。

楊修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嗎?是!

曹丕與曹植的“立儲”之爭,是曹操晚年,魏國最大的政治風波。楊修身為曹植的謀士,在立儲鬥爭中,鞍前馬後鬧的很是歡脫。

岔出去說一點。有些人認為楊修只是因為參與立儲之爭,影響了儲君考察,所以惹來殺身之禍。這個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

參與“立儲”之爭,絕非楊修一人,也不是個個都被弄死了。而且曹操在217年就已經確定曹丕為繼承人,卻一直到219年才殺楊修,哪怕是秋後算賬,這個“秋後”未免也太久了。



楊修既然是曹植黨,且還是活躍分子,對曹植的影響力很大。那顯然他是影響曹丕接班,權利平穩過渡的潛在風險之一。

權力遊戲中,一旦你被認為是影響核心目標達成的風險,哪怕你沒有出格的言行,也是其心可誅,一樣可以殺了你。

對於第二個過渡,楊修是不穩定因素嗎?答案也是yes!

楊修是“袁氏之甥”,如果簡單理解成僅僅因為楊修是袁家兄弟的外甥,所以要殺他,不太令人信服。 199年,袁術狗帶,202年,袁紹也掛了。曹操殺楊修時,袁氏兄弟都已經涼了快20年,一個外甥還能翻起啥風波,必要殺之而後快?

But!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句話就相當值得玩味了。袁家資歷很牛逼,四世三公,妥妥的大世家。楊家的資歷同樣也很牛逼,弘農楊氏一樣是四世三公,一樣是大世家。

曹操與世家的關係很微妙。曹魏發跡,離不開士族的鼎力支持。但終其一生,老曹沒能登上最高峰,也跟士族的反對密切相關。

曹操發跡的起點是太尉橋玄給了曹操很高的風評,為老曹同志打開了名聲。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太尉橋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異之,曰: “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願以妻子為託。”由是聲名益重。

對橋玄的提攜之恩,曹操同樣念念不忘。後來經過橋玄墓,還專門自作祀文致祭: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為大 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士死知己,懷此不忘。

曹操進入事業上升期,士族也給了曹操極大的助力,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荀彧。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是曹操團隊最重要的謀士,輔佐、舉人、建計、密謀之功無人能比,為曹操統一北方走上權利巔峰,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士族支持曹操登上權力巔峰,卻也成為老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最大阻礙。曹魏想代漢自立,很多士族是明確反對的。這些士族支持曹魏,本就是因為他們把曹操看成匡扶漢室的希望,其核心還是效忠漢室。

隨著地位提升,曹操開始覬覦神器,有野心取漢而代之。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加九錫建宗廟。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距稱帝僅一步之遙。從這個時候開始,一部分士族已經與曹操離心離德,甚至連荀彧都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

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助庸崇著,猶 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從歷史趨勢看,曹魏取代漢室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曹操出於各種考慮,始終沒有邁出最後一步,但他的兒子很可能邁出這一步,曹操應該是有所思量的:

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

效忠漢室的士族不僅是權力從漢向曹魏過渡的威脅,甚至已經是影響曹魏政權自身穩定的威脅,因此打擊這些士族成為了曹操晚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楊修毫無疑問是士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且妥妥的屬於天生的“漢室黨”,因為他的老爹是楊彪。

楊彪出名就因為這老哥是鐵桿的漢室黨。 初平元年,董卓意圖遷都長安,楊彪據理力爭,而被罷官。興平二年,李暹派兵包圍皇宮,想要劫持獻帝,楊彪再次捨命相爭。同年,獻帝移駕東遷,楊彪盡節衛主,幾次險些狗帶。

曹操迎奉獻帝定都許以後,楊彪就跟曹操很不對付,幾次罷官。眼見漢室將衰,楊彪於是消極抵抗,詐稱腳抽筋退居不出。

因此,在權利過渡的敏感時期,殺楊修,很有可能既是消滅潛在不穩定因素,也有敲打警告士族“漢室黨”的意味。



再說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老曹有什麼理由要殺他?

按當時情況看,老曹幾乎沒有任何必要去殺司馬懿。司馬懿是曹丕的核心班底之一,既然老曹已經確定由曹丕來繼承權位,還要清除儲君的黨羽,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司馬懿雖然也出身士族,但不屬於標準的漢室黨。而且司馬家最大的本事就是裝孫子,上到司馬防,下到司馬懿,平時都是各種不顯山不露水,也沒啥把柄被人握住,自然不會進入需要定點清除的行列。



至於說司馬懿後來篡奪權位,那都是快三十年後的事情了。老曹也不是個神仙,哪可能提前三十年就預知會有這事發生。何況從當時的情況看,司馬懿既看不出有搞事情的意圖,也沒有搞事情的能力,自然也不會引起老曹同志的特別“關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