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張垣」西柳林根據地建立及萬全縣解放(一)

「烽火张垣」西柳林根据地建立及万全县解放(一)

烽 火 張 垣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不忘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張垣方誌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以饗讀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張家口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和事件。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送西柳林根據地建立及萬全解放,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烽火张垣」西柳林根据地建立及万全县解放(一)

西柳林根據地建立及萬全解放

西柳林位於萬全縣西北部,是個只有3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三面環山,溝壑縱橫,樹木茂密,是萬全、尚義、張北三縣結合部,更是通往壩上的交通樞紐。順大青山往西北是尚義縣,往西南是懷安縣境的東洋河、西洋河、渡口堡,正北出大青山是遼闊的張北大草原。這裡敵偽鞭長莫及,控制較松,統治較弱,八路軍決定在西柳林建立萬全縣抗日革命根據地。

「烽火张垣」西柳林根据地建立及万全县解放(一)

西柳林根據地建立及萬全解放

1945年5月中旬,晉冀察軍區十三分區從各軍分區和部隊抽調一些團、營、連、排幹部、偵察員、老戰士組成武工隊,深入敵後,打擊日偽軍,擴大解放區,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晉冀察軍區十三分區派李政軍、鄭蘭亭(鄭平)、王來書(王桓)、白文升、李富山、佟文、卓義、沈平、喬華、劉漢武、劉漢斌、李玉山、任振亮、劉國安等16人來萬全縣開展工作。李政軍等人經懷安縣一堵牆、萬全縣柳溝、洗馬林、瓦窯,繞行來到西柳林,同李國華、楊世考取得聯繫,在西柳林建立了萬全縣抗日革命根據地,併成立抗日武裝隊伍——萬全支隊即路北支隊(平綏路以北支隊)。為擴大影響,壯大聲威,路北支隊對外稱為八路軍的一個支隊。李政軍任支隊長,王來書任支部書記。後深入到黃土梁、白龍洞山一帶向群眾做宣傳工作,通過一個多月的工作,路北支隊在萬全打開了工作局面。

「烽火张垣」西柳林根据地建立及万全县解放(一)

西柳林根據地建立及萬全解放

6月17日,中國共產黨冀察區黨委根據黨中央關於擴大解放區,縮小敵佔區的指示,決定開闢察北地區,建立中共察南地委察北地分委、辦事處和察北支隊。同時,中共冀察區黨委委派和愚、李春林、吳一夫、鄭越等赴察北,開展張北、尚義、興和、萬全4縣工作。尚萬辦事處主任鄭越兼支隊政治委員。從此,鄭越領導的尚萬辦事處和李政軍領導的路北支隊匯合在一起,抗日武裝力量更加壯大。路北支隊隊員300多人,活動地域從東柳林、西柳林向西南發展到堰家溝、黃土梁、柳溝;向東南發展到永安堡、顧家溝、萬全城、辛窯子。所到之處發展交通員,建立聯繫點。柳溝有胡文林,堰家溝有董有德,黃土梁有閆尚,辛窯子有楊寬,洗馬林有楊貴堂,西柳林有楊世考,東柳林有趙士林,顧家溝有靳貴福等。這些交通員冒著風險送情報、當嚮導、摸敵情,為解放萬全縣做出了貢獻。(未完)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軍事志》《萬全縣志》《張家口地方史》《中國共產黨萬全縣歷史》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