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汾河兩翼鳥瞰

臨汾市古稱平陽,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黃河中游,東倚太行,西靠呂梁,中部是富饒的臨汾盆地。東西最大橫距20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70公里,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轄堯都區,侯馬市、霍州市,以及曲沃、翼城、襄汾、洪洞、古縣、安澤、浮山、吉縣、鄉寧、大寧、隰縣、永和、蒲縣、汾西14縣,代管臨汾、侯馬2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常住人口445.8萬,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1320.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7.1億元。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臨汾市在山西省位置圖

華夏直根 文明搖籃

臨汾歷史悠久,是中國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1954年在襄汾丁村考古發現的3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現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證明,早在12萬年前, 丁村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舊石器時代的丁村文化。丁村人介於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之間,這一發現彌補了23萬年至1.3萬年間中國古人類斷代空缺,宣告了中國人外來說的終結。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丁村遺址

最新考古研究認為,堯都平陽(今臨汾)的傳說正在走向信史。1978年以來,陶寺考古發現的國內最早的天文觀測系統、最早的文字、最古老的樂器、中原最早的龍圖騰、世界上最早的板瓦、國內最大史前城址墓葬,都證明具有早期國家特徵的“邦國”就是在這裡開始形成的,陶寺遺址正是4300年前堯時代的“唐堯帝都”。又因堯用圭尺正日影,以求“地中”,即國都所在,謂之“地中之都,中土之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陶寺遺址觀象臺復原圖

臨汾是三晉文明的源頭。西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後,叔虞子燮父易唐為晉,是為晉國。晉文公革故鼎新,稱霸中原,晉國的中心就在今市域曲沃、侯馬一帶,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韓、趙、魏三家分晉,從而造就了三晉文明。1992年至200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的6次發掘,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曲沃晉國墓地

臨汾是諸多先進文化發祥地。西漢以來,平陽冶鐵業享譽全國;金、元時期的雕版印刷和戲曲藝術,把臨汾的文明推向新的高度;平陽商邦,翹楚群商;古槐移民,惠澤四方,民謠“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的流傳,至今彰顯著人們對這塊富庶文明家鄉的眷戀。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元代戲曲壁畫

膏腴之地 糧果飄香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黃河位於市境西側,汾河縱貫全境中部。整體地形為兩山夾一川的凹字形分佈。耕地面積758.8萬畝,森林面積970萬畝,水資源總量11.2億立方米。

農產品種類繁多,均在山西省佔優勢地位。糧食以小麥、玉米和小雜糧為主,經濟作物以蔬菜、瓜類、棉花、油料作物為主,乾鮮果以蘋果、核桃、紅棗、山楂、柿子等為主。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鄉寧戎子酒莊葡萄莊園

中部臨汾盆地,土質肥沃,物產豐富,素稱“膏腴之地”和棉麥之鄉,一直是山西省重要的農業基地。近年來,在穩定糧食麵積的基礎上,全市加快建設“四個百萬畝”特色農業基地,糧食總產53.6億斤,蔬菜、水果、乾果、中藥材面積分別達到100萬畝、201萬畝、341萬畝和204萬畝。肉、蛋、奶年總產量分別為32.4萬噸、17.2萬噸、7.5萬噸。吉縣蘋果、隰縣玉露香梨出口美國市場,永和紅棗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和獎章。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吉縣蘋果

軍事要地 光榮之城

臨汾歷史上曾為京畿之地,制關中之肘腋,鄰河南之肩背。東有太嶽為屏,西有呂梁為障,北有韓信嶺扼喉,南有中條山阻隔,歷來是襟帶河汾、翼蔽關洛的軍事要地。數千年間,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戰爭,晉文公在此稱霸,漢劉淵在此建都,唐王朝在此奠基立業。受壓迫的農民為反對封建專制和外族侵略浴血奮戰。清道光十五年(1835),曹順起義動搖了清廷在當地的統治。民國元年(1912),陳彩彰領導的洪漢軍鬥爭開創了山西人民反對新軍閥的先河。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侯馬盟書

臨汾曾是華北抗戰的政治中心。民國25年(1936)2月,毛澤東、彭德懷率領紅軍東渡黃河,臨汾成為紅軍東征的主要戰區之一;“七七”事變後,侵華日軍把戰火燒到山西,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及駐晉辦事處、中共山西省委、犧盟會總會先後來到臨汾、洪洞一帶,八路軍學兵大隊、總部炮兵團、第二戰區辦事處在臨汾相繼成立;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彭德懷等黨的主要領導來這裡領導和組織抗日戰爭。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洪洞縣白石村八路軍總部駐地

民國26年(1937)11月,山西省政府機關及二戰區長官司令部也退至臨汾,國共合作阻敵南犯,並在犧盟會建議下成立民族革命大學。其間,中共北方局大力發展武裝力量,丁玲率西北戰地服務團來臨宣傳演出,賀綠汀創作了《游擊隊歌》,史沫特萊採訪積累了《中國在反攻》的戰地素材。黨領導的犧盟會積極組織新軍,建立抗日武裝決死隊、自衛隊、游擊隊等,與八路軍協同作戰,開展游擊戰爭。民國32年10月太嶽二分區第十六團在洪洞韓略設伏,全殲日軍“戰地觀戰團”,粉碎了日軍建立“山嶽剿共實驗區”的企圖,打開了山西的抗戰局面。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臨汾縣東堡村徐向前指揮部舊址

臨汾曾是人民解放軍西進南下的重要起點。民國35年(1946)後,臨汾人民積極支援解放戰爭,奪取了同蒲戰役、臨浮戰役、晉西南戰役、晉南攻勢等一系列勝利。臨汾攻堅戰期間,4萬多民兵直接參戰,使呂梁、太嶽解放區連成一片。臨汾解放後,西北人民工業學院、西北人民軍政大學、西北藝術學校二部相繼在臨汾創辦,3400多名學員隨軍西進南下,廣大青壯年紛紛參軍,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徐向前在臨汾戰役中

文化燦爛 英才輩出

臨汾文化底蘊深厚,抓一把泥土都滲透出文明的汁液。這裡文物眾多,素有 “全國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看臨汾”的稱譽。以丁村遺址、柿子灘遺址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文化,以陶寺遺址、堯陵、堯廟為代表的堯文化,以曲村-天馬遺址、侯馬晉國遺址為代表的晉國文化,以魏村元代舞臺、廣勝寺戲曲壁畫為代表的戲曲文化,都頗具特色,在全國享有盛譽。

全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69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72處,臨汾市文物保護單位34處。文物藏品46250件/套,是山西省館藏文物最多的市之一。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

臨汾民間傳說與考古發現交相輝映。相傳伏羲與女媧同為人類始祖,摶土造人,至今在吉縣城北庖山頂存有人祖廟;《史記》“黃帝崩,葬橋山”,位於曲沃縣域北部的橋山最可能是他埋骨所在;黃帝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故里就在堯都區西趙村;“民無能名”的帝堯,協和萬邦,禪位於舜,首開民主政治的先河;法祖皋陶,制定五刑,法治邦國,其故里就在洪洞士師村;春秋晉文公革故鼎新,成就了數百年晉文明的巔峰;襄汾三公村“趙氏孤兒”的故事以及程嬰、公孫杵臼、韓厥捨身救孤的義膽俠風被傳為千古絕唱。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人祖山伏羲巖

臨汾歷代文人雅士及作品甚多。最早的碑文為在襄汾發現的《裴良墓誌銘》,刻於西魏大統元年(535);最早的詩詞為堯時期的《擊壤歌》,收錄於《帝王世紀》;戰國荀況的《勸學》、清代賈存仁修定的《弟子規》等成為曠世傑作;清末《福香媽哭夫》則是晉南民間歌謠的精典;現代艾青的《懷臨汾》、丁玲的《臨汾》、楊朔的《征塵》、蕭軍的《汾河也變得狹細了》、梁衡的《晉祠》、安永全的《我的高考》都是廣為傳頌的名作。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擊壤歌

臨汾還是中國“戲曲之鄉”“鑼鼓之鄉”“剪紙之鄉”和“民間藝術之鄉”。侯馬金墓戲俑,有存世最多的元代戲臺和戲曲壁畫,石君寶、鄭光祖等一批元雜劇作家,奠定了平陽戲曲的搖籃地位;吉縣柿子灘的巖畫、陶寺的彩繪龍盤、晉侯墓的鳥尊、北魏佛教石刻,平陽木版年畫的《四美圖》《義勇武安王位》等,猶如顆顆明珠鑲嵌在平陽大地;陶寺鼉鼓,數量眾多的鑼鼓藝術,精美的民間刺繡、麵塑、剪紙等藝術,無不展示出奪目的風采。全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1個,省級136個。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平陽木版年畫《四美圖》

臨汾歷代名人輩出。除帝堯等傳說人物和晉文公等著名晉國人物外,春秋時期,這裡誕生了創作《白雪》的樂師師曠。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師曠塑像

戰國後期,走出了儒家宗師荀子和趙國名相藺相如。西漢皇后衛子夫,抗擊匈奴屢建奇功的衛青、霍去病,大臣霍光、太中大夫張敞,漢末著名政治家賈逵等,都為中國歷史作出了很大貢獻。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藺相如塑像

西晉主持編修《晉律》的賈充,東晉時的“中興良守”鄧攸、中印友好使者法顯,北宋學者孫復,南宋抗金義軍首領梁興,金代刻書家張存惠、《新刊韻略》作者王文鬱,元代著名醫學家許國禎、戲曲大家鄭光祖、石君寶等,清代翰林院檢討盧秉純、實業家劉篤敬,均光耀史冊。

臨汾市——根祖聖地 家國源頭

彭真銅像

上世紀20年代以來,仁人志士前仆後繼,有傑出的當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彭真、任建新;有在這塊熱土上為中國革命畢生奮鬥的張振山、王世英、南漢宸等,有著名書畫家董壽平、段雲、衛俊秀,作家孟偉哉,電影表演藝術家趙子嶽等,他們都是臨汾人民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