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全能”之 化悲岩寺

化悲岩寺俗称化悲庙者,在山阴县后所乡辛立庄村南化悲岩山上。化悲岩山两峰嵯峨,

壁立千仞,东岩壁上有石窟,窟壁上所建寺庙群落即为化悲岩寺。化悲岩寺早先名叫永静寺,再早先名叫碧岩禅寺,最早名叫羊驮寺。

“全神全能”之 化悲岩寺

相传,早在北魏年间,村民起初要在山脚下建一座专供观音菩萨的庙,已备好了砖木等料,择吉就要动工,但就在当天一大早,人们发现备好的砖木料竟然不见了,同时发现不断有羊往村里人家去,浑身都湿漉漉的,人们很惊讶,就好奇地顺着羊蹄印迹及羊粪蛋蛋洒下的路线往上走,结果在半山坡上看见一只羊背上驮着一根椽正呼哧呼哧往上攀爬,再往上,在山腰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的崖壁处,人们望见前面洞窟外地上堆满了木头砖块,是他们原准备在山下村外要盖庙用的料,不想一夜之间被羊驮上了山,看来这是有神灵的启示;从此,全村人更加积极踊跃,很快就在山腰洞窟处盖起了一座观音庙,人们就叫它羊驮寺。山寺建成后,这一方水土俨然世外桃源,虽经世代更迭,外面的战火从没有扰乱过这里的宁谧,这里山上的香火越来越旺盛;人们真诚地感念观音大士的保佑,因为菩萨大慈大悲以救苦救难为怀,拔济众生离苦得乐,来这里上香祷告后人们就觉得把此生的灾殃都消除了,把心中的苦痛减轻了,灵魂得到了安慰拯救,生命获得了安宁满足,渐渐地人们就把这座寄托着他们无限深情与希望的灵应的山岩地名叫作了化悲岩。

化悲岩东岩山腰天然石窟相承接,较大石窟十八处,小石窟三十多处,其最大者深广可避风雨,可容纳百余人,中霤圣水,滴日盈缶,以雨奇验。据说在北宋年间,当时此地属辽,有樵夫夏初薪,至岩窟,见二仙对奕。奕罢,东坐指西坐者曰:“阿翁乃恒山神,避朝岳香火,憩此共手谈耳。”樵夫急下拜,倏不见。留薪窟中识之,归告诸父老。遂伐石断木,构建“北岳行祠”四楹。元朝至正初年,有五台山禅师赟公者来此驻锡,发动本郡官员、十方坛信于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

在岩后洞创建新修“碧岩禅寺”,有慈惠普照大和尚忠铁壁祯撰、五台山大宝积寺住持讲经律论沙门扶教立宗真性大师铁峯纂《大元国大同路应州山阴县化悲嵓创建新修碧岩禅寺赟公行业碑铭》曰:“公性全上善,处众而中靖外和;志慕真乗,究理而心通法徧。”“灵妙如如,不异太虗造;赟公卓锡,饭僧千余千。六国清平贺圣年,珠帘高卷月明前;金轮那肯当堂坐,不用丹墀击静鞭。”

化悲岩北岳行祠岁久倾圯,至明朝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山西都司掌印都指挥周纪谋划再建,随后其子守备偏头关都指挥周镛、户侯錤、鏻、錋及孙男挥使济等祖、父、子、孙共为之经画,又有羽士张玄清、董文清奔走服役,于正德五年

(庚午,1510)落成。十年后的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夏四月,由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士知利津县事雁门撰写、正德八年(癸酉,1513)进士雁门黄书丹之《化悲岩北岳行祠记碑》曰:庙成今数年矣,远近祭祷者无虗日,诚一方主镇之胜迹也。且以都阃公而奉岳山之祭,是亦诸侯祭山川,固分所冝然也,夫何謟?以岳山之神灵和气而锺萃扵都阃公之一门,亦感召之自然也。
万历末年(参:万历四十八年是庚申岁,公元1620年),庙祝李通信庀财鸠工复重新之,虽束于岩窟,而梁栋榱桷,户牖阶墀,规制畧备。于天二年(壬戌,1622)夏四月修竣,请邑人曾任万历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端公王家屏长子奉直大夫户部山东清吏司员外郎前中书舍人直文渊阁拟撰制校对《玉牒》王濬初撰文铭记。

明末,山上庙貌倾毁,诸神不可倚,

夜半神火焚其殿宇,而神像俨然如故,民人惊其神异,复为营建。清初屡修,亦不及其旧制。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忽来野道李修心,独居苦修,发愿补脩此寺,至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下山化缘披发跣足不避艰辛,众善士应之,于道光八年(戊子,1828)五月初四动工,扩其基址,增其殿宇,
增建关圣祠、三圣祠,七月二十六日开光。此后,又建钟楼一座,其形耸秀,造钟一口,其音恢宏,于道光九年(己丑,1829)四月七日竣工,更名曰“永静寺,但人们已普遍习惯于把山寺仍叫作化悲岩寺。后来,在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同治五年(丙寅,1866)、光绪十年(甲申,1884)、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光绪三十年
(甲辰,1904)、民国八年(己未,1919)等年份又重修,捐资者除本地各村人众外,广到周边朔州、代州、忻州,上自郡守下到百姓,乐善好施蔚为大观。其中最为显著者,是生于同治年间的帐头铺村大善人张公永清,扶危济困广为施舍,在山寺中苦修,对庙宇多有维护,因而得神嘉许,梦观音而坐化,同人等众为建庙立碑以纪。

自民国成立后,定为信教自由之论,而西教始得发展,当时有倡议弃灭圣教者,民众恐宗教之沉沦,一时通邑设立宗圣、佛教、道教等会,殷勤承奉,凡以为拥护宗教计也。化悲岩寺创修有年,诸神备具,惟三教一祠尚属缺乏。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夏间,有邻近贵子洞村名李澄者偶染重病,梦寐之中若神人提携到庙,嘱其:“赶修三教祠,虔诚崇奉,不但可救一人之命,并可普救万人之灾;哲智者笑予以迷信惑众,诚绝无仅有,昭昭不爽。”语毕送归,醒时向父如言报告,其父当即认捐大洋三十元,并许邀集附近诸人捐赀创修。是以于民国十三年

(甲子,1924)二月间兴工砌造,于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草成“三教祠”。至此,化悲岩山上儒、道、佛、仙、神、圣皆备,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弥勒殿、毗庐殿、地藏殿、达摩殿、财神殿、罗汉殿、三教殿、三圣殿、三皇殿、孤魂殿、永清殿、观音楼等大小26殿2楼及1钟亭、2间石碹僧窑与1个月台,另有圣水洞、朱砂洞2洞天与1碑林,还有1个小花圃,依山傍势蜿蜒曲折呈右边撑开的M形攀附分布在北、南、东、中、西、高、上六节八进十处十二落跨度百余米的岩供奉有本师释迦牟尼佛、
如来佛祖、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送子观音、千手千眼观音、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韦陀菩萨、伽蓝菩萨、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北岳大贞安天元圣大帝、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燧人、伏羲、神农、灵官、药王、龙王、土地、山神、福神、财神、喜神、尧帝、舜帝、禹王、孤魂爷及菩提达摩祖师、西天东土历代祖师、本寺历代首山开山诸大宗师与先师张永清,加上半山腰上悬天庙里的玄天真武大帝与魁星,再加上诸佛菩萨的侍从等众,共计大小80余尊塑像及牌位,壁画若干,号称“全神圣”。并进而有了“孤松独石”、“两山夹一楼”、“清香滴脆”(有作“听响滴脆”)、“钟声远闻”(有作“百里鸣钟”)、“朱砂洞”(本作“朱色洞”)、“碑岩晚照”、“二泉映月”、“佛灯长明”之“化悲八景”。

解放后,1953

年、1957年又全部重修。旧者新之,破者补之,焕然改观,可为千载宏图矣。可惜,“文革”开始后,于1967年6、7月间被后所中学等校红卫兵拆毁,一切庙宇塑像荡然无存;村里人说,要再迟上两三天就拆不了了,因为两天后雁北行署的张竟书记有指示发来说山阴南山一带的化悲岩寺、沙家寺等要按文物古迹保护。更可惜的是,“包产到户”开始后,村里人家家户户都到山上把石碑砸碎请匠人打制成农具顿轱辘等,又毁掉上百块碑刻,现在所剩整碑残碑加之近年新立的也只有约30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人神经病医学专家朔州市中医神经病院院长李清福先生出资在化悲岩恢复重建观音楼,后在先生的倡导下,各方善信人众捐资,于1998年仲春动工全面重新建设化悲岩寺庙,历时两年多,完成主体工程。殿宇布局仍照旧制,诸位神圣少许有些错位,彩绘塑像工艺与过去就比不了了。李清福先生病故后,由辛立庄村李福先生接续主导庙务四处化缘,全村人家家出资出力逐年补充完善,终

于2007年铸成宏钟,“钟声远闻”再次成为化悲岩寺的景响。赶上改革开放好时代,经济形势连年向好,李福老先生马不停蹄扩大成果,又在入山口山坡上请来了8米高的汉白玉观音像,在玉观音脚下建起了化悲岩下寺“灵圣大殿”,又铺设了取水管道,把水从山脚下通上了岩壁寺院里,保证了人多时的用水安全。2016年,李福先生离世,享年87岁。

自元魏迄今,化悲岩寺几经战乱,数度兴衰,香火不断,奇事迭出,其碑刻所载及民间流传所在祷祈旱必雨、战必胜、冤必雪、求必应,三晋名邦南北诸郡被其泽者比比皆是。就说当年在山阴县南山一带游击抗日的山阴县游击大队政委兼四区区委书记张竟,一天被日本人围追到化悲岩山上,由山上住庙的“冀先生”藏在朱砂洞,日本人四下找不到张竟,就把冀先生抓起来威逼利诱,还开枪射击,说也奇怪,子弹打在冀先生身上衣衫都被打穿了,人却毫发无损,先生镇定自若只说没见,保住了张竟的命。据村里老人们说,“

冀先生本名冀世金,老汉瘦高个儿尖下颏儿、山羊须子一撅撅儿,是本县双寨村人,16岁时就来山上住在观音楼里,抽签算卦,还练出了唾疮的神功。据村里现年68岁的段九斌先生说,冀先生的唾沫唾在身上感觉冰凉,令人打冷圪瘆,唾在疮疖处,几天后就收落治好了。62岁的村支书梁海忠说他叔伯哥哥早年得了黄瓜疮,就是冀先生给唾好的。庙被拆时,冀先生被迫下山还了俗,因义愤积郁于两个多月后的农历八月廿四日丑时弃世,寿数84岁。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庙重新盖好后,来庙上的人更多了。有附近帐头铺村一户姓任的人家结婚二十年了,一男半女也没生育,两口子于2014年初上庙许愿,之后怀孕于次年正月生下一个小子,还愿给庙上六万元,仍有六千元说到孩子圆锁时再奉献上。又有本辛立庄村里一家人的女儿出嫁多年到37岁了还没怀上,听了人家求得贵子的事后在家人的劝说下也上庙许愿,不久怀孕于2016年也生下一子。

化悲岩寺的奇绝,不仅在于其位置的佳异险峻、历史的传奇色彩,更在于其建设的艰苦卓绝、规制的巧夺天工。要是眼力好,好天气时,在山下的村里就能看见南山半山腰处有庙宇,感觉就如是悬空寺,可上面峰回路转,别有洞天。昔日要上去根本就没有路,只是山羊才能行走自如的羊肠盘道,人须要环回着攀爬而上,这样上去将近二、三百米时,就会感觉费力决气头晕目眩,往往有人在此就打了退堂鼓,其实只要坚持一下再上去些就豁然开朗到了一处平展地,看见庙宇就在眼前;但要到近前还有一险绝崖壁羊肠小道通过,只容一人侧身托附着岩壁慢慢过去,还不敢停留看脚下的断崖深沟,胆小的自然是望而却步功亏一篑遗憾终生了。现在好了,已盘山开辟出一条一米多不到两米宽的山道,在崖壁处也拓宽铺设了水泥台阶,从山下可以一直爬行到庙里。

上到山间平缓处,有一小山峁向右延伸出约三十米,坐落在其上的是悬天庙,你可以先去看看,也可以返下来时再去,里边背靠背北面是玄天大帝、南面是魁星爷。悬天庙正在山沟中央位置,往北看,敞开的山口下就是辛立庄村,而此庙高高在上真如孤悬在天一样;向南便正对着岩壁洞窟上自东往西一字斜着上去的层层庙宇,下砌石柱陡悬壁立,你生怕那走上去底下的悬空。中间独立着的一峰岩石与殿宇墙交界角上悬挂着蓝色油漆大木匾上镶嵌着金字“化悲岩寺”,这岩石间的殿宇与两边夹着的岩石便是化悲一景“两山夹一楼”。

进了寺门,紧靠门左侧穿过“两山夹一楼”下一条仅容一人的夹道进了东院,靠右边原有一块大石中裂缝生长有一棵二尺粗两丈高顶径五、六米宽大的迎客松,名为“孤松独石”,不幸于1968年被曾在本乡任过职务的一张姓官员指挥人砍伐做了机械厂机器配件,那块石头也被滚下山沟了。南院大佛殿后的朱砂洞据说能通到沙家寺村南香山下的老君庙,且洞里有佛家秘笈,早先住庙的僧道素常就把洞口掩藏着,拆庙时被埋没不见了,洞外“碑岩晚照”之碑也已只剩碑头在地了。冀先生住庙时勤苦修持,却让供佛之灯长明不灭,在庙被毁他下山时,庙里还有他多年积攒剩下的两大瓮素油。村里向有“早种晚熟的黄米子,千军万马吃不败的水”的说法,说的是此地特产筋道好吃的黄米糕面和甘洌清香的山泉甜水这两件宝,但因近年来众所周知的缺水,泉月的景致也是不多见了。可岩形奇伟秀丽,高者怖登、深者骇瞰,险者弗能逾、危者弗敢仰,祥氛瑞霭、岚光林影,天籁偶作、好鸟时鸣,千容万姿、倏忽变化,其情状非语言文字所能尽述;辟石为室、环堵为扃,楼观、牌匾、亭轩、台榭、殿廊、门庑、寮舍、厨库,绘塑之容、陶埴之属,圣水龙祠、全能全神,像貌尊严、栋宇雄壮,雕梁画枋、金碧辉煌,云集辐辏、错落别致,碑刻累累、载荐凿凿,香客游人心仪躬临四时不绝,每到农历四月八佛诞日庙会,善男信女呼朋唤友接踵摩肩纷至沓来,其势态亦非笔墨所能描绘——此情此境,置身其中,人人是菩萨,处处是奇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又何必在乎其“八景”呀还是几景啊!

当然,在化悲岩化悲庙游赏慨叹之余,人们会选择最崇敬的神佛菩萨顶礼膜拜虔诚祷告,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愿景留下;下山后,也会去不远处的九龙湾女儿庙光顾一下,在那里把想得龙凤后代的心愿许下,祈盼灵应的“龙母”同样保佑如愿以偿。拜谒过神佛菩萨办了大事,就近还可去帐头铺村“兴禾采摘园”看看农家绿色时鲜果蔬,任由采摘可心的草莓油桃甜杏葡萄、香芹葫芦瓜豆茄椒,尽情品尝属于自己劳动收获的那份甘甜,并带回家去与众亲朋好友分享,岂不快活乐呵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