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位秀才,因为名字起的好,参加科举考试被乾隆钦点为状元

导读: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通道,自从隋炀帝创立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延续了1300多年。科举考试出现之后,为读书人施展抱负开辟了一条捷径,所以一千多年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点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数以万计的学子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纷纷苦读圣贤书,只为将来能够在科举考试中一拔头筹,将来入仕拜官。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天之骄子。根据现有史料的统计,1300年来,科举考试一共诞生了504位状元。

江苏一位秀才,因为名字起的好,参加科举考试被乾隆钦点为状元

要想成为状元,不仅要饱读诗书,还要有帅气的仪表、不凡的谈吐。因为最后的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相当于现在的面试,不管你笔试成绩有多好,只要面试不合格,那也可能被钦点为状元。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历史上也有一些靠特殊的运气而“巧夺状元”的幸运儿。

乾隆五十四年科举考试,状元名叫胡长龄,此人能够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就是因为乾隆见到他的名字后龙颜大悦。究竟此人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能够让乾隆喜出望外,钦点他做了状元呢?

江苏一位秀才,因为名字起的好,参加科举考试被乾隆钦点为状元

胡长龄,江苏南通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科举被钦点为状元,是南通有记载的第一位状元。高中状元之后,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来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胡长龄为官清廉,特别看不上当时权倾朝野的和珅,曾经多次上书弹劾和珅,因此遭到和珅的记恨。

和珅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胡长龄得不到重用的机会,在翰林院做了多年翰林,一直没有升迁的机会。面对和珅的故意打压,胡长龄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趋炎附势,而是一门心思做学问。根据史书记载,在北京做翰林期间,胡长龄“每夜燃烛数寸,用以读书,偏阅经史,工诗赋,史学造诣尤深。”

江苏一位秀才,因为名字起的好,参加科举考试被乾隆钦点为状元

有一年,乾隆听说胡长龄还在翰林院做一个翰林,就问和珅怎么回事?和珅担心乾隆怪罪自己,就谎称胡长龄才疏学浅,不堪大用。乾隆一听就火了,说当年胡长龄是自己钦点的状元,怎么会是才疏学浅之人。

原来当年胡长龄参加科举考试的殿试,成绩本来是第十名。乾隆在阅览试卷的时候,正好看到胡长龄的名字,立刻龙颜大悦,心想:“胡长龄,胡人乃长龄呀!”清朝统治者的祖先满族,就是来自北方的胡人,所以乾隆也算是胡人。

当时乾隆皇帝已经79岁高龄,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这位老人的心中,而“胡长龄”这个名字的意思,正合这位“胡人”乞求长命百岁的心境,为借这个名字图吉祥,“龙心一大悦就把胡长龄提拔为第一,封胡长龄为状元。当时文人有笔记称之为《胡长龄以名得大魁》——《清稗类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