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蘇軾宋詞《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文學妙語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在古詩詞中,蘇軾恰似一隻孤寂落單的飛鴻,何枝可棲,人生得意?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1 公元1079年,突遭逮捕,險遭殺頭,烏臺詩案後,蘇軾貶任黃州團練副使,這首詞抒寫蘇軾貶居黃州後幽獨寂寞,憂生驚懼的作品。

上闋:殘月,疏桐,漏盡,幽人,孤鴻,兩相望。

殘月冷輝,疏葉梧桐,滴漏斷盡,已夜深人靜,寒冷悽清!

月下,誰徘徊?“誰見”的反問,將一個孤獨落寞的幽人推到了我們面前,他在自嘆,誰見我幽居之人寒夜難眠,誰見寒秋深夜獨自往來的我,正是像那半夜驚起的飄渺孤鴻影啊。

幽人,孤鴻,其類雖異,其心則同,幽人是孤鴻,弧鴻即幽人,互喻疊映,託物言志。彷彿看到那個一向灑脫的蘇軾無人之境中獨自垂淚悲愴的背影,讓人憐惜心疼!

下闋:驚起,回頭,揀枝,不棲,落寞且孤傲。

一隻孤鴻南來北往,飛東飛西,夜深寒涼,獨棲冷洲。

月下,孤鴻為何有枝不依?被驚起的孤鴻不斷回頭,卻揀盡寒枝,不棲息,化用曹操“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何依”,這是對孤鴻不將就有立場的讚許!孤鴻的回頭恰被詞人所見,牽動了詞人的隱痛,那隻孤鴻是自己啊,為官數載,堅持操守,夾在兩黨之間,不願放棄立場,正如孤鴻寧可寂寞棲息冷沙洲,這是詞人一直堅守的落寞中的孤傲,處境淒涼中的奇志,這一份倔強與不屈,才是真正的蘇東坡!

2 全詞明寫孤鴻,暗喻自己,託物言志,人鴻合一,不即不離,語語雙關,意境偏冷,人格偏高,冷峻奇幽中自有詞人的高潔自許,孤高傲岸!

確實當得起黃庭堅至評“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一綠浮芳

蘇軾有那麼好的人緣,為什麼會被下獄呢?而且還是因為一篇文得罪,這倒底是什麼文章呢?而蘇東坡又會怎麼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呢?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寫在定慧院,那是蘇軾在黃州的第一處住所。在這首詞裡,只寫了一人一鳥。上闋寫孤鴻見幽人,下闋寫幽人見孤鴻。大概只有蘇軾自己瞭解寫作此詞時的處境,才能明白,那詞中人就是飛鴻,飛鴻就是人,那就是他自己。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是在一場風暴剛剛過去,僥倖逃過一劫的蘇軾驚魂未定,心有餘悸。 烏臺詩案 在那場後來被稱為“烏臺詩案”的文字獄中,李定、舒亶等新黨摘取蘇軾一封謝恩表和眾多詩詞中的語句,以誹謗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 那麼《湖州謝上表》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呢?

蘇軾從徐州移知湖州時,依慣例向神宗上表致謝,這本是官樣文章,可蘇軾一向疾惡如仇,遇有不平不吐不快,於是表中出現了這樣的牢騷:“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意思是說:我自知生不逢時,無緣跟你們這些新進的政治暴發戶共事;朝廷大概是看我年紀大了,在下面也興不起什麼風浪,才派我去管管小民。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譏諷朝廷”的帽子就這樣被扣上了。


那些新黨人羅織罪名,他們要置這位常令他們如芒在背的輿論領袖於死地。原來蘇軾一貫反對新法,但此時新黨炙手可熱,原來的反對派都已退居各地,唯有蘇軾仍然不時發出反對之聲,屢屢在詩文中對所見新法弊端表達不滿。

眾人裝睡,一人獨醒,醒著就是罪過。 蘇軾在湖州太守任上被逮捕。很快他被押解到了京城,被投入御史臺審判。蘇軾的詩詞、文章、書信統統成了罪證。其中有些確屬譏刺時政,有些則是政敵無中生有、穿鑿附會。

那些人勸神宗皇帝違背“與士大夫共天下”、“不殺士大夫”的祖宗家訓,處死蘇軾而後快。 在這件大案中牽涉了蘇軾39位親友,一時風雨悽悽、人心惶惶。幸好神宗皇帝尚存愛才之意,以及正義之士的救援,蘇軾逃過一死。最後皇帝下詔,蘇軾被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但不準擅離該地。

這場突如其來的牢獄之災,把恐懼打入了蘇軾的意識。黃州之前的蘇軾,就像一隻黃鸝,時時唱著動聽的歌,為此引來無數讚賞,也無形中招來嫉妒和忿恨。而這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洗刷出這世界原本的殘酷面目。等待命運判決時的無助和風吹雨淋的切膚之痛,終於讓他懂得了隱藏和沉默才是求全之道。

蘇軾 寫作此詞時,已是蘇軾到黃州的第二年。恐懼孤獨依然佔據他的心。 “缺月掛疏桐”,一句將人帶入靜謐幽深的夜裡。漏已斷、人已靜,心思沉重之人獨自在月下樹影裡徘徊。他此時孤寂、悽苦。他還沒有學會如何與黃州安然相處。他內心的驚悸驚得起孤鴻。回想那噩夢發生的地方,宛如安靜的枝頭上藏著一顆驚雷。

得罪皇帝,貶謫黃州“親友絕交”、“郡中無一人識者”,卻又禍不單行疾病連年。 有恨,卻無人清楚明白自己的心。 只見那隻孤鴻在焦灼中來回飛動,希望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枝丫來棲息。但它揀盡所有的寒枝也不肯棲落,最後寧肯決絕地在冰冷的沙洲上獨自飛行,也不願降低格調,與眾多凡鳥沆瀣為伍。“良禽擇木而居”,這是多麼一隻好鳥呀!



在黃州 在監獄中度過的四個月讓蘇軾驚嚇不已,但與牢獄之禍相比,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放棄自己的品格。事實上,出獄當天,“以詩得罪”的他就又寫了兩首詩,其中一首是:

貶謫黃州可以打消蘇軾“致君堯舜”的念頭,讓他成為不羈的塞上野馬,但他絕不會與靠投機取巧贏得君王寵愛的小人為伍。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黃州的艱苦絲毫無損蘇軾的高潔,只是把他的生命和詩詞推向了另一個軌道。



這就是蘇軾,在黃州他感受到了從來沒有的孤獨寂寞,那麼他還像以前那樣慢慢習慣這裡,還會在這裡找到樂趣嗎?請大家關注我們,發現歷史!天天說蘇軾,謝謝大家,再見!


發現歷史

蘇軾的這首詞,寫於黃州時期,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這首詞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心境。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的標題是《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定慧院,在現在的湖北省黃崗縣東南。蘇軾初貶黃州時,寓居於此。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漏,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夜終止,亥時,一日的最後時刻,即深夜。

殘月掛在蕭疏的桐樹上,夜深人靜,為後文孤鴻的出場作鋪墊。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幽人獨自往來,無人看見,彷彿那縹緲的孤雁身影。這裡既可以是把幽人比作孤鴻,也可以是將孤鴻比作幽人。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突然驚起回過頭來,內心的幽恨卻無人知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

讀完全詞,我們感受到的是詞中幽寂孤清的意境,我們分不清詞中說的是幽人,還是孤鴻,但是我們感受到了詞中的孤獨,感受到了詞中的悽惶,感受到了詞中那孤高的心境。


蘇軾的學生黃庭堅評這首詞時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這首詞又叫《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從詞題可知,這是詞人蘇軾被貶黃州時寄居在定慧院這座寺廟時所寫的,表達了蘇軾清高孤寂,不肯媚俗的心境。

蘇軾因為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初到黃州,他寄居在定慧院內。儘管他在人前是樂觀豁達的,但內心那一份寂寞與幽獨無人可解,有向誰訴說?只有訴諸詩詞,才能一吐胸懷。

上闕寫夜深人靜時,定慧院中所見的景色。首句“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寫出了寂靜的夜色中,一輪殘月掛在稀疏的梧桐樹梢,更漏的聲音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斷了,顯得這夜格外的靜。“缺”、“疏”雖然寫的是月亮與梧桐,但又何嘗不是寫的蘇軾內心孤寂的感受呢?夜深人靜時,最易檢點平生,回憶往昔,新愁舊恨皆會浮上心頭。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蘇軾情不自禁地走出庭院,漫步在如水月華中,一片寂靜中,彷彿天地間只有他這一個心思浩茫的幽人獨自往來,像是一隻飄渺若仙的孤鴻。這一比喻既貼切又高明,“獨往來”正是蘇軾的自我寫照,他正是一個遺世獨立,不合時宜的蘇東坡!就像一隻與眾不同的飄渺孤鴻,在尋覓這世間的棲息地。人與鳥的意象完美融合,物我一體,天衣無縫,將月下幽人超凡脫俗的這一形象塑造得更加立體。

下闕索性以鴻寫人,“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孤寂時想找一個能理解自己的人,茫然四顧,無人能懂,猛然回頭,更大的一片孤寂迎面撲來。世無知音,何人解我幽懷啊?“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隻清高的孤鴻遭遇不幸,受到驚嚇後,想找一個安寧之所棲息,奈何卻遍尋不得,只有在寒枝之間飛來飛去,徘徊不定,最後揀盡寒枝也不肯棲息,只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隻孤鴻正是蘇東坡生動形象的寫照,他別出心裁地描摹了鴻的孤寂飄渺,驚起回頭,擇選棲處,表達了自己初貶謫黃州時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卻又高潔不媚俗,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整首詞空靈飛動,飄渺若仙,不似人間手筆,只有蘇子瞻一人方可作此詞,借鴻寫己,高妙絕倫。

萃辰天心書院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國學詩詞與對聯,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天心雷磊”,收聽音頻。


天心雷磊

下面一字一句的來。

缺月掛疏桐。缺月,疏桐應該都是實寫。為什麼這麼說?單獨說?強調說?因為這涉及到文人寫作的習慣。

我認為大多數人作文都不是一五一十老實巴交的交代,往往虛筆多於實筆,往往根據表達需要鋪排景色。因此,詩人對於自己的作品更像是導演,而不是演員;更像是造物主,而不是芸芸眾生。他們會根據心情的需要,意境的需要隨意佈置場景,更換道具。具體到本首詞來說,缺月、疏桐、孤鴻、寒枝、沙洲,都是真實存在的嗎?未必。



先來看這首《卜算子》的創作時間、背景,其他答友已經考據了——時間:1082年12月至1083年初;地點:黃州定惠院;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

我們知道“梧桐一葉落而天下知秋”,所以冬春之交的梧桐一定是疏桐,意為梳枝,也即後文的寒枝,就是掉光了葉子的禿枝。有些人解釋為稀疏的梧桐樹,這是不確切的。當然就現實中來說,梧桐樹確實沒有密植的,但這樣一解釋,詩意全沒了。

那麼缺月呢,先從統計學方面來說,一個月當中,缺月出現的概率比圓月要大得多。再來分析一下蘇大導演的內心想法,圓月掛疏桐?no,no,no。圓月的不要。這不是我們這部劇,哦,這首詞的需要。所以,卡擦,削去一半,圓月變缺月。

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

蘇軾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樂觀曠達的,但是人初靜,獨往來是什麼鬼?詩人內心的苦悶又有誰能理解。正是“有恨無人省”。為什麼蘇軾詩詞書畫文章中,那麼多禪機禪意,正是他排遣愁悶的需要。人總是有需才抱佛腳,得意自愜不理佛,心無暗鬼不理佛。蘇子一生不得意,所以近佛。

幽人,此處我與他人看法不同,幽我理解為囚。蘇軾此時的行動受到很大的限制,實際就是幽禁,軟禁。我們從他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引起多大的波瀾就可以看出,他一旦脫離廟堂之上監視的視線,馬上就會被當做逃犯尋訪。所謂幽人,不過詩人的自我寬慰罷了。這樣風雅一些而已。而且幽囚相通,左右都不為錯。

所以是誰看見了詩人夜深人靜,獨在戶外,負手徘徊,愁思不展?只有那“飄渺孤鴻影”。此外更無人,唯有一人一鴻相吊。

我奇怪的是,後人評此詞都言: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為什麼許多解釋卻把“幽人”釋作孤鴻。



驚起,回頭,寫實寫虛?是否暗指詞人對自己在政治上的覺悟、驚醒。事先不分明,事後猛驚醒。回頭思之再,不悔此一生。心事天不明,有恨無人省。長夜獨彳亍,相吊孤鴻影。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揀字形象幹練若斯。表明了作者不畏悽苦,絕不趨附屈服。同時似也有意表明我對你們一視同仁絕不厚此薄彼的意思。呵呵,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有人說,此詞表達作者潔身自好,蔑視世俗的高潔品質。我覺得稍有偏離。更準確的是表現了作者不被理解心中愁悶難以釋懷的心情,以及寧折不彎的志向。

最後我不解的是,缺月、疏桐、寒枝,這些上文都解釋了,沙洲也沒啥好說的,唯獨孤鴻,會在冬天出現嗎,會在深夜飛舞嗎?我沒有這方面的常識,還請有見識,有興致,有空閒的高才達友相告!!!

據我看來,如果常識告訴我們,這種環境下孤鴻不會出現,那麼詩人或許只是以孤鴻自喻,什麼人即是鴻,鴻即是人,人鴻一體就是曲解。而詞人頗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意味了。


素衣山容瘦

這是一首無奈失意的之作:

作者被貶黃州(今湖北)之時秋天的一個晚上所作。滿詞透著淒涼,讓人讀來覺得人生失意之時又有著倔強不服命運的性格。

譯文:殘月高高的掛在落葉將盡的梧桐樹上,滴漏(也有沙漏,古人計時間而用)聲也沒有啦,人都安靜了下來。誰能見到我這個閒人在這個時候徘徊呢?唯有那高飛孤鴻的影子。它突然想飛又回頭,心裡有恨沒有人懂(想想也是啊:蘇軾滿腹經綸,滿心抱負,做官一再被貶,大好年華都快虛度了,沒有恨和埋怨是不太可能吧)。揀遍了樹枝都不肯棲息,卻甘願受盡沙洲的清冷。

這首詞,好在下闕。表達一種態度,一種性格,其實更多的還是無奈。是真的不想棲息嗎?不是哦,是作者沒有棲息之處才對,起碼是不合時宜哦。這樣寫才是蘇軾,才是那個不服命運樂觀面對一切的蘇軾。


詩詞有記

↑↑ 關注【文學名句
】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卜算子》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此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當時,蘇軾謫居黃州,住黃州定惠院。初到黃州時,“親友絕交,疾病連年,飢寒並日,人皆相傳已死”(《謝量移汝州表》),身處寂寥貧苦的困境之下。然而,蘇軾仍不屈節從俗,保持自己的高潔品格。這首詞,真實地反映出了他此時的心態。


詞一開始,就烘托出了一種靜穆的氣氛和清冷的意境:明月不圓,梧桐稀疏,夜幕之下,幽人彳亍。孤鴻寂寞地翩翩飛動,面對蒼茫的大地,身寄何處?詞的下闋,則集中寫孤鴻,以鴻比喻作者自己。孤鴻居而安,是因為沒人發現自己的存在,自我價值得不到實現。但孤傲的節操,使它不願意棲息在高高的樹枝上,卻寧願落在江洲的葦叢之中,潔自自好。


很明顯,上闋寫鴻見人,下闋寫人見鴻,雖各有側重,人與鴻卻是無間的,人而似鴻,鴻而似人,非鴻非人,亦鴻亦人,人與鴻融為一體,達到了極致的境地。可以說,詞中的孤鴻形象,正是作者曠達的胸懷與孤高性格的真實寫照。很難理解,一隻孤鴻,在悽清冷寂的月夜,不肯高攀棲於寒枝之上,而寧願宿於荒涼的沙洲之上。但我們只要結合蘇軾本人政治生涯,既不肯俯就王安石,也不肯屈從司馬光等人的一系列事實,那麼,孤鴻的這種行為,不正是表現了他寧肯好自為之,也不願苟合取容的處世態度嗎?這正是“揀盡寒枝不肯棲”的最好註腳。


關於這首詞的本事,有種種傳說,其中有兩種較有代表性。沈雄的《古今詞話》引《女紅餘志》說:“惠州溫氏女超超,年及笄,不肯字人,聞東坡至,喜曰:‘我婿也。’日徘徊窗下,聽公吟詠,覺則亟去。東坡知之,乃曰:‘吾將呼王郎與子為姻。’及東坡渡海歸,超超已卒。葬於沙際。公因作《卜算子》詞,有‘揀盡寒枝不肯棲’之句。”黃蓼園《蓼園詞選》說:“此東坡自寫在黃州之寂寞耳,初從人說起,言如孤鴻之冷落,下專就孤鴻說,語語雙關,格齊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從詞本身看,可以斷定,孤鴻不可能是溫姓女子超超,詞的深蘊內涵,遠遠超出對一個女子思念和懷戀。前說明顯牽強附會。黃蓼園之說是可信的,語意雙關,孤鴻實是自喻。


你喜歡蘇東坡哪些詩詞?留言說一說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

文學妙語



這首詞讓我想起了一首歌,叫《寂寞沙洲冷》。第一次聽的時候就說,這不是蘇軾寫的詞裡的一句嘛: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北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我們說在欣賞古人的作品時一定要根據當時的背景,才不能偏離主題。這首詞還有一個題目叫《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這是詩人因“烏臺詩案”被初貶於黃州時的有感而發。

蘇軾的詞非常有自我的個性。後世元好問說:“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而這首《卜算子》也記錄了他當時的心路歷程。詞中作者以“孤鴻”喻己,表達了自己清高不與世俗同汙之態。

詞的上闋開篇兩句便氣勢不凡。一個“缺月”,一個“疏桐”及“靜”便為下面的“飄渺孤鴻影”所營造出獨特氛圍。

而下闋的“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寫自己孤寂的心境,“揀盡寒枝不肯棲”句更是以孤鴻來表達了自己寧願去如孤鴻落在寂寞寒冷的沙洲上,寫出了作者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高雅姿態。

這首詞意境高雅,讀來無半點塵俗之氣。可見蘇軾性靈之獨特。


悅享詩文



首先,我根據自己理解翻譯一下:

稀疏的梧桐枝丫上,一輪殘月冷冷清清的掛在上面,些許淒涼。不知何時,漏壺水盡,在不知不覺中沒了聲息。此時已是夜深,人們也都安靜下來,步入夢鄉。可是,那獨自幽居的人,卻在月下庭院中不住徘徊。就像飄渺高飛的孤鴻一樣,只有瘦長孤影相伴。



長嘆一聲,自己不就像那孤鴻一樣嗎?驚起回首時,青春不在,早已鬢角染霜,心中的愁怨離恨又能向誰訴說呢?可這又能怪誰呢?那孤鴻就像自己的化身一樣,月下諸多寒枝不肯駐足棲息,卻獨自把靈魂安放在,那寂寞淒冷的沙洲裡。



【賞析】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這首詞上片以鴻喻人,下片以人比鴻。整首詞是藉著悽清月下的孤鴻為引,進行了抒懷。詞中流露的是詩人那種孤高、不願染塵埃的一種心境。借物比興,以景抒懷,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寓意深刻,韻味流長,內涵深厚,風格獨特,可以說是詞中的絕佳名篇。



蘇軾在被貶黃州後,獨自身處異鄉,無親無故,無依無靠,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但是詩人仍舊以自己樂觀豁達的心態,通過自己努力,讓生活更加美好,度過各種難關。即便如此,但他心靈深處的那種寂寞、那種孤獨,還是別人無法想象、不能理解的。



上闋寫的正是詩人深夜獨自在院中徘徊時所見的景象。“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出枯寂的氛圍,為接下來出場的“孤鴻”作出鋪墊。接下來的又是神來之筆:“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是多麼的含蓄,但又包含著道不盡的淒涼!詩人以超凡脫俗的筆觸,描繪出孤獨的情景。



下闋中,詩人把孤鴻與人同寫,淒涼中透著唯美。“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多麼真實的寫照,多麼靈動的借喻!寥寥幾字,道出了無盡的孤苦,讓人情何以堪呀!“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更是寫出了人生沉浮不幸後的感受,自己高潔不隨波逐流,卻不被欣賞,落得被貶的下場。言簡意賅,藝術高超,境界高雅,生動傳神! 此詞可以說是卜算子詞牌的最佳之作!


心語無塵音樂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棟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是蘇軾的一首名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詞中借月夜、孤鴻,表達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前兩句深夜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作鋪墊,“漏斷”即指深夜,更深人靜的時候,詞人獨自步出庭院,抬頭望月,周圍是那麼寧靜幽寂,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悽清的孤雁飛過天宆。物我同一,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直寫自己孤寂心寂,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孤寂,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呢?世無知音,情何以堪?“棟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然而不肯棲息於任何一棵樹上,最後只能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表達了詞人當時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