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日本被刺,日本天皇和首相为何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菜芽、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李鸿章遇刺的背景。1894年,中日因半岛问题发生冲突,日本在黄海大东沟偷袭大清高升号运兵船,随后两国宣战。经过几个阶段的战役,中国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威海卫相继失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甚至扬言要攻入北京,再加上辽河以东防线的6万守军被日军击溃,导致清廷惊慌失措。清廷在战场失利的情况下,曾两度派人求和。一次是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派天津税务司德璀琳前往日本,另一次是清廷派遣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但是,由于日本鉴于当时未攻下威海卫,北洋舰队尚有余力,这样清廷就不会因议和而给予更多的好处,所以对这两次求和置之不理。到了1895年3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限于国力和考虑到战争拖延于己不利,于是点名要李鸿章前来谈判议和。而清廷已是惊弓之鸟,极力要求休战,于是,在3月20日,李鸿章抵达下关春帆楼,正式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和谈。

和谈的过程中,李鸿章在24日第三次谈判结束返回驿馆的路上时,被日本浪人的手枪击中面部。日本政府闻后大惊,不仅下令立刻缉捕该名嫌犯,而且还多次前往李鸿章寓所探病,甚至天皇都亲自过问李鸿章的伤势,让太医为其调药。日本人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考虑到当时日本已经作战太久,如果继续打下去,日本也会支持不住,所以想要尽快结束战争,并通过条约痛宰中国一笔。但是,李鸿章遇刺后,如果李因此而回国养病,或者因此而在日本客死,那么,日本不仅无法结束中日战争从而在其中捞足好处,反而招致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其他列强对中日谈判的干涉。当时,清政府已经请英美法德俄等国进行调停,后来也有我们所熟知的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所以,日本人才对李鸿章遇刺才会非常着急。据传闻,李鸿章遇刺后,本来日本人要求中国赔偿3亿两白银,现因急于达成议和,所以改为2万两。正好,以李鸿章遇刺为机缘,所以形成了李鸿章挨一枪让清政府减少1万两赔款的说法。


国家人文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虽然清政府惨败,日本赢得也不轻松,明治维新以来几十年的家底都快被掏空了,因此,清政府一认输求和,日本也没有穷追猛打的必要了。

军事斗争转入了外交方面的谈判,在日本人面前有两个必须正视的问题,第一就是如何在谈判中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最大限度的讹诈清政府;第二则是如何快速签约,把这些讹诈来的东西落袋为安。

因为日本人也有自己的烦恼,为了将战争持续下去,大举借债,这些到期债务是必须的偿还的;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那就是1840年以来的中国早已是群狼环伺,牵一发而动全身。

日本单方面的行动,虽然得到了其他侵略国的默许,但要想独享胜利果实,却困难重重,其他列强十分关心日清战争的进展,既不想自己的利益受损,又都想在日本的军事行动中分一杯羹。

日本为了独享胜利果实,必须快速的与清政府达成协议,签订条约。列强虎视眈眈,伺机干涉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条约签订后,不还有三国干涉还辽吗?


当然,这是后话。当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到日本的马关春帆楼和谈时,事情的进展不单单在日本国内是大事,就是在整个东北乃至世界,都是受人关注的大事。

日本人为了保证谈判顺利进行,尽快签约,可以说对于李鸿章的安全无微不至,生怕节外生枝,影响谈判进程。

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偏偏李鸿章就遭遇了枪击,一个被激情冲昏头脑的年轻人小山丰太郎,冲着李鸿章开了一枪,好在只是伤及面部。

即使这样,也足够日本上下惊出一身冷汗了,李鸿章的死活关系到谈判是否能顺利进行,不管是李鸿章借故身体不适,回国养病,还是因此引起列强反感,进而干涉,对于日本来说都是得不偿失。

虽然谈判时伊藤博文等人异常强硬,但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夜长梦多。因此,经过三轮谈判都没谈过的关于赔款的数额,从3亿两白银被降到了2亿两,这也是合约迅速签订的催化剂。

李鸿章马关遇刺,日本天皇和首相急成热锅上的蚂蚁是可以想见的,这场关乎国运的战争,他们不但输不起,任何一点节外生枝引起的风吹草动,都是他们承担不起的。

因此,日本人向来色厉内荏,强硬的外表下不
过是为了掩饰内心脆弱实力不济的弱点,历史证明,对付日本,最好的灵丹妙药就一个字――“拖”,一个“拖字决”,就可以让日本万劫不复!


历史三日谈

不请自来。首先先说一下李鸿章在日本遇刺的始末: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先进的武器设备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打醒,而且在此时,清政府终于意识到,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日本无异于痴人说梦。面对愈演愈烈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做出了请求停战的劝示。在美国的干涉下,日本政府答应了清政府提出的“议和”政策,并点名要求李鸿章作为全权谈判大臣前往日本。

这是李鸿章不知第几次为清政府擦屁股了,而且这一次在他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因为在之前的作战中,日本已经完成了对山东和辽东地区的海上控制权,并以此为跳板准备进军清政府的老窝-北京。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日本,次日与日本方面举行了第一次会谈。日本方面指出,要想日本停战,需答应以下三个条件:

1 日本军队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区

2 以上地区军队将一切武器、军需品移交日本军队

3 天津、山海关的铁路由日本方面使用,并负责在休战期间日本军事所产生的一切费用

条条框框,完全置清政府与无人境地,并且这种未战而先把中国拖垮的约束是任何一个爱国人士所不想看到的。

3月24日,李鸿章撤回休战提议,要求开始议和条件的谈判。但是,日本方面还隐藏日军向台湾开进的事实,企图在占领台湾后逼迫李鸿章就范。

在谈判席上,两国就议和条款僵持不下,但之后的一件事却改变了这件事情的进程。3月24日下午,在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李鸿章乘轿返回驿馆,在快要到达驿馆时,人群中突然蹿出一名日本男子,乘人多往李鸿章脸上就是一枪。之后,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当场昏迷不醒。而刺客在此时趁乱四处逃窜,溜之大吉。

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方面大为震怒。因为日本政府本来打算的就是借战争捞一笔,然后见好就收。但在关键时刻除了这么一个大事件,意义可能就会变的非常不一样了:

“若李鸿章以负伤作借口,中途归国,对日本国民的行为痛加非难;巧诱欧美各国,要求它们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难博得欧洲二、三强国的同情。而在此时,如一度引出欧洲列强的干涉,我国对中国的要求亦将陷入不得不大为让步的地步。

本来是自己占尽便宜的事,却不巧一颗子弹打在了关键时刻,在这时候的国际大事件无异于惊天霹雳,日本政府也意识到,如果不答应清政府提出的休战提议,则后患无穷。

李鸿章遇刺事件,一度改变了谈判的进程,也对议和条款的割地、赔偿款上进行了有效的影响。这颗子弹,换来了三个星期的休战时间,而日本政府的不得不让步,也因这颗子弹而起。


田之云



当时的李鸿章对日本而言便是白花花的钱!

李鸿章遭枪击案“卷宗”: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势崛起,这是洋人没有意料到的事,崛起的日本则将目光投向了它觊觎已久的中国,日本在当时也只能觊觎中国。1894年底,清政府以德国人德璀琳为代表赴日求和,被日本无视。1895年,清政府委派张荫恒与邵友濂再次赴日求和,可是日本为扩大战争利益,增加谈判的砝码,于是驱逐张荫恒与邵友濂,同时点名要求由恭亲王奕訢或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日本虽然提名奕訢和李鸿章,可是日本知道清政府必然选择李鸿章,因为慈禧绝不放心奕訢。李鸿章心中虽然无奈,却也不得不受命负责和谈事宜。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到达日本马关,20日便迫不及待在春帆楼与日方和谈。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第三轮谈判结束后,返回驿馆途中,遭到日本人小山丰太郎枪击,那颗子弹险而又险地穿过李鸿章的左脸,瞬间血涌如潮。

此事消息传开,国际哗然,伊藤博文与陆奥皆亲往探望李鸿章,同时日本遣派最好的医生和护士照料李鸿章。值得注意的是,李案嫌犯小山丰太郎则被日本法院叛处无期徒刑,然而在1907年便获假释。



李鸿章遭枪击案的背后:日本是否真的急如热锅上的蚂蚁?

李鸿章遭枪击案,我们历来的看法便是此事促使日本迫于国际压力急于签约,甚至认为日本因此妥协,将赔款从3亿降到2亿亦是此案的“功劳”。可是,我们是不是忽略了此案的关键人物——小山丰太郎?他为何要刺杀李鸿章?真的只是因为他是日本右翼团体成员?当时的日本又有多少人没被军国主义裹挟?

我的看法是,小山丰太郎枪击李鸿章是日本人自导自演的戏码,更是日本人的试探,既是试探中国,亦是试探国际。

李鸿章是清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代言人”,洋人论中国,可以不知慈禧与光绪,却不可不知李鸿章。在枪击案发生后,李鸿章在给北京发的电报中怆然说:“伤处疼,弹难出。”清政府虽然震惊于此事,可是给李的回复却只是:“着鸿章酌量办理。”清政府透露出的意思很明显,此案受伤的虽然是你李鸿章,可是,和谈的事你还是要好好办,这是清政府的态度。

在枪击案发生后,日本最担心的是李鸿章借此回国,致使和谈中断,那么此前双方在和谈中所达成的默契便会付诸东流。日本便是在借枪击案试探清政府的底线,正是通过试探,日本知道清政府确实迫不及待地想要和谈,于是在枪击案发生后的第四轮谈判中,日本向清政府极为苛刻的条件:战争赔款3亿,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家,开放通商口岸,割让台湾岛等等。如果清政府对李鸿章遭枪击案变现出足够的愤怒,日本便不会有如此底气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因为还存在不可忽略的“国际因素”。



如果李鸿章借题发挥,向国际社会哭诉,获取国际社会的同情,那么,国际社会对此会是什么态度呢?这正是日本人对国际社会的试探,毕竟日本是在分英法诸国的在华蛋糕。

事实上,日本人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在日本正式提出和谈条件后,李鸿章将日本的要求电报于清政府,同时建议清政府向英法美俄诸国求助,由英法诸国对日本施压。此事被日本获知后,日本一方面想知道国际社会的态度,一方面又想赶在英法诸国介入前顺利签约。但是,如果继续任由李鸿章拖延的话,必然会导致国际社会的干涉,因此,日本不断向清政府施压。当日本意识到国家社会确实有意介入谈判时,为保证自身利益便降低条件以尽快促成和谈,比如将赔款由3亿降到2亿,最终在1895年4月17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

然而,仅仅6日后,便发生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德、法、意为保证自己在华利益,以“友善劝告”为由迫使日本将辽东还给清政府,甚至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种子。



日本并没有因为李鸿章遭到枪击而急成热锅上的蚂蚁,反而是在借此观望清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态度,将战争利益最大化。

李鸿章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说的那句“此血可以报国矣”,也不过是幻想罢了,该签的仍然要签。


吾与吾国

这还难理解吗?李鸿章是在1895年3月24日,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时,被日本主战的右翼刺客刺杀,希望挑起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使中日战争继续打下去。

继续打下去,是清廷怕的,也是日本当局不愿意的。

清廷怕,不用说了。日本当局不愿意,是因为:一国小,战力有限;二西方列强也在虎视眈眈,窥伺中华,绝不会让日本人在中国占太大的便宜去。连李鸿章自己在签字(《马关条约》)的最后关头,对派日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都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看来李鸿章很清醒,日本当局也很清楚,打下去,中国举全国之力抵抗日本,日本必败!

那么,对日本来说,2亿两白银没了;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也得不到了……

因为《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也割让给了日本人,引起了俄法德的“强烈”不满,三国加以干涉,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清廷必须缴付3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以为补偿……

因为李鸿章在日本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便在和谈条件上有所收敛。李鸿章伤势稍愈,双方举行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5千万两白银(原来是3亿两),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等条件决不让步……

这就是有些人所赞誉的,李鸿章“一把骨头一把泪为清廷省了1亿白银,为清廷苟延残喘所做的极大贡献”!

一颗子弹,一亿两白银!日本天皇和首相除非是傻子,才无动于衷……


燕北林丛


历史很好玩

先说说当时的情况吧,日本的一个叫小山六之助的人,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继续到底。当时,李鸿章被打中了右脸,当场昏迷。



甲午中日海战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清朝的情况,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日本的情况。当时日本刚刚开始明治维新,国际虽然有些提升,但是毕竟国狭民少。清朝的经济实力远高于日本。日本是以举国之力对抗清朝,虽然赢得了甲午海战,但是再也无力发起进攻,甚至当时损坏的战舰如果没有清朝的赔款都可能没有办法修复。日本天皇私人财产都拿来打这场国运之战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李鸿章遇刺身亡,或者返回国内。清朝政府拒不赔款,日本根本无力再战。想象的所有的一切赔款都会成为泡沫。所以当时拟定的三亿两赔款迅速的做出了让步,减少了一亿两。



当时的日本年税收只有8000万日元,相当于5500万两白银,当时清朝赔给日本两亿多两白银,相当于日本政府四年的收入。可想而知这些赔款对山穷水尽的日本意味着什么。能不着急吗?


越关换视界

李鸿章在日本遇刺,一度改变中日谈判进程,虽然影响力有限,但为北京城换来了三个星期的安全期。

李鸿章在与日首相伊藤、外相陆奥会谈时,伊藤明确表示,停战条件是:

日本军队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及在该处的城垒;
在上述各处中国军队,须将一切军器、军需品移交给日本国军队;
天津、山海关间的铁道,由日本军务官支配管理之。中国政府担负休战期间日本军事的费用。

这等于将北京城的安危直接置于日本的威胁下,不光是李鸿章,就连大清政府都不会答应。因此会谈一直僵持不下。

李鸿章遇刺事件,令日本政府大为震惊,因为他们答应此事会引来西方列强的干涉。外相陆奥表示:

若李鸿章以负伤作借口,中途归国,对日本国民的行为痛加非难;巧诱欧美各国,要求它们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难博得欧洲二、三强国的同情。而在此时,如一度引出欧洲列强的干涉,我国对中国的要求亦将陷入不得不大为让步的地步。

言外之意,日本担心李鸿章就此事大做文章,加上西方列强的干涉,那么日本在停战条件上的愿望很难达成。于是他与伊藤商量,决定先实现大清政府一直渴望的休战愿望,借此表示自己的态度。

就这样,日本无条件休战三星期,但休战区域限于奉天、直隶、山东三处。换言之,这三星期内,北京城暂无安全威胁。

虽然休战,但谈判继续。后面的事情便是《马关条约》的签订。

试想下,如果李鸿章中途回国,就此事大做文章,博得西方列强的同情,也许就不会有《马关条约》里这样苛刻的要求,李鸿章懂其中的道理。但大清政府却不懂,希望早日与日本达成协议,可尽早消除京师的威胁,而不是利用西方列强的矛盾来发挥作用。


五味社

总得来说,这一枪还是有些价值的。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战争扩展到陆地,北京危在旦夕,同时日本也点名要求李鸿章或者恭亲王奕䜣来日谈判,不得已情况下李鸿章于1895年3月13日出发来到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

但是3月24日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李鸿章在返回驿馆的途中被日本右翼青年小山六之助一枪打中左脸颊,李鸿章当场昏迷。

苏醒后,73岁的李鸿章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嘱咐随员将换下来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洗掉血迹。李鸿章毕竟见过世面,对国际局势还是有相当的了解,深知可以做点文章。

从日本的国内环境讲,此时的日本其实还没有吞下大清的肚量,有想法没能力,见好就收是这次战争的目的。而国内的右翼团体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希望中日议和。从国际上说,李鸿章在出发前已经要求各国列强从中调解,

如此时,李鸿章离开日本回国继续找列强调解,免不了有人同情李鸿章,从而让他国做手渔翁之利,这是日本不愿看到的。所以此事发生后伊藤博文气急败坏地发怒道:这一事件的发生比战场上一两个师团的溃败还要严重!而且天皇也派了御医为李鸿章医治,皇后还送来了其亲手制作的绷带。

另外刺杀虽未遂但对日本的形象大有影响,日本自己一直想塑造一个遵守国际规则并能和各文明国家愉快玩耍的国际形象,而刺杀来使明显很粗暴,说明国民素质还是很低。从刺杀发生后,伊藤博文说服军界元老山县有朋陆相希望以停战来缓解日本在国际上的不利局势,“……欧美社会对日本的赞赏之声到今日全变为对支那(原文如此)的怜恤之声,反而诽谤我国国风……”。此后还来了2周的暂时停战,到3月30日,中日停战条约签字。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大树码头

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1894年,日本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由,派兵进入朝鲜,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随着清政府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的失败,战局急转直下,战场由境外转移到境内,1895年威海卫战役失败,北洋水军全军覆灭,清政府无心恋战,乞求和谈。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谈判地点下关,他压力巨大 。3月20日,李鸿章与日方全权办理大臣的首相伊藤与外相陆奥第一次会谈,双方互阅委任状无碍后,李立即提出备忘录,要求在开始正式媾和谈判前,先议定休战事宜。

翌日,伊藤答复,若中方答应日方以下条件,可以休战:

1、日本军队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及在该处的城垒;

2、在上述各处中国军队,须将一切军器、军需品移交给日本国军队;

3、天津、山海关间的铁道,由日本军务官支配管理之。中国政府担负休战期间日本军事的费用。

这些无理要求,清政府不可能答应,这等于未战而将北京置于日军的威胁之下。

3月24日,李鸿章遂只能撤回休战提议,要求开始正式的媾和条件谈判,伊藤表示将提出议和条件。至此,先行休战以确保北京安全的要求已告失败,中日谈判进入讨论媾和条款阶段。

但这天,李鸿章返回住处途中,遭到日本人小山丰太郎枪击,子弹打中脸部,流血不止。 李鸿章被刺负伤的消息传开,各方大为震动,包括日本天皇和首相。



据记载,李鸿章遇刺期间,日本天皇派御医诊治,伊藤亲自看望慰问,并处置了罪犯,日本皇后亲自手织绷带,那么为什么日本政府如此担忧,原因如下:

其实日本最担心的就是欧美列强以此为由强行干涉,这样的话,日本和清政府的谈判会处于被动之中,会做出很大的让步,不利于当时日本的利益。

我看有的回答中说,李鸿章的一颗子弹减免了一亿两白银,其实不是这样的,李鸿章的这颗子弹为当时的北京换来了3个星期的休战!

减免一亿两白银是后期李鸿章谈判的结果!

4月5号,清政府发电报同意李鸿章签字,电报被日本破译,但是李鸿章还是想最后争取一下,把赔款降到最低,当时的原文如下:

李鸿章自到马关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会晤这样不惜费尽唇舌进行辩论的。他也许已经知道我方决意的主要部分不能变动,所以本日的会谈中,只是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已。例如最初要求从赔款二万万两中削减五千万两,看见达不到目的,又要求减少二千万两,甚至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哀求,以此少许之减额,赠作归国旅费。此种举动,如从他的地位来说不无失态,但可能是出于‘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

只是清廷同意签字的电报已被日方破译,任凭李鸿章磨破嘴皮,伊藤博文也是寸步不让!

呜呼哀哉马关条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签下的,当时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日本这样的小国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不仅仅赔款,还把台湾割让出去。历史必须铭记,我辈青年一定奋发图强,唯有强大,才能保家卫国!

我是椰子熟了,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