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thdztx

你心里认为太极拳练好的标准是什么?是可以实战?是能养生?还是打一套拳漂亮好看呢?

如果你现在都四、五十岁了,想这三者兼顾,估计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如果想练太极拳用来实战,那纯粹是个笑话;如果你想打的漂亮行云流水,那也不可能,你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了。所以,你仅可以选择养生健身,所谓修身养性罢了!

但是假设你现在青少年的阶段,那么你完全可以朝这三个方向发展那也得看你的天赋!不过,练习传统太极拳还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如果想练好太极拳,必须要系统的学习训练 才可以。

首先基本功的训练,如身体的筋骨、腰胯、两肩,尤其是下盘的功夫,腿法、身法等,现在多数从站桩入门,体会太极拳的松柔沉整,这个阶段至少三到六个月


第二阶段,通过单式训练,体会和训练太极的八门劲法,这个阶段需要你6到12个月时间


第三阶段,通过套路的训练,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招式动作及劲法、用法等等,这个需要一年到三年的时间完成


第四阶段通过推手、散手的训练你的太极拳沾连粘随的功夫,尤其是以懂劲、招式应用为主 这个需要和第三段结合训练,时间也必须 在一年以上


第五阶段,功力训练,辅助以器械、兵器,结合推手、散手训练,并且可以模拟实战训练,把所学招式、拳法应用实践中去


第六阶段,寻师访友,以实战中、切磋技艺学习无限提高

以上顺序可以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进行依次或结合或反复训练,当然这都是在有好老师传授技艺的情况下,你才不至于走弯路或少走弯路!传统武术和现在搏击格斗训练不一样,它不是速成班,所以需要的是你持续的长久的坚持和锻炼,方可达到效果,也就是你说的练好太极拳!

最后想说的传统武术最难的就是坚持,多数人练个一年半截就做其它的事情了,等想起来时,都几年几十年过去了,再练还是重新开始,所以多数练传武的人都是半途而废,再者就是到了中老年之后才想起健身养生,在这种状况下,传统武术真正有成就者不多见!


所谓当下很多大师、名师、宗师、掌门多数以理论为主,都是嘴上能说会道,但实际上和真正意义的传统武术家差得太远了!


九五太极养生

看到了这个问题,不请自来。因为最近正好打算写一下有关这个问题方面的文章,因此看到题目之后,就先把自己一些大致的观点与看法作一下分享吧。

首先学习练习太极拳,前提肯定是在真的对太极拳这种武术有兴趣并且爱好的基础之上。因为如果不是有着这样不掺杂着利益好处等的纯粹理由,那么当学习过程当中如果遇到困难瓶颈甚至是挫折,是难以有继续坚持的动力。这是本人一贯的观点。

但学习过程当中完全不抱有目的同样也是难于进步的。因为纯粹的爱好与兴趣,这个去努力提高的动力也是不足的。这个和前面兴趣爱好的动力不同,一个是坚持,一个是提高。就比如一个体育爱好者是无法和职业运动员的技术层面相提并论的。因为一个付出的仅仅是兴趣爱好的娱乐,而另一个为之付出的是维系饭碗的全身投入。这两点是难以相比的。

因此如果说“怎样练好太极拳”那么首要前提无非这两点,一是真的喜欢愿意练,二就是有明确目标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其实这里也就是过去练武的时候所谓的“有没有功夫”的真正含义。功夫不是说会某种武术技能,而是说是不是真的为了这个武术技能花费了多少时间,多大强度的刻苦努力。不然这个是不能称之为“功夫”的。

那么接下来就谈谈所谓的“学练太极拳的顺序”这样的话题。不过从我个人角度观点去说,我所接下来提出的看法仅仅是我自己的看法,因为我认为在当今武术练习的整体环境下,传统的太极拳练习方法和顺序也需要有所改良,然而我并非什么太极“大师”,同样也是不是“武术家”等“权威人士”我仅仅是从个人一个传统武术的爱好者,并且是一位太极拳的爱好者和学习者,根据自身的思考,所提出来的观点与提议以供参考。

传统太极拳的练习有个典型的说法就是“太极十年不出门”这是因为传统太极拳的拳理和练习方法是有着和很多其他传统武术的比较大的区别的。并且已经形成了太极拳的特点之一。但是个人认为这个练习的过程与方式并非不能进行改动。这里其实可以举一个近代著名武术家的例子进行例证说明。

这里例子就是孙禄堂。被称为一代武术宗师的人物。同时也是融合了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三家著名内家拳法,集大成的人物。

根据传记记载,孙禄堂13岁左右就学习形意拳,最初拜的师是李魁元,学了两年之后,李觉得孙禄堂学的非常有成效,于是主动让他直接跟着自己的师傅,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形意拳宗师郭云深先生学习。然后在郭老的指点下用了不到一年左右,就把形意拳基本学成。这样等于学形意拳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在此之后,孙禄堂在北京又和当时八卦掌的代表人物,号称“眼睛程”的程廷华大师学习八卦掌。而仅仅只学了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就已经把八卦掌完全掌握。对此程廷华不由的赞叹说自己教过数百的徒弟,但从未能够遇到这样天赋并且能学的这么精深的弟子。因此甚至不论师徒,直接以兄弟相称,称为了忘年交。并且愿意把所有八卦掌的技能倾囊传授。评价说: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就是说可能你上辈子就是练八卦掌的所以才学这么快!

从此之后孙禄堂的名声也就打响了,不但是京城,还是北方很多地方,加上孙禄堂年轻也喜欢切磋比武,因此游历几年,到处交流,慢慢的在北方武术圈的名头都响亮起来。而过了十几年之后,孙禄堂已经到了中年,才在北京机缘巧合遇到了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孙禄堂因为素有“武痴”的名声,因此就希望郝为真教给他太极拳。这里当时相传还有典故,是说郝为真原本回避不教。但是后来郝为真落魄生病在北京潦倒,是孙禄堂伸出援手照顾郝为真康复。郝为真无以报答,最后就说你既然这么想学太极拳,那么这样吧,你把你学的拳给我看看,我再把我学的演示给你,我们交换一下互相学习。孙满口答应,然后给郝演示一下自己的拳。结果刚一演示,郝就叫住了。说:“你不用练下去了,其实你和我的功夫是一回事,我有的你早已有了。”于是给孙禄堂讲述解释了太极拳的核心精华所在。孙一听就马上大悟,然后仅仅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就已经把太极拳的功夫打的甚至要比郝为真还要好了。

后面的故事也就很众所周知了,那就是孙在几年后,终于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融为一体,并且独创出了孙氏太极拳,也就是成为近代民国时期公认的陈杨吴武孙五大太极拳门派的最后创立出来的太极拳。也是公认的太极宗师。

故事很熟悉,不过估计很多人都是关注在孙禄堂是一个武学“天才”这样的角度上面。不过实际上从孙禄堂的学拳经历来看,实际上隐藏了一个太极拳学习的秘密道理。

孙禄堂先学形意,用了差不多三年时间。到了学八卦掌,加起来学了大约一年半载。而到了后来学太极拳,仅仅不到半年。那么整个学习的时间加起来,也就是五年的时间。如果说“太极十年不出门”那么孙禄堂仅仅花了五年的时间,并且还是学会了三门不同的拳。那么这可真的算是天赋異稟了!然而,这个现象真的只能用“天赋异禀”来解释吗?

我看未必。我认为实际上这里就隐含了一个学习太极拳的“顺序”问题。

“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这是一个常见的说法。那么如果从太极拳论当中“招熟而懂劲”的说法,似乎孙禄堂应该是先从太极学起,然后学八卦掌,最后才学形意拳。这样似乎才是能够融合三家内家拳为一体的正确方式。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孙是直接先从“劲”最为典型的形意拳开始,最后才学了太极拳。而且,学习太极拳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是最快的。这难道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吗?

平常学习太极拳的时候,老师往往就是上来从套路开始,一句“用意不用力”就让好多初学者放弃了对于太极拳真正运用的领悟。当然有人会说这句话是为了去除人天生的拙力和僵劲。然而我想说的是,恰恰是因为这句话,让很多真正想要让太极拳具有实战意义的学习者们,从此走上了一条弯路,而且这条弯路一走,就很难再绕回到太极拳实用技击的本源上面来了。当然,并非说“用意不用力”是错误的,它恰恰是正确的,然而让人犯错的是,在初学的阶段,会因为这句话错误了理解的太极拳拳理正确理解的因果关系。

因为这句话是在太极拳功夫到了境界的时候才会领悟出来的道理。如果说一开始就遵照这个原则,实际上等于陷入了完全不用力的误区,从而演化成幻想着能够有一种虚无玄妙的“内力”甚至于“隔山打牛”等等。然而这就是一种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这种误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不懂劲”虽然太极拳论当中认为懂劲的前提是“着熟”也就是很多人解释成为了“招熟”然而在我个人看来,虽然说练习套路熟悉套路的确是懂劲的途径,然而并不是唯一途径,相反个人认为,如果说从一开始就对于劲的道理和练习方法有所接触了解,也许是一个提高太极拳学习速度的途径。

相反来看一下形意拳的练习思路,一般形意拳是从五行拳开始的。当然这里也有关于先练三体桩还是说高阶阶段站桩的争议。但抛开这种争议之外,五行拳作为形意入门拳法应该是比较公认的。那么所谓五行拳究竟是练什么呢?

实际上就是练劲。

劈拳就是劈劲,钻就是钻劲,后面每种拳,都是一种劲。

为什么上来就练劲,难道练习形意拳的就不担心练劲就练“偏”了吗?

从初学而言,所谓的“错误”,恰恰才是进步提升的契机。

因为只有犯了错误,老师才能够有纠正的机会,比方来说,学校课堂上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即使是答错了,老师也可以对他所犯的错误进行改正,这样才是提高的机会。往往是那些明明并没有真正学会,却又不肯让人知道,所以一言不发好像明白了的样子,然而实际上真的到考试的时候,自己的真正水平才被揭露出来。

这不是很像现在大多数练习太极拳的人的样子吗?不但自己不敢用力,也忽悠对手不用力。那么讲述招式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好像是高手的样子,然而真的遇到了不配合的,恐怕就丢人现眼了。

因此我认为,太极拳学习的顺序,同样应该是从“劲”学起。

太极拳有八种劲,耳熟能详。然而这八种劲如何体现,如何运用,按照传统太极拳的传授方式,只有在学完套路之后才能进行。

然而实际上,个人认为应该是从劲讲起。比如说,讲到捋劲。那么就应该先大概讲述一下捋劲的作用和用法,然后把作为捋劲应该应用的要领作出示范与讲解,这时候就可以结合比较符合捋劲的招式,例如揽雀尾等。这样才到了学习单式的阶段。

等单式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针对这个单式来进行实用的练习。也就是所谓的讲招拆招,通过实际模拟的对抗,把这个招式的进路变化摸清楚,等真的要领清楚动作规范实用可行了。那么针对另一种劲的特点,按照“讲解劲”“体会劲”“学招式”“拆招式”“验招式”的顺序来进行。

为什么一开始不说掤劲?因为掤劲实际上就是八种劲的核心,因此,当其他所有的劲都了解并且掌握,这才算是真的懂了“掤劲”。

等到太极拳八种劲都体验并且相应的招式能够熟练掌握了。这样基本上太极拳拳招的单式练习也就等于学完了。那么这样就可以串联起来进行套路的练习。而学习套路的同时,实际上也就已经可以进行推手对抗练习了,因为实际上在单式练习的时候,已经给推手对抗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还是要持续进行套路的练习呢?

是因为太极拳的套路编排其实是有讲究原则的。我在以前的问答当中也有所讲述,这里就不重复了。太极拳的套路,实际上就是一个针对太极拳技击原理,步法运用,招式衔接,再加上行功走架和素质练习的一套综合性质的练习体系。这其实是古代太极拳大师总结下来的练拳精华。太极拳的慢练,除了一些比较常见的道理之外,实际上也是隐含了桩功练习在套路当中。可以说打完一套拳,也相当于站了一趟桩。

有的太极拳老师说过,能够打多慢,功夫就能有多深。

其实所谓能多慢就能打多快的说法纯粹是一种瞎解释,如果这么说,能够一动不动,慢到极致。那么时候打拳就能快到极限的光速了?所以说这就是一句忽悠人的话。然而能够打的很慢其实是非常吃功夫的。慢而不僵,柔而不懈,松而不散。这个要领实际上只有狠下一番功夫才能够体会得到。

套路练习实际上应该是每天坚持的。但是不建议上来初学就学套路,而是从前面说到的了解和掌握劲开始。

当然,要想功夫提高,很重要的一点仍然是付诸实践。这里的实践。也就是对抗性,实战性的训练以及真正的实战检验。

回到前面孙禄堂的传说当中,仍然有很重要的一个细节就是当他学完形意拳和八卦掌,有好几年的时间实际上都是在不断的切磋较量当中闯荡出来的。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实战的洗礼,也换不来最后一代宗师的成就。

那么从如何学好太极拳的话题来说。总结起来,就是理论和实践要始终结合起来的原则去学习太极拳。也只有这样,才是一条所谓太极拳学习的“捷径”!


剑客浪心2017

1,理论,理论对于太极拳来说至关重要,先不要看各家的理论,先看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2,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步,弓步,仆步,等等。

3,选择自己喜欢的拳架,自己能适应的拳架,例如陈氏的,杨氏的,一个刚猛,一个轻柔,各氏的还有各名师的拳架风格,也有所不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喜欢的。

4,在太极的的基本功掌握了一些后,再去临摹拳架,如果有老师带最好,没有老师带,也可以和视频照猫画虎。

5,在对拳架有些熟练了的时候,要及时学习想着理论和细节,并在习拳过程中加以验证。

6,拳架学会了,还要细研,建议把每一势单练,把这一势拆开一点点纠错,达到一个标准。

这样健身养性,足够了。

7,为了进一步了解太极拳,可以辅助一些其他功法,站桩,抖大杆等,更可以配上内家功的练习,以达到更高层次。

总之,太极拳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和拳友交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和认识不足的,就会发现自己在不断的前进和进步。


飞扬太极

1、练静中定。先通过基本功打开和放松全身关节,提升对身体的觉知,唤醒身体,再站桩,让身心静下来,在相对静的情况下,调整身体间架结构,能静下来,定得住,拉的开,不动的情况下练出太极的对拉劲。

2、练动中定。单式劲法的练习,在动中还能定的住,拉的开。

3、练动中用。套路或揉手的练习,检验自己是否真能定的住,拉的开。

问自己,为什么练?追求的又是什么?这是能支持我们走多远的心态,最终决定于心,心创造缘,善缘督促你进步,逆缘激励你提升。深感离不开良师益友的陪伴,还有自己坚定的信念!



子真太极

习练太极拳,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有兴趣,没兴趣干啥都难成;

二是有时间,年轻人奋斗着,压力山大,还静不下来;

三是有师傅,不一定要花钱请师傅,有先行者领路,习练起来方便些;

四是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习练顺序应该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你有基础,更好,祝你早日成功。


意念2017

很简单,手机商店搜索下载安装“全民太极”APP,进入“我要学”板块,从六式太极基本功法练起。简简单单六个式子,包含了太极的几大基本规律:

第一大规律----渐变规律

第二大规律----阴阳相生的圆运动规律

第三大规律----和谐与平衡规律

第四大规律----太极的水性

第五大规律----自然和谐的运动规律

练好了六式,你就入门了,可以练杨氏,陈氏的套路,开始真正的太极之旅了。


太极观真

首先说明,我对太极拳在理论上研究多点,但在实践上近乎空白,基于上述原因,本来不该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但我曾学过其他内家拳法,太凡是内家拳法,虽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最基本的原理是相通的,而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找对了拳法,掌握了要领,可少走弯路,有事半功倍之效,大大的提高成功率。因此,也就冒昧杜撰,让人见笑了:我以为,想要要学好太极拳,关键有内外两个因素。从内因来说,修炼者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做到数十年如一日,并且每天练习的时间数个小时,必须严格按照功法的方法步骤操作,特别要打好基础!在外因方面,要选对适合自己的拳种和师傅。所谓名师出高徒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