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你认为太极拳存在哪三大误区?

生活无处不太极


太极拳最近20年发展速度很快,主要原因在于从健康养生方面的推广价值很高,然而随着近几年一些和自由搏击交手,使得人们对太极拳的看法产生质疑。

然而不少所谓的江湖大师过分夸大太极拳的实战,确实令不少拳友误入歧途。

太极拳的三大误区:

1、专攻套路不练实战

太极拳架非常严密,结构紧凑,对身法要求十分有讲究,方向角度,拳腿的摆放位置,身法的调整等要求很高,比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等,这些要求就是在给练习者打基础,然而这种基础需要长年累月,甚至三年五年才能真实体会到其中之一二,因此它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要求,才使得很多人认为只要练好拳架就能进入实战,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2、看重推手

推手强调听劲,走化,拿发等等,要求很复杂,由于推手的表现形式经常能够发人于丈外,因此造成了认为能发人的推手功夫就是真正的实战功夫,且不知和实战还有很长的距离,其实推手是高级功夫,但也并非是实战功夫,而是通向实战的一个过程。

3、过分夸大

大师们总是轻轻松松把弟子打得腾空而起,甚至还有一些人玩起隔山打牛,这种显然是违背物理常识的,而正是因为大师高高在上,不敢轻易交手,因此导致了太极拳在发啊站过程中让人产生不少的质疑,也就是说很难看到真实的太极拳功夫再擂台上展现。

太极拳能实战,但是要从基础练习开始,而如今的太极拳传承并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从实战中总结,来提升学者的兴致。


小v聊武术


从我学习太极拳的十年经历,讲讲我走过的弯路。

98年我上大学二年级时开始学拳,进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学会了杨氏太极长套路,由于是随着团队松散学习,流水式学习,当时的教法是来了就跟着学,师兄弟们相互学,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指定的书籍学习。因此连续四年都是在拳架基础上,没有相应的功法练习,但在当时的想法,以为是会武术了,而且又是当代杨氏太极传承体系里老师比传授,非常有自豪感。

大多数练习太极拳的朋友都会有个误区,就是学了套拳,就是学会了武术,老师也讲到了用法,但是没有功法和两个人对抗的练习,只是套路和四正推手,在体用上远远不够的。

因此太极拳的第一误区是,大部分拳友存在一个误区里,因为是传承体系里,拳和体用还不分,技击和散手的训练那就更少涉及了,问题是很多教练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自知自明,还以为自己功夫挺好。结果跟练过搏击和散打的格斗人士来讲,一打自个准,根本毫无招架之力。雷雷的故事就是这种典型。

第二个误区,太极拳由于历史的原因,技艺上有断代,太极拳的传统精华散落在各家,杨氏的嫡传有一些,吴氏的杨班侯系列精华,吴图南,杨禹庭等老师传承下来的,武氏传承人郝少如等传下来的,孙氏传承人孙剑云老师等传承下来的。杨氏弟子杭州牛春明,北京汪永泉,四川李雅轩。上海田兆麟,褚桂亭等八门传承下来的精华,还有董英杰等杨氏四代精英弟子传承下来的,这些传承弟子里有的功夫精华,在后辈中没有系统的去整理和挖掘过,由于囿于门派之见和一定的利益冲突,各派之间的弟子相互学习的途径和机制几乎没有。

这里可见太极拳的第二个误区是,只有我学习拜师的师门是最正宗的,没有一个很开阔的视野去学太极拳,结果必定是功夫有限,不会是高手,视野决定不了他成为顶尖高手。

第三个误区是,很多人学简化太极拳,但重大的误区是,忘记太极拳是有内有外,内外相合之拳。我们不否认简化太极拳的推广对传播太极拳的重大促进作用,但太极拳的软件部分,功法部分也要学,这才是太极拳的整体,形和拳架推广了,功法和软件美跟上,导致很多人对太极拳的缺失认识。

您怎么看这几个问题呢?

欢迎留言探讨,为太极拳的发展献计献策。










生活无处不太极


如今练太极拳的第一误区就是不懂太极二字,所以练太极拳的人中,90%的人根本不入门,就是你不论练多久,都是不入太极门的,这些人只是在做太极操,一旦实战,你连我这个门外汉都敌不过一式,因为我主重的是太极内修,太极拳是内外双修,力道出自内而不是外,我站桩好,你用你的招式连我的胳膊都不会推动。不然怎会有人说太极拳就是文化拳呢?太极拳的每一式都是在不自觉的发招,而不是有意在做连惯动作的,太极拳是内外双修,有形变无形,无形变有形,形中带善念。文化里就包含修养,不自觉,善恶之分。第二个误区是文化,没文化的可怕,也就是说你不懂在装懂,没善念的人只为了个实战比拼,会伤害人的。第三个误区是把现在的太极拳当成了养生,养生是静中才会养生的,这个静中就是太极的初始混沌归一,你做到了吗,没做到就不叫养生,只是一种太极操。

太极拳的几式只是太极拳的初步练习。不懂八卦的人也只是这初级水平了,现在太极拳不论几种招式,只是太极拳的底功,为什么这样说呢?《易传》太极是无极,无极生两议,(两仪指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拳一招一式要在无形变化中,以不变应万变,一招变化多少式样的,一对一实战,与一对二,三,四,又会变化多少式呢?这变化不是机械式的,是太极拳的不自觉下变化出招式的。是内在感应出,而不自觉的出招,并不是有意地去出招的。

这只是自己一点感慨,希望交流经验。


初心盟动199


山右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怀庆府陈长兴。赵堡镇邢喜槐在蒋发传陈长兴的时候,跟着学。这个时候的太极拳,是怎样的?必然不是今天各位眼见到太极拳套路。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文献、考古来发掘出太极拳原有的面目呢?古谱歌诀浓缩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打快;以小力降伏大力;以单丁对抗多人”。打手歌诀精炼为“牵动四两拨千斤”。发力方式为“力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手、指,是把法,是握法;“拳成兵器就,莫专学刀枪”。而用力发力之则“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后”。搭手或者叫揉手粘劲(也叫粘枪)称为“二步半活劲打手”。使用的武器,归类为刀剑合一,枪棒并一,弹弩一放,软绳链锤。从杨禄禅、武禹襄、吴全佑、杨班侯、赵中道、宋书铭、郑悟清以来,都是沾绵拳小架子。主于空手,以快摔跌扑为能,稍微假借擒拿反关节的技术。主于兵器,早期是腰刀、大枪、弓箭,这个是典型的清代镖局武术;晚期是铳,匕首,弹弓。清末、民国时期是毛瑟、大肚匣子。从空手技术风格分析,是一搭手就把敌人摔倒,既非用跤绊赢人,也非用拳脚赢人,而是巧妙地借敌人重心不稳的非稳定状态进行连续攻击。外观只有一下,实际已经连环进步不留痕迹。从粘枪技术风格看,是一对兵器就刺死敌人,典型的一捅一揭。

按照这个风格,与形意拳的前身心意拳相似。都是二步半搭手成跌。(卢嵩高一系,最早没有套路,只有二步半;与郭云深一系的形意拳“钻裹践”一致。临敌只有外形的崩拳。)杨家父子没有点穴、擒拿、摔跤,也没有站桩。早期的武禹襄、李亦畬、王兰亭都不练站桩。

但是,蹲墙、柔身导引、静坐,抖大杆子,拉皮条绳子都有。每天双人打手(二步半活劲搀手互跌、粘枪)都有。杨禄禅早期的靶子是李伯魁;晚期的靶子是王兰亭。杨班侯早期的靶子是李亦畬,晚期的靶子是全佑。天天在对抗,所以不怕实战。并且,先辈太极拳,早年都不练套路。套路是杨禄禅进北京,传技旗营的时候开始的。真正最早的,就是二步半活劲,把八门五步汇合于一个动作。八门五步,就是根本。无论拳、杆,听劲为第一。用知己知彼的功夫。一年成技,三年可以用,与不知者对,独当全胜。与知者对,唯快不败。

至今,宋氏太极拳三世七没有套路。这也是原始的面貌。只有三十七式定式。所以,玩套路的,已经不是太极拳了。


行者槚肃霜


太极拳注重师承和实践。简言之就是先强身而后练对抗。强身就是周身一体,具有收发自如的整劲,然后再进行应用,先是推手,培养‘听劲’进而拆着散手对练。

当下普遍练太极拳者,要么急于求成,要么急于养生,甚至当医来看,或者有些急于表演和展示。

要知道太极拳可不是一般认为的简单易学,那只是看上去容易,真正练进去绝非易事!而太极拳是融强身、武术、文化等为一体的运动,切不可只注重表面的形式!应该认真地体悟它的内在关系,内在的变化和应用,通过体用结合的方式来练功,那么,太极拳的趣味和魅力就会出来。

我始终认为,太极拳是值得终身玩味的运动,也是先人创造的不朽而伟大的运动!


太极叶剑青


讲太极拳的误区,还限定在三个 ,我于是想到拳论首句: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云之母也。最大的误区就是对拳理认识不清,进而抱残守缺,更可笑的是南辕北辙。

一,不懂无极,不练无极。即使有的练无极功,也不明白无极是啥。

二,不懂动静,不懂"机"。都知道动中求静,以静制动,真落实起来,五花八门,不得要领。

三,不懂阴阳,不懂"相济"。开口闭口说阴阳的,把开合、虚实、动静、松紧、进退、刚柔等都说成阴阳。

自己练也罢了,问题是误己还误人。


太极拳玄机


太极拳因为国家推广,广泛传播,搞得许多人对太极拳误解,不把太极拳当拳练。

好多人总是看视频学套路,然后去参加大众化表演赛,拿些奖牌,自娱自乐。

练拳都有步骤和功法。这些需要正规的传承。

太极拳高手还是有不少的,只是不会主动去展示什么,每天都是坚持训练。

推手是种友好的自我检验和双方交流,不要把推手当斗争,否则变成双方硬抵蛮缠


扬州心意


传内不传外。你磕头拜师,交钱没用。所谓的真传1永远在陈家,王家。都他妈醒醒吧。


厚富钊


第一 竞赛套路太极拳是广播操 不是太极拳

第二 太极拳是拳法 不是玄学

第三 拳架都不对就追求用意不用力 完全不知道所以然 很多人就在那里说 打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 意是什么 力点在哪里 完全不知道


单细胞7


就一个误区:今天的太极拳 99.999%都失去了实战性 要检验实战性找练散打的较量一下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