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平房里的日子,带有特别的东北温度,人们在自己的庄稼院里,有自留地、大灶、大火炕,白天在小院里忙忙活活图个乐呵,到饭点儿吃着地里现揪的菜,大灶一天三顿飘香,下午和晚上在解乏的火炕上睡得安生,踏踏实实背着日子过。


东北平房里的日子,带有特别的东北温度,人们在自己的庄稼院里,有自留地、大灶、大火炕,白天在小院里忙忙活活图个乐呵,到饭点儿吃着地里现揪的菜,大灶一天三顿飘香,下午和晚上在解乏的火炕上睡得安生,踏踏实实背着日子过。

赶上谁家有大活儿,絮被啊,绗行李啊,搭炕啊,掏烟囱啊,杀猪哇……左邻右舍的热心人不请自来,进屋没有过多寒暄,捡起来活儿就干,你来我往间,培养出瓷实的亲亲热热老感情,“有事儿吱声”,不是一句空话,只要你吱了,就不会让这声摔到地上。

来帮忙的人不求回报,有换位思考的自觉性,这种默契有点儿像圣经里的一句话: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别人……赶上饭点儿,大家齐动手张罗,家里有啥做啥,不讲排场不究菜色,哪怕就是一锅大碴子粥配芥菜疙瘩也没人嫌弃,图得是个共同劳动一起分享的乐子。


在这片大部分时间都是冬天的黑土地上,人们最早学会的就是抱团取暖,互帮互助,平房区里一到晚饭时间,总会看见小孩儿们手捧一个大盘子,里头装着自家的饺子、菜团子、水煎包、酱牛肉、炸丸子等给要好的邻居送去,让他们也尝尝鲜,每次回来的盘子也绝不会是空的,这就是美食社交,我总觉得别人家的饭格外好吃。

到了春天播种或者秋天收庄稼时,也商量好,先帮谁家后帮谁家,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忙地里,有的忙后勤,在田间地头搭起个临时大灶,锅里炖着老张家的猪肉,老李家的豆角,锅台上放着满满一盆老商家的花卷儿,孩子们给大人送水递毛巾在田埂上追逐嬉戏,大人们边干活边开着不着四六的玩笑,一派美好乡村田园画卷。

往炉坑里埋几个土豆几个地瓜,再用泥糊上一只小笨鸡,咽着口水守在炉边,六神无主地往黑漆漆的炉门一直张望,翕动着鼻子四处探闻,生怕错过第一缕香气,那时候的日子好漫长,长得等一只鸡熟,就像过了几个世纪,“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央求大人在锅底给我们留一大片锅巴,姥姥用糖和油把锅巴再加工一下,就变成了我们的零食,甜兮兮的嘎嘣脆,隔壁二胖是方圆几里最有口福的人,每次我家做好吃的,他总能准时出现,不知道是他鼻子太好使还是在我家安插了内线,好吃的东西有人跟你抢着吃,就更没治了。好怀念那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