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手机用户69333825182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而要了解鲁迅之所以会成为鲁迅,就必须了解其少年时的家庭变故,而后者又与其祖父有着密切的关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周家原本是官宦富裕家庭,但在1893年,因其祖父周福清在当年乡试前试图买通主考官而案发(即所谓“科场贿赂案”),由此周家急剧衰落。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其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号介孚,又号梅仙,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据其宗谱记载,绍兴周氏家族自认是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后人,而其六世祖周韫山时发迹,于是购地建屋,广置良田,成为当地大族。

同治六年(1867年),正值江南大乱平定,周福清也在当年的丁卯科浙江乡试中一举夺魁,得中举人。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年会试中,周福清考中进士,并被拨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

不过,在三年学习并经散馆考试后,周福清没能留下为翰林而是被外放为江西金溪县县令。这是其人生的第一次挫折。

然而,做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周福清这个县太爷只做了三年多时间,就被两江总督沈葆桢参劾,其中称他“办事颟顸”,结果被解除职务。

之后,在同乡李慈铭的指点下,周福清卖田捐官,而后在京候补,最终捐了一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相当于部委秘书)。

1893年)三月,鲁迅的曾祖母戴老夫人去世,周福清根据规定回籍丁忧(三年),但也就在这年,发生了震惊一时的“科场贿赂案”。

事后,周福清被光绪皇帝钦点斩监侯,就连鲁迅父亲的秀才功名也被革除(并由此郁郁而终)。自此,周家便由盛转衰,不可逆转的没落了。

也就在这种情境下,鲁迅由受人尊敬的富家子弟沦为破落户子弟,其个性的形成及之后道路的选择,也与此息息相关吧!

~~~~~~~~~~~~~~~~~~~~~~~~~

历史无限精彩,持续更新中~

敬请关注:坑爹史册,谢谢~

~~~~~~~~~~~~~~~~~~~~~~~~~


坑爹史册

鲁迅写文章,无论是什么人都会“骂”几句。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虽然鲁迅的父亲并非如此,但是他的祖父和鲁迅有的一拼。不同于鲁迅的弃医从文,爷爷周福清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


光绪年间,周福清以34岁的年龄考中进士。本来可以留在翰林院任职,但是成绩不好从京城被外放,到了江西金溪县做了一名知县。本来是进士出身,还是京官外放。按照以往的惯例,就算不能平步青云,在当地也可以说一不二。

但是他的性格很执拗,说话也很尖酸刻薄。与上司、同僚的关系都不好,而且经常顶撞上司的命令。这样的性格,终于踢到了一块铁板。当时的两江总督沈葆桢眼里面揉不得沙子,因为看周福清不顺眼,拟了一篇奏折。总共弹劾了12名官员,其中就包括周福清。

Δ周福清

沈葆桢在给别人的批注里面都是贪污受贿、声名狼藉、狡猾多端等等劣评,唯独给周福清的评语是“办事颟顸而文理尚优”。意思是说周福清没啥大毛病,只是不会办事。建议他“归部改选教职”,让他回京城当个闲官。

周福清当然不愿意,回家变卖了些家产,在京城里面捐了“内阁中书”。虽然是七品的闲职,但是做满一年可以补知州职位。可见周福清对于评判一直愤愤不满,希望可以东山再起。然而光绪十九年,他因为丁忧回家守孝,十四年的京官生涯结束。


本来以为这一辈子就过去了,没想到当年乡试主考官是他同年。因此家族几兄弟凑了一万两银子,让他前去行贿,要给鲁迅的父亲弄个举人。没想到东窗事发,周福清入狱。当时人员想把事情盖下去,向上面汇报称周福清精神有问题。

没想到周福清当场“翻供”,称自己清楚的很。并且谈及另外两人同样贿赂,为何他们没事,这让当时主审官非常难看。之后因为这次科考贿赂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坐了八年牢才被放回家,三年后去世,享年67岁。



周福清是个挺有“情调”的人,喜欢记录自己的日常,但是他大半辈子的日记都没有能够保留下来。因为在他去世后,鲁迅感觉这些东西很没意思,就一把火把它烧了。


史之策

鲁迅的祖父叫周福清,字介孚。他是同治十年三十四岁中的进士。(但是当时读书人在报年龄时常常虚报几岁,以便将来多做几年官。所以他自己报的是二十七岁,一下子少报了七年。)

图为绍兴鲁迅故居,大堂中央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和两位祖母的画像。

中进士之后,又幸运地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俗称的“点了翰林”。

后来在散馆的时候,他的成绩不好,没能留在翰林院,而是被外放为江西金溪县知县。

翰林外放知县,俗称“老虎班”,在地方上通常是能吃得开的,升迁也往往会比较快。但是周介孚素来言语刻薄、愤世嫉俗,结果与上司和同僚都处得不好。“祖父曾经做官,但……他却常常顶撞上司,与衙役争斗很厉害的。”他的侄子周冠五说他“对胥吏衙役。防范周密,驾驭綦严,不容有少些隙漏为其所乘。对上官辄以无欲则刚的态度作应付,不巧言令色,不谄谀迎合,因之为他顶头上司的抚州府知府所深恶痛绝。有一次当他上府晋谒,不知为了一件什么事谈得话不投机,介孚公……竟直率地顶撞起来,弄得抚州府知府下不了台,抬出大帽子来压他,说:这是皇上家的事情。好!介孚公他也毫不迟疑地给了他一个反诘,说: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作皇上?”

周介孚在长官面前如此谈论皇上这两个字是不可能的。不过与顶头上司处得不好当是题中应有之意。周介孚同时代的老乡顾家相所著《五余读书廛随笔》则说:“因与缉私委员陈某争执,陈某诉于制府沈文肃公,遂奏参改教”。这个应该是他去职的真实原因。

当时的两江总督是以“性严毅”闻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沈葆桢。因此,周介孚只做了四年知县,光绪四年,沈葆桢给朝廷上奏折,参劾了一批“不职之州县等官,以肃纪纲”,一共十二名,其中不幸就包括了周福清。

他给别人的考语通常都是“声名狼藉”、“心地巧猾”、“既愚且诈”、“品行卑污”、“声名甚劣”、“性好招摇”、“溺于嗜好”等,唯有独给周福清的考语是“办事颟顸而文理尚优”。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贪污违法的事,就是办事糊涂,不合上意。因此建议将他“归部改选教职”,不适合当知县,建议改为一个清闲的教职。

周福清 书法 扇面 水墨金笺

周介孚却不甘心从此做冷板凳,回家卖了一些田地,到北京花钱捐了个“内阁中书”。内阁中书是个从七品的闲职,是官场上的摆设,几乎没什么实际的事做,不过经过一定年限,可以外补同知或直隶州知州。可见周福清对于被摘了知县的大印非常不服气,仍憋了一股媌想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内阁中书的俸禄不高,据周作人回忆,“介孚公在京里做京官,虽说还不要用家里的钱,但也没有一个钱寄回来”,日子是非常清苦的。但是他一直在北京熬了十来年,也没等到机会。光绪十九年,因为母亲去世,他“丁忧”回家,结束了十四年京官生涯。

回乡之时,周介孚已经五十多岁,在官场上是没有任何希望了。恰好这一年的乡试主考是他的同年,于是五家亲友凑了一万两银子托他前去活动贿考,他也想借这个机会给自己的儿子、鲁迅的父亲弄一个举人头衔,结果所托的仆人办事不力,东窗事发,进了监狱。

周介孚一生最重大的事件是那场轰动朝野上达天听的科场案。事发之后,审案官员为了大事化小,向上汇报说他精神有问题,神志不清。周介孚却毅然呈供,自己精神完全正常。并且当堂揭发质问,为什么某某和某某都行贿考官平安无事,只有我倒楣?搞得审案官当场下不来台。

入狱之后,有一次臬司到狱中点名,犯人按例都应答“有”。臬司因为周介孚以前也做过官,算是官场前辈,点到他的名字时特意站了起来,以示尊敬。没想到他却恨恨地回了声“王八蛋”。“可见他的倔强气魄。”


张宏杰



鲁迅的祖父周致福(1838年十二月廿七日—1904.7.13)又名周福清,字介孚,号梅仙。他是个“其实世上本没有事,惹得人多了,也便有了事。”



他是个学霸,先中举人,再中进士——三甲15名。中进士前,他上报的生日是1844年十二月廿七日。请问为什么?还不是为了多干几年——官!中进士后,授翰林庶吉士。然后下放四川荣昌县任知事,他说他要尽孝,要求调剂到江西金溪县。百善孝为先,上峰立刻批准。有人说他成绩不好,才下放的,三甲15名这还不好啊?福垊看,是他脾气不好。尽管如此,下放也是一个大大的机遇,下边干两年,然后升官发财,空降镀金嘛。可他自从降下去,就再也没上来,还镀得灰头土脸。



学霸的他霸气十足,就像就像祢衡,祢衡悲剧了,他也难喜剧。尖酸刻薄、愤世嫉俗、毒舌苛刻,把上下级同僚得罪个遍。惊动了林则徐的外甥两江总督沈葆桢。沈制台趁机上奏淘汰一批庸贪官,淘汰他的理由是“办事颟顸(糊涂、马虎),文理尚优”,好吧,还欲扬先抑,大家看看下下段印证他到底颟顸不颟顸?

颟顸,其实他很聪明。担任知县时,又花钱捐了个同知候补,提前由七品变六品。两手准备。沈葆桢一评语周福清一下子就完了。不过,军机处念“文理尚优”,就“停职留薪,保留职衔”。他才不要光拿钱不干活,况且他那么“有钱”,于是拿钱(卖地)捐了个内阁中书候补,级别还是七品但是京官,但依然是闲职。可关键的时候他只能颟顸了,看看下面办得这事儿!

鲁迅的父亲

学霸郁闷的是儿子周用吉是学渣,怎么考都考不上举人。周福清听说主考官是比自己还学霸的同榜进士殷如璋(二甲17名),就与五家人串通,以洋银一万集体作弊,当然还包括鲁迅他爸。但钱为马、顾、陈、孙、章承担,事成之后还有感谢费。问题是坏在了,新来的家仆陶阿顺。阿顺成功将洋银一万空票(书凭票)藏入书信中,通过他人交付殷如璋。



他在苏州河畔等候许久,忍无可忍向船中殷如璋大吼洋银要收据的事。殷如璋对面是张之洞的爱徒副主考周锡恩。殷如璋见事败露,立即抓捕陶阿顺。事情再也不顺了。家丁被带走,周生(儿子)、马生革去秀才,并被逮捕。跑到上海的周福清只得自首。狱中点名,官员看他曾为官,站起来点其名。他说的不是到不是有而是兲蛋!光绪很生气严判了他,要秋后问斩——死缓。他们在八年送钱报平安被放,被放的老爷子也愤怒异常,以至于在家都敢骂“昏太后、呆皇帝”,两年后去世。



何廉臣

因为①此时吸鸦片还暴躁的周伯宜(用吉)已死,当时是名中医何廉臣给他医治的。鲁迅由此痛恨中医,1929年南京政府提出《废止中医药案》,遭到他强烈反对,派子请愿。②鲁迅在父亲死后,赴日学医去了。做人,最重要的是——人品。

有些文人,仅会舞文弄墨。或吟花弄月,或大江东去。却睥睨天下,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李杜虽名超丙吉、庞籍,但为民远逊此二人甚矣。


福垊

关于鲁迅,大家都知道,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简称文思革),他的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他,他是一名为民请命的战士,是中国的脊梁,他文笔犀利,对待恶势力甚至破口大骂,他的文章让反对派害怕,他的话语让黑暗势力胆寒,而鲁迅这样的功底除了他自身的正气和努力外,还因为有一个比他还厉害的祖父。

一般而言,儿子一般都像父亲,然而鲁迅的父亲却没有遗传给鲁迅这种犀利的基因,鲁迅的父亲叫周伯宜,是一名秀才,因为多次应考乡试不中,就一直在家闲着,但他思想还比较开明,比较认同当时的洋务运动,后来因为其父亲,也就是鲁迅的祖父科场舞弊被揭发,他也就被割了职,从此郁郁不得志,借酒消愁,疾病缠身,后来生了场大病却遇到了庸医而死,所以周伯宜并没有给鲁迅带来那么多的血性。

接下来就说一下本文主人公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原名叫周致福,他出生于当地比较有声望的大家族里,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但他说话很尖酸刻薄,口无遮拦,行为也向来我行我素,非常有个性,这一点像极了鲁迅,后来,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回忆说,周福清脾气特别怪,刻薄备极,不管是他的儿孙还是官场上的官员,甚至是当时的皇上,周福清都骂过,当然,这点已经无法考证,就因为他的这些“特点”,他在官场得罪了很多人,后来当时的两江总督沈葆桢借机把周福清给参掉了,后来又在官场浮沉数十年,在1893年却因为科场舞弊案,整整坐了八年的牢狱之灾,从此,周氏家族开始衰落了。

但周福清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曾写诗集《桐华阁诗钞》、家训《恒训》,还是对其后人有一定的影响的,而且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写日记,写了一辈子的日记,这一点,鲁迅和周作人受其影响,也写了一辈子的日记,不管怎么说,周福清对鲁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向日葵的信仰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也算是一个奇葩了。

周福清,科举考霸——作弊没不知道,只知道中了进士,做了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选授江西金溪知县。翰林外放知县,俗称“老虎班”,不但得缺容易,就是上司也礼让几分。加之这人素来自负,据说平时只夸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爹,连慈禧与光绪都被他骂作昏太后与呆皇帝。不过这人做官也没啥政绩可言,两江总督沈葆桢参奏他“办事颟顸”,最后的结果是革职改任教职,他不愿意,且吏部也没给批下来,等于退职了。于是在官场同人的指点下上京捐纳,最后捐到手一个内阁中书——国务院科级小秘书。陪他在北京的是姨太太潘氏和潘氏生的小儿子凤升,所得不多,自然给家寄钱有限,搞得鲁迅的曾祖母都嫌这儿子不地道。好在这个喜欢骂人的爷爷轻易不在家,偶而在家大伙也都躲他。

1893年,鲁迅曾祖母去世,周福清回家奔丧丁忧。因明年乃慈禧太后六十岁“万寿”,所以光绪皇帝颁旨在全国各省举行“恩科”试,按例乡试就得在1893年举行,来年再举行会试、殿试。打听到浙江的乡试主考殷如璋乃周福清的同科进士,也不知谁挑的头,当地五家有考生的望族亲友就凑了一万两洋银,央求周福清去买通主考,赚取举人。当时见个乡试主考官,跟现在见个省高招办主任一样,没有门道,你连人家影儿都找不着。即使是同年,如果主考官进了杭州,周福清也是见不得的。所以他就带了跟班,去苏州截人去了。他给殷如璋写了一封信,除了那五个亲友的子弟,还把自己儿子,也就是鲁迅父亲周用吉的名字附了上去,试卷上的识别暗号也一一写明,并将一张“凭票洋银一万元”的字条附入封套,差人递了上去。递的时候,恰恰副主考周锡恩也在船上,殷如璋当然知道信里有文章,所以并未拆阅,而是放在了茶几上。周锡恩呢,不知是装傻,还是故意,就是不走,所以殷如璋继续与周锡恩闲谈,未成想差人在外等急了,大声嚷嚷:一万两的银信呢,为嘛不给个回条?事儿就这样让猪脑子的差人给踢爆了。主考不得不让副主考同志拆阅,并上报地方政府,啧,有人想贿赂我呢……

周福清先是潜逃,后是投案自首。地方官府不管是出于私谊,还是出于官官相护,甚至为地方脸面与政绩,也都有意替他开脱,何况高考舞弊,社会常态,大家都心知肚明,只不过你倒霉事发而已。先是地方官说他原来患过神经病,因为丧母的刺激再次错乱,导致犯罪。但是周福清不领这个情,不但不承认自己神经有毛病,反而振振有辞地列举出历届疏通关节而中举的人名,试图说明,大家都是这么来的,为嘛就治我?这一点冤屈心理,现在的事发贪官都有:明明大家都贪,为嘛就反到我头上?他们假装不知道,确实是大家都贪,不是你用力不慎,把那层薄膜给捅破了么?不治你治谁呢?净给大家丢人。后是刑部上报,说什么“拟以斩决,未免过严”,应请于“斩罪上量减一等,拟杖一百,流三千里”。 可是咱们的好皇帝光绪不愿意,高考舞弊越来越严重,不严惩一下,如何给全国人民一个交待?何况高考舞弊咱历来严惩,严重者立斩呢。那啥,“周福清著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 斩监候,就是死缓。这缓的过程中,周家就缓不过气来了,每年秋天都得打点,否则说不定哪个秋后人就真被斩了,这样监候下来,居然是七年的时间。鲁迅的父亲受其父牵连,不但没有中了举,连原先的生员资格都被革了。从此脾气变坏,一病不起,还染上了大烟瘾。而体面的大少爷鲁迅的主要业务就是出入于当铺与药店之间了。1896年,鲁迅父亲去世,剩下的一半水田又全部卖了。周家这一支彻底破产。

可谓是,成也他爷,败也他爷,甚至让人怀疑,哥们儿你当初秀才、举人、进士,是不是一路贿过来的呢?历史真的不能细想哈!


端木赐香

鲁迅有个好爷爷,这个爷爷非常关心鲁迅几兄弟的成长,并给予了良好的影响。鲁迅的爷爷写了很多日记,详细记录了平生的点滴。可惜没有保存下来,原因是在爷爷死后,鲁迅先生觉得那些日记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没啥意思,就给一把火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