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武觀之亂——開皇子奪嫡之先河

武觀,夏王姒啟第五子。姒啟有五子,太康、仲康、元康、伯康和武觀。武觀有著端莊雋秀的容貌與尊貴儒雅的氣質。根據史書描述,武觀應該是一個類似於康熙第八子胤禩一樣的人物,一表人才並善於收買人心,他甚至與當神權勢力的代表的祭司建立同盟,直接掀起了後來的“五子內訌”乃至“武觀之亂”。

夏朝武觀之亂——開皇子奪嫡之先河

武觀之亂的發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姒啟後期的失德。史載,姒啟平定伯益和有扈氏叛亂之後,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即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夏不久,姒啟便沉湎淫樂,經常舉辦大型露天宴會,在龐大的宮廷樂隊伴奏下,樂歌高唱,萬人淫舞,酒氣盈天。統治集團生活的糜爛和腐化最終導致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分裂內訌。

二、姒啟榜樣的力量。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清楚,姒啟正是通過武力破壞 “禪讓體制”,取代禹選定的繼承人益建立起來的夏王朝,其統治缺乏合法性。上行下效,到了姒啟統治後期,他對自己夏王朝的控制越來越弱,王子們爭奪權力更加激烈。

三、朝野內外的博弈。姒啟後期,長子太康不修德行,五子武觀欲取而代之。武觀首先找到夏朝的神權勢力的代表——祭司,通過祭司的話陷害太康,稱上天要懲罰夏王朝,只有廢掉太康立武觀才可國家安定。而姒啟立國的主要依仗的是其軍事勢力,這一派以彭伯壽為代表,他們維護正統,擁護太康繼承王位。彭伯發現了祭司與武觀頻頻互遞眼色,開始懷疑其與武觀有不軌之心。後來稟報夏啟,審訊之下,祭司供出武觀。武觀因此被放逐西河。

夏朝武觀之亂——開皇子奪嫡之先河

四、武觀個人的意志。上面說了,姒啟的失德首先影響了其長子太康,史載其繼承王位後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政事不修,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相繼背叛,終至太康失國。由此可見,太康在繼位之前的表現也不會太好。那麼,作為自以為各方面都要比太康優秀的武觀,怎能容忍王位落於太康之手?後來,當繼任問題進一步提到日程上時,武觀因為心存不滿,在西河發動叛亂,效法夏啟用暴力奪取繼承權。

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王位爭奪戰爆發了。對於這次戰爭的過程,史載不多。《帝王世紀》∶“(啟)三十五年,徵西河。”《逸周書.嘗麥》:“其在啟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兇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

戰爭打了三年之久,姒啟的兒子元康、伯康皆被武觀所殺。武觀的軍隊一度要度過黃河進攻夏王朝的都城。這場權力之爭幾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統治,幸而有關鍵人物彭伯壽親自出馬,用了一年才平定武觀的叛亂。武觀戰敗投降,姒啟將其流放東海海濱。不久,姒啟因荒淫過度而病死。

武觀之亂之後,太康繼位,不修德政,荒淫無道,最終導致太康失國。

夏朝武觀之亂——開皇子奪嫡之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