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三拳與圓!精髓全在這裡了

一、前言

內家三拳,一般指形意拳、太極拳和八卦掌。以圓為基本特徵的內家三拳,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圓運動風格,而且形成了拳法的一套圓運動理論。雖然三拳在演練風格上各有特點,但拳理拳法同出一源,總離不開一個“圓”字。先父布學寬先生生前常說: “太極拳劃圓,八卦掌走圓,形意拳打圓。(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 如能三拳交替習練,用心體悟圓理,對健身有益,對技擊有用,千萬不要忽視。”我秉承父訓,工作之餘研習三拳,深感三拳中蘊含著圓文化內涵,確實值得研究、探討。

內家三拳與圓!精髓全在這裡了

二、內家三拳受圓形、圓圖的啟示

放眼望宇宙,星星、太陽、地球、月亮是圓的。回首看舍下,桌上的杯子、筆筒、燈泡,廚房裡的鍋、碗、瓢、盆,缸裡的豆子、小米,筐子裡的蘋果、雞蛋,也是圓的。為什麼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眾多物質(體)都呈圓形呢?用科學的眼光看,多數物體呈圓形,是因為力的作用。自然界中,雖然一些物體也有稜角,但經過碰撞、磨擦,久而久之逐漸也圓了起來,可以說自然形成的都是圓的。車輪呈圓形,便於滾動,蘋果呈圓形,減少脫落。圓形體容積最大、表面積最小。圓形比起其它形體,更具最大的空間、最多的容量。表面積小,使能量的消耗減少到最小。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球類運動,更是把人類帶入一種健身增智、趣味無窮的體育境界。宇宙及其它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都是在進行著週而復始的圓運動。圓成為一種永恆,成為一種美。大自然創造了圓,圓也被人類所應用。人們從圓中領悟哲理,總結思考,引申意義,發展運用。圓,對於內家三拳的創編和形成,也就具有了深刻的啟示意義。內家三拳練圓思想,源於宋朝形成的《太極圖說》。而人類對圓的認識感受,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在中國,源起於易經釋義的《易經圓圖》。(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 系伏羲氏仰觀天象、俯視地法而製作。據有關記載:“伏羲以上,皆無文字,只有圖畫。”圓圖則由河圖、洛書演化,依八八六十四卦方位軌跡而成圓。“圓者動而為天,方者靜而為地”。 “圓於外者為陽,方於內者為陰”。據說,起初圓圖內什麼也沒有,以示無極之意。後來圓內逐漸劃分為上白下黑之形,亦稱陰陽魚,用以說明陰陽交錯互易。又在白陽中標一黑點,以示陽中有陰,在黑陰中標一白點,以示陰中有陽。歷代易學家、養生家、道家、佛家、武學家等,均潛心研究圓圖,體會真義,引以為用。宋朝,道教養生家陳摶精研《易經》,繪《無極圖》和《先天圖》。著名理學家周敦頤採用《無極圖》,又著《太極圖說》,謂: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明代,來知德研注易理,撰《周易集註》,並“新畫一圓圖,右上半白,左下半黑,中有一空心圓,以明其所體會並註釋之易理變化奧義,置於其書中伏羲八卦原圖前,名之為《梁山來知德圓圖》。”(見潘岳著《突破拳學奧秘》)這些圓圖的出現,雖然都是詮釋易經,由對圓形體的感受而昇華為哲理,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對後來太極、形意、八卦三拳的形成和發展,從理論到實踐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太極圖所蘊含的深刻道理,不僅體現在內家三拳一招一式的套路及其健身、演藝、養生、技擊等多種價值功能中,而且用圓理詮釋武學奧義,積澱了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賦予三拳誘人而無窮的魅力。從而形成了三拳以圓為美、以圓為理、以圓為用、以圓求平衡的拳法特色,成為獨具中國式特點的圓運動拳術。

三、內家三拳圓運動特徵

內家三拳獨鍾圓、講究圓,雖然其形成歷史沒有明確的記載可考,但從其理論體系分析不難看出,它是在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指導下,綜合易理、醫理和拳功為一體的運動方法,其圓運動特徵顯而易見。形意拳以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總結運用生剋制化圓勢理論;太極拳取太極圓意,以螺旋纏絲運動為核心,成為太極拳名稱的由來;八卦掌則以“奇正相生,八卦相蕩”的變化,形成走圈轉圓的運動特點。內家三拳陰陽互易變化,取法自然,在內為意,在外為形,合於術數,突出圓理,符合中國文化之大道,是動功的最佳方式和理想境界。內家三拳圍繞圓、體會圓,形成了不同特點的圓運動風格。

內家三拳與圓!精髓全在這裡了

(一)形意拳打圓——勢正招圓,勁意一點。形意拳無論站樁還是演練套路,都要講圓。從渾圓樁來看,不僅形如抱圓、兩手合圓、兩膝夾圓,而且內涵意圓、氣圓、神圓。要求天地大宇宙與人體小宇宙融為一體,使身體上下左右前後形成一個纏繞交織、縱橫交錯的渾圓氣場,通過站樁平衡陰陽,調和五行,尋找勁力,整合身心。因此,修練體悟形意拳要有圓的意識。形意拳譜八字歌訣中,明確提出三圓,即脊背要圓,前胸要圓,虎口要圓。其實,除此三圓之外,對身體各部位,不論上肢、下肢還是軀幹等,都要處處體現圓勢、圓意;動轉時,也是在一個圓字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 形意拳行功走趟,看似直出直入,實際上也是在進行圓運動。形意拳法講起鑽落翻。鑽與翻必然要陰陽互變,形成動轉,轉動自然而然就是一個圓運動。以劈拳為例,不僅在行拳軌跡上形成似波浪滾動之圓形,呈立體圓,即前手走大圓,後手走小圓,而且要求發勁時上肢圓、前身圓、下肢圓,做到意、氣、勁不斷,使手與足的勁,由上肢的前撐、腰身的前挺、後足的踩蹬,產生圓的滾動勁力,勢如浪翻滾(俗稱翻浪勁)。形意拳圓勢練法,從辨證的角度看,又有大圓小圓、立圓平圓、斜圓正圓、順圓逆圓、整圓半圓之分。練形意拳不僅要求姿勢動作勢正招圓、環環相繞、處處圓活,而且講究“先求開展,後找緊縮”,要從求大圓開始,逐步把運動圓縮小為小圓,或歸於沒圓,即點,在外形上不再顯出圓的痕跡。這種勁稱之為化勁、圓勁,即直圓之意。有圓就有直,圓中有直,直亦圓。形意拳悟拳理找勁力,勁意一點即是從圓中來尋求奧妙的。形意拳打圓,以五行生剋制化的自然軌跡形成周而復始無窮無盡的圓。其拳法變化的核心就是一個圓。

(二)太極拳劃圓——螺旋纏絲,隨勢轉圈。練太極拳劃圓的特徵,明顯地體現出與圓的密切關係,而成為典型的圓運動。在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基礎上,陳氏十六世、文武全才的陳鑫(品三)先生著《陳世太極拳圖說》一書,以易理為依據說明拳理,繪圖勢說明拳式,並根據易理乾坤動轉不息的螺旋線,自喻為螺旋勁法。楊式太極拳名家顧留馨先生在《太極拳術》一書中明確指出: “太極拳弧形動作,是在意識指導下的內勁作旋繞運轉時的外形,纏繞絞轉,極為纏綿曲折,在大螺旋式和無數小螺旋式的發展路線上進退屈伸,形成為圓形動作,是太極拳練法特點的精華所在。”太極拳纏絲勁,由所練動作的不同部位、不同方向,形成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螺旋圓圈。大圓之內有小圓,小圓之中有更小圓;而大圓之外有大圓,更大圓之外還有圓。每一圓圈內都有圓心,也都含有虛實變化。其變化之妙,都在圓中做文章。太極拳演練拳式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一圓圈,不論前進後退、上下起落、左旋右轉,都帶有走弧形劃圓圈的形象。 “這個圓圈運動,有全圈,半圈,順圈,逆圈,直圈,橫圈,在整個圈套內錯綜地交織著。”圈連圈,圈套圈,圈中生圈,一圈無有不圈。因此,拳家認為,練太極拳時“全身都是圈”, “全身處處是太極”,無論轉大圈小圈,還是沒圈,都要求以勁圓為指導。(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 也就是說,太極拳運動不僅要求外形圓,而且要求內勁圓,使呼吸隨動作纏繞到兩手兩足,練出由內而外的前進式螺旋勁。在練圓步驟上,太極拳也和形意拳一樣,都要求初練大圈,後練小圈,及至沒圈;由開展而漸至緊湊,由有形而練至無形,不斷提高內勁質量。太極拳劃圓練法,當如陳鑫先生所言: “所畫之圈有斜正,無非一圓一太極”,“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圈有正有斜,有順有倒,種種轉法也各不相同,當因其勢之自然者轉之。”如手揮琵琶、雲手等等動作,皆要轉腕旋膀,腹鬆氣圓;單鞭以肘帶腰、腰隨肘旋;撇身捶步隨胯圈轉,曲伸形意求等,都具體地說明了太極拳運動處處螺旋纏絲,隨勢轉圈的劃圓特點。

(三)八卦掌走圓——擰旋走轉,足手練圈。八卦掌亦稱遊身八卦連環掌,是以繞圓走轉、掌法連環為形式的圓運動拳術。走圓圈既是它區別於其它拳術的基本特徵,也是它的根本大法。即以八卦象法為依據,以轉圓思想為指導,形成步法、掌法、身法等圓勢練法。步法要在圓形線路上腳踏八卦方位,圈要走得圓,猶如太極形。在八卦掌譜基本歌訣中,轉掌圓圈歌日:“練功轉掌足根源,以圈為法要走圓,圈裡為裡圈外外,圈為先天八卦盤。(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 ”深刻地說明了八卦掌以走圓圈為主是其最重要的圓運動特徵。從八卦掌的基本步法趟泥步的練法看,都是以內方外圓步法,裡腳直走,外腳釦行,向前邁進,按照圓周循環的方法練習。轉換方向時,則以“扣擺步,剪子股”變化,形成滔滔不絕的圓形走步轉圈形式。從八卦掌之首的單換掌看,在隨走隨變中,動作左右互換,轉腕旋肘,變換掌法,也是突出一個“轉”字。這就是說,不僅扣擺步要轉動,而且腰身、手掌、手臂等都要隨之轉動,產生螺旋式運動效果,做到身體隨勢而走,腰如軸立,手似輪形,全身各部位都在對應旋轉,滾鑽爭裹,圓中變化。同時,要求意識、勁力、動作協調一致,連綿不斷。進而,從連環擰轉的圓圈中產生出縱橫,從隨走隨變的走圈運動中走出柔順勁力,走出靈敏身法。由於習練者對八卦掌的認識、體悟不同,加之素質也不一樣,形成了不同的拳式風格。雖然從流傳的基本拳式看,走步轉圈、掌法變化等在名稱叫法上不盡一致,但大部分動作還是比較相同的。其明顯的特點,還是擰旋走轉,足手練圈,宗旨不變。

綜上可見,內家三拳的基本特徵是練圓。圓是三拳的本源,是三拳的精髓所在。圓成了一個標準。

內家三拳與圓!精髓全在這裡了

內家三拳與圓!精髓全在這裡了

內家三拳與圓!精髓全在這裡了

內家三拳與圓!精髓全在這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