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扶蘇的性格悲劇,為何趙高算準他一定會自殺

人物誌:扶蘇的仁弱性格

作為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給人的感覺就是:太子之位來得快(秦始皇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立他為太子),去得也快(秦始皇屍骨恐怕未寒,他就死了)。

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扶蘇的性格悲劇,為何趙高算準他一定會自殺

電視劇中的扶蘇形象

  由於他死得十分的突然,所以歷史對這位太子的記載也很是簡略,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寥寥數筆,卻還是側寫旁描。所以,我們想要完整地瞭解這位扶蘇太子,的確是一件難事。

  秦始皇因不滿一些儒生的復古言論,在丞相李斯的煽動下,坑殺了四百六十餘名儒生。一向仁厚的扶蘇知道後,勸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大怒,將其趕出宮廷去北邊給守衛北方的蒙恬作監軍。蒙恬可不是一般的人物,據《史記》記載,“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掃六合後,“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蒙恬還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秦始皇為什麼會大怒呢?除了他性格殘暴、剛愎自用之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扶蘇所言乃“柔慈”之語,在他眼裡,這位長子與自己的行事路線格格不入。其實,細思扶蘇的勸諫之言,可謂中規中矩,合情合理。 秦始皇的做法倒顯得相當的不理智。

  首先,天下雖然已定,但遠地的百姓還四散各處,這樣坑殺儒生只會惹來他們的恐慌;其次,儒生們又沒有犯什麼大錯,怎麼著也罪不致死,父親這樣做未免太殘忍了。

  從史書記載來看,扶蘇似乎並不是只這一次上諫秦始皇的。

  《史記》中的《李斯列傳》記載:扶蘇以數直諫上;《陳涉世家》中也說: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趙高偽造的將扶蘇賜死的詔書中,也借秦始皇的口吻稱扶蘇“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

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扶蘇的性格悲劇,為何趙高算準他一定會自殺

秦始皇像

  這些記載都說明了一件事:扶蘇經常會對秦始皇的一些所為勸阻,而且言語相當耿直。由此可知,他們的父子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扶蘇被派往蒙恬處作監軍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扶蘇被矯殺,在這兩年的時間裡,秦始皇似乎也從未過問過扶蘇。

  然而秦始皇卻還是清醒的,他知道在他的眾多兒子中,只有扶蘇能夠擔當起重任,於是“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上寫‘與喪會咸陽而葬’”。秦始皇畢竟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對國家形勢瞭如指掌,他自然會立他為太子,將玉璽賜給他,並讓他趕回咸陽參加自己的葬禮。

  可惜的是,這“玉璽”和“書”並沒有到扶蘇手裡,卻被當時的趙高與一直跟隨秦始皇巡遊的小兒子胡亥拆開了。幾個在秦始皇身邊的人就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緊接著,他們又偽造了一份賜給扶蘇的詔書,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封好。詔書大意如下:

  我巡視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靈以求長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而士兵傷亡很多,沒有立下半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因不能解職回京當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作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一同在外,不糾正他的錯誤,也應知道他的謀劃。作為人臣而不盡忠,一同賜命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

  據《史記》記載:當胡亥的門客捧著詔書到上郡見到扶蘇,打開詔書念畢,扶蘇就哭起來,進入內室想自殺。蒙恬阻止他道:“皇上在外,沒有立下太子,派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公子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只有一個使者來,您就立刻自殺,怎能知道其中沒有虛假呢?希望您再請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後再死也不晚。”使者連連催促。扶蘇為人仁愛,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立刻自殺而死。使者回來彙報,胡亥、李斯、趙高都非常高興。到咸陽後發佈喪事,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任命趙高擔任郎中令,常在宮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權。

  後人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趙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蘇真能自殺呢?只是因為趙高對扶蘇太瞭解了。《史記·趙高列傳》中記載: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也正是因為對扶蘇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所以趙高與胡亥的奸計才能得逞。不知這是趙高之狡詐還是扶蘇之愚蠢。後人對扶蘇的評價頗多,蘇軾在《東坡志林》中關於他的評價是“故其子如扶蘇之仁,則寧死而不請

”。而明朝萬曆初年的首輔張居正說:“扶蘇仁懦。”

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扶蘇的性格悲劇,為何趙高算準他一定會自殺

電視劇中的趙高形象

  蘇軾評價扶蘇之死,認為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才算是孝。而張居正卻認為,扶蘇雖然“仁”,卻是愚蠢之仁,愚蠢之孝,不足為後世效法。

  蘇軾與張居正一個肯定扶蘇,一個否定扶蘇,或許是真心實意的,或許只不過是當時所處形勢需要他這樣來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無論怎樣,扶蘇還是自殺了。按他的話來講,“父親命兒子死去,還需要請示嗎?!”這句話絕不能用一個“孝”字就能解釋得了的。

  扶蘇是孝,但孝並不意味著唯命是從。如果用百依百順來解釋孝,那扶蘇又堪稱不孝。他總和父親有分歧,有分歧自然就免不了爭吵。有爭吵就是不順不依,不順不依就是不孝了。

可當他聽到父親賜自己死的假詔時,何以即刻拔劍而自裁?那麼他究竟是孝還是不孝呢?

筆者認為,扶蘇還是太不瞭解自己的父親了。秦始皇雖然以殘暴不仁著稱,但何嘗殘害過自己的親骨肉呢?他雖然對扶蘇很是不滿,但也只是罰他去監軍,並沒有要致他於死地的意思。秦始皇其實也知道他的剛猛治國註定不會長久,大秦帝國想要長治久安,終究還是要一個像扶蘇這樣的能得人心的仁厚之君才行。只是秦始皇為人心高氣傲,他不願也不肯將這一說法告訴給扶蘇,反而將他趕得遠遠的,只是在臨死之前才將天下託付於他。這其實也造成了父子之間的隔閡,使得大秦帝國二世而亡,這無論如何不能不說是一個天大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