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時戰列艦裝備密集陣(人工瞄準,電動供彈),那麼航母是否會成為雞肋?

勇戰王聊歷史

個人認為即使“密集陣”裝備在戰列艦上,航母依然會具有優勢!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上的“密集陣”近防炮

“密集陣”近防炮系統是目前世界上裝備數量和範圍最廣的近程防禦系統,其反飛機/反導彈主要是通過在目標周圍打出密集的彈幕覆蓋目標飛行進程,進而提高炮彈擊中目標的概率、實現防禦的目的。

雖然“密集陣”系統具有較高的射速(最高射速4500發/分鐘),如對付二戰中飛行速度較慢的螺旋槳式作戰飛機,具有較大的優勢,但是,它也存在明顯的缺點:

1)射程近:“密集陣”的最大有效射程為1500米,二戰中航母上的飛機主要是通過拋投航空炸彈和投射魚雷兩種手段實施打擊,一般情況下的投彈/魚雷的距離500-1000米,理論上說“密集陣”會有較好的防禦效果,但是隻要稍微提高一些攻擊距離,如1500米左右,那麼“密集陣”的防禦效果將大大折扣,而飛機可以通過增加攻擊數量依然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二戰中攻擊類似戰列艦這樣的大型目標,少說也要出動數十架各類作戰飛機);

國產“730”近防炮射程相對較遠,但也只有3000米左右

2)備彈少:“密集陣”的備彈數量一般在1000發左右,改進型最大備彈量可以達到1550發(而且只能靠人工裝填,“開火一時爽、裝彈累到吐!”),按照“密集陣”4500發/分鐘的射速,也就只能開火20秒左右。如果採用人工瞄準,準確度和響應速度都會下降,按照5秒擊落一架飛機的話(每擊必中)也就能搞定4架飛機,即使戰列艦安裝10部“密集陣”,考慮到射界影響、重複射擊同一目標等因素,一個波次搞定20架飛機也到極限了。航母只要採取分波、遞次攻擊的方法,戰列艦依然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密集陣”供彈彈鏈

3)持續性較差:類似“密集陣”這樣的高射速近防系統,炮管的冷卻是一個難題。按照“密集陣”4500發/分鐘的射速,每根炮管平均射速為12.5發/秒,如果連續射擊,用不了幾個波次炮管就會變紅、射擊精度下降,進而攔截效率也會降低。因此,即使戰列艦裝備了“密集陣”也不能“任著性子使用”,綜合效果未必比得上採用“近炸引信”的40mm“博福斯”近防炮。

二戰美國軍艦大量裝備的40mm“博福斯”近防炮(注意右側大量彈殼)

其實,對於問題中提到的航母相對於戰列艦的優勢問題,從戰場規則的發展來看,即便是為戰列艦增加現代的近防系統,航母的優勢依然是難以改變的。二戰中,航母依靠攜帶的大量作戰飛機和配套艦艇,可以將戰場範圍延伸數百甚至上千公里,而戰列艦的攻擊範圍只能限定在火炮的射程內,鑑於此,戰列艦傳統的海戰主導地位終難逃被航母取代的結局。

“浩蕩”的美國航母編隊


威吶解析

當時的航母確實會成為雞肋,戰鬥力大幅下降。不過隨著反艦導彈和制導炸彈的服役戰列艦依然會被航母淘汰。

有回答說二戰飛機可以在密集陣射程之外投彈,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密集陣的射程將近2000米,二戰魚雷機根本就不可能在這麼遠的距離發動魚雷攻擊。實際上,二戰的魚雷機對戰列艦發動有效攻擊的距離只有500米左右甚至更近,否則就無法保證命中率。艦載魚雷機在敵方有防空火力的情況下極容易受到干擾,即使是當時的博福斯也足以干擾魚雷機投彈。二戰的魚雷機在面對有防空火力的戰列艦命中率極低,反擊號在面對日本路基魚雷機第一波的攻擊時連續躲避19條魚雷就是因為防空火力讓魚雷機無法接近無法近距離投彈導致反擊號有足夠的轉彎時間。而第二波攻擊時因為反擊號被炸彈命中導致防空火力大減才讓日本魚雷機得以接近到必中距離導致連續命中多枚魚雷。所以在密集陣火力外投雷的思路可以放棄了。
反擊號連續躲避19枚魚雷就是因為有足夠的防空火力可以阻止魚雷機靠近

還有人認為可以靠水平轟炸攻擊戰列艦,實際上這更不可能。二戰時期因為沒有制導炸彈水平轟炸的命中率低到令人髮指。美國曾經多次使用B29對吳港實行水平轟炸,但是耗費了萬噸的炸彈卻並沒有擊沉什麼軍艦,由於風力影響超過3km高度的水平轟炸幾乎完全沒有命中的可能。而且戰列艦在大洋航行中轟炸機根本就找不到目標,更不用說攻擊了,轟炸機對戰列艦水平轟炸完全是小白異想天開的結果。
轟炸機在沒有制導炸彈的時代對水面艦艇水平轟炸完全是
浪費炸彈的行為

而俯衝轟炸機則完全可能被密集陣系統攔截。為了保證命中率俯衝轟炸機肯定會進入密集陣的攔截範圍否則將無法保證命中(俯衝轟炸機高高度投彈命中率照樣很低)。別給我說密集陣因為角度太大無法攔截俯衝轟炸機這種小白才說的話,現代的反艦導彈很多都有末彈道躍升攻擊的模式,一些超音速導彈則是全程高彈道末端俯衝攻擊,用來攔截導彈的密集陣沒理由攔不住更大更慢的俯衝轟炸機的攻擊。
密集陣足以攔截俯衝轟炸機的攻擊

關於彈藥和壽命的問題,日本珍珠港事件時四艘航母的單次攻擊架數只有200多架,如果要對付常見的三四艘戰列艦組成的編隊(實際上戰列艦的數量會更多)一艘只能平攤50架飛機,更何況還要攻擊護航的巡洋艦所以一艘戰列艦隻能平攤三四十架飛機。而戰列艦不可能只裝備一個密集陣,密蘇里號就裝備了六座密集陣,實際上可以安裝更多,這時候可以輪流射擊完全不用考慮炮管冷卻和炮彈的問題,航母的艦載機可是有限的,攻擊一波後艦載機損失殆盡的二戰航母想解決裝備密集陣的戰列艦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密集陣完全可以抵擋當時大部分飛機的攻擊,抱歉有黑科技確實是可以為所欲為的。不過隨著反艦導彈和制導炸彈的出現密集陣的作用依然會被削弱,戰列艦還是免不了被飛機淘汰,只不過這個過程會更長而已。


超視距天波雷達

如果只是人工瞄準的話,“密集陣”的防空效果並不會比當時已有的防空武器好太多,自然也不可能出現航空母艦沒有優勢的情況。雖然“密集陣”的射速確實比二戰時候的20毫米“厄利空”高炮高不少,但如果沒有雷達瞄準,兩者的命中率會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高射速的意義並不大,兩者之間相差的火力密度完全可以靠更多的火炮來拉平。我們知道,“密集陣”的射速為每分鐘4500發,“厄利空”為每分鐘450發,也就是說,10門“厄利空”高炮同樣能在單位時間內投送同樣的彈藥。可是如果沒有精確瞄準打不中,投送再多彈藥效果也不會顯著提高,畢竟20毫米炮不像大口徑炮彈,可以靠近炸引信和彈片形成一個大範圍的殺傷區,20毫米炮彈只能靠直接碰撞殺傷,打不中,再多的彈藥也沒有意義。

還應該注意,“密集陣”的射程只有1500米左右,雖然比當年的20毫米炮的有效射程要遠一點,但仍不足以把敵人飛機攔在危險距離之外。要知道,二戰中俯衝轟炸機的俯衝高度普遍在3000米以上,也就是說,即使“密集陣”擊中了敵機,敵人的俯衝轟炸機也已經進入到俯衝末段。除非能把飛機完全打爆,不然也不可能改變敵機俯衝投彈的命中結果。二戰中就曾多次出現被擊中的日軍飛機仍然撞上美軍戰艦,造成慘重損失的戰例。當年的魚雷轟炸機雖然投雷距離會在1000米左右,但如果不能保證當場摧毀,仍然難以完全阻止敵機投放魚雷。

此外,還要考慮到備彈問題。“密集陣”的備彈早期型為989發,後期型為1550發,一般一次攔截要消耗200發左右,也就是說,一門密集陣裝滿彈最多攔截8次。而由於“密集陣”的供彈是全自動的,再裝填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更不可能像“厄利空”那樣隨裝隨打。因此,裝彈時必然會出現火力空檔,敵軍只要加大攻擊密度,就能充分利用這一空檔。T


聯合防務

不會,最多敵方多損失幾架飛機而已,但是改變不了航母成為海戰核心的事實。

1.密集陣系統的關鍵就在火控雷達和控制計算機,如果脫離了這兩樣改為人工瞄準,那麼密集陣只是一個射速很快的普通防空炮而已,毫無精度可言,已經失去了密集陣的本身作用。

2.如果脫離控制計算機和火控雷達,人工控制密集陣耗彈量將急劇上升,一門密集陣備彈1600發,只需要30秒就發射完畢,但是換彈時間需要4分鐘,時間間隔太長。另外火炮身管壽命大概15萬發,按照二戰防空炮命中率以及密集陣3600發每分鐘的射速,15萬發的壽命很快就會達到。

3.密集陣有效射程只有450米-1800米,如果轟炸機在高於1800米投彈,或者魚雷攻擊機大於1800米距離投放魚雷,那麼密集陣幾乎就起不到任何作用。轟炸機或魚雷機最多犧牲一下命中率,但是提高攻擊波次依然改變不了戰列艦被擊沉的結局。另外450米——1800米根本不具備對艦攻擊能力。

所以綜合來講,即便有人工瞄準的密集陣,對戰列艦保留起不到任何幫助,甚至一定程度上還不如老式防空炮。


雛菊西瓜Peterpan

二戰時的戰列艦裝備密集陣的武器也一樣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在現代海戰中被航母代替也是無法避免的。所謂的“密集陣”屬於近防炮系統,它的技術難點不是它的火炮,而是射控系統,在二戰時的條件下,也就是實現火炮部分,完全可以實現極高的射速,但是射控系統無法實現自動化,如果採用人工控制,那麼不會比二戰時期的其它艦載防空炮更高什麼。

二戰時期的艦載防空炮的技術難題不是射速或威力,而是如何打中目標,那時的技術條件對目標的速度,高度,航向等參數測算相當不準,誤差相當大,“密集陣”改為人工控制的話,那麼就根本打不準,也就是失去了自身的最大優勢了。

“密集陣”採用20毫米炮,最大有效射程為1500米到2000米,這個射程在二戰時,不算太低。二戰中飛行速度較慢的螺旋槳式作戰飛機,其防護並不高,不需要命中多少發就可以擊落它,高速射顯不出什麼優勢來,至於什麼自動裝彈,根本不算問題,高射速是大缺點,配備上千發炮彈,只能連續射擊十幾秒鐘,如果是自動控制,可以相當節約,變成人工就沒法控制了,大大的增加浪費,也許連一個目標摧毀就已經打完了,一旦要再裝填那麼幾乎無力了,1000發以上炮彈無法怎麼裝填都是難題,費力費時,這樣的設計在二戰時就是被淘汰的。

如此一來,它也就是顯不出什麼優勢來,裝不裝密集陣對解決防空問題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可是戰列艦不是僅僅防空就行的,也涉及到其它的,在對艦攻擊等方面,還是問題,最終無法避免被淘汰。


講武堂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說一下航母和戰列艦分別採取哪種作戰方式的。

戰列艦,是一種採用大口徑艦炮和多種口徑副炮來進行中遠距離炮擊,從而殺傷目標的作戰艦艇,主要負責對艦、對岸攻擊。

而航空母艦,主要採用艦載飛機進行對艦、對岸、反潛攻擊。

那麼回到問題,從這兩個艦種的不同作戰方式,我們可以看到,若是戰列艦裝備了密集陣系統,對於戰列艦來說,只是相當於增加了一種射速較快的小口徑武器,由於口徑過小,射程太近,只能作為最後的防衛武器,一般而言就是用來防空。

但是,二戰時航空母艦的艦載機對付水面艦艇的攻擊方式有3種。第一種是俯衝轟炸,第二種是投放魚雷,第三種就是機炮攻擊。這3種方式,主要採用的還是俯衝轟炸和投放魚雷。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由於俯衝轟炸是飛機從高空急速下降投擲航空炸彈,而投放魚雷則是距離軍艦一定距離投放,雖然說都要靠近艦艇,但是對於飛機來說威脅都不大。而且二戰也用事實證明了,裝備有許多防空副炮和防空機槍的戰列艦不是航母對手,加裝跟副炮和機槍沒有多大區別的密集陣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所以說,二戰時,加裝了密集陣的戰列艦不是航母對手,航母也不會變雞肋。


愛散步的魚爸爸

對於這個受邀問題,老鷹航空從下面幾點來回答。

第一呢,灌輸一個觀點,沒有火控雷達指揮系統的支持,人工瞄準操炮對空涉及,打的是概率不是精度,航母上的艦載機只需要採用多波次多方向分散進攻,就能對戰艦目標現成有效攻擊。

第二,二戰期間艦載機對戰艦的攻擊方式主要有三種:高空轟炸,俯衝轟炸,海平面魚雷攻擊。軍艦上所有的火炮都是有射擊死角的,經過多次實戰證明,艦載機攻擊水面艦艇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僅是二戰,就是現在也是如此,低速且龐大的艦艇在無數高速且體積小又靈活的飛機面前就是最好的攻擊目標。否則美帝也不會優先持續發展航母了。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

如需獲取更多航空科技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