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四种坐姿,采用其中一种轻则被休重则被杀

公元前196年,汉朝使臣陆贾来到南越国的都城番禺(今广州),他此行的目的很简单:劝说南越王赵佗臣服于汉室。提起南越国,还要从秦朝末年说起。公元前214年,秦军平定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秦始皇便在此设立南海、桂林、象三郡,开始了对岭南地区的直接管辖。但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代行南海郡尉的赵佗趁机吞并岭南三郡,并于公元前203年建立了南越国,成为脱离中央的割据势力。而一年后正式建立的汉朝,已是国力疲敝,无力对南越动武,只得采取怀柔政策。

古代有四种坐姿,采用其中一种轻则被休重则被杀

当陆贾走进王宫见到赵佗后,才发现对方已给了自己一个下马威:赵佗正箕踞(jù)在堂,洋洋得意地等着自己。所谓箕踞是指臀部着地,两脚伸前张开而坐,形似簸箕。前面已经讲过,在正式场合,必须跪坐,而赵佗箕踞而坐,不仅失礼,在当时更是一种轻视对方的表现。只不过,赵佗显然低估了自己的对手,陆贾可是刘邦手下一个有名的辩客,口才相当了得。因此,吃了下马威的陆贾并没有慌乱,而是敏锐地找到了反击点,他说:“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陆贾是在说:阁下您是中原人士,亲戚、弟弟及祖坟都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言外之意,您也是华夏人,居然在大堂之上箕踞而坐,怎么如此不懂礼貌呢?

然后,陆贾讲了一通天下大势及汉天子悲天怜人的菩萨心肠,又不失时机地施以威胁。在一番苦口婆心之后,果然有效,只见赵佗“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赵佗很羞愧,立刻恢复了正统坐姿,自嘲道:“在蛮夷之地混久了,连中原的礼仪都忘掉了。”最终,陆贾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赵佗向汉室称臣。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陆贾的口才,也说明在那时怎样坐的确是个大问题,已经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

跪坐是坐礼中的正统坐姿,但那时的坐姿并不局限于跪坐,还包括以下三种:箕踞,即赵佗那种坐姿;胡坐,双足交迭,盘腿而坐,道教中的打坐、佛教中的禅坐与之很相似,由于这种坐姿是从西域传入的,因此被称为胡坐,现在中国北方农村及韩国、朝鲜,还流行这种坐姿;蹲踞,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其实就是蹲。

古代有四种坐姿,采用其中一种轻则被休重则被杀

由于跪坐是正统坐姿,所以在正式场合,不管何种身份的人,如果采用了其他坐姿,就会被认为是很失礼的事情,会被人耻笑。《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是孔子幼年时的朋友,传说他深谙养生之术,很长寿。现在年纪大了,有事找孔子,便蹲在那里等候,孔子见老朋友这么一大把年纪,还如此失礼,便斥责他是“老而不死是为贼”,还用拐杖打他的小腿。这里固然有玩笑的成分,但也可看出,在坐姿上失礼的确是件很丢人的事情。

与蹲踞相比,箕踞就不仅仅是失礼的问题了,更是一种轻视对方的傲慢表现,其问题的严重性,在三种非正规坐姿中最大。《礼记·曲礼》有云:“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已明确提出不准箕踞。赵佗箕踞,受到陆贾的斥责,实际上,陆贾的上司刘邦也是一位箕踞爱好者。刘邦没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礼仪方面自然欠缺。一次,郦食其(lìyìjī)拜见刘邦,只见刘邦“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原来刘邦正箕踞在床上,让人给他洗脚。郦生自然不悦,不拜,只作长揖说道:“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刘邦听了很惭愧,便穿好衣服,跪坐起来。

西汉游侠郭解为人仗义,处世恭俭,声望甚高。他出门时,路人都避让以示尊敬。但一次,有个人“独箕踞视之”,郭解的门人很生气,就想杀了那个人。仅仅因为箕踞就要招来杀身之祸,其失礼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当然,郭大侠毕竟是大侠,他说:在家乡得不到尊重,是我的修行不够呀。还暗地里替那个人解脱徭役,故事的结局也如同传统的美德典故一样,那人袒胸露腹地前去谢罪了。

因为箕踞大不敬,也因此成为鄙视别人的方法。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箕踞而骂嬴政为竖子,充分表达了对秦王政的鄙视。曹魏末年,司马昭势大,有篡位夺权的野心,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本就放荡不羁,是箕踞的忠实粉丝,对司马昭更是横竖瞧不上眼。《世说新语》记载,司马昭有一次举行庄严的宴会,大家都恭敬地跪坐,唯有阮籍箕踞而坐,喝酒唱歌,其对司马氏的蔑视程度,不言而喻。

古代有四种坐姿,采用其中一种轻则被休重则被杀

当然,箕踞尽管失礼,但从舒适度讲,比跪坐还是要舒服的。因此,一般人在正式场合采用跪坐,回到家里,就很随便,想怎么坐就怎么坐,就算箕踞也没有关系。不过,有些人对自己要求严格,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采用跪坐。《高士传》中说三国时的管宁“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管宁50余年全部采用跪坐,从来没有箕踞过,以至于他常坐的木榻,都被膝盖磨穿了。还有的人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也如此要求,亚圣孟子就是一个典型。

《韩诗外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子回家,见他的老婆在家箕踞,不禁大怒,找到他老妈说道:“我老婆太无礼了,我要休了她。”孟妈妈就是“孟母三迁”中的那位贤母,孟子能成长为儒家的接班人,与孟妈妈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要不说贤母就是贤母,在问明情况后,批评孟子道:“孩子,这是你无礼啊,《礼》不是说过,要进门时,先问问里面有人没;进到堂上,声音要大一些,让人家知道有人进来了。走进房间,不要去窥探别人的私生活。我儿媳的箕踞之所以被你看见,正是因为你不声不响闯了进去。这是你的无礼呀!”孟子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打消了与老婆离婚的念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