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体衰,可别补过了

年老体衰,可别补过了

许多老年人为了增强抵抗力,提高生活质量,想吃点滋补中药调理一下。这是可以的,有时甚至是很有必要的。但进补是有讲究的,乱补一通可能适得其反。

年老体衰,可别补过了

虚证有哪些表现

中医所讲的虚证,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阳虚、阴虚、阴阳两虚及气血阴阳皆虚等,有的还往往互相兼夹。

气虚者常表现为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血虚者则可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细,或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或闭经等。

阳虚有脾阳虚和胃阳虚或脾肾阳虚之分,但人们所熟知的多为肾阳虚,见面色公式白、形寒肢冷、腰膝酸痛、下肢软弱无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尿后余沥、小腹拘急,男子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等。阴虚多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针对上述气、血、阴、阳的四类虚证,在中药学和方剂学中,一般也将单味药和成方分成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有的尚分为气血双补、阴阳双补或气血阴阳均补等类别。

医生辨证后再施补

年老首选淡补缓补

中医运用补法时,有清补、淡补、缓补、峻补之别。一般人的亚健康状态,或病情较为稳定的慢性疾病,或年老体弱者,多宜采用淡补、缓补的办法,选用一些药性平和或药食两用的药物,如莲子、山药、薏苡仁、红枣、桂圆肉、枸杞子、玉竹、百合、沙参、党参、麦冬、熟地黄、黄精、白扁豆等。在气血阴阳并不是很亏虚的情况下,长时间采用多品种、大剂量、补益作用很强的滋补药进行峻补是不适宜的。

有些情况不宜进补

滋补药虽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但使用一定要有针对性。因为我们运用滋补药的目的主要还是补虚扶弱,协调阴阳平衡。在体质尚较强健,未有明显虚弱症状表现时,尽量不用或少用滋补药;在风寒、风热或风寒挟湿等表证未痊愈,或有发热等实证情况下,则不宜服用滋补药。

药学部主任药师 刘绍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