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時關羽不丟荊州,蜀國有機會堅持更久或者北伐成功,一統天下嗎?

公元趣史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有關這個問題,我一向的態度就是,丟了荊州,蜀漢萬事休矣;但如果荊州還在劉備的手裡,這還真的不好說。

我們知道,直到關羽敗走麥城以前,劉備集團的大戰略一直是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按部就班實施的:

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的這個戰略可謂高瞻遠矚,可行性極好。當時的荊州、益州是最天下最富庶安定的兩個州,領土面積也最大,非常適合休養生息。而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以作為保底的基本盤;荊州乃是九省通衢,無論是向北打還是向東打都很方便。這兩個州一個可以作為戰爭策源地,一個可以作為保險箱,是非常適合圖謀天下的。

實際上,即使襄樊會戰是關羽輸了,他出兵的形勢也不太好,但已經給了當時的曹操集團極大的震撼。史書記載關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打得連曹操這樣打了一輩子仗的老軍事家都要遷都避其鋒芒!

可以想見,如果關羽按下性子一點,劉備方面在準備充足的情況下兩線同時對曹魏發動進攻,整個三國的歷史,都必將發生改寫。



青言論史

荊州對於蜀漢而言,是一種看似美好卻實則無用的東西。即便關羽能夠力保荊州不失,蜀國也沒有任何機會一統天下,甚至還有可能更早的亡國!

可能很多朋友不相信,因為大家都認為“隆中對”是千古難得一見的精妙戰略思想,所以總覺得如果荊州不丟,就能實踐這種戰略思想了。然而,“隆中對”畢竟只是諸葛亮在隆中之時對天下大勢的見解,再偉大的戰略也總會因為制定年代的侷限性而有所紕漏。隆中對之中的這個紕漏就是“吳蜀關係”。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顯然,一統天下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外結好孫權”,不過,在劉備集團佔據荊州之時,諸葛亮始終沒能找到妥善處理吳蜀聯盟的方法。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諸葛亮卻忽視了荊州在孫權心目中的重要性。孔明只是從理論上認為,可以在不失去荊州的前提下,與孫吳集團保持聯盟。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只有當荊州在孫權手中時,他才能放心的與蜀漢聯盟。

何以見得呢?歷史其實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史實——“湘水之盟”。大概在公元215年前後,也就是在劉備佔據成都,曹操佔據漢中之後,孫權曾經命令呂蒙攻佔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此時,劉備率領大軍回援荊州,而關羽也率軍南下,直抵巴丘。吳蜀之間的大規模衝突一觸即發。

在這個時候,魯肅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周瑜死後,魯肅代替周瑜負責巴丘的防務,而他是一個極力主張吳蜀聯盟的人。為了不讓事態擴大,魯肅不顧部下反對,毅然決定“單刀赴會”。魯肅隻身前往關羽營地,向關羽申明厲害,挽救了吳蜀聯盟。這裡額外說一下,《三國演義》中的“單刀赴會”實際上是為了藝術需要,張冠李戴了,真正掛單刀,深入敵營的是魯肅。在這次“鴻門宴”上,魯肅據理力爭,說的關羽啞口無言,只能暫息兵戈,等待劉備裁決。

此時,曹操也沒閒著,他派張郃深入巴西,威脅蜀中,這使劉備大為驚懼。為了保護剛剛到手的益州,劉備只能同意孫權的要求,承認了孫權對江夏等三郡的佔領。吳蜀雙方約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是為“湘水之盟”。

然而,正如我們所熟知的那樣,這個“湘水之盟”並不牢固,也沒有真正解決吳蜀雙方對於荊州的分歧。於是,當劉備吞併漢中,在軍事上達到全盛之時,孫權又坐不住了。他再一次背叛了這個聯盟,與曹操合謀奇襲荊州,殺死了關羽,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大意失荊州”、“白衣渡江”等故事。

通過以上這些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荊州就是梗在吳蜀之間的一根刺,對於蜀國而言,荊州只是他們發動戰略攻擊的前沿陣地;而對於東吳而言,荊州則是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要地。換句話說,假如蜀國一直佔據荊州,那麼若真有一天吳蜀聯合滅了魏國,那麼地處荊州下游的東吳,將成為蜀國的囊中之物,而他們費盡心思打敗曹魏,不過就是為蜀漢做嫁衣而已。孫權如此精明,怎能不懂其中的厲害?因此,對於東吳而言,荊州在自己的手中,才是吳蜀聯盟的前提。

當我們瞭解了荊州對於東吳的意義之後,再回頭來看“關羽不失荊州”的問題,就很容易找到答案了。如果關羽不失荊州,那麼諸葛亮兩路出兵的想法也無法實現,因為只要關羽出兵,就會如同史實的情況一樣,孫權會立即偷襲荊州,這幾乎是一個死結,完全解不開。蜀國就算防下一次兩次,也不會永遠保證不丟失荊州。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又何談一統天下呢?

那麼,倘若關羽不失荊州,蜀漢國祚能夠更長嗎?恐怕也不能,因為只要荊州不在東吳手中,他們就會不斷聯合魏國夾擊蜀國。本就處於弱勢的蜀國在兩大國的夾擊之下,就算僥倖暫時保全了邊境的安全,也必然會在戰爭的巨大消耗中慢慢走向滅亡。

因此,即便關羽不失荊州,蜀漢集團也不會因此而統一天下或延長國祚。其實,我們常用“三足鼎立”來形容三國時代的魏蜀吳,而三足之所以能夠支撐巨鼎,就是要求三方面在互相制衡中保持相對的平衡。如果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勢,那麼荊州就是讓三方力量配比達到平衡的最後一個“砝碼”。從關羽丟掉荊州,到蜀漢滅亡,40多年的時間裡,三國疆界幾乎沒有發生過太大變化,三國亂世也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了。這也側面說明了荊州對於蜀國而言的不過是美好的幻象罷了。


孫博士侃歷史

如關羽不丟荊州,蜀國是肯定會堅持更久的,甚至北伐成功一統天下也並非沒有任何可能。 如不丟荊州,蜀國就跨有益州、漢中和半個荊州,劉備諸葛亮坐鎮成都,魏延鎮守漢中,把戰略重心放在荊州,派一上將率領幾萬人馬增援關羽,東聯孫權北據曹操,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為以後的北伐做好準備。 機會會出現在兩年後的221年曹操病故曹丕即位時,蜀國可在曹操剛死曹丕立足未穩還未篡漢時兩路、甚至三路出兵,劉備留諸葛亮守益州,親率大軍從漢中出兵,關羽大軍從荊州出兵,在邀孫權從東吳出兵。總兵力在十萬左右,三路夾擊使曹丕首尾不能兼顧。 當然這僅僅是設想,甚至是紙上談兵,對蜀國不利因素也很多,首先龐統、法正、馬超的早逝對蜀國影響很大,使劉備關羽北伐時身邊缺少高級軍師輔佐,關羽、張飛、黃忠、趙雲等主要將領都年事已高,蜀國出現人才斷層,其次從漢中出兵群山阻隔道路崎嶇後勤補給困難,魏國只要以逸代勞積極防禦消耗蜀國,劉備一路就勝算不大,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失利原因就在於此。而關羽真北伐過一次,雖最初取得一些勝利但很快就被增援的徐晃擊敗,即使後來東吳不偷襲荊州關羽也不會有太大作為。第三曹操雖死但北方未亂,魏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兵精糧足,雖主動進攻蜀國吳國勝算不大,但防禦對方進攻還是完全有能力的。司馬懿、曹真抵禦劉備一路,曹仁抵禦關羽一路、張遼抵禦東吳一路。張郃、徐晃、于禁等大將作為機動部隊可隨時增援。最後孫權也不是省油的燈,從戰略平衡角度考慮,他不可能座視劉備過於強大威脅到自身安全。即使出兵北伐也是出工不出力,甚至會從中攪局趁關羽北伐時攻擊荊州 。 綜上所述,如荊州不丟蜀國情況肯定會好很多,至少會維持更久,不會被魏國輕易攻破。但北伐曹魏一統三國雖有機會,但困難重重勝算不大。


ZYY720605

我是中原一哥,為你解答。

荊州不丟,蜀國也不能一統天下。

荊州地理位置特殊,兵家必爭之地,向上可以打曹操,向下可以攻打孫權,三國之勢形成,劉備為關羽報仇,走的就不是水路,更加證明荊州只是戰略位置重要,不是一統天下的資本。

說到這不僅有人要問,你怎麼證明,理由如下:

劉邦和劉備同樣擁有巴蜀之地,結局卻大不同,都是以巴蜀為根據地,劉邦選擇的從關中入手,和項羽爭奪天下,巴蜀只是跳板,關中才是天下之資,荊州和關中哪個更好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不爭的事實,在當時的情況下,巴蜀做為跳板可以,真做為糧倉,真的以巴蜀為兵源之地,實則不妥,關中之地,人口多,將領多,實為資本保障。

“蜀中無大將”。就知道武將的缺乏,人才接濟不上,從側面可以看出巴蜀的人口少,從史料官方記載,明確指出巴蜀的人口少,從將領方面來講,劉備有關羽、張飛、趙雲等所向披靡的武將,但他們的統帥能力卻不強,五虎上將關羽自傲自大,黃忠年紀大,張飛……諸葛亮北伐時,也能證明,帶出的將領多是劉備在世時的。


《隆中對》只是讓劉備紮根巴蜀,巴蜀易守難功,沒說劉備有能一統,諸葛亮沒出山之前,別人就說“適逢其主,不得其實” ,證明一統天下很難,最起碼不是劉備能做到的。

荊州論人口不如關中,論糧倉不如關中,董卓的西涼軍、馬超的軍隊,就知道其戰鬥力,小小一個荊州不如關中光大地區,可惜曹操佔領著關中,荊州只是位置重要,不是奪天下之資。


中原一哥


既然題主提到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在這裡根據已有的歷史進行假設一下,如果當時關羽不丟荊州,上述情況不是沒有可能發生。

所以總的來說,蜀國沒有機會堅持下去或者北伐也不是全怪關羽失去了荊州這一極好的戰略位置,但其也應負關鍵責任。

孔明在出山之前就為其主公描畫好了政治藍圖,即隆中對策,而且其中的計劃已經完成了相當大的一部分,據守益州,佔領荊州,當時已經完成的很好了,荊州地理位置極為有利,在現在仍被稱為九省通衢。





本來就很好的戰爭資本,就從關羽失去了荊州開始敗落,關羽兵敗麥城之後,當大哥的劉備以仁義立身怎能坐視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馬集結蜀國所有兵力攻打東吳,最後也以失敗告終,死於白帝城內。

所以就有假設,如果關羽沒有失去荊州,那麼當時的戰局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當時的益州就是孔明作為戰略退守的最後底線,而荊州則是退可守,進可攻的有利位置,這時的東吳,蜀漢,曹魏處於掎角之勢,失去任何一方對哪國都不利。

而因為關羽一直北上且節節勝利,弄的曹操差點遷都,此時的東吳想著,若是關羽乘勝追擊攻佔曹魏,兵力經濟瞬間提升為東吳的幾倍多,那麼東吳將會像曹魏一樣亡國了。


此時的曹操正想著如何和東吳聯盟削弱一下蜀國的銳氣呢?沒想到東吳自己來和曹操聯盟包剿關羽。

此時的關羽腹背受敵,東吳從後面包圍了上來,最後關羽兵敗麥城,俠肝義膽,忠勇無雙的關二爺就這樣被孫權的將領呂蒙殺死。

如果關羽沒有失去荊州,那麼一切應該會像諸葛亮所說的那樣,基本上差不了多少,但是荊州這個地理位置如果沒有有利的後盾作為支撐,其實也是十分尷尬的位置。

處在南北之間,誰擁有此位置,誰有利,所以使得蜀國的兵力被分散了,而這是東吳又與曹魏聯合,關羽也不得不敗了。


倘若關羽與諸葛亮裡應外合,同時出擊北伐其境況也不可能太好,畢竟這三國鼎立之勢不能破壞,所以此時的司馬懿看穿了一切,用時間戰勝了一切熬死了所有人,一口吞下整個三國,結束勢力分割狀態。完成統一。


智化冰川

三國時期,關羽丟荊州,然後走麥城,最後被殺,可以說是影響了整個三國的戰局!

若是關羽沒有丟失荊州,那麼將對蜀國整個戰局的影響有多大呢?在不考慮其他任何因素的情況下,我認為會出現幾點變化!


一,關羽不會死,張飛和劉備也不會死

若是關羽沒有丟荊州,那麼就不會有走麥城這個橋段的出現,關羽就不會死!關羽不死,張飛就不會因為傷心過度而飲酒之後打罵軍士,也不會被嫉恨而殺死!劉備也不會不管不顧的找東吳報仇,也就沒有戰敗病逝白帝城的結局!

二,關平不死,可為蜀漢少壯派領袖,蜀漢避免蜀中無大將的局面

關羽不死的話,長子關平也不會死!由於關平常年跟隨關羽左右,征戰沙場,正史記載關平勇猛不遜其父,假以時日必將成為蜀漢一員猛將,根據正史中蜀漢後期的情況,關平若活著,必將成為蜀漢軍方少壯派領袖,蜀漢講避免蜀中無大將,後繼乏力的局面!

三,荊州和益州互為犄角,諸葛亮謀取天下的局面未破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的計謀就是以荊州和益州互為犄角,發現自己的實力,三分天下,謀取天下!荊州不失,諸葛亮的計謀就困在了實處,劉備稱帝后,諸葛亮騰出手來,將會根據荊州和益州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諸葛亮的計謀也不會被打亂,落在空出!

四,蜀漢聯合孫吳北伐曹魏

荊州不失,關羽不死,吳蜀聯盟也不會破裂!劉備稱帝諸事安排好後,勢必會聯合孫吳對曹魏進行北伐!

綜合以上幾點,我認為荊州不失蜀漢實力將不損,反而會逐步增強,吳蜀聯盟不會破裂!隨著蜀漢的日益強大,必然會對曹魏採取行動!但是,蜀漢大將老去,小將除了關平,其他並無出色之人!孫吳對於荊州的態度也很是堅決,吳蜀聯盟存在多久,何時因為荊州撕破臉也未可知!

首先曹魏實力其實是超過吳蜀聯盟的,曹魏集團也在發展,並且曹魏集團中也是能人輩出,曹操父子和司馬懿父子都不是易與之輩,再加上曹操坐擁富庶之地十之七八,實力也會越來越強大!而孫吳對曹魏的進攻從不曾中斷,但被曹魏阻擋在合肥不得寸進!

我的結論是

荊州就算不丟,蜀漢堅持更久那是肯定的!但是統一全國,我認為不現實!

我預料的結局是,吳蜀聯盟北伐曹魏,曹魏針對荊州做文章離間吳蜀,吳蜀關係破裂,最終還是曹魏成為唯一政權!


方外談客

現代人都記住了關羽敗走麥城這件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與此同時發生了其他很多大事。比如劉備攻克漢中。當時的蜀軍,可謂是兵鋒正盛,無人可擋,簡直要比打袁紹時期的曹軍還要厲害。漢中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來搶,曹操當然也不會拱手想讓,雙方在漢中打了兩年多,最終以曹操的失敗告終。

而此時的關羽,得知大哥大捷,自己也不甘落後啊,再加上此時的蜀軍已經是驕兵悍將了。關羽出兵攻打襄樊,一是被陸遜這個初出茅廬的小犢子給忽悠了,二是他堅信以蜀軍的士氣,和自己的戰鬥力,能夠很快就解決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開局十分順利,關羽率先拿到龐德人頭,並且生擒于禁,水淹七軍,嚇得曹操當時差點遷都以自保了。然而,令關羽沒有料到曹仁並不是他想象中那麼好對付的。曹仁據守不住,曹操又派兵來援,還有孫權和呂蒙唱雙簧,關羽被忽悠了。

孫權拿到荊州之後,關羽被斬,劉備曾一度出兵伐吳,然並卵,被陸遜打的丟盔棄甲。這就是要說的重點。即便有荊州,蜀國也沒有機會一統天下。

諸葛亮六出祁山,每逢大雨,必會念叨,如果荊州還在我們手裡,北伐就不會這麼困難了。困難在哪?主要還是出兵路線和後勤補給的問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嘛!如果荊州在,那運輸效率和成本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但是,如果從荊州出發,那伐的就不僅僅是曹魏了,還得搭上東吳了。

諸葛亮從漢中出發,東吳坐守荊州,可以袖手旁觀。如果你從荊州出發,孫權能讓你這等安生,我看以孫權的指揮權謀,絕不可能犯這等低級錯誤。那麼,諸葛亮就要同時面對兩個敵人。

從劉備與陸遜的交手中不難看出,東吳不乏人才。諸葛亮想要以一敵二,並非易事,因此,蜀國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貓與史

謝邀
關羽不死,荊州不丟的話,一直執行隆中對戰略,蜀國肯定能堅持更久,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北伐成功,一統天下就真不好說了。
就地盤上看魏國擁有豫州、兗州、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司隸、涼州。蜀國擁有益州、荊州。吳國擁有江東。雖是三國鼎立,但很明顯魏國一家獨大,吳蜀兩國聯合才能匹敵魏國。這個局勢也是《隆中對》中的戰略。
益州地勢險惡,沃野千里,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佔據這兩個天下最富庶安定的州,聯合東吳,雖進取不足而守有餘。
三國演義中說關羽率荊襄之眾,發動襄樊大戰,雖然前期取得勝利,逼得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鋒芒,但隨後曹操調徐晃前去救援,後來更是親自出徵,徐晃又一舉戰敗關羽。就算當時國際局勢大好,東吳沒偷襲荊州,反而相助關羽攻曹,劉備也從益州進攻雍、涼,但最後也是註定徒勞無功,畢竟合肥有張遼鎮守,很明顯東吳過不去這一關,從益州出兵進攻雍、涼也會被曹操派遣上將前來對敵,就算打不過劉備、諸葛亮也可以防守,撐到曹操徹底打敗關羽,劉備見事不可為,自然會退兵。到時還是三國鼎立,互相牽制。

至於《隆中對》中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個“變”可能得等到魏國出現昏君,且國中人才凋零,內亂叢生才會出現,而蜀國方面則要人才眾多,國家大治,才能北伐成功,打敗魏國,使一統天下成為可能,當然東吳不會白白看著蜀漢得了魏國地界,必定也會北上,與蜀漢共分天下,然後就是兩國相併,一決雌雄,誰勝誰負也不好說,畢竟東吳也絕不是軟柿子。

煙路千年

如果荊州不丟掉,襄樊之戰也勝利,劉備的大西南就會非常的穩固,蜀漢政權會堅持得更久,因為荊州人口相當的多,完全可以將荊州部分的人口遷到漢中,因為漢中的人口被曹操搶光了。那麼整個西南的人口應該相對比較穩定。如果諸葛亮再去平定南中,搶一些錢過來的話,那蜀漢的實力就不弱了。

至於統一天下,壓根是夢想,因為這裡還要涉及到一個問題荊州不失只能說具備了爭奪天下的基礎,但是並不能代表統一天下,因為曹魏的實力遠遠大於劉備和孫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對東吳絕對有壓制性的作用,吳國和蜀漢的外交主動權掌握在劉備方,吳國就會成為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

這樣之後吳國跟蜀國的聯盟基本上不現實,不會像後期那樣穩固,相反,很有可能曹魏與吳國的聯盟會更加穩固一些,

畢竟劉備方的攻擊性,好戰基因遠遠大於孫權,所以三國會更加的撲朔迷離。

當然如果劉備拿下荊州,涼州,雍州,這樣的話,統一天下真的是有可能。但光光拿下荊州不現實。


知常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