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早晚會忘,為什麼還要讀書?

strong-lee

很多人其實把讀書的目的給搞混了,

讀書並不是為了記住,而是為了讓自己的三觀得到更好的塑造。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求我們要把學習到的知識,看到的書籍給一一記下來,因為在當下的應試教育中,記憶力是衡量一個學生優劣的重要指標。

老師和家長,對自己的學生和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他們必須把學習到的知識給記下來,從而可以考取個好的成績,替學校和家族爭光,至於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識究竟是怎麼來的,答案的邏輯推理是否嚴謹靠譜,除了這個答案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的這些,家長和老師一概不管。

他們要的,僅僅是記憶力這項技能而已。

但只有到了社會才會深深的體會到,記憶力其實在人生的競爭中,所佔據的權重是非常小的。

讀書更多的是為了塑造自己的三觀,培養起正確的情商,知道更加廣闊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通過不斷讀書的方式,知道知識是從哪裡來的,它的適用領域是什麼,有什麼侷限或者不足,如何將這些知識給應用起來……

所有的這些,都比單純地把讀過的書給一一記住要強很多的。

舉個栗子。

「自控力」這個名詞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也有不面臨著自控力不足的問題,但如果你僅僅只是通過把有關自控力的書籍給一一看過,並且記憶下來,卻從來沒有在實踐中加以驗證,那你也只是一臺單純的知識複製儀器而已,根本談不上真正的改變自己。

最好的讀書方式,並不是讓你去把書中的知識給記下來,遺忘本身也是一種記憶方式,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遺忘可以給你騰出新的地方,讓你去學習更多,實踐更多的知識。


曾少賢

怎麼說呢?這就好像,你也不知道你每天吃的東西都去了哪兒,可最後它長成了你的肌肉、骨骼、血液、牙齒。其實吃的東西遲早會拉出來,那你幹嘛還要吃呢?因為你吸收了養分啊。都說“竹籃打水一場空”,可是竹籃打水真的就一場空嗎?至少你的竹籃被水洗乾淨了呀。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跟高尚的靈魂交談,肯定是會收穫一些東西的。

其實“讀書早晚會忘”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詭辯。什麼叫早晚會忘?如果小時候學會的1+1=2,那你什麼時候會忘記呢?可能等你老了萬一哪天老年痴呆了才會忘掉吧。那也已經是記了七八十年了,這七八十年才忘掉,算不算早晚會忘呢?當然算了。可這七八十年你記住的時候,難道1+1=2這件事情對你沒有幫助嗎?顯然是有幫助的啊。

再把時間拉長,你會發現你讀了很多東西,真正記住的,都是那些你覺得重要的、對你有價值的、能夠定義你自己的東西。就好像上一代人,他們記住的可能是毛主席語錄,而這一代人,可能記住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者是你自己工作專業領域的一些東西;或者是某一個情感專家給你說的一些能觸動你的話;或者是某一個流行歌手的一句歌詞……這都是因為,它們是你認為對你來說有價值的,能夠定義你是誰的內容,這種內容,你是不會那麼容易忘的。

把時間拉長之後,你會發現任何東西都是早晚會忘的。越早忘掉的那些,越是不重要的事情。而留下來的,都是對於你來說重要的。

所以讀書到底是在做什麼呢?是在明白什麼對於我們來說是重要的,是來增加我們對自己的瞭解。

而反過來,假如你不讀書的話,反正你什麼都不知道,你也就無法瞭解自己,因為你不知道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是值得記住的、是不容易被遺忘的。


科學家種太陽

最近在讀吳曉波老師的新書《激盪十年,水大魚大》,非常開心,可以透過中國最好財經作家的視角重新審視過去十年發生在中國的企業發展變革事件以及中國這十年在面對國內外各種挑戰時做出的應對。

因為這段歷史離我們很近,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親歷者,所以自己過往都有一些模糊的印象,結合吳曉波老師精彩透徹的描述,會有一種融通的快感。

因為書籍的陪伴一個小時地鐵的上下班時間即便是站著也總會過得飛快,等到出站要合上書的時候,猛一抬頭,會覺得意猶未盡……


上週讀《褚時健傳》剝去外界媒體對褚老種種評論的面紗,近距離觀察這位88歲高齡的生活強者,會覺得誠然時間像一條河,不由分說向前奔騰而去,即便歲月滄桑,世事流轉,可依然有人像一個勇士般直面生活、事業帶給自己的種種問題。這種人格的魅力讓人心嚮往之。

在褚時健身上,所謂的產業、財富都是可觸摸可計算的東西,他的精神和想法、做事的方式,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真正的傳承之物。

讀書也一樣,讀過的東西很多我們都會忘記,可是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忽視讀書對人的重要性。

正如著名作家楊絳先生所言:你的問題就在於想的太多,而書讀得太少。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既然早晚會忘記,為什麼還要讀書?

一、 腹有詩書氣自華

人是被構成的,我們的基因、飲食和體育鍛煉構成了我們的身體。

我們的經歷和所讀的書構成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身體自身會發育成長,精神世界亦是如此。讀過李白,當面對黃河的時候,就會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感嘆;讀過王維,面對無垠沙漠和落日的壯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會湧上心頭;讀過柴靜的《看見》看過她的《穹頂之下》,面對霧霾等社會公眾問題時,我們就不再會單單隻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做一個事不關己的旁觀者,而是多了一個普世的觀察視角和一份休慼相關的社會責任感。

這些就是你的所是,這些構成了你的氣場和氣質,即便你一句也不記得曾經讀過的東西,但其中的精神內核已經慢慢內化成你的所是。

二、 增長見識,塑造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要想形成世界觀,你得先去觀世界。就像旅行的目的是感受精彩的大千世界,而不是為了記住所看到的。

同樣,讀書也是為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而不是為了記住書裡的句子。旅行是拓展自己的物理版圖,而讀書是擴大自己的精神版圖。

你只有去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內蒙古對你而言才是真實的,你的物理版圖才有它。

每一次有價值的閱讀都是在重塑我們自己的三觀,這些縱橫交錯的精神內核在無形地影響著我們人生中每一次重大的選擇,並將繼續引領我們未來的道路。


所以,讀書不是為了記住什麼,只要讀的時候用心,以探索的心態讓自己沉浸其中,即便是過後一個詞都不記得都沒關係,因為你已經“得到”了。


希望你在書中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親愛的讀者,2017年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好書是哪本?請來分享一下吧!


從事高淨值人群財富管理工作,重度旅行患者。

堅信無論自身成長還是資產配置,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理念是不二之選


蘇珊職場進化論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閱讀的目的是什麼,我想,這樣的問題你已經在心裡面問過自己無數遍了吧。的確,閱讀的意義我也在心裡問過自己到底是什麼,因為閱讀不能夠讓我發家致富,相反“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我為什麼要閱讀呢?

後來讀了《菜根譚》與《小窗幽記》這樣的書後我才發現,閱讀不是去比輸贏,也不是去為了爭奪勝負,閱讀的意義很簡單,是澆灌心靈,潤澤心田。我們閱讀追求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閱讀的收穫你看不見,但一直都在悄悄的滋潤著你的成長,比方說這些收穫體現在你的學識與修養,體現在你的待人接物方面,體現在你是否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這是一個人人焦慮都容易缺乏安全感的時代,讀書剛好填補了我們的安全感,讓我們不再焦慮,因為歲月會翻臉不認人,你以為所謂的外貌、金錢、身材能夠伴隨你一輩子,讓你永遠都立於不敗之地,其實想錯了。能夠經受得住歲月的考驗讓你不斷成長不斷強大的仍舊是閱讀,是你內在的知識與能力。

你說閱讀無用,但是,當中秋佳節與親戚朋友聚會時,別人說你看月亮好大好圓好漂亮,你可以吟出詩人杜甫說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或者李白說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春天與朋友踏青賞花時,你可以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以更加文雅的方式表達對春天的讚美。當與朋友離別時,與其說千言萬語,不妨說“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閱讀不能以功利的態度對待,而是培養這樣一種行為,因為閱讀會伴隨你成長,帶給你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沈善書

偶然看到了俞敏洪2015年在東南大學的一篇演講,真心感受到堅持讀書的人所擁有的強烈的自律品格。為此,將其中關於讀書的部分摘錄出來,並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分享給大家,傳播有價值的正能量。摘錄的部分來自《俞敏洪:3個月讀了60本書,我為什麼還要每天讀書?》。
俞敏洪:3個月讀了60本書,我為什麼還要每天讀書?

一、俞敏洪的演講:年輕人要學會讀書、交友和獨立行走

關於讀書,其實我讀得也不多,但有很好的看書習慣,同學們肯定沒有我忙,我從今年1月1日到現在,總共不到3個月的時間,我一共讀了接近60多本書,都是真正給人帶來思考的書籍。我讀的都是歷史書、哲學書、還有現代商業潮流和未來世界發展方向的書。我已經做了三萬多字的讀書筆記。所以說,人生是要學習的。

有人問我,俞老師,你為什麼還要讀書呢?因為確實只有書中的思想才能夠引導你走向未來。大家都知道人是一個受思想指引的動物,你的思想走到哪裡就會走到哪裡。如果你的理念覺得你是一個自卑的人,你就是一個自卑的人。理念要從內心中深深地相信才行,你要是表面相信,實際不相信,就會形成性格分裂。

我是真實地相信,當你的理念改變了,你的思想改變了,你就能改變你的生活。因為只有思想創造現實,人是靠這樣的思想創造現實,通過現實倒過來再豐富人類的思想。所以,你一定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辦法讓自己的理念變得先進。

那麼,理念如何來呢?理念從三個地方來:讀書,交友,行走。其中,一定要大量的讀書。

要讀各種各樣的書,海內外的,英文不會,就看中文的。現在所有的優秀英文書籍一經出版,一個月之內都會有中文版面世。同學們需要大量地讀書,海內外的書都要讀。什麼書都拿來讀,這樣多種思想衝擊碰撞以後,你才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你就能成為世界上優秀思想的集大成者。

同學們,你們一年讀50本書應該不多吧。我在北大的時候一年讀200本書,我讀書的速度還是比較快。你們就讀50本書,因為你們現在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談戀愛什麼的,但也不能忘了讀書。

二、自己的思考:知識,無法改變命運,但可以提升品質

今天是3月9日,堅持日更的第15天。如果從12月9日算起的話,近三個月(包括一個寒假在內),寒假提供了大量的閱讀時間,但這3個月我也才讀了47本書。而且我以為這個速度已經是我目前所能達到的極限了,在我目前所掌握的讀書方法裡面,我認為我已經用了很恰當的方式、我自己能掌控能力、能不耽誤理解的閱讀速度來進行閱讀,但也才是僅僅47本。

真的是無法想象,像俞敏洪如此事務繁忙、時間珍貴的人,他竟然3個月還能讀60本書,平均1.5天讀一本,而且根據他的演講內容,基本上一本書應該在300頁、20萬字的篇幅。真的是應了那句話:不怕你不努力,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還努力。原本我們就比類似俞敏洪這樣優秀的人才有很大差距,卻又在讀書上落下了更多,再不讀書,何以立足。

以前我們一直相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看著俞敏洪、馬雲等等類似的成功歷程,好像確實是讀書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讓他們成為時代浪潮的弄潮兒。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及不斷的自我思考。我認為:讀書其實並沒有改變命運,但卻提升了我們的品質。這個品質包括兩個:個人品質和生活品質。

讀書提升了我們的個人品質。常言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人自然而然地顯得器宇不凡,書卷氣息撲鼻。曾國藩曾經總結出一句話“惟讀書可以改變氣質,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讀書人的氣質,就是在連綿不斷的閱讀中潛移默化養成的。有些人從外貌上看毫無魅力,然而讀書裡的精神世界確實充實、豐滿的。讀的書多,知識就越來越淵博,精神就不斷充實,從而變得越來越自信,變得越來越超凡脫俗,變得越來越有高雅的氣質。

讀書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通過不斷讀書,能夠提升對生活的感受。讀書會使一個人的思想更加豐富、眼光更加敏銳,可以發現生活中五彩繽紛、色彩斑斕的美麗,感受到不讀書時發覺不到的芬芳。

同樣是看見夕陽餘暉的時候,讀書的人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或者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再不濟,也能說個:天邊的晚霞映紅了你美麗的臉龐,傍晚的微風輕拂過你溼潤的發線。而不讀書的人呢,卻只會說:我去,今天這夕陽真美!快看,那還一隻大鳥。

對不起,我不要做“大鳥”,我要做“孤鶩”。

作者:千城Slash公眾號:千城Slash讀書行萬里,夢想走千城

千城Slash

在題海中搜尋作業,發現了這個有趣的問題。讀書早晚會忘,為什麼還要讀書?

就好像天真的孩童在問,吃了飯一會兒就餓,為什麼還要吃飯?洗過的衣服一會兒就髒,為什麼還要洗?


記得很久以前讀過一個故事,大致意思如下:

孩子天天跟著爺爺讀書,但讀不太懂,就問爺爺,咱天天讀書為啥?不當飯飽不抵衣暖的。爺爺沒有解釋,給孩子一個竹籃,讓孩子去河邊打一籃水回來。竹籃打水,任孩子跑得再快也不可能存住水。

孩子累的氣喘吁吁,垂頭喪氣。爺爺說,你再看你的竹籃。

竹籃已經被一次次的打水滌盪的乾乾淨淨。

爺爺說,孩子,這就是讀書的意義。你可能覺得沒記住什麼,但是在讀書的過程中,你的靈魂已經得到淨化。


古人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多讀好書,汲取書中的道理,可以長心眼,開智慧。

書中的章節是形式,你不一定記得住,書中的道理是精氣神,你讀了必然有觸動。

多讀好書,不僅可以醫愚,甚至可以美容哦。讀書滋養心靈,提升氣質,容顏煥發的光彩非人力可為,那是由內而發的神采。

沒錯,從小到大,我們讀過的書大半已忘,甚至書名都想不起來。但是它們已經潛移默化在我們的舉手投足間,待人接物,談吐言行,胸襟眼界,還是那句老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網上流傳一個梗,說當你想誇一個人的時候,又實在沒詞說,那就誇她,您太有氣質啦!我以為,這梗通曉人心,因為人的最美境界就是氣質好!

人生來容顏不可選,後天氣質取決於自己修為。氣質好,就是對人努力的最大肯定。而這份美的底氣,就是讀書帶給我們的好處。


兔只兔子愛生活

讀書不是為了能記住什麼,所以不在乎是否完全能記住所讀的內容,讀書是為了啟發思考。

讀書能幫助人在瞭解世界的同時,引導人思考自身。當視野被開闊後,人就會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

畢竟,人間有許多問題是沒有解決方案的。

一些人與人之間,或人與非人世界之間的關係,誰也不能下定論。誰都沒有,也永遠不可能達到最終的理解,就是在一些我們熟悉的日常事務中也都如此,眾口難調,各種觀點會因人而異。

而讀書,則能幫助人把這些問題想得更清楚一點,因為書集結了各類人的思考,一些經典的作品則更是蘊含著優秀作者深刻的思想。

所以說,讀書無非是為了兩點:一是娛樂;二是學習。

所以本就是為了娛樂而讀的書,何必要記住,忘掉也無妨。

而為了學習而讀的書,只要找到了正確的讀書方法,講書中內容內化為自身知識,即便是日子久了,也不怕忘了。

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作者將閱讀氛圍三個層次,教你如何精讀一本書。

書名:《如何閱讀一本書》

簡介: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包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讀者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來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瞭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免費借閱《如何閱讀一本書》


博庫圖書館

讀書早晚會忘,那是因為你沒有把書讀進腦海中,沒有把書裡展示出來的信息,變成知識點,然後在你的腦海裡形成一個完整的屬於你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讀書前,請先思考這幾個問題:

1、為了什麼讀書?

A 是為了消遣 B 是收集信息 C 想學到知識

2、怎樣去讀書的?

A 是拿起書粗略的看了一遍。

B 挑著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看了一遍

C 看了一遍還做了筆記

3、這本書你看了幾遍?

A 只看了一遍

B 看了一遍,重點內容再看一遍

C 不知道還能看什麼


以上,你的答案是選A,選B,還是選C ?好了, 不用告訴我,讓我來告訴你,

讀好一本書的方法是“把信息變成知識體系”。


自從互聯網日漸發達之後,我幾乎都是在網上買的書。因為可以第一時間買到新書,而且也能淘到很多絕版書,況且網上的價格透明,還能直接送到家門口,特別方便。不過,幾乎每次我買完書之後都會很後悔。因為我每次都會買了很多“看不下去”的書,如今它們都快佔了我書架的一半空間。


我深刻反思過,發現原因有二。其一是買書的時候看到很多推薦文案寫的特別好,就忍不住加入了購物車。其二,就是為了湊單減免、滿額包郵才多買了這些不在計劃內的書。所以,當我看到《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時,簡直如獲至寶,它解決了我多年來的“心病”,讓我知道不僅讀書要有方法,而且買書也是個技術活。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的作者是日本的奧野宣之,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此外,他還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就因為他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工作和生活。奧野宣之還出版了《如何寫遊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鍊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著作。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奧野宣之將讀書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和活用。

  • 選書:收集日常生活中跟興趣有關的書籍,列好購書清單,避免購書時買到自己不感興趣的書。

  • 購書:根據購書清單,檢查書籍本身是否自己想買的。


  • 讀書:帶著目的去讀書,將重要的部分標記出來。

  • 記錄:製作讀書筆記,推薦“蔥鮪火鍋式”和“剪報式”筆記法。

  • 活用:通過重讀筆記,在檢索和參考過程中再次得到提升。


下面,我來跟大家簡單說說,奧野宣之在書中是如何教我們來“有效閱讀”一本書的。


找到真正想讀的書


以我這幾年網購書的慘痛經歷,強烈推薦“購書清單”。先把每次需要購買的書籍先列好,購買時只需要對著清單,一本本放入購物車,輕輕鬆鬆就可以把書帶回家。那麼問題來了,怎樣列出我們真正需要的“購書清單”呢?


①收集信息:各方面收集與你想讀的書有關的信息。

②按需購買:檢查這些信息中,哪些是你真正需要購買的書。

③列出清單:列出購物清單,要包含書名、作者名跟出版社名字,才能保證你不會買錯書。


以上三步就可以幫你找到真正想讀的書,還不會買錯書。


結合閱讀和做筆記的方法


買到書後,就可以正式開始閱讀了。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奧野宣之建議在讀書的時候把重要的部分做標記,讀完書後再開始做讀書筆記。他提到兩種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分別是“蔥鮪火鍋式”和“剪報式”筆記法。


蔥鮪火鍋式”:這是日本的一種特色火鍋,主要的配菜有蔥段和鮪魚。這個筆記法是將書裡有所感觸的地方摘抄下來,和自己的評論交替寫在一起,目的是證明自己讀過好書。不過,如果是實用類的工具書,就只需要標記原文的位置,然後寫下評論即可。


“剪報式”:這個筆記法是“貼”出來的,把“與書相關的東西”都收集起來,比如書腰、信息卡片、書籤,等等,然後將其剪下來貼在筆記本上面,旁邊可以再寫上本書的讀後感。這也是一種不錯的筆記法。


把信息變成知識體系


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書籍,能給我們看的就只是作者展現出來的信息。這些信息有的是你感興趣,有的是你看過的,還有的只是所提到的知識層面的冰山一角。舉個例子,一位育兒達人在網上分享了她的育兒心得,其中提到她的寶寶發熱的時候,沒有看醫生,只是讓孩子多喝水多休息就好了。如果你是一位寶媽,你的寶寶發熱的時候,你也能跟她一樣處理嗎?不行的,她只是告訴你她的孩子發熱是這樣處理的,而你的孩子卻不一定跟別人是同樣的情況。所以如果你多看看其他人的分享,就能多瞭解關於“小兒發熱”這方面的知識,然後才能採取正確的措施。


所以,想要真正有效的讀一本書,不僅要不斷重讀筆記或者書本內容,還要對書中提及的知識點有更深入的瞭解,比如可以再看看同樣主題的書籍,可以發現更多相關聯的知識點,這樣以點帶面,慢慢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信息也就能變成知識體系了。


想要把讀過的書,印入腦海裡,與自己的思想融為一體,就需要看看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在書中不僅教了我們一種有效的讀書方法,這種讀書方法還能帶來思考方式的轉變,從每本讀過的書找出你想要的信息,然後轉變成知識點,最後形成一個真正屬於你自己的知識體系。


最後,附上我做的思維導圖,裡面也包含了書中提及的19個充實讀書體驗的小技巧。


林桐葉

你看過的書,經歷過的事,最後都變成了你。

一日一簽

小的時候,聽爸爸講古人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故事,心裡羨慕得很。長大後,自己漸漸接觸各方面的書籍,有興趣類、功能類、科普類等等,發現那簡直是一種只存在於傳說中的神技。一目十行根本不可能,就連過目不忘也很難。

就比如我大一大二時,沒事就奔圖書館,因為那兒有空調。兩年下來,除了特別不感興趣的技工書籍,其它幾乎讀了一遍。可又如何呢?現在想想,都忘得八九不離十了。要不是偶爾從某部影視劇或文章聯想起一些片段,完全記不得曾經看過。

我大學讀的專升本,許多同學專科後就參加了工作。等我本科畢業,不少已混得風生水起了。所以那段我很迷茫,一度認為上大學是浪費時間,讀書更對現實完全起不到作用。

後來向一位行業前輩請教,她說了三件事,徹底轉變了我對讀書的感觀。

讀書可以培養你的氣質

讀大學之前,一上語文課,遇到一些重要文章,老師都要求總結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主要內容還好,就用幾句話概括一下故事,基本都能答上來。中心思想就有煩,因為比較隱蔽,需要用心體會。就因為這個,我很討厭語文。

多年之後,再回想當時的那些文章,情節早已模糊。但對它們的中心思想,卻仍能清楚表達出來。為什麼?因為情節只是外在,思想才是內涵。外在只作用於人的雙眼,思想卻影響人的心靈。

這二者區別很大,無論多親近的人,你閉上眼都想不出他的清晰面貌。但你就是了解他、懂他,想起他就跟著想出大量的形容詞,這就是心靈的記憶。

讀一本書,瞭解其中什麼人、什麼事只是基本,重要的是體會作者的情感。回溯這些情感,影響自己的價值觀與氣質,是讀書的最大收穫。

讀書可以慰藉心靈

曾經看過一個段子,說為啥讀書?比如看到夕陽下湖上飛鳥翱翔,讀過書的會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沒讀過書的只能說:臥槽,好多鳥兒,真幾把好看!

其實後面這位的評論也很可愛,不造作。但很多場合,我們不能太隨性。而且更重要一點,我們內心是不是渴望獲取知識?

知識,哪怕是知識的幻影,也會成為你的鎧甲,保護你不被愚昧反噬。現在社會經濟發達,獲取知識的途徑已不僅限於讀書。但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我們看電子書也好、聽書也好、看視頻也好、上實體課也好,總會覺得少一些東西。這種感覺只有捧著一本實實在在的書籍,聞著書香,讀著墨字才能得到滿足。

至於有些地區受客觀條件制約,人們不能讀書,我想他們內心一定會焦慮惶惑。

讀書可以止愚

一個人一生中可能遇到各種事,為了應對,他要掌握五花八門的技能。掌握途徑除了自己親身經歷,剩下的就是讀書。

什麼是“愚”?智商情商不足。智商好理解,我們不懂某種知識,通過讀書來掌握,情商也一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看多了偵探懸疑小說,無形中會提高推理能力;看多了言情,會變得感情細膩;詩詞歌賦讀得多,會增加自己的浪漫氣質;而佛家、道家典籍讀得多,則可以修心養性。

從科學角度,人腦中存在大量的鏡像神經元。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激發這些神經元。久而久之,它能形成一種思維習慣,從而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雖然是從書上讀到的,但就像自己親身的經歷。我想,這就是閱歷一詞最初的含義吧。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書籍是人類幾千年發展積累下來的智慧精華,通過閱讀這些精華,我們可以超越外在,擺脫愚昧,讓靈魂昇華,成為人群中獨一無二的那個。

所以讀書並不是為了讓你在人前裝逼,說一句“哇,這個人閱讀量真豐富”,而是充實你的心靈,完善你的價值觀,豐滿你的人格,塑造你的魅力和氣質。

只有膚淺的人才四處顯擺,把書只留於口頭。真正的讀書人書是融進骨子的,

你能從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發現他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的影子。


細節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義。馬上就到世界讀書日了,我們先來說說世界讀書日吧,因為這對人類特別重要。世界讀書日是在每一年的4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擇4月23日成為世界讀書日的靈感來自於一個美麗的傳說。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羅尼亞地區大眾節日"聖喬治節"。實際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亞出生和去世的紀念日,又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法國作家莫里斯·德魯昂、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等多位文學家的生日,敲黑板劃重點,4月23日也是頭條好好玩的國學、非著名小作家的生日。所以,你看,世界教科文組織也許早就發現了我!哈哈!

下面來說說讀書的事情。這個題目提的很有意思。既然讀書很快就會忘,那麼讀書還有什麼意義。這是把過程和結果完全放在一起了。我們知道,時間的意義在於存在的流動性的過程,歷史的意義在於變化進步的過程,生命的意義在於從小到大從青春到暮年的過程,所以說,人活著其實真正的意義在於過好每一天,享受這個過程。同理,讀書要的就是這個過程,而不是為了最後記住的結果。

人為什麼要讀書?我們知道,人的生存其實來自於經驗的積累,沒有前人的經驗,我們可能早已是白骨累累了。人類之所以能走出叢林成為人類,也是來自於經驗的積累。在沒有文字的時代,經驗靠口口相傳,在文字出現以後,靠書籍的傳承。所以,讀書是為了生存,這是毫無意義的。

第二,我們讀書,不能太急功近利,就是為了記住某些東西。事實上,知識和智慧是不一樣的。你在書上看來的東西記住的東西,那是你的知識,而不是智慧。智慧是要依靠長期的知識的積累,長期的自我探索和人生經歷,才能形成智慧。所以說,你看過的書,即使是忘記了,但是他不會丟失,而是藏在你的心裡,在有需要的時候,知識會主動跳出來幫你,而你平時往往體會不到他的存在。這個時候的知識,已經轉化成了你的智慧,成為你心靈的一部分,成為你的血肉骨骼,成為你須臾不可分離的朋友。

第三,讀書是提升氣質的最佳手段。有兩句話很有意思,第一句話是你的氣質中,藏著你讀過的書。第二句話是主要看氣質。讀書和一個人的氣質有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人講“腹有詩書氣自華”,修煉出風度翩翩的氣質,不是靠化妝品,男孩子早上起來攬鏡自照,女孩子早上對鏡貼花黃,這只是提升容貌的一種手段,化妝品提升不了氣質。提升我們的氣質只有一條路,就是讀書。宋代著名哲學家張載曾經說過,“讀書在自求變化氣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書籍是我們修煉氣質最好的化妝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