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關很詭異:中介巨頭們的互懟與迷失!

這個年關很詭異:中介巨頭們的互懟與迷失!

南方大雪,寒冬凜冽。

當下樓市,年關將至,本該冷冷清清。

但最近的幾個事件,攪動了一池表面平靜的渾水。

隨後,近來很低調的愛屋吉屋,被朋友圈傳為《再見,愛屋吉屋!又一明星企業隕落》、《再見,愛屋吉屋》、《又一大佬,墜落了!》等等一篇稿件洗出來的標題黨文章,愛屋吉屋被吊打,認為愛屋吉屋已經失敗了,或者“被”淘汰了,言之鑿鑿。

隔天,《中國經濟週刊》曝出鏈家在上交所公司債券項目平臺申請2018年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60億元。《中國經濟週刊》認為這說明鏈家資金鍊可能較為緊張。

緊接著,網易發表了一篇獨家深度報道《獨家對話我愛我家:它走獨木橋,我有陽關道》,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發聲,不少觀點直懟競爭對手鍊家。

隨後,地產業內不少自媒體都紛紛做出瞭解讀,更多的是猜測,這一波輿論潮顯得特別有節奏和步驟,但是很突然,處處透露著“詭異”,大家不停的追問,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筆者認為:這背後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不可能是當事者自己黑自己,唯有想獲取利益的背後操縱者,在佈局。

如果說剛剛開過年會,歡天喜地準備過年的愛屋吉屋突然“被死亡”,那麼低調已久的房多多要不要拿來說?樂居、搜房、焦點還要不要批?除了鏈家、我愛我家之外的其他中介是否也已經“被死亡”了?這些公關輿論戰的做法,並不罕見,如果真的歸結其原因,還是有人要上位罷了,追溯根本是2018年的房地產市場發生了鉅變,中介行業紛紛尋求解脫之法。葉落知秋,大家在尋求過冬的套路上,走的更早了一些。

總結下來:中介行業的洗牌時代,在2018年,拉開了帷幕,市場使然,結局或許早已註定。

不一樣的2018 一樣焦急的中介行業

2014年到2017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其實經歷一場大牛市,這是眾所周知的,但從2016年開始,國家不斷出臺調控政策,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控制房價上漲,以一二線城市,和一二線周邊熱點城市,大多通過“限價、限售、限商、限籤”的“四限”的方式,進行調控,房地產資產價格被鎖定,流動性也被鎖。

國家對於房地產的調控決心,在短期內看不到鬆動的跡象,所謂“長效機制”,降低了市場的預期,以上海為例,2017年上海商品住宅開發投資額同比增速為正,而新開工面積在下半年同比增速為負。表明房企拿地意願依舊強烈,但開發項目節奏放緩,將減緩市場週轉速度。開發商的預期在未來,但2018年顯然是一二線城市上市量銳減之年。

反而是三四線城市,在2017年讓諸多網站感受到了新的熱流,三四線反彈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貨幣化棚改對市場影響非常大,二是隨著城市外溢的投資需求,在未來隨著特色小鎮的落地,三四線城市受到政策影響有限,並且還是存在持續的“去庫存”需求。

作為天然衍伸房地產三級市場,受到一二級市場的影響自然巨大,中介行業通常被認為“靠天吃飯”,在14年到17年這波大的行情中,中介大多賺的捧滿缽滿,但17年年底,各個中介開始關店、裁員收縮,市場轉冷、交易量下降,都是正常現象,不能因為交易量下跌去指責任何中介的“關門”。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鏈家、我愛我家、愛屋吉屋等品牌,並未完全有規模的滲透到三四線城市,儘管未來看到市場巨大,同樣鉅變的市場,如果依靠線下門店的方式佈局三四線城市,可能是一種冒進,首先在當地有當地的中介公司,且業務規模發展比較緩慢。

一方面,北京和上海17年交易額、交易量顯著下降,未來3-5年長週期範圍內可能是隻有12-15萬套的弱市場,肉少狼多,三四線新市場佈局偏弱,這正是所有中介的焦急之處,如何應對市場變化,令人意外的是猝不及防的這次口水戰。

同行互懟 其實都是錢鬧的

鏈家的“無底薪”這兩天被業內拿出來詬病,其實鏈家的做法也談不上“無底薪”,鏈家內部把這種做法稱為保障底薪,即員工沒有完成業績,公司會發保障底薪,中途離職,員工無需返還,如果完成了業務,則按照鏈家的薪資規定,如果完成業績後,需要抵扣。

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中國中介行業的縮影,眾所周知的流動性大,以上海鏈家為例,儘管2017年11月和12月份是鏈家與德祐合併後業績最好的月份,為此左暉在元月2號特地飛上海給團隊頒獎,不過由於用北京的績效考核統一上海鏈家的考核,之前的大規模人員流動,並非傳言。

作為競爭對手,與北京媒體關係非常“鐵”的胡景暉自然不會放棄“懟”的機會,他認為類似鏈家的這種“閃婚式”併購存在較大風險,往往會出現資和人不和。要經過消化、陣痛和磨合,才能好起來。大併購消化起來慢,五到八年後才能分出勝負,先還沒有到分出勝負的時候。

加上剛剛完成40億融資的鏈家“自如”,如果對標“相寓”,自如的優勢在於有統一的團隊、規劃、裝修、管理,而“相寓”更像是轉租。2018年將會是長租公寓的熱門年份,包括房地產開發商、互聯網公司都會殺入,各種廝殺不會僅僅由中介公司來做代表。

對於抵制端口費漲價,胡景暉認為端口網站依舊還會是我愛我家的客源補充渠道,至於為什麼撕逼,他也毫不迴避的表示“比如採集到一個有效客戶信息,可能2000塊是個臨界點,你要1999塊錢,我也就忍了。可逆如果偏要2500塊,那咱們就撕逼吧,沒有辦法。”說白了,就是錢鬧的唄。而從全國的二手房規模體量和資本估值上來看,我愛我家落後了鏈家很多,如果採用 “穩健”方式追趕對手,略顯溫柔。

中介公司想成為互聯網公司並不容易

鏈家把自己歸結到互聯網公司,而我愛我家則希望定義自己是“上市的互聯網公司”,鏈家在2008年把賺的錢幾乎都給了IBM,用以打造“樓盤字典”,這麼多年之後,樓盤字典成為了中國最大的二手房房源數據庫。後來鏈家又做了鏈家網,開啟了自己的“互聯網公司”的歷程,我愛我家在今年1月份,才姍姍來遲,做出了一個與鏈家APP界面、功能和真房源度高度同質化的“互聯網平臺”。

按照我愛我家的看法,未來這個平臺,將會成為買房者重要的入口資源,相比鏈家晚了數年,儘管如此,兩家的目的都很明顯,通過自建數據庫,模仿美國MLS和Zillow模式。

zillow獲得了美國很多地區的MLS數據庫的使用資格,Multiple listing System 是美國房地產中介共用的買賣數據庫,憑藉經紀人自主更新和第三方數據整合,完成持續更新,而Zillow用自己的算法和用戶、社區中的信息完善數據,根據市場和歷史交易價格,預估房產的價格。

胡景暉認為我愛我家會成為“上市的互聯網公司”的原因,優越感還取決於標榜使用了支付寶作為支付工具和愛空間有營銷合作,不花錢做廣告云云,筆者弱弱的問下胡總是否對互聯網公司的定義有誤解?

如果從互聯網角度來理解,筆者認為,任何一家公司自己建立的平臺系統,僅僅是一個B2C系統,並不能完全與美國的MLS和zillow相比,並不具備真正的S2B2C的實力,因為數據還是封閉的,從交易模式上,美國的經紀人交易是賣方承擔中介費用,交易又買賣雙方的經紀人相互撮合,這與國內“羊毛出在羊身上”,賣方處於優勢地位,各類中介潛規則亂象完全不同。

通俗意義上理解,鏈家網和我愛我家APP的背後,還是一家企業自己的數據庫,在部分城市具有一定優勢,但並沒有普遍意義,也不是真正的互聯網開放平臺。兩家公司的互懟,從根本上來看,還是因為在業務競爭上有重合,但從體量上,儘管我愛我家表現的相當有風度,喊出了“它走獨木橋,我有陽關道。”霸氣的宣言。

從根子上,兩家公司的中介公司的身份未變,思維未變,都不能成為是互聯網公司,只能說是進行了互聯網化改造的傳統中介公司,可能請的技術團隊很專業,但並不能說就完全互聯網化了。

傳統公司被資本看中,雖然有一定互聯網因素的資本投資,但筆者認為一方面是衝著穩健的行業趨勢使然,另外一方面,也的確在中介行業,沒有太多更好的選擇而已,矮子裡面拔將軍。

說白了,中介行業的門檻很低,受到市場因素很大,對於互聯網與房地產之間的嘗試,也正在發生,如果僅僅是構建自己的行業護城河,通過規模和壟斷去應對市場,筆者認為這並不是明智的選擇,年底了,用公關手法把水攪渾,對自己唱唱讚歌,並不會阻止市場的劇烈變化,該來的市場寒冬還將機會,中介行業應該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去面對行業的變化,不要把傳統肉搏戰玩法帶到互聯網領域,或者用自己樸素的方式去理解和所謂互聯網化,這很容易迷失。

如果談互聯網公司,易居房友衝著萬家中介門店而去,已經佈局4000家在全國,背後是樂居、新浪、騰訊等重要流量入口;房多多則基本放棄最初的電商模式,通過自身整合優勢,手上有一大批中介經紀人的資源,模仿其他公司做,S2B2C的經紀人平臺;搜房的股票依舊在美國股市還行;愛屋吉屋剛剛愉快的結束了自己年會,似乎破產倒閉的時候也還未到;由創新工場、紅杉資本、源碼資本、新天域資本、經緯中國分別進行了投資的銷冠科技已經佔領全國29個城市的S2B2C房地產市場;58近日宣佈要攜安居客快速下沉到縣級市級別,佈局市場;京東房產、諸葛找房、居理新房等後期之秀也正默默快速發展……

從互聯網角度,筆者更願意看到,在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敏感階段,大家都在探索基於中國的房地產互聯網交易平臺的方式,不管成功與否,開放的心態遠比撕逼更重要,格局要放大,誰能把這個基礎設施能做成?如果以現有的格局心態來看,中介公司真的很難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