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行善积德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愚生云飞

人生社会,不可能单独存在,群体生活就要有相互包容忍让,这是最起码的做人要求。互不包容忍让,个个自私自利,只管自己不顾他人,甚至为一己之私而伤及他人,人人如此,还有好日子过吗?因此,做人就必须先行善,这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对人要有的基本要求,人不行善而都为恶,人类社会难发展,个人更会多灾多难。



行即行为,善即无私,行为无私即是行善,行善是耕耘,积德是行善耕耘的果实。凡事总有因果,行善积德不但于人有益,而且于己更有利,结果是大家都有利,而先为己之私而行恶,最终是于人于己都不利,是双输的,不可为,行善却宜常为多为。


善恶闪念间,善恶由心生,行善积德先修心。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骂人却脏了自己嘴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积善之家,必有余殃。做人要先修心立品,行善积德,先将内心的污垢污染消除,便自己内在的思想品德得以显现,功业得以发展。人是自私有贪的,但做人做事总得讲究方式方法,方式方法做得对做得好,对己就大利,做得不好,就有大害。行善积德就是做好人的一大好法宝。行了善就是为自己积了德。行善不单是指捐线出力助人,其范围是极宽广的,给人一个微笑也是行善,帮人改正缺点,指出人之不足也是行善,只要是由心出发,先不为私而助人就都是行善,也是积德。行善积德是先利于人,然后再利于己。我为人人,人人反而为我,先有舍才会有得。凡事有因果,谋事讲策略,论先后,主次,轻重,缓急,不可倒置。


接人施舍,受人恩惠,心里总有愧,能施舍了人,给人恩惠才会多快感。行善积德,思想灵魂得升华,心灵更有力量,人也更自信,为人为事就更易成,既利人又益己。先付出,先吃亏,而后得且福多。

行善积德是人之高贵品质。功德不在于大小多少,也不在了何种做法,何种形式,而在于内心向善有为恒久。天地无私,心量无大,唯仁善积德最亲,就行善积德尽力而之,奉献有大小,能力有大小,能做能为,能提升自己就要尽力做之。


树德汉硕

最后说说我的想法:

第一说一下这个词的来源和解释:行善积德:行是行为,善是无私,行为的无私就是行善,积德是行善的必然结果出自《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对于佛家来说,行善积德就是通过各种对治方法将内心的污染消除,使自己内在美好品德得以显现,内在的清净功业得以开发。比如说人的贪欲就是污染,有污染就会产生弊病造成无尽的痛苦,用布施这个对治方法去消除,这样我们清净性德才能得以显现,才能使人更加的快乐。具体的就要看自己哪方面污染的比较严重了。

行善在当代的话最多的形式是捐款,无论是捐给红十字会等国家机构还是自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或是群体都是捐赠,还有的就是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或是衣服或者是用的书籍又或者是其他的什么电器或者什么其他任何东西,现在又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捐赠自己的时间了,用自己的时间去帮助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和他们一起聊天、逛街或者是吃饭、看电影之类的,这些都是行善的表现方式。

另外,在除了捐赠之外,像是帮助孤寡老人,或者是帮助别人都是行善的一种,当别人需要的时候,那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出手帮忙就是行善:扶老奶奶过马路,帮骑不上坡的人推一把让人上去坡,或者说在上公交车的时候给老人、孕妇等需要座位的人让座都是行善,行善是不分大小之分的,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份心。

对于中国人来说,行善就是给自己积德的,而行善积德为什么最终受益的人是自己,那就看看我下面的分析吧:

当你自己行善之后首先就是你自己会高兴快乐,如果你行善之后不会觉得高兴快乐幸福,那你的行为就不是行善,行善必须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意愿,这样就会让自己的思想或者说是灵魂得到了升华,自己的内心是很高兴的,是很让人舒心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就首先让你身心通泰了,这样的情况肯定是会让你吃的多,胃口就好多了白,也会让你家庭和睦不会让你和家里闹别扭啥的,这第一条就是让你家庭和睦。

其次,我们自己行善之后自己的心里就会有一个心里支柱,这就是所谓的心灵力量,这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人在很多时候就需要这所谓的心灵力量,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这心灵力量是很重要的,这是心中的信念,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心灵力量,或者说心灵力量太弱才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过不去,去自杀或者一蹶不振的,但是行善积德却是会让你增加自身这样的力量。

最后,这也许是虚无缥缈的,但是所谓的因果报应还是有的,在你自己行善积德的时候,无形中就会给你有个好报了,你帮助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下次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的人。在你行善的时候,可能是你帮过人,扶老太太过了马路,可能自己老了就有人扶你过马路。在你下河救人的时候,可能之后你有事就有人帮忙。这不是玄幻的东西,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事情:当你帮忙帮了别人的时候,别人会感激你的,你的这种精神是会激励他的,他生活中也会自觉不自觉的也会有热心的表现,同时也会影响别人,这种行为就会影响和传染别人,大家都是一个城市的人,你有困难别人帮忙的几率是很大的,所以说这是你的因会给你有一个好的果。

总之,行善积德最终受益的是自己,是会让自己受益一生的事情。


落日闲聊

对于题目,我的理解是所谓行善积德并不是指单一的某一次行善或针对某一件事,而是长期的行为处事原则,对于题目所说行善积德最终受益的是自己,我想我的想法是肯定的。

行善积德是较为唯心的说法,简单来说就是做好事,而如果天下人做好事都是为了给自己积德,那也就没有所谓的行善了。

对于做好事,往大了说可以说到做慈善,给穷苦人民捐款,为山区建设希望小学,给非洲难民送去吃喝等等;往小了说,就算上了地铁給人让座也算是行善。

记得前几天看新闻,一位男士估计因为疲惫在地铁睡觉,但是手机屏幕亮着显示“如果需要让座请加我”,给我的感触很深,何谓行善积德?

所谓行善积德,是发自本心的愿意为别人、愿意为社会做出尽己所能的贡献,愿意为别人提供帮助,而不是为了所谓给自己积德。

曾经看过一句话说何为文化:

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2.无需提醒的自觉;

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4.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想说的不是文化,而是说何为行善积德,我想也可以用几句话来形容:

1.发自于内心的善良

2.无需留名的善良

3.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们行善之时,帮助了别人,升华了自己,所谓面由心生,心善则面善,面善则百顺。

不要谋求所谓积德,也不要为了行善而行善,作一名善良、忠厚、有力量的好人,尽己所能让别人感受到温暖的善意、稳固的依靠,生活就会越来越好,这就是所谓行善积德最终受益的一定是自己。


生态王小七

行善积德从表面看,你是付出,是吃亏。但宇宙自然界的法则是有付出就有回报,有失就有得,不失不得。这也是善恶报应,积善因,得善报,积恶因,得灾殃。善恶报应就是宇宙的因果规律。有些人不相信因果规律,相信与不相信,它就是客观存在,它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因果规律就象日月一样,照古又照今,照物又照人,谁也逃不脱它的制约。而它的制约,(也就是报应)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综上所述,你积善因,得善果,有付出就有回报,善待别人,别人同样也会善待你,这不就是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吗?


弥勒家人


福德96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行善积德。

行善积德是一种高贵人品。 行善积德并非只是单纯地做几件好事,去寺庙捐点钱。

它主要是体现在一颗心上。



功德大小,功德做法,不在形式。

在于至真至纯的一念之间。

只要心到了,那么再小事情,也有无量功德。 因为心量无限大。 天地无私,唯德是亲。

耐心行善,尽力奉献。 持之以恒提升自己的修为。



幸福人生要自种善因,自结善缘,自得善果,自受善报。

真能成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幸福圆满人生,就是我们一生最大的福报。


愿大家都能做到 祈福!修福!惜福!


我就是女王Cat

这个说法可以从两方面解释。

一是外部因素。行善积德必是施与他人恩惠,因果循环,受惠者很可能投桃报李,回馈施惠者。因此,如果我们行善积德,最终收益还是自己。

二是内部因素,即是自身的因素。行善之后,人的内心会自然产生满足感,这是一种由于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而生出的自我肯定。而人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幸福感。因此,即使受惠者不思回报,我们依然可以从行善积德的行为中加强自我肯定的认知,获得幸福感,也就是受益其中了。


样子330

最简单的道理,你在别人有难的的时候帮人一把,当你落困的时候就会得到帮助。凡事都有因果,帮助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行善积德是说一个人的人品与行为。一个人做事常为别人着想,把自己利益放一边。利益是少了但人缘却好了。最后受益的还是自己。


向往141043242

人之初,性本善。

启初之善,还于本性。

本性善心,己于蓝天。

己于轻,助己乐。




看清看轻52562

行善积德的人很少了,但他们若能帮助到他人会有一种满足感,就算没有回报,心里也是开心的。做人追求的不就是开心吗。别人受了你的帮忙也会感激,他日有事,别人也会帮助你。反之,做恶事的人会心中有所害怕,心不安,轻者失眠,重的会受到报复,害的也是自己。俗话说的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