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為什麼要聞思修和解行並重呢?

修行為什麼要聞思修和解行並重呢?

佛法的修行講聞思修,就是說要聽聞道理,然後依道理去行。為了說明行的重要性,佛在經典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比喻。說食不飽和看藥方不能治癒病。

《楞嚴經》中有一段話:“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得飽。”意思就是隻是聽聞道理若不修行,就同沒有聽到過佛法一樣。若是隻聽聞不修行,只知不行,就等於聽別人說吃的,你自己肚子能飽麼?解行相應,是佛法修行的基本原則。我們知道了佛法的道理,更要緊的是讓佛法的道理溶於自心,然後按佛法的道理去實踐。《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另一段話:“複次,善男子!汝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佛陀乃大醫王!眾生眾病,佛法如藥。無量法門,即是眾藥。應病與藥,藥到病除,即是調伏之道,修行之道!懂得了佛法的道理,就好比拿了藥方在手上,或者說很多藥拿在手上。但是,無論有藥方還是藥,如果我們不去吃,都是沒用的。

修行為什麼要聞思修和解行並重呢?

一個病人若只是訴說病苦而不求藥、不服藥,那說得再多又有何益呢?我們學佛就要把自己當病人看,知道了佛法的道理,就好像是看了醫生了,醫生也給開了藥。那我們還要常常去思維聽聞的道理,就好比吃藥,只有吃了藥了,內心的非理作意才能慢慢變成如理作意,就好像吃了藥,病就慢慢好了。我們總是對很多事“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道理上雖然知道,可是就是做不到,這是因為,我們內心根本沒有去思維、串習那些能夠解決我們煩惱的道理,而是一直在重複自己過去的思維模式,就好比有了藥沒有吃,反而一味哀嘆“怎麼辦”。無論我們聽了多少道理,自己都要“用”才有辦法,就像吃藥一樣,良藥苦口利於病,藥可能很苦,但必須要吃進去才有用。

另外我們學習佛法不是研究理論,而是在自己身心上去運用。學佛要信解,不是理解了才能去信。佛法就如藥一樣,對醫生、藥有信心,吃了藥病才能好;如果拿到藥方總是懷疑:這是不是假藥呢?他會不會開錯呢?自己要先去遍學醫書,弄清楚這藥方對不對再說,那就治不了病。佛菩薩對眾生的加持,就如同嚮導為迷途之人指路、醫生為病人開藥一樣,能否得到利益,要看自己是否依照指示去行路、是否遵醫囑服藥。

修行為什麼要聞思修和解行並重呢?

佛法的修行就是見與行。見解和行持,同樣重要。就像我們走路一樣,見解是眼睛,行持是雙腳。光有眼睛,看的再遠也到不了目的地;光有雙腳,走的再遠再快,如果方向錯了,那也不能達到目的地。聽聞了佛法的道理,要去行持,這才是佛法的真實意義。把佛法當做理論去研究,而離開了佛說法的宗旨,又有什麼價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