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難出人才嗎?

放縱crooked886

現在意義上的寒門,不一定僅僅指的是經濟基礎,也就是窮。

一個人能大概成為“人才”,一定跟他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個人人際環境等有關。父母的資源,父母的見識面,父母的工作經驗的傳承,父母智商和情商,父母的為人處事能力等等都影響著孩子以後能否是基本成為“人才”。

“人才”不是自封的,而是他人評價的。所以是否“人才”確實與是不是“寒門”有關。比如有兩個工作水平差不多的員工,領導或同事心中評價這兩個員工誰是“人才”也絕對不僅僅是看他兩人工作本身而已。

只是有的人不願意承認這麼現實的問題怕影響不好罷了。


四川工商學院魏老師

不是寒門難出人才,而是寒門由於缺少父輩或者爺爺輩的積累,導致了憑藉自己個人的努力很難追趕到。

正如一句廣為人知的話就是“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最簡單的事情就是,看看一看各個高校畢業生的平均收入就知道了。這是中國2017年大學畢業生五年薪酬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清華大學大學的畢業生五年的平均薪酬接近15000左右,一年大概是18萬的樣子。這只是稅前收入,如果扣掉個稅,加上日常生活費用,一年能存10萬就很不容易了。這也就是說清華的畢業生畢業5年大概能夠存50萬塊錢。再看另一組數據,現在北京的二手房房價大概是5.7萬元/平,一個普通的北京人如果父母有一套房,按照100平方米來算就是570萬。如果一個寒門子弟考上了清華,大學畢業了,這需要寒門的清華學生努力多久才可以趕上?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只是5年的平均薪酬,但是試想一下中國大學本科畢業生畢業年紀大概22歲,碩士是25歲,現在工作的畢業生碩士的比例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到30歲的時候,很多清華的畢業生也只能存50萬。所以很多事情不是個人努力就可以改變的,即使你是人才,你一個人怎麼可能和別人整個家庭對抗,別人父母也都奮鬥了幾十年了。


寒門難出人才

其實寒門並不是很難出人才,雖然中國教育受人詬病很多,但是目前來說中國的教育體系是全民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高考只需要分數高就能夠上好的大學,並且大學的學費其實是很低的。加上各種助學貸款,大部分的學生如果能夠考得好,是非常有機會考上好大學的。但是,即使考上了好大學,個人努力能改變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因為你不可能通過幾年的努力來改變。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甚至一個國家都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歷史是什麼

寒門是難出人才,無論什麼年代都是如此,但是往前追溯,每位人才可能都是出身寒門。這說明即使再難,經過努力也可以脫離寒門,俞敏洪就是例子吧?


為何寒門難出人才?是有一定道理的。

1、寒門不僅在物質條件上無法與富裕家庭相比,更重要的是在資源、眼界、思維、見識上的差距。

2、 一個人的性格大多決定於成長的環境。寒門父母在思維上偏保守,長期的貧窮和缺乏安全感使得他們更加渴望穩定的生活。由於眼界的限制,沒有抗爭精神的孩子很難走出去。

3、寒門養兒防老思想嚴重,在孩子還沒有能力起飛之時已經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4、修養方面的差距。寒門需要為生存而努力,生活條件差,生活習慣、禮儀修養方面會忽略,當孩子走出寒門,融入新的群體會遇到困難。


俗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寒門、豪門也不是永遠的。無論是寒門還是豪門,都需要努力、奮鬥才可以把自己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不努力的話寒門將永遠是寒門,豪門就可能變為豪門。


媽咪老師72

當然難出人才,而且很難。

因為沒有底蘊。

想要當官出仕,必須認識字,還得有老師。

而想認識字,就得有書。

南北朝使用紙張,唐代雕版印刷之前,書籍需要製作竹簡,或者絹帛。可就算最便宜的竹簡也不是寒門可以擁有的。

竹子砍回來,得剖片、煮透、磨平、穿孔、書寫、裝訂。而一個人製作一本5000字的書得砍十根竹子回來,花費一個月時間,這還需要製作者本身有足夠的知識。

而一本5000字的書就能出仕嘛?

西漢大學問家東方朔怎麼自吹的?

讀書20萬字。就洋洋自得。

20萬字有好多?

也就相當於今天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那麼多的文字容量。而已。

而當時這20萬字需要多少竹簡?

9根竹子=5000字,360根竹子就等於一整片山頭的竹子全砍光,最少30個人勞動一個月才能製作出這麼多竹簡,這還沒算筆墨與抄寫。然後呢,需要最少30輛牛車來拉。這比學富五車還高檔六倍以上。

所以,你看三國那些寒門人才,都是靈光一閃而逝,郭嘉子孫,呂蒙子孫,都是如此。

隋唐科舉制度之後,寒門出人才依舊很難。

唐代科舉極其嚴格,每科中進士多不過十來個人,少只有兩三人。甚至一個不中。這樣的科舉成功率,依舊是世家為主。

宋代世家絕跡。科舉放鬆,文治為主,所以之後士子形成了士大夫集團。寒門人才這才稍微多了起來。

但是依舊很難。

以明清為例。

5歲啟蒙,平均31歲中舉,35歲中進士。

也就是說,家庭不僅要白養活一個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讀書人30年,還得支付拜師費,學雜費,伙食費,基本穿著,筆墨紙硯,老師同學交往費用,幾十次考試盤纏。

這點錢大家族來說當然不算什麼。可一般富農小地主家庭都很難承擔。

所以,科舉出仕者依舊是大戶家庭多。


張勇達州

古代有一句話叫:“窮文富武。”在過去,窮人讀得起書,現在呢?上大學報名費貴得很,如果從小想讀貴族學校更是學費驚人。因為當今的社會,不是你想學習文化就能學習的。如果沒有錢,想讀書,有點難。想讀好的學校,有點難。

好的學校有好的教育,只有進入好的學校,學子們才有更大的希望考入好的大學,將來有好的工作。

舉個例子吧,在農村,大多數學生接觸的教育一般般,想到一個學校才考那麼幾個大學生,讓學子們的心裡留下了陰影,心想:再努力也白費勁,還有誰會去努力學習。所以,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還有一個是人才的概念是什麼?以經濟為核心,寒門確實難出人才。如果以道德為核心,我倒認為寒門的人才比富貴家庭更多。君不見“國民老公”換女朋友如衣服。完全達到了曹操的高度。因為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是以做人傳家的,只有寒門的人更多地接受了做人的傳統教育,而有錢人的家風是以經濟為目標的,一天賺多少為小目標,一年賺多少為大目標。在經濟的目標下,做人的標準也脫離了傳統的仁義了。

其實在中國,潛心搞研究的,大多家庭並不富有,因為他們眼中沒有金錢意識,只有做人,只有為國奉獻的精神在支援著。試想一下:有多少經濟大佬的後代在從事研究工作的,有多少經濟大佬的後人是不想當CEO的。


老薑聰蒜

從出生那一刻起,就不在和別人在一起跑線了,貴子是比出來的,還怎麼成貴子,除非基因突變才有可能吧!就像我現在坐在辦公室裡,那些前輩們總拿自己子女說事,說某某又讀研啦又和導師做牛逼的項目啦,可能要出國深造啦。我心裡總感覺難受,如果我從小有你們子女的生活環境,我還會和你們坐在同一辦公室嗎?我爸是種田的我媽是種田的,我放學回來是下田下地幹農活,你們子女回來是到處輔導。你們子女從小吃好住好,我初中就住校,20人住一個寢室,早餐就是一碗粥加個饅頭。讀初中及初中之前沒買過一本資料書,就是因為在農村有錢也沒地方買,讀高中才買些資料書,買書錢還是從一個月100的生活費裡省出來的。這能比嗎?每天吃不好睡不好,和你們這些吃好住好還到處輔導的怎麼比。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毅力考了個普通二本大學,在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考試和你們這些人坐在一個辦公室,但我相信我未來的子女一定比我更好。看到他們說自己得子女多牛,這也沒什麼,但是不要用鄙視的眼光看著我好不好。說不定你們這些比我大了幾十歲起點都比我這個90的起點高啊!所以出生對能不能成為貴子還是有非常大的影響


山的那頭140

寒門難出人才可能是偽命題。

父母眼光太淺的家庭,才更難出人才。


陽光空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