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因為腐敗還是武器落後?

神一樣的武警

甲午戰爭的時候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已經開展了三十多年,中日戰爭的較量主要是海軍和陸軍的較量,此時清軍早已換上了洋槍洋炮,海軍軍艦一部分購自西方,另一部分自造,將甲午戰爭的失敗歸因於武器落後顯然站不住腳。

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多方面的,政治腐敗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甲午戰爭,中國是以李鴻章敵日本一國。清政府也不積極備戰,戰爭打響時,慈禧老佛爺還在過自己的60大壽,真的是“前方吃緊、後方緊吃”。日本方面,日本天皇拿出了自己的私庫,老百姓則紛紛捐款,日本女學生甚至出賣自己的肉體將賺來的錢捐給國家購買軍艦。日本國內上下齊心,而清政府內部卻出現了“帝后黨爭”(翁同龢和李鴻章)。

除了政治腐敗外,本人寫過一篇文章,從純軍事角度來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主要是從總噸位、航速、火炮性能、戰術、後勤、彈藥質量以及官兵素質等方面來分析北洋海軍戰敗的原因。


歷史軍魂

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武器落後也不是因為腐敗,而是因為擁兵自重的國內時局。甲午戰爭說是中日之戰,實際是李鴻章個人的淮軍和北洋水師與日本舉國之戰,而且甲午戰爭說是敗於海戰,其實是敗於陸戰,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失利,但並未全軍覆沒,雖龜縮於旅順,但仍然牽制了聯合艦隊,繼續耗下去,誰勝誰敗還不一定,可惜陸軍的接連失敗,最終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淮軍陸軍從平壤之戰開始,淮軍的火力是完全壓制日軍,可惜日軍一衝鋒打白刃戰,淮軍就潰退,原因無他,火力壓制淮軍幾無傷亡,比撕錢淮軍無懼,可白刃戰會死人,這些都是李大人朝堂上立足的根本,所以不容有失,北洋艦隊稍一失利,立刻龜縮也是出於此種考慮。


海源散人

既不是腐敗,也不是武器落後。甲午戰爭中清軍和日軍武器雖有所差距,但沒有代差,武器因素不大。甲午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問題是清廷政治傾軋。既有帝后之爭,又有滿漢之爭。帝后之爭導致滿蒙內部鬥爭激烈,滿漢之爭是因為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漢族勢力的崛起,嚴重爭奪,擠壓了滿蒙貴族的做官空間,導致了滿清貴族的打壓,甲午戰爭就是滿清接著日軍削弱李鴻章的實力。淮軍被拖著後腿打仗能打贏就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