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既然這麼厲害,為什麼不把易經當教材?

萬事娛樂

《易經》在中國古代就是教材啊,古代學子們科舉必考的四書五經裡,最重要的一本經書,就是《易經》。


《易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幾部重要的經典著作,稱“四書五經”。而《易經》(也叫《周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易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等與人民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的知識,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是五經之首,首教之書,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從古至今幾千年,有無數的文人學者都在研究易經。比如春秋時期的孔子、魏晉時代的王弼、宋朝的朱熹、程頤、京房等人,都對《易經》有很深入的研究。


到了當代,山東大學成立了易學與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對《易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鄭吉雄、劉大鈞、林忠軍等人。


所以,一直以來,對於易經的研究幾乎沒有中斷過。

至於現在《易經》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教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現代中國人對於古文化了解已經不多。

現代人對於先祖流傳下來的文化,學習和了解的已經不多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能背出來唐詩三百首的人已經鳳毛麟角,就更不要談什麼作詩唱詞了。連這些淺顯的古文都沒有什麼瞭解的人,又怎麼去理解那些深奧的理論呢?所以不是說《易經》已經落伍,而是懂得它的人實在是不多了。


2、學習西式教育的中國人,不夠重視東方的思想理論體系。

毋庸置疑,現在的國人接受的基本上都是西式的教育,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自然就會接受西方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受此影響,也就淡化了對東方的思想體系和理論的重視。因此,有很多“精英”們就會從內心瞧不起《易經》,甚至將其斥為封建迷信。


3、《易經》內容過於艱澀,研究它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

由於年代久遠,史料和思想體系的殘缺,因此現代人研究《易經》,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且還不一定能夠研究出什麼成果。所以很多人都會在困難前退縮,畢竟大多數人並不能沉靜下來用心去做研究,更多的人讀書都只是為了謀生罷了。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想潛心研究易經還是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和毅力的。

研究《易經》都這麼困難,那麼要是把《易經》作為教材,讓現在的學生都去學習,估計難度還是很大的,而且《易經》在當代應用範圍並不廣泛。


綜合多方面原因,《易經》還是適合以研究為主,沒有必要當作教材,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進行學習。


有書共讀

“徒有其表,根本沒有那麼神”,雖然你小心翼翼的提出了這個說法,卻無意中觸及了(大多數人不願意提及的)真相。

中國文化推崇易經,不過是因為孔子把它編訂為六經之首。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可是我們要小心啊,孔子做的事情就是對的嗎?孔子推崇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們早已把皇帝拉下馬了,我們希望父子如兄弟,而不是板起臉來教訓人。其實孔子並沒有想讓後人把他奉為聖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是個多麼謙虛的人呢,後人卻把它給神聖化了,這真是太糟糕了。

《易經》即《周易》,《三易》之一,因為孔子的推崇所以選定了它作為經典,導致《連山易》和《歸藏易》已失傳。易的意思就是變化,也就是說易經的目的是想尋找變化的規律。只有我們知道,中國傳統對於規律(道)的看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古人並不認為我們可以把握事物的規律,當然,這裡說的主要是人事,即社會的變化。《易經》正文總共只有幾千字,用現在的規模來看一篇大文章,考慮到古文用字的簡略,就算乘以十也不過幾萬字,只是一本小書。這本小書裡僅僅能談多少內容呢?在文本之中究竟是否包含了真正的規律?在這個問題上古人都過於盲從了。研究學者歷代都有很多,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的意見都是不一致的,那麼究竟哪一種意見才反應了原作者的意見呢?有多少人在解釋的時候偷偷的加入了自己的簡介,以“六經注我”?

中國古人非常重視《易經》,那麼瞭解是我們瞭解古人如何思考這個世界的一個入口,可以揣摩古人的思想模式。但也僅此而已了。其實他在古代文化當中究竟發揮了多少作用,我覺得是非常值得懷疑的。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儒家的理想是“一編書做帝王師”,從孔子開始就希望能夠說動諸侯實施他的主張,可是孔子本人都是接連失敗的。後世儒家雖然成功地和皇權相結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是並沒有實現做帝王師的理想,反而在被皇權利用和欺侮,就連董仲舒本人就曾經被漢武帝在朝堂上扒下褲子打板子。

如果說讀懂易經就什麼都懂了,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社會卻陷入了屢屢陷入治亂循環呢,就算太平盛世的時候,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果《易經》如此偉大,學習研究著述易經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沒有能夠拯救幾千年的中國社會?這隻能說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道理,但是就算研究者也未必真的讀懂吧。至少在字面上他並沒有把問題講清楚,。

所以在今天它已經變成了非常生僻的學問,我們轉而追求以古希臘哲學為源頭的各個學科,有自然科學,也有社會科學都有很多的分支,並且我們發現這些學科是可以真實的解決問題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古人的思想,我們今天認為“道理不辨不明”,必須要明確地說出來。


松鼠老孫

說易經厲害的,請給我們指教一下,易經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能不能具體給出易經厲害之處的【實例】?

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的事蹟,真真切切的例子,要真實的,不要玄虛的。比如,易經是怎麼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能不能給出一個易經與經濟發展指數的表格?再比如,易經指導或者推導出具體哪項科學技術發明?二進制那是幾十年前就闢謠的東西,就不要再拿出來說了。只要你說出易經與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發明有關係,我就服你。請你現在證明吧。比如,可以拿易經推導一下《元素週期表》嗎?請你推導一下吧。《人類科學技術史》列舉了3600多種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科技發明,其中中國的有幾百種,請你在裡面找出任何一個發明,證明它與易經有關係如何?如果不能的話,也不要"重大科技發明"了,普通的科技發明也可以啊。任何一個普通的科技發明,哪怕是發明一隻襪子,發明一隻新式的自動鉛筆,也是可以的,只要證明易經與這些發明有聯繫,我也算你贏,如何?你不會一個都拿不出來吧?

上面是物質文明,你可能會說,易經對物質文明沒有貢獻,但是對精神文明有貢獻,那麼,請你也具體證明一下,具體的拿出一個事例出來如何?比如,易經對現代文明社會制度的貢獻,或者對法律的貢獻,請你證明一下。如何沒有,你憑什麼說易經對精神文明有貢獻呢?別扯什麼易經是"宇宙的大智慧",那是鬼話。既然易經蘊含"大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應該給人類社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而不是神神叨叨。如果做不到,我們憑什麼承認你有什麼"大智慧"?

易經無非就是一部算卜的書,含有一點樸素的哲學思辨,無論如何,都談不上什麼"大智慧"。一部初中生都可以搞懂的書,你說它如何如何之厲害,莫非你還不如初中生?


懷疑探索者

《易經》是中國現存再老的古籍,第一部書,雖只有五千字,卻是中國文字文化和思想文化最早的源頭。在儒學中的排位,雖然有“五經”的《詩》《書》《禮》《易》《春秋》說法,似乎《易》排名靠後,實際上從唐太宗李世民欽點《五經正義》開始,到宋代“十三經”,到清代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和嘉慶年間的《十三經注疏》,正規的官版書籍,都是把《易》列在第一位。不只對儒學,它還是諸子百家所有中國“國學”流派的源泉。老子就是從中汲取營養,開創了道家學派。無論從文化學,思想學,甚至文字學的角度,這樣的資格,照說確實應該選點卦辭爻辭納入大學甚至高中教材,但從這位提問者既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來看,說明目前尚未能選。

為什麼不選,恐怕有擔心迷信的原因。從傳說是孔子撰寫的《文言》、《彖傳》、《象傳》等開始,後世尤其儒家把《易》抬得很高,看成是經國濟世,人生修養的範典。其實它原本只是一部預測吉凶的筮書,作用也就是占卜斷卦。那裡面的卦辭爻辭許多都很經典,但是要解釋,就必然涉及卦象爻位,涉及陰陽,這就多少會跟迷信沾邊,帶來唯心主義的擔心。

其實《易經》是典型的唯物主義著作,其所以要卜算,其所以卜算,都是特別看重客觀條件,至於“易”的變化關係,更是典型的辯證法思想。但是因此要以為它真的能通古知今,測兇辨吉,那會大錯特錯。它沒有傳說的那麼厲害。歷史上的易學大師,凡是用於卜算者,幾乎無一有好下場。最早給《爾雅》作注的易學大家,兩晉交際時候的郭璞,就算不及己,死於非命。前些年曾經名噪海內外的“大師”王林,也避不過身陷囹圄。


世界真的很大

題主其實沒有搞清楚一個問題,其實世上並沒有《易經》這部書,我們平常所說的易經實際上是三部書,即《連山》、《歸藏》、《周易》。目前,《連山》、《歸藏》兩部書均已失傳,傳世的書籍僅有《周易》一部。

易經是周文王所撰,所講者影響最為廣泛的莫過於八卦之說。

據《左傳》記載,楚靈王曾稱讚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由此可知,過去稱“易經”為“三墳”。

回到題主的問題的主題,為何不將易經當作教材?

其實答案很簡單,今天我們讀僅剩的一部易經經典《周易》會發現,《周易》不僅難以理解,內中文字更是晦澀難懂,許多生字若不查詢字典根本無法閱讀,更何況去理解它的意思了。

古人閱讀《周易》,主要用於占卜、風水之事,有時也用來預測國家大事,以及研究日月星辰的變幻。這其中的學問深不可測,不可模仿。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在《周易》上有所成就的人不過三五人,而他們的後人之中也沒有人能夠繼承他們的學識和經驗。故而到今天為止,《周易》已經成了徹底的神書,今人再做對《周易》的研究很難再有所突破了。

既然如今社會上沒有所謂的權威能夠完全理解《周易》中所講述的內容,我們又如何將《周易》作為教材來講課呢?如果強行將《周易》納入課程,主講老師的一家之言恐怕也只能說誤人子弟。

筆者素來贊同有人利用自己的天賦和學識來做《周易》的研究。從古至今,對周易的研究一直都是一門秘技,很難有人能說的清。

只有讓自己的思維衝突牢籠,在自由的世界中翱翔,恐怕才能夠理解《周易》中的隻言片語。


陸棄

說一本書可以當教材了,這是一句挺掉價的話。

所以,厲害的書都不屑於當教材,這是肯定的。

好,回到《易經》的問題。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很多學者對《易傳》的重視要高於《易經》。為什麼呢?《易經》其實是一部筮書,最初是為了占卜算卦,書中包括六十四卦之卦名、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之爻辭。而《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和闡發。《易經》本身的玄奧艱深和難以捉摸為讀者設置了巨大的障礙,而《易傳》以及後世大量的註疏(比如孔穎達、程頤、朱熹)才真正實現了其傳播的現實性。

其次,《易》對於中國哲學乃至整個文化的影響不僅在於文本本身,而是在於它所構築的一個以八卦為基礎、六十四卦為模型,覆變往來、流動不息、陰陽序次、循之有規的宇宙圖式。這一宇宙圖示對秦漢儒學比如董仲舒,對於黃老道家,都產生了基礎性的作用。這就好比從文本中抽出了核心思想並加以發揮,這是古代對《易經》應用的主要方式。

最後,《周易》由於思想艱深,難以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普及型教材,但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漢代以後,基本上就成為了儒家經典裡的第一經典。為什麼呢?說白了,《周易》討論的是最最根本但又最最迫切的問題:命運的不確定性與確定性。“易”這個字本身就帶有十分豐富的內涵,比如它既表示“變易”,又表示“不易”。《易經》的卜筮其實就是試圖對不確定性與確定性進行計算。而從形而上的角度來講,每個人作為有限的時空存在,對於有限性的認識以及突破有限性的渴望是始終困擾著人類的。這樣深刻的問題絕不是教材能夠承擔起的,因此《周易》是一種超越教材的存在。


三聯中讀

這個問題其實是要分兩方面來看的,第一,易經是不是真的這麼厲害?第二,如果第一條成立了,那麼它能不能成為教材?

首先,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千萬不能把《易經》等同於後來傳襲至今的《周易》,一個令人汗顏的事實是,這《周易》更多的時候成了街頭巷尾算命先生的金字招牌。

我們不去貶損某個職業,但如果只把這《周易》當作占卜的工具就太狹隘了它的意義。因為《周易》首先是文化,其次是哲學,再再再其次才是它的應用之一,占卜。如果說《周易》是大海,那占卜只是大海里的小蝌蚪。

我們千萬不要混淆了《易經》和《周易》,因為對於《易經》來說,也許《周易》也是隻小小蝌蚪。其實《周易》還有對兒海爾兄弟,夏代的易書《連山》、商代的易書《歸藏》,只是後來被袁維婭唱的說散就散了,到今天還處於失傳狀態。

還有傳說《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都成於上古的,上古是個什麼年代?那是開天的盤古、造人的女媧生活的年代,那是個脫離了地球引力的年代,能飛的,鐵頭的,不死的比比皆是。

還有一個人證明了這三易成於上古也許不只是傳說,這個人就是中華人文初祖伏羲,創造了先天八卦的牛人。

就是這先天八卦傳來傳去傳了多少代,然後傳到了周文王這裡,才有了後天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周文王姬昌所作的《周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倒車請注意:預測≠算命)

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周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

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這本書,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這《易經》是不是真的厲害顯而易見了。

第二,為什麼《易經》沒成為教材呢?

上面也提到過,《易經》雖然博大精深,但它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學術體系,因為他和兄弟們失散了。這兩個傢伙不知去向,卻留下了他們的皮膚,《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若想研究通透必然耗費大量的心血時間。

單說《周易》,它自古至今沒成為教材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太過晦澀難懂,小孩子背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容易,背一句“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太難,就相當於讓一個只會十以內加減法的小娃娃去學微積分一樣。

雖然說《易》是群經之首,但它的發展經歷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前兩聖伏羲、文王,第三聖是教育這行的祖師爺——孔子。

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語錄《論語》成為永恆經典。他作《易傳》,豐富了易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孔老夫子第一次指出《易》之本質在於“德義”,認為廣泛積德者,沒有必要通過祭祀以求福祉;躬行仁義者,沒有必要通過卜筮以求吉祥。其核心宗旨是要百姓做個良民,並服從統治階級的意志。

也就是說,易自孔子開始已經包涵在傳統君臣父子的儒家思想體系中,因為沒有哪個君王希望自己的臣下子民看得比自己還要透徹長遠,能預測出自己都看不到的未來。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縱然《易經》成不了教材,也不能否認它成為經典,它終將成為心心相傳的火炬,穿越歷史與現在,照亮過去和未來!


24幀半

《易經》本來就是群經之首,在歷朝歷代都是教材書。

《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易書,因為前兩部已經失傳,我們現在說的《易經》就是《周易》,相傳是周朝的文王在監獄裡推演出來的。《周易》的思想,包羅萬象,深奧難測,是老祖宗遺留給我們的文化結晶,中華文明的源頭。

我們的祖先在還沒有發明文字之前,就已經開始用八卦圖記事以表達意思。後來周文王推演出《周易》流傳下來,然後在此基礎上,才有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一切都是從《周易》開始的,所以說《易經》為群經之首。

《易經》包含了哲學、科學、宗教三種精神,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難道你還覺得《易經》不夠厲害嗎?

後面你說如果中國人都學,那不是無敵了。你那只是假設,《易經》可不是小學生課本那麼簡單,不是誰學幾年就學明白的,古代人就都學,精通周易的尚且不多,何況現在人心浮躁,有幾個人能真正領會《易經》的奧妙。

即便大家都懂《易經》了,也不是天下無敵,因為很多事情都是已經註定了的,你就算知道又如何?你就算能算出你的壽命,難道你還能長生不老嗎?不過也不是無所作為,《周易》給了我們一句人人都能明白,也能做到的至理名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就是最好的改變命運的辦法。


一聲佛號一聲心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也就是近代和當代的百把年沒有把《易經》作為教材,過去哪個學子不以易經作為教材?也是歷朝歷代考學入仕的必考內容。《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是當之無愧的,他是華夏文明的源泉,包括我們後續的醫學、兵家、文學、哲學、數學......都無不得到易經的影子在其中,終其原因,是易經本身的核心價值就是在詮釋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關係、規律!

只是我們當代人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認識他的內涵本意,僅僅停留在了表面文字的理解中,大眾所看到的註解僅僅是生活中對易經的一些潛識,就如同道德經一樣,只是在解釋和學習經典字面的東西。

自古我們文化中就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尊重自然、效法自然、更好的為我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易經就是先行者,也是先祖們的智慧結晶,他同道德經本源都是在講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們自身如何通過修證來更好的去掌控自己、發展自己!在這些經典中都有講述,只是我們作為普通人並沒有得到先祖傳承而不得知。

元吉不才,曾有機緣遇到過易經高人,得其指點一二,正如乾卦中的初爻爻辭“潛龍勿用”。各大版本都是在講“龍”在初期,還不能夠去有所作為,所以應該知道忍辱負重,潛伏下自己的能力,以待時機!然其本身是在講的一套人與自然的溝通方法,教授你怎麼能夠將自然之氣沉降於體內,厚積薄發方能見得光明... ...

同市面見到的解釋大相徑庭,體悟到這些經典文字的難怪只是一些少數人,當代更是少之又少,說到根本還是我們的習性變了,對待祖先創造的文明是那樣的不自信,這是我們當代人的悲哀!作為一個華夏子孫都應該為擁有這樣的祖先創造出的文明而自豪,應該好好的承學先祖的思想,才能逐漸心思明朗!

我是《元吉說風水》的作者,承學易經風水文化,弘揚民族文化!


元吉說風水

《易經》現在主要指的是周易,現在沒有當成教材,但是在封建社會,的確是教材。

《周易》是儒家必學的科目。甚至可以說民國之前的千百年裡,每個讀書人都學過《周易》。

易為群經之源,有個至高無上的文化地位,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學易經,小可以修身齊家,大可以治國安民。

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句裡說“辛苦遭逢起一經”,一經指的就是易經,文天祥以易經考試第一名而中狀元。

周易一般作為哲學而不是實戰技術被今人學習,所以作用不明顯,也沒有必要人人都學會。而且窮其一生,都只能學會實在易經的冰山一角,太耗費時間太高深,就更沒有必要當成教材


我是吳海萍,是書法家,中國靈氣懸空畫法的創始人,中國易經協會專家委員。喜歡書法、國畫、《周易》的朋友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