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翻譯機捲土重來,但如何盈利仍是難題

在全球科技公司進入AI人工智能研究後,翻譯成為各大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究其原因,是因為“語言”在人工智能發展中具有相當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是機器如何理解人類語言的問題,這決定了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另一方面是語言之間的相互轉化,也就是翻譯,這決定了人本身認知的邊界問題。

而自今年開始,圍繞人工智能語言和翻譯,最熱的產品變成了AI翻譯機。

AI翻译机卷土重来,但如何盈利仍是难题

AI翻譯機捲土重來

據時代財經瞭解,早於2016年到2017年初,就曾掀起過一波AI翻譯機的浪潮,當時有多家國內外企業推出了類似形態的翻譯機/翻譯耳機,這當中既有國內語音巨頭科大訊飛,也有來自澳大利亞、日本、荷蘭的創業企業。

但由於當時產品形態不成熟、翻譯效果欠佳等原因,AI翻譯機逐漸趨於沉寂,各家科技公司開始轉向AI語音助手、智能音箱等領域。

任何產品的爆發都會伴隨質疑,自AI翻譯機推出開始就一直不被市場和用戶理解,為何有了眾多手機翻譯APP,還需要專門的硬件產品?

科大訊飛相關人士告訴時代財經,AI翻譯機相對於手機翻譯軟件,最大優勢是使用簡便、及時,一鍵實現即時翻譯,同時,訊飛翻譯機2.0使用NMT離線引擎,即使出國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進行翻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供應鏈人士告訴時代財經,科技公司紛紛入局翻譯機市場的推力之一就是日漸火爆的出境旅遊。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突破1.3億人次,花費達1152.9億美元,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中國出境遊的遊客中,採取自助遊的遊客比例正在逐步提升。

上述供應鏈人士表示,目前旅行的行程、住宿、消費等市場已被各大互聯網和科技公司“承包”,但是語言溝通仍然是不少人出境遊的困難,因此AI翻譯機被認為是AI產品的下一個風口。

AI翻译机卷土重来,但如何盈利仍是难题

價格普遍偏貴

在智能手機早已降至千元以下的時代,作為新興產品,目前國內主流的AI翻譯機中,大部分產品的價格卻偏高,部分甚至比肩中高端手機。

在京東和天貓平臺上搜索“翻譯機”,還有不少企業也有出品這類產品,產品外觀大同小異,口袋大小的產品大都能實現中英、中日、中法、中韓等中文和多語種之間的互譯,也能實現線上/線下使用,價格集中在1000-2000元區間較多。

有旅行社人士表示,對於一年只去一兩次的旅客,可能會青睞租賃翻譯機的業務,這催生了包括攜程、途牛以及同程等在內的在線旅遊平臺推出翻譯機租賃產品,價格在幾十元不等,最便宜的低至17元。

AI翻译机卷土重来,但如何盈利仍是难题

尚未有明確盈利方向

就像谷歌、微軟等“大牛”經常被問到它們的神經網絡翻譯會不會取代人工翻譯,AI翻譯機的熱潮也讓人關注起類似的問題。特別是AI翻譯機的線下使用場景,會讓人不自覺對標同聲傳譯等職業。

在博鰲論壇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就此回應過,“人工智能已經來到我們身邊,但不要神話它。拿翻譯舉例,目前機器在漢英翻譯上的平均水平是大學六級口語水平,翻譯機並不會讓同傳下崗。”

業內人士則普遍認為,翻譯是人工智能發展的直觀體現之一,但是優秀的翻譯要實現“信”“達”“雅”,這對人工智能的要求相當高,也是機器翻譯發展亟須突破的最大瓶頸。

賽迪互聯網行業專家向陽表示,翻譯機的市場前景是存在的,但技術難點在於是否能在人工智能技術中實現自然語言理解方面的突破。

對於未來翻譯機行業的盈利方向,向陽則認為,“從技術層面上來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差距並不大,但要真正實現盈利,仍然取決於行業週期的發展”。

作為AI大腦“走向”現實的產品,科技企業一直在尋找智能硬件的載體,在翻譯機之前大火的智能音響是很好的例子。只是目前智能音響領域儘管已經白熱化,但是各大巨頭仍處於佔領份額的階段,沒有探索到較好的盈利方向。AI翻譯機在“做大蛋糕”的當下,可能也需要開始尋找有效的盈利模式。

【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