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瓷器先看底!避開假貨,發現真品!

陶瓷鑑定,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論紋飾,瞭解歷史背景等途徑,但對於現在的高仿品來說,這些特徵目前都能基本達到。對初學者來說心中著急,卻不知從何著手。

鑑定瓷器先看底!避開假貨,發現真品!

古瓷足底很關鍵,露胎掛釉形體現。

砂滑平凸塌旋有,跳刀旋痕點釉辨。

塗漿抹漿護胎釉,糊米開片紅白獻。

刀削偏否不規整,紅綠青白都關鍵。

滑潤刀削看規正,手摸眼看比老練。

鑑定瓷器先看底!避開假貨,發現真品!

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內臟,抓住“五臟六腑”綜合分析,較易找到感覺,避開假貨,發現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湖米底”、“敲底”、“沾窯砂”等都是古瓷類收藏品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跡。

鑑定瓷器先看底!避開假貨,發現真品!

元代底部乳突

“乳突”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顯,明早期“乳突”也較大,洪武中期漸小,永樂、宣德有細小“乳突”,雖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較少見,但到嘉靖萬曆時又出現,一直到崇禎才消失,這就是說“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徵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較為明顯,而明初時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時底足內壁也有旋轉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間隆起一脊樑。而在明正德時底足處往往有放射狀的田螺紋。

由於過去特定的燒窯工藝,往往盤碗底足沾有較粗的窯砂,如磁州窯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也沾有窯砂。

“米糊底”,見於明與明前砂底大盤,由於胎中含鐵量高,燒後高溫下要通風冷卻,吹風的砂底處氧化成米飯燒焦似的片片的痕跡。

“沾窯砂”,由於過去特定的燒窯工藝,往往盤碗底足沾有較粗的窯砂,如磁州窯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也沾有窯砂。

鑑定瓷器先看底!避開假貨,發現真品!

明代火石紅(窯紅)

明前由於胎土中含鐵量高,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磚紅,甚至羊肝色。明時已較淡,但明宣德時還常見火石紅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見到火石紅。各個時期瓷器的火石紅不同,或多或少或無。如明代民窯瓷底足處火石紅特別濃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紅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漿釉塗抹的,顯得輕浮不定,有的顏色偏黃。

見於道光時鈞紅,由於其釉肥厚,流到底足處燒後與所墊物粘連在一起。為使其分開,只好人工敲開,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儘管如此,由於年代較長,所敲處一般胎色變深,且手感平滑。

在古瓷的底部每個朝代、每個時期因用料、用火情況都不一樣,塗釉、修足技術、用釉也不一樣。因此就要了解古瓷製作底的時代特徵,這樣對斷代、斷窯是非常好的。如:蘋果綠是清代用吹釉技術吹的,而釉面有漣漪波紋,耀州窯足釉邊有火石紅,壓手杯砂足滑底,宣德盤子中心多塌底。均瓷有蟹甲綠,有一、二、三,……,為數字款。紅釉常在底足部有泛綠或灰微綠,苔綠。這些底的內容要記住,對鑑別有好處。

鑑定瓷器先看底!避開假貨,發現真品!

蘋果綠底清代吹,漣漪小波綠泛灰。

耀州窯足釉邊紅,足內確是胎色灰。

砂足滑底明代有,著名就是壓手杯。

宣德盤子塌底多,工藝原因在於坯。

郎紅糊米又開片,宣德釉青掛釉積。

看底還要看圈足,元代乳凸刀痕愚。

糟底元未明洪武,均瓷護胎劃數坯。

蟹甲綠色灰黑胎,各種紅釉查綠依。

火石紅色各朝有,兼看形胎釉顯期。

鑑定瓷器先看底!避開假貨,發現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