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真實存在過嗎?

KoraManuja

這問題讓我這咸陽人不禁發出銅錘般的笑聲,因為以前回老家走舊路時常從阿房宮遺址經過!



---阿房宮(ē páng gōng)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爛尾樓,“阿房宮” 也只是個臨時的代用名,原本計劃等建好之後另取名,沒想到直到秦滅亡也末建好。“阿” 是靠近的意思(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顧名思意,是靠近房(西安古地名)的宮殿。阿房宮並非單一的一座宮殿而是一大片建築群,歷經幾年的現代考古也證實了這一點,並且阿房宮還只是這個宏大建築群的前殿。



---據史書記載,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2006年,就有考古專家據此結合實地探查推算出阿房宮佔地約800餘畝、相當於90多個足球場大小!

---上述記載中的“南山闕“,就是今天秦嶺的灃峪口,也是秦咸陽城中軸線的最南端,阿房宮的位置也正好處於這條中軸線上。而灃峪口距西安市區約45公里,可見秦咸陽城之規模!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秦始皇動嚴刑峻法和沉苛勞役、連同構想輝煌的阿房宮隨秦末農民起義而煙消雲散,咸陽城雖被怒火焚燬了,但阿房宮已建好的(阿城)卻一直遺存了下來,成為後世(如符堅、李世民等等)駐兵之地,一直到宋代才被徹底損毀。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大相無形

“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宮,一座壯麗的東方之宮,它如夢一般出現在無數詩人的腦海裡,卻又如一縷煙塵隱匿於歷史長河之中。那真實的阿房宮是怎麼樣的,是真實存在於歷史中,還是隻存於文人騷客的想象之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滅六國,一統天下。秦都咸陽也由小小諸侯國的都城一躍成為大一統帝國的首都。可是,咸陽舊有的宮殿規模已無法滿足秦始皇的雄心,因為在他的心中這個雄偉的帝國一定要有一個壯麗的都城與之相配,於是一個宏偉的建造計劃便由此而生,這個新的宮殿便是後世所稱的“阿房宮”。
根據史書記載和現有的考古成果表明,阿房宮的位置位於渭水之南,隔渭水與秦都咸陽城相望。為什麼秦始皇要把選在這建宮殿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這裡地大啊,咸陽城太擠了,沒地方再大規模建設了。既然史籍和考古工作都考察出阿房宮的具體位置了,那麼阿房宮是不是就是存在的呢?
答案是阿房宮是存在的,但又是不存在的。因為它就是一座未完工的“爛尾樓”。首先從名字來說,古語“阿房”就類今日“這個房子”的意思,並不是宮殿的正式名稱。司馬遷的《史記》中也說了等阿房宮正式建好了,就會取一個更“高大上”的名字,類似“長樂”、“未央”、“麟德”這種。換句話說,既然連名字都是土鱉的“工程標號”,那工程自然也還未完成。
時間上看,阿房宮這種“天字第一號”工程也很難完工。阿房宮修建於秦始皇35年,兩年後秦始皇就死在巡幸的路上,修宮殿的民夫也都被拉去修了皇陵,再兩年後秦帝國也跟著土崩瓦解。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在時局動盪的四年內修完這麼一座宏偉的宮殿,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當然,考古發掘上也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目前對阿房宮遺址範圍內的發掘表明,阿房宮只是完成了地面的平整工作,建起了部份建築的夯土地基,也就是所謂的土臺子,哪些木構造建築壓根沒動工,所以阿房宮,根本就未曾建成過。
既然歷史中真實的阿房宮只是一個“名稱”,那眾人所熟知的項羽火燒阿房宮豈不是假的?其實只能說這個故事亦真亦假,項羽確實放了火,只不過燒的是咸陽宮,但是後代的文人墨客出於對阿房宮的想象,附會編織成項羽火燒阿房宮罷了。而“真亦假時假亦真,無為有處有還無!”這不是阿房宮、更是歷史所能引人入勝的地方嗎?

歷史研習社

由杜牧的“阿房宮賦”可見其存在過。“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