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片段:小紅、小明和老李的大年初四

曾有這樣一老人,臨終時給自己的三個兒子留了17只駱駝,並有一紙遺言:

大兒子分1/2,二兒子分1/3,小兒子分1/9。

老人走後,三個兒子含著悲傷分起了駱駝。但是,他們分來分去,卻發現這駱駝是無法分得開的,因為17這個數字既不能被2整除,也不能被3和9整除……而駱駝又肯定得分活的,且父親的遺言更是得遵循的。

三個兒子犯難了……

無奈之下,他們找了村裡的一位智者,將情況告知。智者聽罷,牽了自家的一隻駱駝來到三人的家裡,然後開始分。大兒子1/2是9只,二兒子1/3是6只,小兒子1/9是2只,9加6加2是17只,恰好分開。智者於是就將自己的第十八隻駱駝牽回家。

歷史小片段:小紅、小明和老李的大年初四

著名的“第十八隻駱駝”的故事由此而來。

其實,拋開故事的本身,我們會發現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東西也就像這第十八隻駱駝,它不是必須品,但缺了它又不行。就比如說:我們中國人的一些傳統文化。

1.

清朝康熙年間,在山西省大同縣有一個叫小紅的小姑娘,年七歲,剛懂事未久。而因為這幾年的大清朝整體昇平、且大同此地又風調雨順,所以小紅時常是吃葷的、穿新的,再尤其近幾日,正值春節,雞鴨魚肉更是不缺……

但大年初四的中午,當小紅和鄰里的小夥伴玩罷歸家準備吃飯時,卻有點不高興了,因為她看到了餐桌上的飯菜竟是前幾日的剩飯一鍋雜燴出來的……這讓她食慾頓減,嘟著小嘴,表現出一副不想吃的樣子。

細心的母親自然看出了女兒的心思。她先舀了一碗飯放在小紅面前,說道:“你忘記了你爺爺小時候的故事了嗎?那個時候,正值明朝末年,天下戰亂,民不聊生,休說吃這樣一頓飯,只怕過年都得餓著肚子!

娘不是還經常給你講嗎?成由勤儉敗由奢,居安要思危,糧食是永遠不能浪費的!這是老祖宗給咱們留下來的傳統”……

看著小紅的拿起了飯碗,小紅媽高興地摸了摸小紅的頭,繼續說道:“其實娘今日張羅的這頓飯是有名字的,叫‘折籮’,它就是把咱們前幾日剩下的飯一起吃掉,這是咱們的傳統美德,不鋪張浪費。不止這樣,一會兒吃罷飯後,你還得跟娘一起收拾屋子,把這幾日的垃圾都扔掉,咱們這叫做‘扔窮’,也是祖輩留下的習俗 ,預示咱們明年的生活會更好”!

“你願意跟娘一起做嗎”?

“嗯嗯”,小紅邊點頭邊說,邊迅速地吃起了碗裡的飯。

歷史小片段:小紅、小明和老李的大年初四

2.

明嘉靖45年的正月初四,是小明年後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工作地點在北京城的慕茗香茶樓,做著倒茶的夥計。這一年,小明17歲。

常理而言,新的一年是新的開始,各打工族們也都抖擻著精神準備好好再幹一年。但是小明他們卻不同,因為在這一天晚上,茶樓掌櫃會宴請他們吃一頓特別的飯,晚飯的最後席上會有一道也特別也不特別的菜——包子。

為何說其特別呢?因為當時的北京城流傳著大意是這樣的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櫃的說官話”。而何謂官話?就是飯罷酒足後,掌櫃的會向各位大小夥計道一聲“辛苦”,這為官話,說罷後,包子往往就端上來了,這時,掌櫃的舉筷子、夾包子、停空中、放碗裡,放誰碗裡,意味著誰就捲鋪蓋走人,今年不用再幹了……

歷史小片段:小紅、小明和老李的大年初四

小明不幸,這一年的碗裡有了一個刺眼的包子。

飯碗就這樣丟了。要知道這一年是嘉靖四十五年,前幾年天災不斷,朝堂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對於家中幾無田地、工作難尋的小明而言,這一事件對他的打擊可想而知。

而無論如何,木已成舟,小明藉著微微地酒意,暗暗發誓:自今往後,倘再能找來新工作,定要勤勤懇懇、踏踏實實。

3.

咸豐二年,也是南京悅客來飯莊開張的第二年。飯莊掌櫃老李通過一年多的摸索,生意做的已有漸入佳境之勢。

在新年伊始之計,老李同所有其他商戶一樣,在大年初一到初四未開張,且年三十兒晚上也沒有預定年夜飯。不過,從初四下午開始,老李就開始忙著張羅一件大事了:接五路。

所謂接五路,就是接東西南北中五路財神。這一天,老李用兩張八仙桌湊成一張大供桌,供桌上除了雞鴨魚肉外,還有柑橘、甘蔗、糕點等物,意味著新的一年生活如蜜、步步高昇、財源廣進。

這天,老李在供桌下虔誠叩拜,希冀財神能進家門,帶來金銀珠寶,帶來美好生活……

歷史小片段:小紅、小明和老李的大年初四

-完-

注:本文旨在科普傳統文化知識,片段純屬虛造,如有偏頗,望指正。

文 / 起叔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