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弭兵会盟”原来是这么回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都是超级大国,晋楚争霸一直是中原诸侯争霸的焦点,两国争霸的时间更是持续了上百年之久,期间两国战争频发,战乱不已。据统计其中有三次比较大的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的“弭兵会盟”原来是这么回事!

晋楚争霸

1、公元前632年,两国之间爆发“城濮之战”,晋文公利用“退避三舍”的策略取得了胜利,晋国成为霸主;

2、公元前597年,两国之间爆发“邲之战”,楚庄王取得了胜利,楚国成为新霸主;

3、公元前575年,两国之间爆发“鄢陵之战”,最终晋厉公取得了胜利,晋国又成为霸主,当时的楚共王还被射瞎了一只眼睛。

春秋时期的“弭兵会盟”原来是这么回事!

鄢陵之战

这三次都是两国主力之间的大会战,其它的大大小小争斗可谓数不胜数,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两国实力的起伏和状态。虽然两国各有胜负,但他们的实力其实一直是不相上下的,因为这三次战争中失败一方的实力并没有被有效歼灭,战败者大都以撤退宣告失败。

春秋时期的“弭兵会盟”原来是这么回事!

大军撤退

晋楚争霸,受伤的其实主要是夹杂于两国之间的小国,比如郑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曹国、许国等等。这些小国就好比是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博弈所用的棋子,但凡一有战争,他们必定会受牵连!因为你还必须站在某一阵营,万一要是站错了队那就可就惨了,难免会得到一顿暴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郑国,郑国国君郑襄公面对晋楚争霸两面打击以后,感觉实在受不了!他制定的国策就是:唯强是从,晋来从晋,楚来从楚!这里头的意思就是说:我算是服了,你们谁来打,我就投降谁!实际上这种国策实在是不敢恭维,相当于两边都得罪了,但是毕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又能有什么其它的更好的办法呢?

春秋时期的“弭兵会盟”原来是这么回事!

春秋形势图

办法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想得到,当时宋国人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们晋国和楚国都这么强大,就不要再打了,我们这些小国两边都服,两边都纳贡还不行吗?

晋楚两国国君权衡利弊以后,觉得宋国人这个想法不错,也不知道是机缘还是巧合,宋国大夫华元刚好两边都有人,他和晋国的正卿栾书以及楚国的令尹字重都有交情,就这样在他的引荐和促成下,公元前579年,晋国和楚国就达成了一次“弭兵会盟”。会盟规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同时奉晋国和楚国为霸主,两国平分霸权,其它各国要向这两国纳贡,谁要是破坏了会盟协议,各国将征讨之。

春秋时期的“弭兵会盟”原来是这么回事!

弭兵会盟

当然这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主要还是看晋国和楚国的态度,这不第一次弭兵会盟仅仅五年后,在公元前575年,楚国就撕毁协议发动了晋楚“鄢陵之战”!不过楚国战败以后,其国际地位岌岌可危,而晋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晋厉公晋国正卿栾书所弑,而且秦国和白狄也在相约进攻晋国,晋国也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春秋时期的“弭兵会盟”原来是这么回事!

晋国霸业

在这种大环境下,两国是真的都不想打了,于是晋楚两国的第二次“弭兵会盟”应运而生,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大夫向戌的促成下,两国又重新达成了协议,终于换来了春秋时期难得的数十年和平期。

总体说来,春秋时期这两次“弭兵会盟”是历史大环境下的产物,大国之间不想打了,小国就更不用说,这也算是春秋战国这个乱世的一次中场休息吧。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好像下半场确实更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