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談到戰爭經常用“大戰三百回合”,一個回合是多長時間呢?

寳勒個寳

每回聽單田芳老師的瓦崗英雄:“吔!來了個大個子,你,你叫什麼名字?”“小瘦子!我叫羅士信。你有勁兒敢碰我的槍嗎?”“哈哈!我怕、怕過誰?你來,你來。”羅士信說:“來就來!”說著掄起大槍往李元霸頭上打來。李元霸兩柄大錘十字交叉也用了十成勁往上一挑,就聽一聲巨響,羅士信的大鐵槍被震得撤了手,飛出去十幾丈遠。被震得“撲通”摔得坐在了地上。李元霸這邊呢,大錘也震飛了,“撲通”,也摔了個屁股蹲兒。兩個人一骨碌都從地上爬了起來,各找自己的兵器。一個馬上,一個步下,打到一百多個回合還是難分勝負。

這段故事有一個事情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打了一百多回合”那麼問題來了,啥叫回合?怎麼打才叫一個回合?這個回合,在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解釋。象李元霸與羅士信之間的回合,一馬上一步下。所謂回合就是你一槍我一捶,一掄一扛。就叫一個回合。

不對不對!那《三國演義》裡。張飛鬥馬超,兩人都是馬上將軍,兩人大戰百多回合,也不分勝負,最後又夜戰......你能說他倆就站在原地掄槍玩嗎?肯定回合不是你解釋的那樣子的!

別急,我不是說了嗎?回合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解釋。要說回合,咱們就得從最開始有戰爭的時代說起。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大家打仗是以車戰為主。如果一場戰爭中只擊敗了步兵(

徒兵),也只算是小勝。如果車兵被打敗了,那就是大敗,損失慘重了!不太理解?容我細細說來。

古代的標準配置按春秋時期的軍事著作《司馬法》解釋:車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這裡的步卒就是徒兵或步兵的意思。車一乘(我們可以理解成現代的坦克)配有甲士三人,這三個人左邊一人手拿弓箭,負責遠程攻擊、右面一人手拿矛盾,負責近程攻擊。中間這個人就是駕駛員。負責駕馭馬匹。大家能稍許明白了一些了嗎?

那還不對!我看書裡說有的國家的國君打仗時就是在戰車裡受的傷。你說國君他們在車裡是什麼位置?近程?遠程?馬伕?我錯了,怨我沒有解釋完整。當主將坐在車裡的時候,駕駛員的位置就要在左邊了。右邊的位置和近戰職責不變。這下大家就明白了吧!

春秋兩國交兵,你出一百輛車,我也得講道義,也得出一百輛車。如果我出了一百零一輛車,也會被眾諸侯取笑。為什麼說徒步被擊敗只是小敗,車兵被擊敗就是大敗了呢?

周朝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你不要以為當時周朝就有全民義務教育了。這六藝術僅僅是貴族學的技能。其中“射、御”大家有點看明白了吧。射箭,駕馭馬車。車兵上的三人,其中兩人都要經過貴族技能的訓練,不用說這兩人都是當時社會的精英群眾了吧。那麼居右持槍的呢?他更是需要孔武有力,而且還要是忠誠國君的勇士才能擔當。所以車上的全部是一國貴族精英。而所謂的隨車步卒(徒兵)才是真正平常種地幹活、有事扛槍打仗的農民或者是奴隸。

講完了前因,咱們就要說後果了。開戰了!大家開始面對面、頭抵頭的開始衝鋒了。開始遠射、這時候就要看誰的功課學的好了。只顧玩不學習的代價就是生命。一兩輪箭射完了,車也靠近了。這時候右側的甲士就要掄槍近戰了。“鐺”一聲,兩槍碰撞。馬車擦身而過。跑向遠方。這時射箭的就抓緊再射出一箭。這個過程就叫做“

”。

好了。兩輛車跑遠,還得再折回來,準備第二次進攻。這個期間就叫做“”。有一就必有一。除非車上三人,在“合”完後,左右兩人就會跟中間的御者商量說:咱們打不過啊!射箭比不過,力氣也沒有他們大。咋辦?御者直接了當:“傻啊!跑唄!”於是也就直接省略了“回”的步驟,直接在“合”完就一溜煙不回頭的望遠方跑去。

按正常來講,“”完撒丫子跑的一般來講都會成功脫離戰場。為什麼呢?因為那一方衝過去後,他還要“”。折回馬頭,再找對手。一看跑了!這就有時間差了。一般就難追上了。

雖然在禮崩樂壞,打仗開始你死我活了,但是在前期打仗也是溫情脈脈,比較好玩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晉國與楚國交戰。晉國打敗了開始逃跑,楚國人後面就追。一輛晉國的戰車落入泥譚裡動彈不得,與之交戰的楚國戰車追上後,就幫助晉國人推出了戰車,說:“接著跑吧,哥們!”晉國人又接著跑,沒跑幾步,車軸又脫了。楚國人又追上,幫助他們修好了車。接著又送他們一程。再跑,邊跑晉國人邊喊:謝謝哥們啊,還是你們逃跑有經驗。我們晉國打敗沒經驗。佩服佩服!

這件事就透露出一個小秘密。在春秋戰國時期打仗,兵車的駕馭是有竅門的:要順著同一條車轍印來進行“回合”。如果是有逃跑之意的時候,戰車是不必順著車轍印駕駛的。這也就後來一鼓作氣的典故中:曹劌“

下視其轍”的緣故所在。

這就是“回合”的出處,但是嚴格來講,所娛樂後期大將單挑,動不動就大戰幾百回合。一是出於藝術的渲染需要、一個是突出大將的勇猛過人。真正的單挑,五六十回合內就基本能解決勝負了。但是拼到最後,也是拼馬力與人力了。就像張飛馬超大戰一樣,後期也只有扔錘與射箭了。估計再打下去,這兩人也會象販夫走卒一樣,抱團肉搏,挖眼掏檔了......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恆實說"與您一同追尋歷史的真相。您的閱讀是對恆實的讚許!您的關注是對恆實的支持!


恆實說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有意思,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小說都有“大戰三百回合”這句話,那麼咱們先了解下什麼是“回合”?

從字面意思理解的話,我想大部分人都能想到“有來有往”這個詞,其實“回合”這個詞的意思也和咱們現在人理解的差不多。

“大戰三百回合”在古代比較常用,要是說專業術語那就是:兩名騎手相向突進,兩匹戰馬相交的一瞬稱為一個照面,返回再次相交稱為一個回合,即是兩個照面。 通俗點的講,就是戰馬往返的一個來回叫做一個回合。倘若兩人纏鬥在一起,兩匹馬轉一圈也就是一回合,這種事件比較少見。

“大戰三百回合”也就是形容交戰場面比較激烈不分上下,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同時也是對對手的一種尊重,因為雙方戰鬥是不分伯仲,才會說“大戰三百回合”。要是感覺對手不如自己的話,肯定就是分分鐘讓對手掛掉。就比如《三國演義》中,關羽那一段溫酒斬華雄,想想看時間應該不長吧。

在《三國演義》中,常能聽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與吾大戰“三百回合”,但其實在人馬合一的戰鬥中,一分鐘可以打數個回合。但是武將身負重甲,手持了份量不輕的兵器,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82斤重,這樣衝刺時,對於人和馬匹的負荷是大的。這樣一回合均算下來要數分鐘。一回合就數分鐘,一百回合就一下午了。想想要是關羽本身拿那麼重的兵器在這樣“大戰三百回合”的話,我想馬兒也肯定不幹了,不怕關羽掛了,就怕馬先累死了。


如果看戲詞裡的大戰三百回合,就是你來一招我回一招,就算一回合。如果是幾個回合下來, 就是在一段時間內短兵相接的打鬥。按時間算古人馬戰,那就是一次衝鋒算一回合 。馬戰時,馬與馬奔跑時兩將相遇到兩馬分離算一回合。

在古代也沒有具體時間算一個回合多長時間,因為這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打個比方:要是對方慫的話,遇見一個厲害的主,像是呂布或者趙雲、關羽、張飛這樣的一個回合,分分鐘解決戰鬥。要是遇見像徐晃這樣的大將的話,關羽也不可能幾個回合就能將對方幹下馬。

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觀點可以在我的留言板裡留言,我們相互討論交流!


李小白之不二瞎說

在古代小說演義中,經常提到三百回合,尤其是《三國演義》中張飛戰馬超,都戰到了八百回合,還不分上下。



其實古人的回合是在最早的時期是用戰車來統計回合,兩個戰車短兵相見,當車上的人開始戰鬥時,兩個車擦身而過,這叫合,當車在轉過來,這叫回,一回一合。



之後戰車淘汰之後,騎馬開始流行,但還是用和戰車差不多,兩馬接近,擦身而過算是合,轉過來在打這叫回,還是一回一合,這個時間還是不固定的。



有的人從上馬到戰死都是不足一個回合,有的人能打數十個回合,基本打到三十回合就可以回家休息,畢竟太累了,主將也得休息是不?小說中畢竟誇張成分太大,引起讀者的興趣才這麼寫的。

我是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喜歡歷史文化的請關注我吧。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簡單明瞭的舉例,通常指決鬥雙方都是騎馬的那種,可不是兩人騎在馬上,馬不動,兩人拿兵器噹噹噹的敲打,那樣馬也不會配合,還有可能一方把對方馬砍傷,馬一驚跳,戰鬥力直線下將。如射人先射馬之說就可說明。事實上的決戰,這邊一個,那邊一個,拍馬相互對沖,兩馬靠近之時,就是兩人盡力使出必殺技拼命一博之時,即一回合,如雙方能再戰,勒住馬,又相互一衝殺。如此衝殺,能戰三十合就不得了了,通常說的三百回合指打的次數非常多而己。


霜雪飛

騎馬打仗,一個照面就算一個回合,不管出手與否。冷兵器時代,你來我往,打個照面,若未將對方擊倒,然後再回轉對打。所謂“三百”,其實不是實數,言對打次數極多而已。如此說來,一次對打如果兵器較上勁了,誰也壓不倒誰,時間可能長至五分鐘十分鐘也難說;但如果一閃而過,也就幾秒十幾秒吧。


楷書13

一個回合沒有具體多長時間。而且“大戰三百回合”主要是出現在古代的戰爭小說中。而且還是以騎馬為主的戰爭小說,因為一個照面算一回合。而武俠小說裡通常是用招式來形容,比如多少多少招為一式,一式為一個回合。

每一式因為組成的招式有多有少,出招快慢的關係,打鬥中的兩個人的回合時間也不盡相同。

所以回合只能用來判斷兩個打鬥的人打了多少招,不能用它來判斷打了多長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