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刘禅为什么还能执政30年?

凌云露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官方邀。诸葛亮离世后,刘禅能够继续稳定朝政达三十年,一方面是刘禅做了一些正确的选择,一方面外部的环境给了机会,我逐个简单聊聊。

废丞相制度,分相权,举动得宜

诸葛亮离世后,刘禅做的第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废除丞相制度,对于刘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招。刘禅将蒋琬任命为司马,命其管理行政与军事;随后又将费祎拜为大将军。

总的来说,刘禅是将诸葛亮曾经的大权分立于蒋琬和费祎,这样就可以便于他在后台监控这些权臣,权臣之间互相的制约,他执政的压力就会减小许多。

如果权臣的权力不如此分立制约会发生什么?君不见曹魏司马之变?

重用贤臣,蜀汉政治清明而单纯

诸葛亮生前已经梳理好了蜀汉的朝政,最为难得的是刘禅执政之后能够“萧规曹随”,继续重任诸葛亮留下的贤明之士。

刘禅先后以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录尚书事,纵览朝政,后又以姜维、诸葛瞻录尚书事,最重要的朝政大权,一直都在蜀汉的英杰负担。《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是蜀汉旧臣,他评价刘禅时候说——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刘禅执政的后期任用阉臣黄皓乱政,陈寿也清楚的提到了这一点,可是黄皓的政治影响力毕竟有限,这一点我们要全面的看待。

外部环境给与了蜀汉一个不错的生存空间

曹魏方面,刘禅执政的期间,政权的核心从曹魏再向司马转移,直至263年,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军前,曹魏至司马给与蜀汉的军事压力非常小。

反而是蜀汉数度出击曹魏,238年至262年,姜维对魏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结果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上胜多败少。

而东线战场,夷陵之战后,蜀汉和东吴从新讲和,两国一直相安无事。

怎么看待刘禅这个历史人物

不知为何,现在网络上对于刘禅的看法要么就是贬低的一无是处,要么竟然夸赞为一代明君。

我觉得大可不必,刘禅其人缺乏大的理想与热情,容易妥协于现实,更会受到左右人的影响变好变坏。在这个程度上,刘禅就是一个普通人。

读了三国多年,才明白一个道理,像刘禅的父亲刘备那种拼搏几十年直至暮年依然野心勃勃壮志不熄的人,遍观千年历史,能有几人?所谓英雄,当是如此。



鱼包历史课

第一,诸葛亮北伐实属无奈之举!无论地盘,人口,还是人才数量质量远不是魏国对手。连年征战极大损耗蜀国实力!

第二,刘禅并不是糊涂君主!不作为其实是自保行为,诸葛亮在世,军政大权独揽。即使他是一代明君也无处施展。简单来说,从诸葛亮死后;内政体现在他的人事安排,以及及时制止北伐,休养生息。还有对魏延,杨仪矛盾的处理,对带兵武将的打压!无不展现高超的政治手腕。对外,保证边疆安全,与吴国保持盟友关系。

第三,人们抨击刘禅降魏。那是演艺的艺术表达方式,从侧面凸显诸葛亮智慧无双以及人格魅力。试问!最为君主最怕什么!不是外敌,而是祸起萧墙。诸葛亮死后,再无丞相独揽大权,这证明刘禅心中对诸葛亮是极其不满的,谁也不愿做一位傀儡皇帝。

第四,客观现实。蜀汉政权其实不是铁板一块,政治势力有刘备起家的,有荆州的,有益州的还有投降的西羌,南蛮。夷陵之战后,最先起家的班底被刘备损失殆尽。所以诸葛亮一直依赖荆州团体,打压益州势力。刘备托孤,首位大臣是李严而不是诸葛亮说明了一切,为的就是平衡势力,防备诸葛亮做大。诸葛亮连年北伐,又把荆州班底打光,效忠刘备的老人们也凋零殆净。所以诸葛亮死后,导致刘禅只得依赖益州团体。而益州团体大多都是本地的士族豪强,对他们来说,刘备的蜀汉政权只不过是外来户!所以刘禅能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蜀汉没有大的动乱就很了不起了!

总而言之,对刘禅的形式及不乐观!丢荆州,夷陵之战,其实蜀汉已经时日无多。明眼人都明白,只不过碰上诸葛亮,刘禅这样的君臣硬撑下来的。最后刘禅能得以善终,而吴国孙皓自作聪明,降了没多久就死了。其中道理,只得品味。

三国这段历史是中国历代的缩影!君主其实是高危职业,曹操是汉丞相,篡汉,司马义魏国三公,篡魏。而诸葛亮是蜀国丞相,所以君臣能如此相处。才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其中利害。旁观者真的能看清吗?!☝🏻


zhaozilong3

《乐不思蜀》

刘禅,字公嗣,又字升之。他是刘备的昭烈皇后甘夫人所生之子。刘禅还是太子的时候,刘备为了让他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令他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刘禅称帝在位共四十一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战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所以刘禅是有一定才能的。

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曹魏。公元264年,刘禅举家东迁洛阳,临行时十分纷乱仓促,刘禅的大臣没有随行的人,只有秘书令正和殿中督汝南人张通舍弃妻儿老小单身随刘禅而行,刘禅仰仗他的导引帮助,才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合乎礼仪而无所缺误,于是他慨然长叹。

到了洛阳后,刘禅受封为安乐公,刘禅的子孙及群臣受封侯者五十余人。魏王与刘禅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国的歌舞,旁人都为之伤感不已,而刘禅却高高兴兴得同平时一样。魏王对贾充说:“人之无情,竟然到这种程度;即使诸葛亮还在,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平安,何况姜维呢!”

后来,魏王又问刘禅:“你还思念蜀国吗?”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随从听到后,连忙就对刘禅说:“如果魏王以后再问,你应当哭着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远在岷、蜀,我心常常西望而悲,没一天不思念。’然后闭上眼睛。”后来魏王又问他,刘禅就像随从说的那样回答,晋王说:“你说的怎么像你的一个随从说的话。”刘禅惊讶地睁开眼说:“确实像您所说的那样。”周围的人哄堂大笑。

其实在当时曹魏兵围成都,刘禅也不是没有盘算的,他在诸葛亮死后已经开始渐渐地改变之前坚持北伐的主张,因为看到了曹魏的壮大;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蜀国坚持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

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和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也许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所以当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其实是在试探他们是否真的投降。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戚之容,当刘禅表现得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时,活脱脱就成为一个严重的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无耻之徒。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的时候更是使得司马昭对其大加放心。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副没皮没脸的嘴脸,而且无耻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可细细一想,刘禅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幕弹,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南唐后主李煜之死就是一个例子,一首《虞美人》虽留下千古绝唱,却也招致杀身之祸。

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也许是一个比较平庸的君主,却不是我们所说的“扶不起的阿斗”,在许多问题上可以看到他的大智若愚。

在生活中像刘禅这样大智若愚的人还是有很多的,我们不能仅仅从一个人表面的行动而对其做出很草率的评价,而是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充分考虑这些行动背后所蕴含的东西,这会使我们看到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如居真正

“扶不起的阿斗”是后世对刘禅的最大误解,“乐不思蜀”是对刘禅的耻笑。

刘禅的执政能力并没有那么差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这时诸葛亮已经辅助了刘禅继位十年了。

大家可能以为,诸葛亮一死,刘禅必将灭国。但是实际却不是这样的,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任然执政了30年。

刘禅还是比较有能力治理国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当时三国鼎立,就属蜀国的军事实力最为弱势,人口也是最少的一个。刘禅依然能保住蜀国三十年。

3.刘禅善于用人,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继续任用蒋琬、姜维等有识之士。

刘禅执政30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刘禅的皇位能够稳稳坐住40年,不像东吴那样陷入人祸之中,起码在刘禅的带领下,蜀国的政治还算是比较稳定的一个。

蜀国位于四川盆地,易守难攻,物产丰富。军队休养生息,蜀军占据有利地势所以才能抵抗进攻,守住蜀国30年。

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在世时已经帮助刘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刘禅只需保持局面就行,而不用去做太大的变动。

综合了各方面原因,所以刘禅这位历史上的”昏君“才能在诸葛亮死后继续执政蜀国30年。


我是扒哥历史,我喂自己袋盐!


扒哥历史

我认为这既与诸葛亮在世时为蜀国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有关,也与“后诸葛亮时代”刘禅个人有自知之明有关。

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后,蜀国的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务就都落到了诸葛亮一个人身上,此时蜀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局势都极为严峻:刘备夷陵之战之完败使蜀国国力受到了严重损耗,全国上下民生凋敝,社会经济一落千丈,百姓生活困苦,“民皆菜色”,民心不稳,军心涣散;东吴孙权自夺取荆州及在猇亭大败蜀军后,国力大增;魏国自曹丕即位后,尽管国内的政治格局经历了重新洗牌,但曹丕凭借自身的能力,同时在辅臣司马懿的帮助下,很快稳定了魏国政局,加之吴、蜀双方正值鏖战,无暇他顾,因而魏国度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曹丕始终关注着吴、蜀之战局,自夷陵之战后,隐隐有伐蜀之意。这些都给蜀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正如《出师表》中所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备白帝城托孤

面对如此内外交困的局面,诸葛亮秉承刘表兴复汉室的遗愿,为使蜀国国祚昌隆,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对内提拔、培养蒋琬、费祎、董允等文臣,提升他们的政治才干;武将方面,重用姜维、王平、魏延等人,让他们独挑大梁,经历战场上血与火的历练,增强他们的实战经验;并逐年补充兵源,增强蜀国的军事实力;并且在国内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如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设施,大力扶持手工业――“蜀锦”的健康发展等。

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等人的不懈努力,蜀国的国力有所恢复,并略有提升,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这无疑为延续蜀国之国运及以后的北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后蜀国虽经诸葛亮离世,但由于他在生前为蜀国的长远发展制定好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延续性措施,在内政外交方面都考虑得较为周密细致,且后主刘禅一直延续了诸葛亮的政策,因而蜀国又延续了30年的国运。

刘禅与诸葛亮

再看蜀主刘禅,他是从乃父刘备手里继承的皇位,没有经历过先父多年创业的辛劳,平日过惯了优渥的生活,自然也不明白守业之艰难,遑论兴复汉室了。年纪轻轻就轻而易举地成为了蜀国的皇帝,本来这对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不过他也深知,自己没有父亲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广阔的胸襟,也缺乏乃父的雄才大略,守好先父创立的基业就已经很不错了,因而在治国理政方面,刘禅遵循先父遗愿,拜诸葛亮为“亚父”,内政外交悉数交由诸葛亮打理,并在诸葛亮逝世后,能毫无保留地执行诸葛亮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同时示弱于魏、吴,为蜀汉赢得了相对长期稳定的生存空间,故而蜀汉之国运又延续了30年。

(欢迎网友在评论区参与讨论!)


南宫寂岚品历史

首先从刘禅本人说起,刘禅并不像人们所说的一无是处,起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乃父的雄才伟略,更无诸葛亮这样的贤能辅助,自己只能做个守成之君。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


其次,能够延续诸葛亮时期的政策,内政相对稳定。起初有蒋琬,费玮主政,后有诸葛瞻,姜维辅助。蜀汉虽未大的发展,但官民和谐相安无事。

再从外部环境看,自从荆州丢失以后,吴蜀之间矛盾反倒缓和许多,联盟更加牢固,蜀汉无东顾之忧。而此时的曹魏集团,曹丕已死,曹真与司马懿竞争激烈,内部权利相斗明显。相对减轻了对蜀汉的军事压力。直到司马懿全面控制曹魏政权之前,曹魏没有向蜀汉用兵。反而是姜维先后十一次北伐,但收效甚微图劳民财。

统一大势所趋,蜀汉灭亡势所必然,非人力所能挡。非刘禅之过。


无奈且向上


从蜀汉内政上来说

雪峰居士认为主要是因为一个成语,即“萧规曹随”。因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把蜀汉的朝政都已经梳理完毕,而且人事安排都已经安排完毕,刘禅只要按照要求去做就可以了,因此蜀汉内政得以稳定、国泰则民安,所以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执政蜀汉期间可以长达三十余年无事。


从外部环境上来说

蜀汉与东吴自从刘备率领大军惨败后,史称“夷陵之战”,此战过后蜀汉再能无缘荆州,可是他们共同的威胁还在,那就是北方的曹魏,因此再次和谈订立盟约。至此以后,蜀汉、东吴未有战事。而蜀汉对曹魏一直处于进攻状态,从诸葛亮到姜维,采取进攻为主,但是效果不大。所以,在曹魏政权未大规模攻击蜀汉以前(即钟会、邓艾率军攻打蜀汉),蜀汉相对来说外部环境比较安宁,给予了刘禅三十余年执政的时间。

从刘禅性格来说

刘禅个人给后世留下了几个俗语(成语),即“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我们不去讨论这些俗语真正的来源,但是从俗语(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禅的部分性格,即无大志安于现状的性格,同时也受左右的影响,要不然后期宦官黄皓也不会那么有权势了。总之,作为普通人的刘禅只要现状过的下去就行,不回去瞎折腾,所以这也是他能够安稳执政三十余年的关键。不然换个愿意折腾的主来,肯定是鸡飞狗跳,整个蜀汉危机重重!

综上,刘禅之所以能够在诸葛亮死后能够还执政三十余年,完全就是“心无大志”、“萧规曹随”外加“外部环境平和”所致,缺一不可。要不然,曹魏不攻打蜀汉,刘禅估计还会继续他的蜀汉帝王,守着他的一亩三分地!



雪峰居士

因为刘禅并非是扶不起的阿斗,不要因为三国演义而对他误解了,可以说刘禅虽然不是能成就千秋霸业的人,但也绝对不是昏庸无能的人!


据陈寿所著《三国志》记载:

刘备遗诏中明确地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大意就是诸葛亮也说刘禅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可以大用,以诸葛亮的眼光看刘禅都是很有才华的足以证明,刘禅并不傻。再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如果说刘禅傻那么刘备肯定不会把蜀国给他的。




醉里挑灯思华年

诸葛亮死后是指定接班人的,文官有蒋琬和费袆、董承等,武将有姜维、王平、马忠等,都是能人,治国有方,将士拼命,刘禅开始也能遵守诸葛亮遗嘱,重用忠臣良将,也能延续30年平安世界。只不过蜀国始终弱小,连续遭到魏国的进攻,最终抗不住而灭亡,非昏庸无能而丧国。




飞网侠

阿斗在位约四十余年。诸葛在世之时,"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诸葛去世后,阿斗“乃自摄国事",二十余年。若是真的昏庸,岂能在乱世苟全如此之久 诸葛亮死后,阿斗废丞相职位,设左右丞相使其互相牵制,不向是无能昏庸的君主,而且投降的时候,(蜀国还能背水一战,可受苦的是老百姓,刘禅不如直接投降,这样则可以保全百姓)把刘禅的表现当作装疯卖傻以自保(其实乐不思蜀和白帝城托孤是一个道理:如果诸葛亮在白帝城答应了刘备取而代之,那么诸葛亮只有死路一条。一样如果刘禅说思恋蜀地,那么也只有一死),则刘禅还是相当聪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