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導致三武滅佛事件的發生?

另類物種

據史料記載,興起於南亞地區的佛教大概在漢明帝時傳入中國,由於宣揚的“因果輪迴”等佛教思想給苦難中人民群眾以精神寄託,再加上統治者利用佛教思想對人民進行麻痺的需要而獲得大力支持,進而佛教在中國獲得快速的發展,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百姓都對其趨之若鶩,所謂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描述的正是佛教傳播的盛況。關於歷史上三次大規模滅佛事件的原因,筆者查閱資料,現簡短梳理如下:

一、佛教侵蝕了封建政權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

北魏太武帝

中國古代封建政權是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之上的,而農耕經濟又是以土地、人口等為基礎的,自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為了利用佛教麻痺人民,統治者不斷的給予了佛教以政治經濟特權,和尚身份是可以免除徭役、兵役甚至是可以免除賦稅的,比如漢明帝就在漢朝首都洛陽修建了白馬寺用以供養前來傳佛的僧人和安藏佛經,以示對佛教的尊崇。不過這都是建立在國家長治久安情況下,等到北魏太武帝時,由於政權初建不久,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需要大量的男丁從軍以應對強敵的窺伺,同時有需要大量的經濟收入以充實國家財政,而佛教在此時的盛行正是對北魏人口、經濟的巨大侵蝕。於是在宰相崔浩的勸說下,北魏太武帝下令北魏五十歲以下的僧眾必須全部還俗,以保障國家的兵源及賦稅收入;北周武帝滅佛和唐武宗滅佛都是出於對兵源和財政收入的需要,因此對佛教採取了統一的措施。

二、部分佛教信眾為非作歹、妄自尊大

北周武帝

北魏太武帝滅佛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在全國推行新的天師道,為了表示決心,太武帝自稱太平真君,也把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在太武帝推行新的天師道的同時,有人舉報部分佛教信徒不守佛教清規,發聲姦汙良家婦女的事件,甚至在長安的一所寺院裡北魏官兵發現了寺院私藏著數量巨大的兵器,太武帝懷疑長安的佛教已經被敵人蓋吳收買,於是下令誅殺長安的所有和尚,焚燬所有的寺廟、佛經。北周武帝時期,面對北周武帝的滅佛措施,一些和尚心生怨恨,口出狂言,更加招致周武帝不滿,如大和尚慧遠就直接對其說:“你依仗自己活著時是皇帝的身份,打擊佛教,等你死了以後,在地獄裡你就不是皇帝了,到時候看我們佛教如何收拾你。”如此說話不知輕重,妄自尊大,讓周武帝的滅佛措施更加嚴厲,最終下令摧毀境內寺廟3萬座,強制命令僧眾300多萬人還俗,這相當於當時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數量。

三、現實逼迫滅佛

唐武宗滅佛是在唐朝佛教盛行,可以講是全國狂熱的背景下進行的。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憲宗將佛骨舍利從鳳翔寺地宮迎至宮中供養,並在京城各寺廟中巡迴展出以供世人瞻仰,出現了所謂的“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產充施者,有燃香臂頂供養者”的景象。我們的反佛鬥士韓愈就曾經上《諫迎佛骨表》大罵:“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義,父子之情”,意思就是說佛教都是蠻夷信奉的,他們說的話、穿的衣服都和我們不一樣,他們不懂什麼是君臣之義,更不懂什麼是父子之情,總之就是一句話:佛教是不值得敬奉的。可惜唐憲宗沒有采納,一怒之下差點將韓愈殺頭。

唐武宗

唐憲宗之後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都是佛教的支持者,佛教的傳播使得寺院經濟大肆擴張,甚至出現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佛教佔據天下財富80%以上的景象,這嚴重損害了侵佔了唐中央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平民百姓的負擔。唐武宗繼位後,在看到佛教盛行帶來的弊端之後,同時也為了收復失地、穩定邊境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採取了滅佛措施,他說滅佛是“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公元843年,下令“命殺天下摩尼師,剃髮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寺廟裡的銅像、鍾等全部用來鑄造農具,結果是拆除寺廟4萬餘所,強制26萬餘人還俗,收回被寺廟侵佔的良田上千萬頃。使得大量的僧眾重新成為國家的稅戶,兵源得到充實,國家財政收入也得到增加,為唐武宗時加強中央統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總的來說,佛教所宣揚的“因果輪迴”等思想對平民群眾是很有麻痺作用的,統治者也看到了利用佛教以鞏固統治的特殊作用,所以佛教才能在古代中國得到如此廣泛的傳播。但是佛教過分擴張在搶佔封建國家人口、土地、財富等方面的弊端也被一些統治者所察悉,在現實局勢的逼迫下,採取滅佛措施也是時勢所趨,佛教本身沒有錯,可是佛教過分流行就會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物極必反的道理了。


國家人文歷史

是什麼原因導致三武滅佛事件的發生?

中原歷史上曾經發動滅佛的君主一共有四個,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後周世宗,所以也稱“三武一宗滅佛”

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的行動,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開始,一開始不過是禁止私養僧人。不成想,次年發生叛亂,在平叛的過程中,在寺院中發現大量兵器,導致魏太武帝下令誅殺全寺僧眾,進而推廣至全國寺院,焚燬天下一切經像。

滅佛六年之中,北魏境內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倖免於難,魏太武帝駕崩後,魏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

公元573年(建德二年),宇文邕決定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次年,開始下詔“禁佛、道二教,經書、佛像盡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為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直到公元578年,宇文邕滅佛行動漸止,期間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

唐武宗李炎滅佛,因在會昌年間(841~846),也稱“會昌法難”

滅佛期間,“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

後周周世宗柴榮禁佛

自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起,只留下前朝帝王有賜與匾額的重點佛寺,其餘寺院一律毀去。又對僧侶條件嚴格限制,必須要會背誦一定卷數以上的佛經並取得尊長同意,才能出家,否則犯罪。最後,廢去佛寺30336所,還俗61200僧,全國寺院僅餘兩千所。

縱觀以上四位君王的滅佛(禁佛)舉動,無外於皆是從國家民生的角度出發,雖然其中也摻著佛道之間的爭端,但總體來說依舊是為了釋放大量僧眾的人口。

對於滅佛會導致報應的說法,後周世宗柴榮曾名言:“卿輩勿以毀佛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於善,斯奉佛矣。彼銅像豈所謂佛耶?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佈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

從滅佛的效果上來講,周武帝宇文邕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全國人口10%的勞動力,重新迴歸國家賦稅和徭役,這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因此,才會有人稱讚到:“帝獨運遠略罷之(指滅佛),強國富民之上策”。

同樣唐武宗李炎滅佛,拆除寺廟4600餘所,拆招提、蘭若4萬餘所,僧尼26萬餘人還俗,沒收奴婢15萬人,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數千萬頃。

有意思的是,憑藉滅佛和其他打擊藩鎮,加強了中央集權的政策,會昌年間,唐朝中央政權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公允的說,所謂某位君主受到邪魔外道蠱惑,大興滅佛之事,不過是無稽之談。一個君王,興佛有興佛的道理,滅佛有滅佛的訴求,不可能是單純因為個人喜好生事。

尤其這幾位力主滅佛的君主,在歷史上均稱得上有為之君,更不會因為好惡而為之。只能怪佛教當時已經發展成,影響君權穩定的一種勢力,為了釋放其控制的土地、財富和人口不得不施行禁滅的手段。


藏地讀行

謝小悟空請。

正確的提法應該是在中國佛教史上,“三武一宗”法難,和太平天國時期因為宗教信仰不同而打擊佛教。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這四位帝王實施的四次毀佛事件。後人大都把後周世宗給遺忘了。

除了太平天國其他四個時期對佛教的打擊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北魏太武帝之所以滅佛,是由於他聽信了道士寇謙之和宰相崔浩的讒言,改信了寇謙之的天師道,並且在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先後下令誅殺沙門,焚燒寺院和經像。原因是主要是因為道佛之爭。 第二次毀佛事件發生在北周武帝時期,主要原因是北周武帝受到衛元嵩和道士張賓的影響,於北周建德三年至六年(公元574~577年),頒佈了廢佛、道二教令,不僅寺廟、經像都遭到了破壞,沙門、道士都被迫還俗。據說當時大約有2萬多名沙門被迫還俗,在關隴地區的佛法全部被破壞,佛教從此就銷聲匿跡了,歷史上稱為“周武法難”。原因既有佛道之爭又有道教內部權力之爭。 第三次唐武宗篤信道教,當時的宰相李德裕也信仰道教,所以,在宰相和道士趙歸真的鼓吹煽動下,唐武宗決心毀佛。佛教再次面臨一場浩劫。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滅佛,下令毀寺焚經。在歷史上把這次毀佛事件稱為“會昌法難”,這也是中國佛教歷史上最大的毀佛事件。這也是一次佛道之爭並且還涉及到經濟原因。 第四次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認為眾多的佛教寺院僧尼致使國家的財政負擔加重,於是下令禁止私自出家,不許創建寺院,並且把未受敕額的寺院都譭棄了;民間的佛像、銅器統統交給官司鑄錢,如果有私藏的人一律處死。在這次法難中,總共有3萬多所寺院被廢毀,還有大量的佛像和鍾、磬等法器被鑄造成了銅錢。原因基本上是經濟方面寺院佔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並且還不用交稅收 。有大量的地主階級依附於寺廟偷逃國家稅務。造成了國家的經濟緊張。


迷糊米糊123

用佛的觀點:以前全天下的人都來推崇我宣揚我,搞得我們絕大多數出家人不能安貧樂道,清淨道風,是你們的過於推崇才為三武滅佛埋下了禍根!

歷史上的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滅佛事件,要說原因,其實都差不多,但是這其中都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道教的挑唆。但是從本質上都是上層階級的統治工具,都是為了穩固政權,都是此消彼長。歷史上還有其他的滅佛事件,比如後周世宗柴榮滅佛事件、吐蕃的朗達瑪滅佛事件、還有wen ge時期、就連我小時候周圍的寺廟都拆的一個不剩,九幾年的時候,不然現在哪裡需要去別的地方看,聽老一輩人說以前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個小寺廟,後來都拆了。



滅佛當然也有具體的原因,那就是佛教的興起加大了財政支出,使得國庫空虛;加上僧尼不用當兵服役更不用出徵打仗,在家也不用繳納賦稅,這些人已經遠遠超過了預期的設想,這些僧尼按道理應該艱苦修行,可是誰曾想他們一個個都坐擁大量房產地產,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地主,寺院經濟惡性膨脹。


基於這些原因,滅佛事件也就發生了。 其實這就是量變和質變的問題,任何東西都要拿捏好,要恰到好處,就如我一開始說的,如果人們不過分推崇,不利用它控制人的精神思維,不過分優待僧尼,不大量興建廟宇,就不會出現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等。 同樣歷史也是一把雙刃劍,都有兩面性,滅佛是讓政治經濟得到控制,同時卻又損毀了很多文物古蹟自己書籍。


羽評歷史

三武一宗滅佛:

一,北魏魏武宗滅佛。

1. 北魏魏武宗,對佛教不感興趣,任用儒家和道家官員,他們力主儒道,排擠佛教。魏武帝祈求自己長生不老,並自封自己為太平真君,並改年號為太平。

2. 北魏時,沙門咱有大量土地,並僱傭大量勞力,而且還不用向國家繳稅,其僱傭人員被稱為白衣,也不用繳稅和服役。

3. 當時大量流民湧入沙門,同時一些中產階級把土地假轉讓沙門,以逃避稅賦。一些反魏人員也尋求沙門庇護。在北魏發生的農民起義大多是沙門人。魏武帝到長安,路過一寺院發現大量流民和武器,於是下令滅佛揚道,並由在長安的太子主導。太子,後魏文帝信佛,提前通知寺院躲避,逃往南方。這次滅佛主要是損毀大量寺院和佛像,整頓沙門僱傭人員,併為造成人員大規模損傷。一年後,武帝駕崩,文帝即位,佛教再興。這次滅佛主要是北方,而南方佛教大興。

二。北周武帝滅佛。北周武帝南下征伐南方,但國庫空虛,而佛家擁有大量資產。武帝便下詔驅離寺眾,沒收寺產,毀像鑄兵器。這次滅佛比較溫和,未發生大規模人員傷亡,一部分佛家逃往南方,其他還俗。

三,唐武宗滅佛。也稱會昌法難。這次滅佛是全國性和時間最長的。主要矛盾仍是寺廟佔有了大量資產和人員,土地,並不承擔國家稅賦,國家國庫空虛。這次滅佛還有一個特點,他不光滅佛,還包括道家,景教等其它教派。致使我國各宗教損失慘重。景教,也是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事隔幾百年才重回中國。信教人員被迫還俗,經典被毀,神像被毀,宋以後不分經典才從朝鮮,日本陸續返回中國。

四,周世宗滅佛。同樣周世宗急於統一國家,但國力空虛,但佛教寺院聚集著大量財富,及人員。周世宗下令驅趕寺眾還俗,沒收寺產,毀像鑄錢。但時間不長,周世宗就戰死,其影響力僅為北方,包括其他宗教。佛教再興。


東周列國8

是因果!是眾生的因果!是共業!是眾生的共業!業力佛不可轉!眾生的共業只能由眾生來承擔!有果必有因,有因加緣成熟了果就產生了!釋迦牟尼把佛法介紹到娑婆世界是渡有緣眾生的!但眾生剛強難化!佛緣淺薄!善根不足!難已渡化!!?佛渡有緣人!各自吃飯各自飽!自己的生死自己了!六道輪迴苦!苦海無邊!修道到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杜仲68

主要是經濟原因,寺廟會佔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再加上僧人可以不承擔徭役和賦稅,土地和人口就會脫離國家控制。過多的寺廟必然會損害國家與小農經濟,這是中國古代滅佛的根本原因。

中國曆朝歷代的聖明清平時代都會有限制或者監管佛教發展的措施。而大規模滅佛時間一共有四次,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鬼說歷史

三武滅佛發生的社會大背景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放在當時中國的版圖的大環境中,中國處於割據分裂,中央政府的財力、物力,甚至人力都被嚴重的限制。國家花錢的地方多,用人的地方也多,而國家實際控制的人口有限,財政收入又不足以應對國家的各項開銷。同時,由於政治動盪,大量人口依附寺廟。當時的皇帝要想有些作為,解決眼前的困境,那就要變革,而變革的矛頭正是對準了寺廟。


夜讀歷史

這個題目太大了。我大學畢業論文就是《唐武宗滅佛原因考》,大概有七八千字。總的概括起來,大致如下:唐武宗個人的主觀因素,比如個人的崇道抑佛思想,客觀因素是佛寺藏汙納垢,隱秘逃犯,深層次原因是財政和兵源問題,由於佛寺大量吸納出家人,兼併大量田產,導致國家賦稅和兵役徭役大受影響。同時,民間和政府的崇佛行為,耗費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