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天才白起為什麼死得冤枉?

創意風向標

白起(?—公元前257年),也有稱其作公孫起,《戰國策·卷十八·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載,“秦王怒,令公孫起、王齮以兵遇趙於長平”。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其人威名天下震怖,蔡澤有言,“楚地方數千裡,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於杜郵”。白起的身後,雖然是累累血骨,但他對秦統一天下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於是有人認為他死得冤枉,大抵便是認為“狡兔死,走狗烹”,為他不值。

——其實白起之死,遠非兔死狗烹這麼簡單。白起的死因,簡單地來說,他是秦國內部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另外,他的死在當時,也是天下“眾望所歸”。不要以為白起身是布衣,在秦國內部就屬於無派系人士了。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名嬴稷,早年於燕國為人質。秦武王去世後,嬴稷雖然在與公子芾、公子壯爭位的鬥爭之中勝出,繼為秦昭襄王,卻還是由其母宣太后掌權,史載“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

戰國時期,各國上層多有通婚,是戰爭的一個緩衝,因為通婚的頻繁性,一國中,往往有著多國外戚。這個魏冉,是當時外戚中的權威人物之一。白起就是得到魏冉的賞識,一步步走上了不歸路。

白起從魏冉這裡得到了多少?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 年),白起擔任左庶長,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9年),楚國在秦國和白起的一連串打擊之下逐漸崩潰,白起封號“武安君”,這十幾年間“進步”之大令人瞠目結舌。或許白起在早期並不能入魏冉等人的眼中,但在逐步打出威名的時候,也就漸漸地受到宣太后一方的注意,也就漸漸受到他們的拉攏,這在其時尚未掌權的秦昭襄王眼裡,自然算是一顆釘子。

戰國各國的力量在白起手中,可謂難堪一擊,但白起威名越盛,在秦昭襄王的眼裡就越是釘得緊。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經過一系列的設計,在楚人範睢的助力之下成功奪權,宣太后、魏冉等人的失勢,對白起來說也算是滅頂之災。

不過白起威名之盛,倒讓秦昭襄王不能早早地拉他為宣太后等人作伴。長平一戰後,白起活埋趙軍四十餘萬人,天下震恐,趙割六城求和,白起由是於範睢結怨。這其實是秦王壓制白起的手段,避免其威望進一步增長,畢竟不如範睢的“首義之功”,可惜秦昭襄王派遣的王陵、王齕不太爭氣,久攻邯鄲不下——秦王遂遷怒白起,將其賜死杜郵。


詩詞百科

冤與不冤要看怎麼看了,作為一名將領,沒有打過敗仗,沒有馬革裹屍,卻被自己的主子給殺掉,確實挺冤。但是他的政治上的錯誤,即使現代也不一定能被接受。領導聽了別人話沒有采用你正確的意見決斷錯誤,導致工作上無法推動,你不光冷眼旁觀還批評領導。領導不和你計較,還派了當初和你意見相左的人來請你出山,這其實就是給你道歉了,這樣你還不肯出手相助,領導能怎麼辦?不就只有把你掃地出門,可是想想你才能又那麼大,要是跑去競爭對手那裡,那自己公司今後還怎麼玩?所以最後剩給白起的只有一條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