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是簡繁體混雜的?

L丶佳能

關於日語中的漢字是簡繁體混雜的情況,我這樣回答您。

不但日文中的漢字是簡繁體混雜的,中國大陸地區的規範文本的漢字也簡繁體混雜,只不過我們自己看習慣了不覺得而已。

通常簡化了的字,我們叫做簡化字或者簡體字,而沒有簡化的字,專家叫做“傳承字”,也就是那些從漢字隸楷書化以後,到今天一直使用、沒有被簡化的字。這個數量可以算得出:《簡化字總表》一共有2274個簡化字,現代漢語常用字約3000個,著名的字符集gb2312(1981年發佈)收了6763個字,減一下就是傳承字的數量。

當年簡化字總表發佈以後,我們也經歷了一段“不太規範”的簡化字、傳承字共用的階段,比如這本1962年出版的《東亞樂器考》:

原因是,1955年10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獲准通過,隨後進行了一定修改,修改後的草案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1956年1月1日全國報刊實行橫排,使用簡化字。1956年1月28日通過簡化字515字(還有一種說法是517字)及簡化偏旁54個,分四批推行。文革時期,各地都曾推出過不同程度的簡化字,後被明令禁止使用。這個《東亞樂器考》,就是該時段的產物。

1975年5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出臺並報請國務院審閱。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公佈。次日,《人民日報》開始試用“二簡字”,但是半年後,也就是1978年7月, “二簡字”就停止了使用,但今天基本上還能在菜場看到。

再來管管人家的事兒。

漢字傳入日本的事情我就略過了,因為我回答過很多次了,您若有興趣可以翻看。

重點是,日本打算脫亞入歐後,對漢字存廢問題產生過很大爭議。後來精英階層傾向於限制字數,簡化漢字。於是日本在二戰後,也就是1946年開始推廣《當用漢字表》(1850字),並配合發佈了現代假名使用規則,1981年,制定了常用漢字(1945字)使用規則。期間,還制定了《人名用漢字表》。

和我們一樣,日本在制定簡化字方案的時候,也是簡化字+傳承字,簡化字的主體來源也一樣,為我國宋元以來的俗字,只不過我們在選俗字的時候,更傾向於筆畫更少的俗字,其中部分寫法略有差異的情況也比較常見(比如他們的辶是一點,但宀上面又是短豎而不是點等)。當然,他們也有一些自造字,但是數量有限。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中日兩國其實都是繁簡體混合用的,只不過簡體字有同有異,傳承字(繁體字)的保留情況也是如此,看多了也就習慣了。

我這裡再貼一次中日簡化字對照表,供您參考:

參考文獻:

1. 文部省教科書局國語課“國語調查沿革資料”(昭和24年)

2. “漢字講座11 漢字和國語問題”(平成1年,明治書院)

3. 《新中日簡化字研究》,謝世涯,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4. 《漢字百科大事典》,佐藤喜代治等編,東京,明治書院,1996


八磚學士

日本早在1946年就對部分漢字進行了簡化。

基於對漢字使用頻率的清查,日本政府於1946年公佈了1850個字的《當用漢字表》,1951年又頒行了92個字的專供取名之用的《人名用漢字別表》。這1942個字,就是日本對漢字進行規範和簡化的範圍。不在這個範圍內的字,不做改動。

此次改動,與十年後中國推行的簡化字相比,基本都參照了一些原則,即"草書楷化、同意互換、同音互換、部分省略、更換偏旁"等。中國在十年後的簡化漢字中,有一些部分甚至是參照了日語中對漢字簡化的方式。

不管兩國簡化方式如何,畢竟兩國還是分別各自簡化的。所以出現了很多日語中簡化了,但是漢語中未被簡化的字,如"窗"日語中被簡化成"窓",而漢語中仍為"窗"。還出現了日語和漢語都簡化了,但簡化後不一樣的字,如"天氣"漢語被簡化成"天氣",日語被簡化成"天気"。"澀"字漢語簡化為"澀",用的是部分省略的方法,而日語簡化成"渋",用的是先寫成草書,然後再根據草書的形狀規範成楷體字(即草書楷化)。"龍"字,中國簡化成"龍",日本簡化成"竜"。

還有一些字簡化後中日相同,可能是用了相同的簡化方式,或者參照了相同的異體字、異形字等,或是一些本來就存在的簡化字,如"會"字,兩國都簡化成了"會"。

再回到一開始說的,日本在簡化漢字前,研究統計了常用的漢字範圍,簡化的漢字只在這範圍內進行,這範圍外的並沒有進行簡化。因此日語中仍然存在一些極其複雜的字,如"憂鬱",這其實是"憂鬱"的繁體字。

綜上,日語中的漢字在常用漢字列表的基本都進行了簡化,但是簡化成果與漢字簡化並不完全相同,即便在這範圍內,很多日本認為沒有必要簡化的漢字也保留了繁體寫法。這範圍外的漢字,則完全保留了繁體寫法。同時,日語中存在仿照漢字造字方法造出的字,稱之為"和字"。故,日語中的漢字在我們看來,有簡體字,有繁體字,有異體字,也有不認識的自造字。

不過在使用繁體字的港澳臺地區的人眼中,日語漢字和大陸簡體漢字區別不大,都是斷胳膊少腿的殘缺字體。當然,其實漢字作為一個書寫工具自古以來就一直在進化,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簡體字的出現,另有假借字、異體字等,從沒有出現過統一的規範漢字寫法,是好是壞,寫的人自己怎麼想就好。


目玉燒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66f0008889fb1aea848\

看鑑

這個問題首先你就是要知道日語是怎麼來的。在過去,日本是沒有文字的,只有沒有標準的語言,很多地方都用著不同的語言。在公元3-4世紀,也就是中國晉朝的時候,中國漢字開始傳入日本。那時候有個叫王仁的中國學者,帶著《論語》和《千字文》去到了日本,還做了太子的老師,這是漢字傳入日本的開始。


於是使用的過程中,日語大量吸收漢字的精髓並且演變和進行簡化,產生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也就是現在的日語書寫系統。所謂假名,它是藉助漢字的形和音而不是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假就是借的意思,名就是字的意思。而直接用漢字的音形義的叫真名。

所以日語的書寫系統夾雜著真名和假名,用起來會顯得複雜混亂,加上繁體漢字筆畫多,而且漢字的同音字也不少,使用更加不便,所以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把假名逐漸簡化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即現在的日語。

因為日語中的漢字來自中國,本來都是繁體,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中國和日本都有對漢字的改革進行簡化,所以日語會有簡繁混雜。而兩國各自進行的漢字簡化又是不同的,要注意區別。


草民瞭望臺

從古至今,日本的文化受到中國的文化的深遠影響,為了防止不使用漢字和泛造簡化字造成混亂,日本在1946年進行了第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約1800個當用漢字,其中有許多簡化漢字,至今又進行了多次文字改革,當前(2010年)還保留2136個當用漢字,有相當一部分也屬於自成一體的簡化漢字.同時日本的國家標準(JIS標準)也有明確規範.


宇宙人18356376

現在香港人臺灣人看簡體字的感覺就和我們看二簡字感覺一樣,感覺哪裡不對。日本漢字簡化和中國大陸是獨立進行的,所以不大一樣。總的來說日本簡化程度沒有中國大陸激進。比如“漢”字,還是保留繁體寫法。


ray46385414

日文字本來就是以漢字為基礎,增加平假名片假名而形成的。日文中出現的部分簡體字也是二戰結束後才有的。而且很多漢字繁體和簡體本來就是一樣的,比如山水日月,清明,晴天,春夏秋冬,金木水火土,人口手,上中下左右南北西等等等等古時也是這樣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