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风云人物——为火箭而生的航天科学奇才

韦纳·马格努斯·马克西米利安·冯·布劳恩男爵(德语: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1912年3月23日-1977年6月16日),普鲁士火箭专家(出生于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境内波森省),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曾是著名的V2火箭的总设计师。战败后,美国将他和他的设计小组带到美国。移居美国后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间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阿波罗4号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

20世纪风云人物——为火箭而生的航天科学奇才

NASA用以下的话来形容冯·布劳恩:“无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伟大的火箭科学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担任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总指挥时,主持土星5号的研发,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达成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

20世纪风云人物——为火箭而生的航天科学奇才

1912年3月23日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的东普鲁士维尔西茨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马格努斯·F.冯·布劳恩男爵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农业大臣(1877–1972),母亲是艾米·冯·奎斯托普,其父母家族都有欧洲王室血统。冯·布劳恩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老二,他的1919年出生的弟弟继承了父亲的姓名。在冯·布劳恩接受路德教坚振圣事后,其母赠予他一台望远镜,从此冯·布劳恩迷上了浩瀚星空。1918年维尔西茨划归波兰后,老冯·布劳恩全家迁往德国本土,并定居柏林。

1925年起,进入了魏玛近郊位于埃特斯堡的寄宿学校学习,在那里冯·布劳恩看到了火箭先驱赫尔曼·奥伯特的著作《星际火箭》,并开始对星际旅行深深着迷。1930年,冯·布劳恩进入柏林工业大学,成为赫尔曼·奥伯特的学生,不久参加了奥伯特创始的德国空间旅行学会,并很快成为董事会成员,并在此后协助奥伯特的液体火箭测试。1932年,冯·布劳恩大学毕业,还获得了飞机驾驶执照。受聘为瓦尔特·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7月27日,冯·布劳恩获得柏林洪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埃里希·舒曼。他写的毕业论文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实验的各个方面。柏林洪堡大学把这篇论文评为最高等级——特优。这虽只是一篇毕业论文,但它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甚至在大约30年后,德国宇宙飞行协会还将该文作为其正式期刊的特刊重新出版。就这样,冯·布劳恩为自己的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闪光的句号,并开始迎接崭新的工作历程。

20世纪风云人物——为火箭而生的航天科学奇才

1936年,布劳恩找到了合适的导弹试验基地——佩内明德,任技术部主任,开始研究新的武器计划、领导设计A-4(即V-2)火箭计划,即后来命名为V—2的导弹。

1939年3月23日,冯·布劳恩第一次见到了希特勒。布劳恩曾经听说,希特勒对现代技术和复杂的机器颇感兴趣。冯·布劳恩可以想象得到,没有希特勒站在他们一边,他们将会遇到许多难题,由于他在V—2火箭方面的成绩,在几年可怕的战争之后,希特勒授予他荣誉教授称号。1942年10月3日V—2首次发射成功。

当时,德国正在崩溃,同盟国节节

20世纪风云人物——为火箭而生的航天科学奇才

胜利,冯·布劳恩则四处奔走,忙于进行一次几乎是不可能的撤退,以免有关人类将来征服宇宙空间的各种计划方案落入外人手中。不管有什么危险,不管要付出什么代价,必须在几天之内,把全体人员和智囊团、大量的技术报告、设计图、专利品、蓝图和工程图纸撤出来。他说:“我要不是这样的话,我想我就会成为老朽,我的脑子就会不管用,我就会退化……”

就在这些德国科学家准备把家属接到美国时,冯·布劳恩写信向表妹玛丽亚求婚,并乘陆军的一艘船去德国结婚,随后把她带回美国。

在美国决定对月球进行载人探险的日子里,对宇宙飞行和蓬勃发展的技术革命的哲学研究——即人类想要从事令人敬畏的征服宇宙活动的原因已经可以阐述得一清二楚了。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开端与其说是吉利的,不如说是轻率的。肯尼迪总统宣布美国将在“这个十年内”实现载人月球着陆时,并不是为了科学目的,而是出于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前苏联在空间科学方面的进步使美国人丢脸,美国需要用这种方法来提高人民的信心。

20世纪风云人物——为火箭而生的航天科学奇才

布劳恩有时不耐烦地抱怨:“我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搞人造卫星’,‘你们为什么要到月球上去?’提出这些问题完全无视人类生存的主要动机。事情很简单,我们掌握了技术手段,可以从事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人类在重大的挑战面前从来是不示弱的。因此,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宇宙飞行意味着把人类的活动扩大到他自己居住的行星范围之外。”他还说:每个人都可以多讲一点道德学。人类一切科学上和工程上的努力,除非在与技术革命规模相称的道德标准范围内进行和利用,否则都是徒劳。技术越是进步,对人类的影响越是至关重大,如果世界的道德标准不能随着技术革命的进展而提高,世界就会产生大混乱。许多人并不希望我们搞大规模的航天计划,因为社会也要跟着遭受各种副作用之害。有人问我们努力想飞到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去的目的时,我们也可以用法拉第被问及他研究电磁感应的目的时所提出的不朽反问来回答:“一个新生婴儿出生的目的是什么?”

冯·布劳恩还能用通俗易懂的话把人类为什么热心于征服空间的理由解释得一清二楚。在一次聚餐会上,一位面容严厉的副主祭说:“亚拉巴马两年来的旱灾,把我们的庄稼全毁了。你们用火箭把天上的云打得百孔千疮,把雨都弄干了,你们什么时候才住手呢?”布劳恩站起来说:“我知道,你对圣经很熟悉,对雅各的天梯的故事也很熟悉。天使们在天梯上爬上爬下。我们也是如此,如果上帝不让我们在他的宇宙里上上下下,他只要把天梯推倒就行了。”当时的掌声震耳欲聋。

20世纪风云人物——为火箭而生的航天科学奇才

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令美国公众万分震惊,许多人担心,他们下一步大概要扔炸弹了。前苏联第二颗人造卫星被送入轨道,引起了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在航天时代固步自封的大量批评。公众的呼声发展成咆哮、怒吼。冯·布劳恩终于可以放手大胆实行他的航天计划了,他终于用丘比特—C火箭成功地把“探险者号”送入太空。亨茨维尔街道上载歌载舞,艾森豪威尔总统向冯·布劳恩颁发美国公民服务奖,到处都安排了庆祝活动,韦纳·冯·布劳恩成了一位民族英雄。第一次罗伯特·H·哥达德博士纪念宴会嘉宾云集,主宾埃丝特·C·哥达德夫人把第一枚镀金的罗伯特·H·哥达德博士纪念品赠给了韦纳·冯·布劳恩博士。后来,冯·布劳恩博士的班子转到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展大型“土星号”航天火箭。有了“土星号”这样巨大的运载火箭,可能还会有核动力用来进行深层空间飞行,冯·布劳恩对月球、甚至对火星进行载人探险的幻想就有可能实现了。

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航天时代到来了。冯·布劳恩办公室收到很多火箭爱好者的大量来信,大部分是青年寄来的。1959年11月16日,在华盛顿谢拉顿花园旅馆召开的美国火箭协会会议上,他终于决定为青年以及他们的实际火箭技术训练大声疾呼。他说:“青少年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对那些能满足这种追求的人应该是一种鼓舞,对那些应该提供教育手段的人应该是一种挑战。”“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保证,不要忘记,赛跑快者夺标,打仗强者得胜。”

1969年7月,通过一系列努力,布劳恩终于使人类登上了月球,许多人评论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人类最美妙的时刻。到70年代初,布劳恩以不懈的努力使阿波罗计划圆满成功。1972年7月,他辞去公职以后,平生第一次为一家私人公司工作。他盼望把他的大部分时间和努力用于促进各种卫星技术计划的发展——从野生动物保护到污染和海洋的石油溢出,乃至于提高海洋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水平。

1975年8月,布劳恩大病一场,被严格隔离。但是健康的体格、坚强的意志使他很快又重返工作岗位。虽然他知道自己的病已很重,但他为自己的一生心满意足。“有幸几乎终生担负重任,以帮助实现自己童年时代幻想的人,你还能举出很多来吗?如果我明天就死去,我回顾自己的一生是充实的,激动人心的,深有报偿的。除了这,一个人还有别的什么可求吗?”

1977年6月16日,冯·布劳恩因大肠癌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逝世,终年65岁,并被葬于当地的Ivy Hill公墓。

水星计划

冯·布劳恩计划设计出一架能够乘坐一名宇航员的"水星"号飞船,并把飞船送入轨道,检验宇航员在空间的活动能力,最后像飞机一样,把宇航员安全地载回地球。这一设想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同意,并命名为水星计划。

实施水星计划的过程是艰难的。大力神火箭被定为把宇航员送入轨道的运载工具。但出师不利,几次不载人的试验接连失败。1960年7月29日的第一次试验,随着一声轰鸣,"大力神"拔地而起,直冲云霄。60秒钟后,火箭几乎到达参观者的头顶上空,并渐渐地沿着巨大的弧线轨迹飞向天际。突然,一声巨响,火箭一下子粉身碎骨。火红的碎片纷纷扬扬,似乎就要落到人们的头上,幸好火箭飞行的惯性把这些碎片冲到远方。这可怕的情景,使观看者们无不大惊失色。还有二枚携带"水星"飞船的火箭试验,一枚自行爆炸;一枚由地面遥控引爆,因为它错误地直奔圣彼得堡。

20世纪风云人物——为火箭而生的航天科学奇才

但是,冯·布劳恩和他的同事们并未因此而泄气。他们认真地总结试验失败的教训,比较前苏联火箭的长处,很快又研制出"水星--红石"1A号火箭。这次试验终於获得了成功。按照冯·布劳恩的指令,在210公里的高空上,"水星--红石"1A号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里脱离了运载火箭,进入大气层。随后,在距卡纳维拉尔角380公里远的地方安全着陆。

水星计划的大幕终於拉开来了。就在"水星"号发射和回收取得成功的同时,18个经过严格挑选的大猩猩正在进行着进入太空的模拟训练,它们将成为征服太空的开路先锋。大猩猩是自然界最接近于人类的高级动物,尤其是年轻的大猩猩,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在对18个大猩猩进行严格训练的过程中,一名叫哈姆的大猩猩表现特好,操纵机器的能力最强,在70分钟之内,它连续操纵7000次,误差只有28次。终於,哈姆登上了"水星--红石"2号火箭飞上了蓝天。那一天,哈姆紧握着操纵杆,充分施展出它在训练时学到的东西,使"水星--红石"2号飞船在太空中划了一个660多公里的大圆弧,安全地降落在预定的海面上。

水星计划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可是,就在这时,传来了前苏联尤里·加加林首次邀游太空成功的消息。为了与前苏联人开展太空竞争,美国宇航局和布劳恩等专家决定立即进行载人的航天飞行实验。但是,由于载人进入预定轨道飞行的条件尚不成熟,美国宇航局决定先进行像大炮炮弹那样作弹道飞行的亚轨道载人飞行实验,以完成载人轨道飞行前的实战学习。

1961年5月5日,艾伦·谢泼德身着臃肿的宇航服,在亿万双目光的关注中,钻进了“水星”飞船系列的“自由”7号,成为美国第一位进入太空飞行的宇航员。这次飞行非常顺利,全部飞行时间总共是15分22秒,其中失重状态5分4秒,飞行距离约480公里,飞行高度186公里。严格地说,这次飞行只是上升与下降,并未进入卫星轨道。但是,这次飞行却是美国第一次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它证明“水星”飞船的构造和性能已经达到设计要求,完全可以承担起载人轨道飞行的使命。

1962年初,美国宇航局宣布,不久就要进行第一次载入轨道飞行的实验,这是水星计划最高潮的一幕。

宇航员格伦被挑选为人类轨道飞行的第一人。格伦的当选,使得熟悉他的人激动不已。1959年,美国宇航局宣布计划在军队中招考一批宇航员,当时的约翰·格伦已经37岁,又没有大学文凭,按照规定,他就没有报考资格。然而格伦是一位倔强又自信的青年,凡他认定的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居然说服了海军太空事务局,破格让他参加选拔。这次,从全美三军**挑选出了510名志愿应征人员,在经过了项目繁多的选拔考试之后,格伦终於被选定为第一批宇航员,而它总共才7名。

然而,发射的准备工作一开始就进行得不顺利,光是发射的时间前后就变更了10次,这对格伦的心理素质无疑是一种强烈的考验。他一次次地稳重地钻进飞船,又一次次沉着地从飞船中爬出来。他的身体虽然显得很疲惫,但他的脸上却依然显出一种昂扬斗志和坚定的信心。

1962年2月20日,"水星--大力神"火箭总算狂吼着冲向了太空,准确地将"友谊"7号飞船送入了绕地球飞行的轨道。此时,格伦的心情激动不已,他正站在一个常人无可企及的位置上,观察着星辰的面貌、地球的容颜和日落的壮观……

忽然,格伦发现飞船出现向西甩的现象,虽然能很快地自动纠正,但每次纠正都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格伦很快判断出是驾驶器发生了毛病,没有办法,只得改由人力操纵飞行。这使预定计划中的两顿饭只好放弃了,预备拍的照片也大大地减少了,许多预定的观测工作也不得不停止。

"水星计划"控制中心的测航仪器忽然发出了警报:"友谊"7号头部的隔热层壳体松脱,变成半开状态。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故障。如果这个隔热层壳体在飞船进入大气层之前或进入大气层时全部脱落,那么飞船和空气间的巨大摩擦所产生的高温,就会把整个飞船熔化掉。这一不幸的消息,使得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焦急万分,他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之中,试图找出挽救的办法。此刻的格伦,正全神贯注地在太空做着各种试验和观测,而对於就要发生在眼前的危险却全然不知。

"保留反射火箭箭座。"来自地面指控中心的指令把陶醉於实验之中的格伦一下子惊醒了过来。"这莫非是一个反常的指令?"他感到事情有些不好。"请解释一下指令。"格伦向地面询问。

"请速发射反射火箭,切记保留箭座,否则隔热层壳体将会脱落,并速速返回。"从地面上传来了艾伦·谢泼德焦急的声音。

格伦一切都明白了,但他却表现出极大的冷静和镇定。他开始集中精力,严格按照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执行。

还是地面专家们的判断正确,他们提出的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飞船头部的反射火箭射出之后,由於保留了位于飞船头部中心的火箭底座,使箭座上的三条箍子箍住了隔热层壳体。随着大西洋一根水柱的激飞,格伦安全地回了地球的怀抱。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轨道飞行绕地球三圈,历时4小时55分23秒。

当格伦被人们从船舱里救护出来时,在场的人们一下子狂欢起来,欢呼之声响彻云霄。至此,水星计划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0世纪风云人物——为火箭而生的航天科学奇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