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張垣」蘇蒙聯軍狼窩溝攻擊戰(下)

「烽火张垣」苏蒙联军狼窝沟攻击战(下)

烽 火 張 垣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不忘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張垣方誌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以饗讀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張家口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和事件。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送蘇蒙聯軍狼窩溝攻擊戰,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烽火张垣」苏蒙联军狼窝沟攻击战(下)

蘇蒙聯軍狼窩溝攻擊戰

狼窩溝位於張北縣城正南15公里,張家口西北30公里處。這一帶地形險要,是張家口通往壩上各縣及內蒙古的咽喉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1939年秋開始,日軍就在這一帶開闢“丸1陣地”,(集寧老虎山為丸2陣地)修築工事、部署兵力。日軍部署在這裡的獨立第2混成旅團主力有:第4步兵大隊,第2野炮中隊,一個速射炮中隊和一個工兵中隊。旅團部設在張家口,旅團長先後為松浦豐一少將、渡邊少將。1945年8月初,蘇聯對日宣戰後,日軍將該旅團大部分兵力(約6000人)調集壩頭,自信築壘工程固若金湯,欲藉此阻止蘇蒙聯軍南下。

「烽火张垣」苏蒙联军狼窝沟攻击战(下)

蘇蒙聯軍狼窩溝攻擊戰

8月11日,蘇蒙聯軍騎兵機械化集群右翼部隊進入二連浩特,14日晚進入張北縣城。之後,在蘇軍扎哈羅夫中將指揮下,每天都炮擊狼窩溝壩頭一線陣地,並派飛機在日軍陣地上空盤旋飛行,實施偵察。其間,中國方面八路軍察蒙支隊領導曾多次向蘇蒙軍指揮員建議,迂迴到日軍築壘地域側後,從崇禮或大青溝分兵進攻,均可避免正面交戰,但未採納。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佈投降。但駐蒙軍司令根本博中將為了拖延時間,掩護其僑民撤退,一直沒有繳械投降,而是任命張家口日本在鄉軍人聯合會長永松富一大佐,取代渡邊少將為第2混成旅團代理旅團長,千方百計守住狼窩溝,阻止蘇蒙聯軍向南進攻。20日晨,天剛矇矇亮,蘇蒙聯軍以急促炮火轟擊狼窩溝陣地,兩次長達一小時。第三次炮擊開始,炮火延伸,蘇蒙聯軍以輕型坦克、摩托車部隊發起進攻。在攻擊日軍陣地前沿北路大橋戰鬥中,聯軍先後擊退日軍數十次反撲。蒙古人民軍戰鬥英雄阿尤希,雖身負重傷,仍然與日軍搏鬥而犧牲。經反覆衝鋒,與日軍短兵相接,擊退了日軍數次反撲。近中午時,終於衝上日軍陣地。日軍派出由遷田參謀作為正使、中川少佐為副使,和兩名翻譯、一名下士組成的軍使團,舉著白旗,交涉停戰事宜,其實是在故意拖延時間。20日夜,蘇蒙聯軍又一次向日軍陣地發起進攻,深入到黑風口東側山嶽地帶,突破了日軍陣地防線。日軍增田中尉帶領第1中隊,拼命抵抗,雙方展開激烈的白刃戰搏鬥。

「烽火张垣」苏蒙联军狼窝沟攻击战(下)

蘇蒙聯軍狼窩溝攻擊戰

日軍金田少佐率第3大隊,從膳房堡趕來增援,拼死反撲。蘇蒙聯軍居高臨下,扔出雨點般的手榴彈,殺傷大批日軍。戰鬥中,蘇蒙聯軍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後撤回原陣地。21日,雙方繼續交涉,日軍以各種藉口故意拖延時間,拒不繳械。當日夜間至次日晨,日軍大部悄悄向張家口方向撤逃,並從60餘具日軍屍體上割下小手指,裝入飯盒準備帶回日本。22日,蘇蒙聯軍再次向日軍陣地發起攻擊,順利佔領日軍狼窩溝一線全都陣地,只有少部分沒有來得及逃跑的日軍陣地守備部隊繳械。此役,蘇蒙聯軍共擊斃日軍200餘人,俘虜軍官82人、士兵578人,繳獲大批彈藥和物資。有54名蘇聯紅軍、6名蒙古人民軍官兵付出了寶貴生命,300多名官兵負傷。

這次戰鬥,蘇蒙聯軍進攻狼窩溝一線,八路軍得以迅速向張家口周圍集結,抑制了國民黨軍隊向張家口地區的進攻。使八路軍收復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張家口市,打破了蔣介石、傅作義搶佔張家口的計劃。(完)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軍事志》《張北縣誌》《張家口地方史》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