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1

1911年11月27日,辛亥革命来到了生死关头。四个人的命运也因这场革命,走到了分歧点。

这一天,“北洋之狗”冯国璋带着他的军队攻下了汉阳。一个半月前的武昌首义,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光复”,如今竟只剩下孤城武昌硕果仅存了。

对于攻下武昌,平息叛乱,冯国璋志在必得:起初你们人多,尚且打不过我;如今形势反转,过江摘了武昌这个“果子”,岂非探囊取物一般?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冯国璋(1859-1919)

在武昌以东千里之外,另一场战事也正激烈进行:江浙革命联军正合力围攻南京。

南京守城的清军,领头的是江南提督张勋。作为清廷的死忠粉,张勋主张力战保皇。他对同僚声称:

“敢有异议者,视以贼,当诛!”

半个月前,革命军第一次进攻南京被张勋打退,如今是第二次。张勋拼死奋战,双方胜负难料。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张勋(1854-1923)

从11月27日的辛亥战局来看,倘若这仗继续打下去,革命的花苞早晚要被掐死。

花都被掐了,还结什么果呢?

武昌城内的黎元洪,心情犹如坐过山车。

当初武昌首义,他被革命军胁迫,当了都督出了头。虽然如此,在军政府里,黎元洪并无实权,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给革命党人拟好的文件盖章。

作为湖北新军的头面人物,湖北新军什么战斗力?比袁世凯的北洋军如何?黎元洪心里再清楚不过:

如果袁世凯铁了心武力平叛,革命难成;而一旦革命失败,又该如何安身保命?

黎元洪忐忑又忐忑。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黎元洪(1864-1928)

然而,就在冯国璋攻下汉阳之际,北洋军的首领袁世凯下令了:

停止进攻。

所有人的情绪,随着这道止战令来了一个180°翻转:

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本来是革命的生死关头,现在要变成大清的生死关头了吗?

冯国璋懵逼了。他对老首长的命令大为不解:莫非是不想让我立功吗?

红了眼的冯国璋竟绕过老首长,直接向隆裕太后请示拨款,要自行攻下武昌。

这令袁世凯大为光火。眼看冯国璋如此不懂事,那就派个懂事的接替他。于是“北洋之虎”段祺瑞便被派到了湖北前线接手战事,而冯国璋则被调回京城接手禁卫军。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段祺瑞(1865-1936)

12月2日,张勋苦战后从南京撤出,同日武昌前线双方停战。尚在梦中的张勋迷糊:

明明形势对大清有利,停个鸟战?

12月25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紧接着南北双方议和。

转过年来的1月26日,袁世凯授意段祺瑞牵头47位北洋将领,向清廷提议“定共和”。

2月12日,一道“逊位诏书”颁布。张勋彻底崩溃:

这次大清是真的完了。

2

想当初在武昌前线,黄兴把写给袁世凯的信递出去,心里其实没抱多大希望:

1911年的中国,清廷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是北洋军,革命军打不过北洋军,而袁世凯又是北洋军的头儿。换言之,1911年末的中国,是要皇帝,还是要共和?要大清,还是要民国?全看袁世凯怎么选。什么中国华盛顿,什么中国拿破仑,不过是吹捧之词——不管选哪边,袁世凯都玩得开,只是没被选中的那一边出局罢了。

好在,袁世凯选择了革命。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袁世凯(1859-1916)

大逆转从天而降,南方革命党人既意外又惊喜。然而,对导演革命成功这一幕的袁世凯,众革命党人虽然嘴上赞誉有加,但心里是很不放心的:

他手上有中国最强的军事力量,没有哪一派势力能在战场上刚过他;

他宦海沉浮数十年,官场战场阅历无数,城府极深,谁也不知道他心里究竟怎么想;

他到底是前清大员,他对共和究竟是什么态度?他为什么不做清廷的忠臣,而选择了共和呢?

说来说去大伙儿还是担心,万一这中国第一强人,哪天改了主意怎么办?

由于袁世凯赞成革命,是以革命党人推举他做民国大总统为交换条件的。所以为了防止未来的大总统袁世凯偏离共和轨道,也为了南方革命党人在民国政府的话语权,大伙儿一致同意,通过立法来限制大总统的权力。如一位革命党议员所说:

“我们要防总统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并且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于是在民国成立之时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里面,的确参照所谓“法国宪章”“责任内阁制”搞了一个“半总统制”,即在设立大总统之后,又为限制袁世凯“量身定做”了一个国务总理。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孙中山(1866-1925)

革命党人希望本着这部《临时约法》,通过总理组织内阁,总揽政务,以此架空总统,达到限制袁世凯的目的。

孙中山在辞去大总统职务前,还特意跟袁世凯约定了三件事:

一、首都定在南京;

二、袁世凯到南京履任;

三、袁世凯必须遵守临时约法。

对此,袁世凯欣然应允。

然而在旧中国,规则一向是用来约束弱者的:

强人哪需要什么规则?

3

与孙中山约定的前两项,袁世凯很轻松就借故推脱了,自己舒舒服服地在北京就职。而对于《临时约法》中规定的半总统制,袁世凯倒是一直没有动过:

即使后来袁世凯称帝,废了《临时约法》,但在形式上还是保留了总理,只不过把总理的国务院改名政事堂,而总理改叫国务卿而已。

袁世凯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内阁总理对他而言,有或者没有,并无区别。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刚上任不久便因事与袁世凯抵牾。唐绍仪自知斗不过袁世凯,竟然自行出走,人间蒸发,连政府阁员找他都找不到。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唐绍仪内阁

唐绍仪之后的总理,都是袁世凯的人。如果总理不听袁世凯的话,那袁世凯会有一万种方法把总理挤走,而对方却无可奈何。

所以在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北洋政府尚能保持秩序,总统和总理大体上“一片和谐,没有矛盾”。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笼罩在北洋政府内部的绝对权力陡然消失,之前被压制的各方势力便趁机崛起了。

为了能最大程度上维持政府的团结,黎元洪再次被推到了前台。作为南北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总理则是北洋宿勋段祺瑞。此外,当年率军攻打武汉三镇的冯国璋当上了副总统,坐镇南京。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北洋政府旧照

新领导班子上台第一件事,便是应举国上下的要求,恢复被袁世凯废除的《临时约法》。

然而坦白地说,这部《临时约法》虽然意义非凡,但在制度设计上却烂到家了。

虽说有总统、总理之间权力制衡,但总统跟国会是什么关系?总统与总理的权力边界在哪里?总统到底是实职还是虚职?

种种问题一概含混不清。

所以在在总统府看来,总统显然要“管事”,就像之前的袁大总统一样;但在国务院看来,根据约法自当是总理说了算。

由于《临时约法》没约清楚,府院双方各执一词。

一场政府中的大分裂就此上演了。

4

作为后袁世凯时期的北洋首领,段祺瑞是一个狠角色。

他军人出身,后来又督办军校,也是一位“校长级”的人物,手下一堆门生;

他有政治手腕,很早就是袁世凯的得力助手;

此外,他对自己要求还特别严格,“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后来人称“六不总理”。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保定军校,北洋起家的军校

这样一种有能耐、有背景、有势力,还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人,多半会有一个通病:

心高气傲,刚愎自用,没几个人能被他看上眼。

黎元洪,很不幸,就非常不受段祺瑞待见。毕竟,黎元洪所谓的“首义功臣”是怎么来的,大家心里都清楚。

段祺瑞看不上黎元洪,段祺瑞身边的人,就更加看不上黎元洪了。比如徐树铮。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徐树铮(1880-1925)

徐树铮,人称“小徐”,以区分于“老徐”徐世昌。小徐这人文武双全,是段祺瑞的智囊,段祺瑞皖系一派的行动,多由他来筹划。只不过此人的跋扈,比段祺瑞有过之而无不及。经常对同僚鼻孔朝天,以致人缘差到极点。


然而段祺瑞对小徐颇为赏识,不但不与他计较,若是小徐闯了祸,段祺瑞还经常替他背锅,为他开脱。这样一来小徐更加跋扈,甚至经常越俎代庖,替段祺瑞做主。对此段祺瑞也不放在心上。主仆关系之好可见一斑。

但黎元洪受不了徐树铮。

新领导班子组建的时候,黎元洪一看徐树铮是国务院秘书长,当即头大:

“我不能与徐树铮共事”,“不但不能共事,且怕见他。我见了他,真芒刺在背”。

幸亏老徐出面调停,黎元洪才勉强接受这一任命。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徐世昌(1855-1939)“老徐”在民国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说起“国务院秘书长”这个职务,岗位工作看起来很简单:

把国务院段总理和他的内阁定好的文件,送到总统府黎总统那里审阅盖章。盖了章,文件生效,下发各部。

但到了小徐这里,这个岗位工作就变得更简单了:

黎总统只管盖章就是了,别的不用操心。

某次内阁发文,一次性更换山西三个厅长,小徐拿着文件跑到黎总统这里来盖章。

黎总统觉得事情蹊跷,便问其中缘由。小徐回答说:

“总统但在后页年月上盖印,何必管他任命什么人?何必管前面的是何事情?”

黎元洪听了气炸肺,满腔憋屈之情无以言表。黎元洪的幕僚见此也气不过。总统府秘书长丁世峄愤愤地说:

“我一定要跟‘歪鼻子’较量一番!”

原来段祺瑞一生气,鼻子就会歪,所以得了这么一个绰号。

有人劝丁,万一制不了他,坏了事怎么办?

丁说:“那也得试试!”

随着《府院办事手续草案》在国会的提出,总统和总理的权力之争正式打响了。

由于丁世峄是报人出身,媒体朋友多,所以在府院之争中,“声气相求,不知不觉多袒黎责段”。

舆论的浪潮压了过来,段祺瑞心里如吃了苍蝇一般: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同意请黎元洪出任总统,不过是借他的招牌用用而已,不想黎元洪竟然当了真。

好的,既然要斗,那我们就斗吧。

5

两派相争,段祺瑞的优势明显,因为他的身后是北洋。而黎元洪孤身一人待在北京,手里能打的牌,除了法统,就是国会了。

丁、徐之争,最后还是因为老徐等人的调停,府院双方各退一步,以二人去职告终。然而冲突只是暂时平息而已,只要有新的火花,府院之间势必重燃战火。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2月,在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之后,美国即表示准备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一战,中国总算搭上战胜末班车,然并卵。

美国的加入使得胜利的天平顿时向协约国一方倾斜。眼看战局变化,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建议政府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以收战胜之利好。

当时北洋政府内虽说普遍对德有好感,但在利益面前,无论是黎总统还是段总理都动了开战的心思。

黎总统那边,由于幕僚伍廷芳等人与美国颇有渊源,黎总统本人也倾向依靠美国的力量发展中国,因此当美国确定对德宣战后,面对美方的怂恿,黎元洪主张对德开战以结交美国。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伍廷芳(1842-1922),著名外交家,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

段总理那边,却很忌惮日本的态度。毕竟日本是中国的恶邻,此时又打着通过一战接管德国在中国权益的算盘。一旦中国对德宣战,必然会犯日本之忌,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若处理不好中日关系,岂不是灾难?

因此府院双方各有各的考虑,一个要开战,一个不要开战,如此便吵了起来。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再次上演了。关于对德开战的问题,日本改变了态度:在加深中日合作的前提下,日本赞成中国对德开战。

于是在段总理看来,既然恶邻点了头,那便没有开战的障碍。至于中日之间的合作,承诺了多少,到时候能兑现多少,哪些是实的哪些是虚的,到时候还可以操作。

黎总统一看中国要在日本的影响下参战,大为不满,顿时又从主战派变成了反战派。怎么能跟日本人合作呢?怎么能跟着段总理走“日本路线”呢?

府院双方身份对调,围绕是否对德开战的问题继续对着干。

3月4日,段祺瑞率领全体阁员找黎元洪,请他在对德绝交案的咨文上盖章,正式对德绝交宣战。黎元洪则以“不经国会同意便加入协约国不妥”为由推脱。

一年以来的府院之争,终于让段祺瑞爆发,气歪了鼻子拂袖而去。当天段总理便乘车去天津,撂了挑子:

“此种局面我决干不下去!”

此时,副总统冯国璋正在北京。眼见着府院之争,冯国璋不动声色。他是北洋一系的人,与段祺瑞是旧交;他又是副总统,理论上是总统府的人。

黎元洪眼见段祺瑞出走,自己下不来台,便答应对德绝交,又请冯国璋从中调停,请段祺瑞回京,“操办对德宣战”之事。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建党大业》剧照,前段祺瑞,后冯国璋。

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眼见晚一天宣战,筹码便轻一分。回到北京的段祺瑞立即召集各省督军进京,商议对德宣战。

4月底,“督军团”召开军事会议,一致决定对德宣战。

如今离达成目的,又差黎总统的一个盖章。

6

不出所料,黎总统故技重施,还是以国会为挡箭牌,推说国会通过了,再盖章页不迟。

段祺瑞的鼻子又歪了。

幕僚陆军次长傅良佐突然说道:

“非赶去黎元洪,毫无办法!”

旁边秘书长张国淦认为不妥,说根据约法,宣战的事情的确应当先交国会通过。假如国会通过了,总统应该不至于不盖章。

段祺瑞便同意先交国会试试看。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猜猜民国国会有多少人?

5月10日,众议院开会审理对德宣战案。众议院里面正开着会,外面却突然来了数千“公民”将众议院层层包围,声称如果不通过宣战案,则不许议员出院。许多议员因为不肯接受“公民”的传单,当场被打。

事情越闹越大。晚上7点半,段祺瑞乘车来到众议院。“公民”立即闪开通道放行,摇旗呐喊,掌声雷动。

被围的议员愤怒异常,纷纷上前把段祺瑞围住,生怕段祺瑞跑了,自己也没法脱身。于是“公民”围困议员于众议院,而议员围困段祺瑞于休息室,场面极其混乱。

此事一经媒体报道,舆论大哗。迫于压力,原本有望通过的对德宣战案,因此事件被压下。而段总理的8人内阁,7个都辞职,只剩下段祺瑞1个人。黎总统幸灾乐祸:

“阁员没有了,看段如何做光杆总理!”

总统府的幕僚们也跃跃欲试,想趁此机会“倒段”,把段祺瑞赶走。

5月18日,《英文京报》发布了段祺瑞与日本所签“中日密约”的部分内容。虽然内容未知真假,汹汹舆论还是让段总理再受重创。

此时的府院之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段祺瑞执意要在任内通过对德宣战案,但形势又对段不利。各省督军们坐不住了,扬言要逼迫黎总统解散国会。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日本是很流行解散国会(议会)的

黎总统听闻,大义凛然,声称约法没有赋予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力:

“我非专制君主、有无上权力者。大总统惟有依法律行事,凡违法之事,当然不可。”

面对军人干政,有人问黎元洪,如果督军强迫你解散国会怎么办。黎元洪回答了九个字:

"不违法,不恋位,不怕死。”

7

1917年5月的北京,阳光明媚。但处于权斗漩涡中的府院之人,却没有心情消受这好时光。

眼见段祺瑞势穷,除了督军团还在为他撑腰,国内舆论多是对段讨伐之声。黎总统最终下了决心,要罢免段祺瑞的总理之职。

5月23日,黎元洪下令,正式罢免段祺瑞国务总理之职。当天段祺瑞乘车又一次离京赴津。

脸皮彻底撕破了。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段祺瑞故居(天津和平区鞍山道38号)。天津名人故居知多少?

一个是没有兵权的大总统,一个是手握北洋劲旅的大总理。如今大总统免了大总理的职,即使大总理能忍,他的手下们能忍吗?

5月29日,安徽督军倪嗣冲通电,声讨黎元洪罢免段祺瑞,宣布断绝与中央的关系,还扬言北伐,“直捣京师”。

手无寸铁的黎总统对此又惊又气,但又无可奈何。

两天后,响应独立的省份竟然越来越多。一时间,清末土崩瓦解之相再现。

副总统冯国璋给黎总统发电,声称要解决目前困局,“惟有从解散国会入手”。

黎总统没想到,免了段总理的职位,竟引起这样的连锁反应。眼下,他既想保民国,又不想违背约法解散国会。如今连副总统也这么说了,黎元洪被逼到了墙角。

就在黎元洪对局势一筹莫展的时候,驻军徐州的张勋突然发来了电报,表示愿意居中调停。

都说病急乱投医,黎元洪可能忘了,张勋是一直没有剪辫子的。

8

作为清朝的死忠粉,张勋一直不肯接受大清亡了的事实。

他自己不剪辫子,也强令自己的军队士兵不剪辫子。以至于得了一个“辫帅”的称号,他的军队也被人称为“辫子军”。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辫子军。其实辛亥革命后,许多清军士兵都迫不及待地剪辫子,因为打仗辫子碍事……

京师的府院之争,张勋一直在看,也一直在找机会。什么机会呢?

复辟大清的机会!

对诸位督军北伐京师的提议,张勋表示“盖保护北洋系,当另求善法”。说到“善法”,张勋便开始数落民国建立以来的种种不是,以致“非复兴大清”不可。会上大家商定,由各省督军鼓噪独立,而张勋却暂不表态,等黎总统无法收拾局面了,张勋再以调停人的姿态出现,率军进京。

对张勋的算盘,单是看他的辫子,段祺瑞等人也心知肚明:只要张勋入京,必行复辟。但为了驱逐黎大总统,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于是,明面上,段祺瑞不停扬言,只要张勋复辟,“必尽力扑灭”,而暗地里,他的小徐却不停地唆使张勋身边的人,鼓动张勋复辟。

就这样,张勋给黎元洪设了局,段祺瑞又给他二人设了局。身在局中之人,都觉得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直到真相揭晓的那一刻。

6月12日,在张勋的“最后通牒”威逼下,黎大总统终于解散了国会。14日,张勋率5000辫子军进京。经过半个月的酝酿:

1917年7月1日,大清复活了!

见到帝制复辟,黎总统悔不当初。

7月2日,黎元洪发电,交代了三件事:

一、辞职;

二、请副总统冯国璋代理总统;

三、请段祺瑞出山,再任总理讨伐张勋。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讨逆之战。此战中国空军首次登场,往故宫里扔了几个大炸弹。

同一天,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的名义通电讨逆,命军队向北京开进。

原本在黄绫子上签字的督军,此时竟然纷纷改口,痛骂张勋倒行逆施,支持段祺瑞讨逆。

张勋从徐州开拔前,曾跟自己的留守部下说,以“送四十盆花来京”为暗语,闻此信便立即率大本营之军速速北援。

结果张勋发了暗语,他的留守部下果然送了四十盆花过来……

张勋气得差点背过气。

从7月6日到12日,讨逆之战总共打了6天,辫子军战死70余人,讨逆军战死20余人,战败的张勋逃到荷兰公使馆避难。

至此,复辟闹剧匆匆收场。

黎段二人的府院之争,终于以黎元洪的败北宣告结束。

9

黎元洪输了,但府院之争并没有停息。

继黎元洪之后担任总统的是昔日的副总统,冯国璋。

与黎元洪光杆司令,无兵无权不同,冯国璋与段祺瑞一样,都是北洋狠角色:有兵、有权、有人望。

虽然在对德宣战问题上,段冯二人争议不大。但偌大的中国,那么多事,两人又为各自派系的首领,如何不会因为政见不一争得面红耳赤?

民国政府再度陷入喋喋不休的争吵之中。

1919年12月28日,主张和平统一冯国璋没有耗过主张武力统一的段祺瑞,先走一步撒手人寰。临终前,他对徐世昌说:

“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希望总统一力主持,早日完成。”

1923年9月11日,赋闲的张勋在天津寓所病逝。溥仪赐谥“忠武”,社会各界不论政见异同,均纷纷表示哀悼。张作霖作挽联:

忆大汉威声,当年戎马纵横,辽海独深豪杰感。

正中原多事,此后艰难宏济,瓣香谁是老成人。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晚年张勋

1920年,段祺瑞在在直皖战争中败给了冯国璋的继任者曹锟。赋闲了几年后,1924年,段祺瑞被发动北京政变的冯玉祥请出山。

这一次,他当了冯玉祥的傀儡,成了昔日黎元洪。

两年后,段祺瑞为三一八惨案背锅,被国民骂,随即又被冯玉祥赶下台。

离京赴津的路上路过廊坊,段祺瑞怅然若失:

1925年,他的小徐被冯玉祥的手下,杀死在廊坊。

九一八事变后,曾被扣上“亲日”帽子的段祺瑞,拒不与日本人合作。

1936年11月1日,由于三一八惨案后坚持食素,胃病加剧,又伴有营养不良,段祺瑞于上海去世。南京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

而黎元洪,在1917年的府院之争败北后,便闲居了五年。1922年,在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把持下,主张“有饭大家吃”的黎元洪,举着“废督裁兵”的牌子,又一次当上了傀儡总统。

一生三次当傀儡,黎总统“宅心仁厚”,真的没谁了。

袁世凯死后,中国最牛的四个人,杠上了

▲ “实业家”黎元洪

张勋去世的那一年,随着曹锟贿选成功,黎元洪伤透了心。从此告别朝堂,投身实业,成为投资大亨。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去世。死前他给子女们留下遗言:

勿问政治。

四人离世,一段民国史就此终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